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8岁到28岁,将近10年的时间,一个美丽的“80后”彝族姑娘,放弃了多次可以走出大山的机会,一直坚守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唯一不通路的地方,坚守在上山需要手脚并用攀爬五六个小时的学校里,坚守在经常停水停电教室漏风又漏雨的环境里……10年的时间,她挽救了一个将要消失的学校,圆了一茬又一茬孩子的上学梦,她结束了大坪子乡中心校没有毕业生的历史……并且,她继续坚持着,为这所学校和学校里的孩子们努力和争取着。
她就是被网友称為“凉山最美的山村女教师”的马剑霞。
用“最美……”来形容一个人,似乎已经显得有些俗套,但是当你走进马剑霞,了解了她的故事,你会深深地感到,她的外表、内心,以及对山村孩子那深深的爱与责任感,都称得上这“最美”二字。
十年坚守
“听说马剑霞说话是不算数的!”央视著名主持人撒贝宁说。
“是吗?我不觉得自己是这样。”四川省雷波县大坪子乡中心校校长马剑霞回答说。
“你刚到大坪子乡中心校的时候就说要走,可是你在这里坚守了近10年都没有走,而且还放弃了多次调动的机会,你确实是说话没有算数!是什么原因让你留在大坪子乡中心校?”撒贝宁继续问。
“我第一次到大坪子乡中心校的时候,特别失望,当我看到孩子们直勾勾的眼神时,看到他们渴求把我留下的眼神时,我选择了留下。”马剑霞坦然。
这是2012年9月10日中央电视台教师节晚会上撒贝宁采访马剑霞的一段对话。晚会现场,雷波县大坪子乡中心校师生出色的表现,赢得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及现场观众热烈掌声。
2003年,18岁的马剑霞参加雷波县教师招聘考试,被录取为小学教师,分配到了大坪子乡中心校工作。大坪子乡是全县唯一不通公路的乡,那里,山峦叠嶂,几乎与世隔绝;那里,环境险恶,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第一次去报到,父亲陪伴马剑霞在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上攀援了4个多小时才“爬”到。俯首看,悬崖下是汹涌澎湃的金沙江;抬头望,高耸入云的大山看着都眼晕。邂逅的同路村民告诉她:“你要格外小心,手要攀紧,脚要踏稳,眼睛要注意山上的飞石。这一路曾多次发生过村民和牛羊一起摔下悬崖的情况。”看到的、听到的一切,让马剑霞心惊胆颤、神思恍惚;汗水湿透了衣背,泪水模糊了视线,她精神几乎崩溃。但性格坚强的她告诉自己:“一定要走到学校,不要让学校的老师们担心。”
当蓬头垢面的马剑霞第一眼见到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时,终于大声地哭喊出了“我要回家”!乡中心校条件异常艰苦,全校只有1至4年级,4名教师,40多个学生。
校长多次劝说她休息几天,多看看环境,多接触一下学生,然后你再决定去留。父亲也耐心地劝她:“孩子,找份工作不容易,你一定要坚持下来,好好工作,只有你把工作干好的情况下,才会改变你的环境。”
几天后,马剑霞告诉校长:“我实在不忍心走,这里太需要老师了。再说,我也不能动摇你的‘军心’呀。”就这样,马剑霞留了下来。
学校没有教师住房,老师住在乡政府的房子里,两个男教师住一间,两个女教师住一间,既是寝室,又是办公室。虽然有电有水,但常常不是停水就是停电;教师们自己煮饭吃,蔬菜要到上田坝集市购买,再请彝族同胞的马驮到学校;每到下午常常山风肆虐,吹得房顶的瓦片四处乱飞;到了冬天,白雪皑皑,天寒地冻,水管需要用火烤半天才能流出一点点水来。
“一开始也动摇过。可是,看到山里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神,我实在不忍心丢下他们,这里太需要老师了!”就这样,马剑霞老师坚持留了下来,而且一干就是近10年。
为了孩子的期盼
决心留下后,马剑霞逐渐适应了环境的艰苦。学校老师们每人包一个班的工作。开始,马剑霞除了包班,还额外承担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工作。“一是因为我在边远贫困山区长大,能吃苦;二是我想尽自己最大努力,让边远贫困山区的娃儿读书成才。”
过去的大坪子乡中心校,学生的课间和课外活动纯粹空白。为改变这一现状,时任班主任兼大队辅导员的她率先在学校推行课间操。每天课间操时,她都站在队列前认真示范。从此,大坪子乡中心校正式开始并逐渐规范了课间操,学生的课外活动也逐渐丰富多彩。
看到学校的广播器材长期闲置的情况,马剑霞主动请缨,主持开办了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通过她几年的努力,一批批小小通讯员迅速成长,一个个少年播音员逐渐成熟。
2004年,她向学校建议组织“六一”节活动,并主动承担活动的筹备工作。经过她的精心策划和全力培训,大坪子乡中心校的全体老师和学生举行了自建校以来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活动,大山里的彝家孩子第一次感受到了这个以前仅是听说而从未经历过的专属于他们的节日的快乐。
在孩子们心中,马老师不仅是一名普通的支教教师,更是为他们带去欢乐和幸福感的“大姐姐”。
2006年,马剑霞除了每周担任25节语文、数学课之外,还兼职学校的会计工作。6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天,马剑霞到上田坝教办为老师们领取工资,返校途中不料天气变化,瞬间乌云翻滚,雷电交加,豆大的雨点夹杂着拇指般大小的冰雹。峭壁上,雷声轰鸣,山崖震颤,如同在头顶炸响。不一会儿,山洪卷着泥土、石块不停地从山上冲泻而下。她哪见过如此惊心动魄的场面!她一边声嘶力竭的呼喊,希望能在荒山野岭间见到一个同路的人;一边审势危情拼命攀爬,希望能找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躲石避雨……雨后,马剑霞在泥泞中如落汤鸡一般狼狈不堪地爬回了学校,可她用多层塑胶纸包裹的教师工资却完整无损。
由于工作出色,2007年3月,马剑霞被县教育局任命为大坪子乡中心校校长。大坪子乡中心校建校以来,一直只有1至4年级。初来学校的马剑霞通过观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学生读完4年级后竟然不断重复的读着4年级。从最初的奇怪,到最后的着急,马剑霞又开始了自己新一轮的努力。她不停地奔波于县、乡、村之间,不断动员、说服和争取,终于使学校成为了真正的完小。学生增加到150多人。她通过多种渠道与外界慈善机构、爱心人士联系,使山里的贫困学生得到资助,没有学生因贫困辍学。她认真探索适合山区彝族孩子学习的教学方法,在教师不够的情况下,采用复式教学,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名列同级同类学校前列。 2008年7月,学校开天辟地毕业了17名小学生,结束了乡中心校没有小学毕业生的历史。全校师生都沉浸在一种满足感中,这17名毕业生,不仅代表着曾经的努力,还代表着未来的希望。
马剑霞始终坚守着自己初来时的信念:“我来这里不是为了吃苦而吃苦,我一定要教好书、育好人,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这里的办学条件,让大山里的孩子通过读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马剑霞说,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怀下,中心校和4个村小的校舍得到全面整修,学生们上课再也不怕刮风下雨了。她梦想的另外两件事也即将实现:今年彝族年后,县城到乡上的公路就要开建;公路建好后,投资400万元的中心校重建规划将付诸实施,届时中心校将成为能容纳200多名学生的全日制学校,并实现双语教学。
带去希望
今年3月,作为十八大代表的马剑霞参会回乡,为孩子们带回很多感受和希望。她说最让她振奋和欣喜的是在十八大报告里听到了国家对孩子,特别是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山区孩子的关爱,“我很愿意和山里的孩子们分享这份喜悦”。
作为一名山村教师,马剑霞深知山里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不一样,“山里的条件比不上城里,要告诉他们十八大是怎么回事,有什么意义,”她拍了很多照片,希望通过这些照片让山里的孩子知道国家在飞速发展,她也用尽量简单的语言让孩子们明白国家很重视他们,他们的未来有多光明。她说:“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时候这帮孩子就是社会的主力军。”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父母一再的催促下,已经28岁的马剑霞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婚事。作为一个温柔可人的女孩儿,她也曾遇到过不少家庭条件较好的帅小伙追求,有一两个甚至先后进人了正式的恋爱阶段,但都因为她的“坚决不调离”而相互放弃。
在大坪子乡,不少老师和乡机关干部都走马灯式的调离。唯有马剑霞,仍长期坚守在这里,这在大坪子乡中心校是史无前例的。
在教学中,马剑霞一边扎进书堆刻苦专研系统的理论知识,一边走出大山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她能针对当地学生的实际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注重素质教育,善于寓教于乐,较好地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她还善于转化问题学生,帮助他们改变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教给学习方法,督促他们改变不良的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马剑霞的工资收入不高,既要解决自己的基本开支,又要照顾自己的家人。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她资助贫困学生。她常说:“只要自己节约一点点,至少可以资助2个以上学生读书,我失去的是一时的享乐,而学生受益的则是终身,我的付出是值得的!”在她的帶动下,扶弱济困成了学校的传统,大坪子乡中心校再也没有了“流失学生”。
如今,笼罩在马剑霞身上的光环很多。她说,褪去这些荣誉和光环,自己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山村女教师,三尺讲台才是她的舞台,她仍然在为山里的彝家孩子默默耕耘。
责任编辑 王海
她就是被网友称為“凉山最美的山村女教师”的马剑霞。
用“最美……”来形容一个人,似乎已经显得有些俗套,但是当你走进马剑霞,了解了她的故事,你会深深地感到,她的外表、内心,以及对山村孩子那深深的爱与责任感,都称得上这“最美”二字。
十年坚守
“听说马剑霞说话是不算数的!”央视著名主持人撒贝宁说。
“是吗?我不觉得自己是这样。”四川省雷波县大坪子乡中心校校长马剑霞回答说。
“你刚到大坪子乡中心校的时候就说要走,可是你在这里坚守了近10年都没有走,而且还放弃了多次调动的机会,你确实是说话没有算数!是什么原因让你留在大坪子乡中心校?”撒贝宁继续问。
“我第一次到大坪子乡中心校的时候,特别失望,当我看到孩子们直勾勾的眼神时,看到他们渴求把我留下的眼神时,我选择了留下。”马剑霞坦然。
这是2012年9月10日中央电视台教师节晚会上撒贝宁采访马剑霞的一段对话。晚会现场,雷波县大坪子乡中心校师生出色的表现,赢得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及现场观众热烈掌声。
2003年,18岁的马剑霞参加雷波县教师招聘考试,被录取为小学教师,分配到了大坪子乡中心校工作。大坪子乡是全县唯一不通公路的乡,那里,山峦叠嶂,几乎与世隔绝;那里,环境险恶,生活条件极为艰苦。
第一次去报到,父亲陪伴马剑霞在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上攀援了4个多小时才“爬”到。俯首看,悬崖下是汹涌澎湃的金沙江;抬头望,高耸入云的大山看着都眼晕。邂逅的同路村民告诉她:“你要格外小心,手要攀紧,脚要踏稳,眼睛要注意山上的飞石。这一路曾多次发生过村民和牛羊一起摔下悬崖的情况。”看到的、听到的一切,让马剑霞心惊胆颤、神思恍惚;汗水湿透了衣背,泪水模糊了视线,她精神几乎崩溃。但性格坚强的她告诉自己:“一定要走到学校,不要让学校的老师们担心。”
当蓬头垢面的马剑霞第一眼见到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时,终于大声地哭喊出了“我要回家”!乡中心校条件异常艰苦,全校只有1至4年级,4名教师,40多个学生。
校长多次劝说她休息几天,多看看环境,多接触一下学生,然后你再决定去留。父亲也耐心地劝她:“孩子,找份工作不容易,你一定要坚持下来,好好工作,只有你把工作干好的情况下,才会改变你的环境。”
几天后,马剑霞告诉校长:“我实在不忍心走,这里太需要老师了。再说,我也不能动摇你的‘军心’呀。”就这样,马剑霞留了下来。
学校没有教师住房,老师住在乡政府的房子里,两个男教师住一间,两个女教师住一间,既是寝室,又是办公室。虽然有电有水,但常常不是停水就是停电;教师们自己煮饭吃,蔬菜要到上田坝集市购买,再请彝族同胞的马驮到学校;每到下午常常山风肆虐,吹得房顶的瓦片四处乱飞;到了冬天,白雪皑皑,天寒地冻,水管需要用火烤半天才能流出一点点水来。
“一开始也动摇过。可是,看到山里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神,我实在不忍心丢下他们,这里太需要老师了!”就这样,马剑霞老师坚持留了下来,而且一干就是近10年。
为了孩子的期盼
决心留下后,马剑霞逐渐适应了环境的艰苦。学校老师们每人包一个班的工作。开始,马剑霞除了包班,还额外承担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工作。“一是因为我在边远贫困山区长大,能吃苦;二是我想尽自己最大努力,让边远贫困山区的娃儿读书成才。”
过去的大坪子乡中心校,学生的课间和课外活动纯粹空白。为改变这一现状,时任班主任兼大队辅导员的她率先在学校推行课间操。每天课间操时,她都站在队列前认真示范。从此,大坪子乡中心校正式开始并逐渐规范了课间操,学生的课外活动也逐渐丰富多彩。
看到学校的广播器材长期闲置的情况,马剑霞主动请缨,主持开办了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通过她几年的努力,一批批小小通讯员迅速成长,一个个少年播音员逐渐成熟。
2004年,她向学校建议组织“六一”节活动,并主动承担活动的筹备工作。经过她的精心策划和全力培训,大坪子乡中心校的全体老师和学生举行了自建校以来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活动,大山里的彝家孩子第一次感受到了这个以前仅是听说而从未经历过的专属于他们的节日的快乐。
在孩子们心中,马老师不仅是一名普通的支教教师,更是为他们带去欢乐和幸福感的“大姐姐”。
2006年,马剑霞除了每周担任25节语文、数学课之外,还兼职学校的会计工作。6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天,马剑霞到上田坝教办为老师们领取工资,返校途中不料天气变化,瞬间乌云翻滚,雷电交加,豆大的雨点夹杂着拇指般大小的冰雹。峭壁上,雷声轰鸣,山崖震颤,如同在头顶炸响。不一会儿,山洪卷着泥土、石块不停地从山上冲泻而下。她哪见过如此惊心动魄的场面!她一边声嘶力竭的呼喊,希望能在荒山野岭间见到一个同路的人;一边审势危情拼命攀爬,希望能找到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躲石避雨……雨后,马剑霞在泥泞中如落汤鸡一般狼狈不堪地爬回了学校,可她用多层塑胶纸包裹的教师工资却完整无损。
由于工作出色,2007年3月,马剑霞被县教育局任命为大坪子乡中心校校长。大坪子乡中心校建校以来,一直只有1至4年级。初来学校的马剑霞通过观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学生读完4年级后竟然不断重复的读着4年级。从最初的奇怪,到最后的着急,马剑霞又开始了自己新一轮的努力。她不停地奔波于县、乡、村之间,不断动员、说服和争取,终于使学校成为了真正的完小。学生增加到150多人。她通过多种渠道与外界慈善机构、爱心人士联系,使山里的贫困学生得到资助,没有学生因贫困辍学。她认真探索适合山区彝族孩子学习的教学方法,在教师不够的情况下,采用复式教学,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名列同级同类学校前列。 2008年7月,学校开天辟地毕业了17名小学生,结束了乡中心校没有小学毕业生的历史。全校师生都沉浸在一种满足感中,这17名毕业生,不仅代表着曾经的努力,还代表着未来的希望。
马剑霞始终坚守着自己初来时的信念:“我来这里不是为了吃苦而吃苦,我一定要教好书、育好人,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这里的办学条件,让大山里的孩子通过读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马剑霞说,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怀下,中心校和4个村小的校舍得到全面整修,学生们上课再也不怕刮风下雨了。她梦想的另外两件事也即将实现:今年彝族年后,县城到乡上的公路就要开建;公路建好后,投资400万元的中心校重建规划将付诸实施,届时中心校将成为能容纳200多名学生的全日制学校,并实现双语教学。
带去希望
今年3月,作为十八大代表的马剑霞参会回乡,为孩子们带回很多感受和希望。她说最让她振奋和欣喜的是在十八大报告里听到了国家对孩子,特别是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山区孩子的关爱,“我很愿意和山里的孩子们分享这份喜悦”。
作为一名山村教师,马剑霞深知山里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不一样,“山里的条件比不上城里,要告诉他们十八大是怎么回事,有什么意义,”她拍了很多照片,希望通过这些照片让山里的孩子知道国家在飞速发展,她也用尽量简单的语言让孩子们明白国家很重视他们,他们的未来有多光明。她说:“十八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那时候这帮孩子就是社会的主力军。”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父母一再的催促下,已经28岁的马剑霞也不是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婚事。作为一个温柔可人的女孩儿,她也曾遇到过不少家庭条件较好的帅小伙追求,有一两个甚至先后进人了正式的恋爱阶段,但都因为她的“坚决不调离”而相互放弃。
在大坪子乡,不少老师和乡机关干部都走马灯式的调离。唯有马剑霞,仍长期坚守在这里,这在大坪子乡中心校是史无前例的。
在教学中,马剑霞一边扎进书堆刻苦专研系统的理论知识,一边走出大山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她能针对当地学生的实际选择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注重素质教育,善于寓教于乐,较好地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她还善于转化问题学生,帮助他们改变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教给学习方法,督促他们改变不良的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马剑霞的工资收入不高,既要解决自己的基本开支,又要照顾自己的家人。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她资助贫困学生。她常说:“只要自己节约一点点,至少可以资助2个以上学生读书,我失去的是一时的享乐,而学生受益的则是终身,我的付出是值得的!”在她的帶动下,扶弱济困成了学校的传统,大坪子乡中心校再也没有了“流失学生”。
如今,笼罩在马剑霞身上的光环很多。她说,褪去这些荣誉和光环,自己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山村女教师,三尺讲台才是她的舞台,她仍然在为山里的彝家孩子默默耕耘。
责任编辑 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