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佳来广州的目的,就是赚钱。之前,她在太原一家酒楼做厨师。女人做大厨的凤毛麟角,那时在她眼里,能做冷盆师傅已经是自己职业的极限了。2002年的一天,一位从广州来的客人在酒楼吃了她做的山西凉粉,赞不绝口,一定要和她见一面。
这个人叫董哲,后来他们成了朋友。
那次见面后,董哲又私下和陈佳联系,说他有个朋友,要在广州开一家北方风格的餐馆。正缺一位地道的冷盆师傅,想请她过去,月薪至少是现在的3倍。陈佳一下就动心了。
陈佳出生在山西一座小村子里。小时候,家里只能用赤贫来形容,妈妈也因此对食物十分珍惜。每一道菜都做得格外用心。她总是力求把简单的食材,做出丰富的味道。作为家里的长女,陈佳继承了妈妈的好手艺。
那时陈佳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为了他们能上学,陈佳高中没上完,就辍学去打工了。她凭能吃苦的劲头,从小工一直熬到冷盆师傅。
陈佳到广州那年,25岁,除了董哲谁也不认识。对她来说,如同到了国外。不同的习惯,不同的语言。于是她每天闷在酒楼的宿舍里不出门,所有的工资都攒起来邮回家。
酒楼的老板说:“你这样可不行啊。闭门吃老本,是等着我开除吗?”
陈佳不解地问:“那我还能干什么呢?”
老板说:“你得琢磨客人都爱吃什么,每月都得给我弄出新菜来。我花那么多钱请你,你得值这个价才行啊。”
老板的话,让陈佳一下想起了妈妈。从前妈妈不是也这样变着花样地做菜,让一家人开心吗?
第二天,陈佳就开始钻研起创新菜式。有时老板会带着她和主厨去别家酒楼去试菜。她也会仔细品尝。可以说,她是以吃开始认识广州的。广东人喜爱清盐淡油,山西却讲求重油咸香。因此广东人的性格比起山西人,更为细腻讲究。食物不但要好吃,还要好看,食材的选用,也更注重原味和产地。
而她在与广东人的接触中慢慢发现,他们喜欢恪守传统,但做起生意,却格外活络。对资本的运作,更是精明。于是陈佳很快也和他们学会了一些经营资本的门道。2005年,她跟着董哲,用积蓄和贷款投资房子。2006年,她开始学着理财,投资基金债券。而她对菜式的钻研,也从没停止过。经她创新推出的菜式,很多成了那家酒楼的保留菜式。
2008年,一家四星酒店的中餐厅,花重金挖陈佳去做主厨。老板极力挽留她。陈佳对他说:“老板,我觉得我已经升值了。你给的,不够我的价。”
老板哈哈地笑了。他说:“陈佳,你已经变成我们广东人了。”
是的,那时的陈佳,已经没人能看出她是来自山西农村的女人了,喜欢穿香奈儿或Prada,说一口流利标普和粤语。她对所有事物的判断,都少不了一把利益的尺子。
2010年,董哲投资移民去了加拿大。送机的那天,董哲对陈佳说:“你是时候该找个男人嫁了啊。”
可身处事业巅峰的陈佳,根本无暇谈恋爱。而男人对她这样的事业型女人,也敬而远之。看着进入登机口的董哲,陈佳忽然觉得自己好像失去了唯一的朋友。
那一年,陈佳最小的弟弟,也大学毕业了。父母在城里买了房子。妈妈打电话让她回来,庆祝一下。陈佳说:“不行啊,我这里太忙,走不开。回头我给你们5000块钱,给他当红包吧。”
那时,陈佳真的很忙。她升职做了餐饮总监,手下管理的餐厅成为全城最热门的餐厅之一。她对菜品制作几乎到了苛刻程度,食材的选择越来精致昂贵。她经常去香港澳门的一些著名餐厅试菜,可是能给她灵感的菜品却越来越少了。
2013年,董哲回国探亲。陈佳在自己的餐厅,亲自做了几道招牌新菜让他品尝。董哲试吃了一遍说:“要我说实话吗?”
陈佳说:“尽管讲。”
董哲说:“都不及你当初那碗凉粉惊艳呢。”
陈佳有些负气地说:“那是你嘴巴变刁了。”
董哲哈哈笑了,他说:“我在国外这两年,常看一个节目,叫《舌尖上的中国》。”
“听说过,没时间看。”
董哲认真地说:“第2集,你一定要看。”
那天晚上,陈佳回到家就在网上找到《舌尖》的第2集。很快她就知道,董哲为什么要她看了。那一集里讲述了山西一道著名的主食——芸豆焖面。那是她小时候,妈妈常做给她的。她似乎已经很久没吃过了。
第二天,她就买来食材,自己在家做起来。可是,凭她的厨艺,竟做不出地道的山西味。后来,她又去广州的山西菜馆,专点这道芸豆焖面来吃,也都难以找到记忆中熟悉的味道。
董哲在广州只住了一周,就要飞去北京。临行前,他送给陈佳一本书。那是席慕蓉的《以诗之名》。书里的一句诗,写得尤为动人——故土变貌,恩爱成灰,原乡与我素面相见。
董哲说:“你知道原乡是什么意思吗?”
陈佳摇了摇头。
董哲说:“我原来也不懂,但去国外我就是懂了。人不论到哪儿,心里总会有一个永远无法抹除的地方。那里是你的精神寄托。席慕蓉一个人来来往往去了内蒙古很多次,就是为了这个吧。”
陈佳收起诗集一刻,心里似乎明白了什么。这一年中秋,她请了长假,回到自己阔别许多年的家乡。她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妈妈做了一顿芸豆焖面。
妈妈端上来的时候笑着说:“真是稀奇,大厨师竟然要吃这东西。”
而陈佳慢慢吃着,嗓子仿佛堵住了。妈妈的面,总是那么咸,可是却让她吃到泪流满面。
陈佳发现,不管离开家有多久,那些似乎已经忘却的记忆,却永远隐藏在身体中和味蕾上,随时等待着唤醒的那一刻。那是她灵感的所在,也是她心灵平静的所在。那就是席慕蓉笔下的“原乡”吧,永远印刻在每个人的DNA之中。
中秋之后,回到广州的陈佳,有了新的投资方向。她准备在家乡开一家酒楼,不为金钱,不为名利,她只想把自己的根留下。
这个人叫董哲,后来他们成了朋友。
那次见面后,董哲又私下和陈佳联系,说他有个朋友,要在广州开一家北方风格的餐馆。正缺一位地道的冷盆师傅,想请她过去,月薪至少是现在的3倍。陈佳一下就动心了。
陈佳出生在山西一座小村子里。小时候,家里只能用赤贫来形容,妈妈也因此对食物十分珍惜。每一道菜都做得格外用心。她总是力求把简单的食材,做出丰富的味道。作为家里的长女,陈佳继承了妈妈的好手艺。
那时陈佳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为了他们能上学,陈佳高中没上完,就辍学去打工了。她凭能吃苦的劲头,从小工一直熬到冷盆师傅。
陈佳到广州那年,25岁,除了董哲谁也不认识。对她来说,如同到了国外。不同的习惯,不同的语言。于是她每天闷在酒楼的宿舍里不出门,所有的工资都攒起来邮回家。
酒楼的老板说:“你这样可不行啊。闭门吃老本,是等着我开除吗?”
陈佳不解地问:“那我还能干什么呢?”
老板说:“你得琢磨客人都爱吃什么,每月都得给我弄出新菜来。我花那么多钱请你,你得值这个价才行啊。”
老板的话,让陈佳一下想起了妈妈。从前妈妈不是也这样变着花样地做菜,让一家人开心吗?
第二天,陈佳就开始钻研起创新菜式。有时老板会带着她和主厨去别家酒楼去试菜。她也会仔细品尝。可以说,她是以吃开始认识广州的。广东人喜爱清盐淡油,山西却讲求重油咸香。因此广东人的性格比起山西人,更为细腻讲究。食物不但要好吃,还要好看,食材的选用,也更注重原味和产地。
而她在与广东人的接触中慢慢发现,他们喜欢恪守传统,但做起生意,却格外活络。对资本的运作,更是精明。于是陈佳很快也和他们学会了一些经营资本的门道。2005年,她跟着董哲,用积蓄和贷款投资房子。2006年,她开始学着理财,投资基金债券。而她对菜式的钻研,也从没停止过。经她创新推出的菜式,很多成了那家酒楼的保留菜式。
2008年,一家四星酒店的中餐厅,花重金挖陈佳去做主厨。老板极力挽留她。陈佳对他说:“老板,我觉得我已经升值了。你给的,不够我的价。”
老板哈哈地笑了。他说:“陈佳,你已经变成我们广东人了。”
是的,那时的陈佳,已经没人能看出她是来自山西农村的女人了,喜欢穿香奈儿或Prada,说一口流利标普和粤语。她对所有事物的判断,都少不了一把利益的尺子。
2010年,董哲投资移民去了加拿大。送机的那天,董哲对陈佳说:“你是时候该找个男人嫁了啊。”
可身处事业巅峰的陈佳,根本无暇谈恋爱。而男人对她这样的事业型女人,也敬而远之。看着进入登机口的董哲,陈佳忽然觉得自己好像失去了唯一的朋友。
那一年,陈佳最小的弟弟,也大学毕业了。父母在城里买了房子。妈妈打电话让她回来,庆祝一下。陈佳说:“不行啊,我这里太忙,走不开。回头我给你们5000块钱,给他当红包吧。”
那时,陈佳真的很忙。她升职做了餐饮总监,手下管理的餐厅成为全城最热门的餐厅之一。她对菜品制作几乎到了苛刻程度,食材的选择越来精致昂贵。她经常去香港澳门的一些著名餐厅试菜,可是能给她灵感的菜品却越来越少了。
2013年,董哲回国探亲。陈佳在自己的餐厅,亲自做了几道招牌新菜让他品尝。董哲试吃了一遍说:“要我说实话吗?”
陈佳说:“尽管讲。”
董哲说:“都不及你当初那碗凉粉惊艳呢。”
陈佳有些负气地说:“那是你嘴巴变刁了。”
董哲哈哈笑了,他说:“我在国外这两年,常看一个节目,叫《舌尖上的中国》。”
“听说过,没时间看。”
董哲认真地说:“第2集,你一定要看。”
那天晚上,陈佳回到家就在网上找到《舌尖》的第2集。很快她就知道,董哲为什么要她看了。那一集里讲述了山西一道著名的主食——芸豆焖面。那是她小时候,妈妈常做给她的。她似乎已经很久没吃过了。
第二天,她就买来食材,自己在家做起来。可是,凭她的厨艺,竟做不出地道的山西味。后来,她又去广州的山西菜馆,专点这道芸豆焖面来吃,也都难以找到记忆中熟悉的味道。
董哲在广州只住了一周,就要飞去北京。临行前,他送给陈佳一本书。那是席慕蓉的《以诗之名》。书里的一句诗,写得尤为动人——故土变貌,恩爱成灰,原乡与我素面相见。
董哲说:“你知道原乡是什么意思吗?”
陈佳摇了摇头。
董哲说:“我原来也不懂,但去国外我就是懂了。人不论到哪儿,心里总会有一个永远无法抹除的地方。那里是你的精神寄托。席慕蓉一个人来来往往去了内蒙古很多次,就是为了这个吧。”
陈佳收起诗集一刻,心里似乎明白了什么。这一年中秋,她请了长假,回到自己阔别许多年的家乡。她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妈妈做了一顿芸豆焖面。
妈妈端上来的时候笑着说:“真是稀奇,大厨师竟然要吃这东西。”
而陈佳慢慢吃着,嗓子仿佛堵住了。妈妈的面,总是那么咸,可是却让她吃到泪流满面。
陈佳发现,不管离开家有多久,那些似乎已经忘却的记忆,却永远隐藏在身体中和味蕾上,随时等待着唤醒的那一刻。那是她灵感的所在,也是她心灵平静的所在。那就是席慕蓉笔下的“原乡”吧,永远印刻在每个人的DNA之中。
中秋之后,回到广州的陈佳,有了新的投资方向。她准备在家乡开一家酒楼,不为金钱,不为名利,她只想把自己的根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