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种有代表性的大学办学评价体系介绍
大学办学评价是近年来很热的一件事,国外像美国、欧洲、澳洲等都有对大学教学质量、办学效益的不同评价体系,如NSSE(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 AQIP(Academic Quality Improvement Program), CLA(Collegiate Learning Assessment)等。国内从本世纪初也开始进行本科院校办学水平评估,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大学排行榜等。本文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评价体系进行分析,以期为设计出符合各学校自身特色的评价体系提供依据。
1.中国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1]
2003年开始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历时5年,对全国所有公立大学进行了评估。该评价体系设计了8个一级指标:办学指导思想 、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及特色项目。19个二级指标, 包含43个观测点,对每一个指标赋予了不同的权重,每个观测点赋予了不同的分值,形成了一个全面的评价体系。但在8个一级指标中,有7项是衡量学校共性的,仅有1项是体现学校办学特点的,而且是对学校现有成绩的一种评价,没有考虑学校的类型、区域、层次、投入等问题。
2.学生学习参与度调查
欧美国家对大学的评价工作开展较早,也比较系统。但由于评估体系更多地侧重于学校资源投入等硬件方面,没有真正地测量到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核心,即学校投入的资源到底有多少能真正地促进教学实践、有助于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得到相应的丰富经验并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皮尤慈善基金会在1998年设计了最初的全国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方案 NSSE,即调查大学生有关他们教育经验的问题[2]。
当代研究显示,学生越是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就能够学到越多的知识。NSSE正是针对上述需要,在全美四年制本科院校中实施的一项对学生投入高层次学习和发展程度的年度调查。它包括5大指标(见表1):LAC、ACL、SFI、EEE、SCE。
表1 NSSE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LAC学业挑战度
(Level of Academic Challenge) 阅读专业期刊或杂志和非指定的书籍数量
本学年阅读指定的课本或书籍
本学年写作长篇论文/报告(5,000字以上),中篇论文/报告(2,000字~5,000字左右)和短篇论文/报告(2,000字以下)的数量
对课程的认知等
ACL主动合作学习水平(Active and Collaboration Learning) 课堂上是否积极提问或参与讨论
课下积极合作学习
课堂上作口头报告的频率
SFI生师互动
(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 参与教师的课题
与教师讨论自己的职业计划和想法
学习表现得到教师及时的口头或书面反馈的频率
EEE教育经验丰富度
(Enriching Education Experience) 参加课外活动的频率
语言学习、参加实践、社会实践或田野调查的频率
SCE校园环境支持度
(Supportive Campus Environment) 学校为学生的成功提供支持与帮助的程度
学校是否帮助学生应对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
大学是否帮助解决经济问题、与大学行政人员的关系如何
这项调查并不直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就,而是着重考察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学习投入程度、时间利用情况和知识收获等学习体验。通过调查促使院校改进相关政策和做法,从而为提升学生就读体验创造更好的条件[3]。
3.中央教科所高校绩效评价体系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2009年12月9日发布了《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报告对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中的69所进行的绩效评估显示:近半数高校在2006年~2008年3年间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仅有29所高校呈现出“产出大于投入”的较高效益[4]。其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投入和产出两大类,投入指标主要包括:博士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副高以上比例、研究与发展对全时人数、科研经费总额、教育经费总额、其他经费拨款、本年度完成基建投资总额等;产出指标主要包括: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国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数、国家三大科技奖一等奖数等。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只适合“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而对绝大多数地方性大学是不适合的,尤其是产出指标,因此不能据此来评价地方性大学。
4.武书连大学排行指标体系
武书连的大学排行榜是近年来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大学排行榜,但武书连课题组孜孜不倦,每年依旧推出不同形式的排行,有大学排行、学科排行、地方院校排行等。武书连课题组的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只有两个一级指标和四个二级指标。指标体系主要是教育产出指标:人才培养(57.09%)和科学研究(42.91%)。其特点是突出指标内容的规模性,即评价指标注重办学规模。评估重点侧重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这两个服务于社会的功能,但这两个指标体系都没有强制性。整个体系的特点是指标细、数据多、计算复杂、具有较强的学术性[5]。
几种大学办学评价体系的比较
从上述介绍的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学办学评价体系来看,评价方法有的是绝对产出,有的是相对产出。上述列举的评估体系和方法,没有办学者自己提出的,指标体系的设置也不是办学者自己设计的,不能体现办学者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导向,却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社会的一些急功近利的观念。同时由于要对所有大学适用,因此只能选择共性指标,而不能突出个性指标,即反映办学特色的指标,因此不完全适合大学管理者在具体管理大学中使用。上述评价体系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确定的评价体系。这类评价体系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中央教科所的评价体系为代表,其特点是着重评价学校的全面发展,指标体系涵盖面大,共性评价多,也考虑投入产出的关系,但对个性评价不够。
第二类:专家型的评价。这类评价体系以武书连的大学排行榜为代表,从专家的角度着重评价学校的学术成就。其指标体系相对简单,突出学校的学术研究共性,而个性化评价仍然不足。学术研究、学术成果只是学校办学的一个方面,不能完全反映学校的办学效益和育人质量。
第三类:社会评价。这类评价以NSSE为代表。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反映学生学习参与度的评价,也是社会对一所大学的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评价。它能较好地反映一所学校各种与育人有关活动的效果,但仍没有绩效方面的评价。
院校办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大学评价将量化指标、投入产出的理念引入学校的办学评价之中,使政府、社会、办学者对办学情况、办学质量有了直观的认识,这是观念的转变。但上述所列举的评价体系是针对整个大学进行评价的,是大学的宏观反映。而作为大学的管理者,不仅需要了解、掌握大学的宏观运行情况,而且更需要了解大学所属各个机构和学院在运行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在此,笔者以原任职的北京联合大学为例,设计了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联合大学的各个专业和所属学院进行基于质量和特色的办学绩效评价[6][7]。
1.办学质量标准的确立
作为高校的管理者,谈到质量,首先要确定质量标准。而一所大学人才培养标准,有内在和外在的标准。内在标准是指学校在校内组织教学,设计课程,确定考核体系、考核办法等设立的一系列标准,是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而外在标准是社会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对人才需求而形成的评价,有定性和定量的标准,但通常是模糊的,口碑形式的。不同的大学或同一所大学的不同学院,都应有自己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作为北京联合大学,学校确定的质量标准,无论是社会评价还是校内标准,都要达到北京市属高校的平均水平之上。
2.办学特色的导向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是绩效评价中最重要的事情,而评价方法则是手段。被诟病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实际上就是指用同一个指标体系衡量不同学校,抹杀了学校的个性和特色,忽视了学校的类型和层次。指标体系的设计要考虑共性和个性部分。共性部分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是办学基本要求、基本条件、基本目标的体现,而个性部分则是办学特色、办学类型和层次的体现。这两者缺一不可。
设置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充分考虑学校对学院的发展定位,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价值导向以及投入产出效益。多年来,学校各个学院学科专业设置重复度高,特色不突出,资源配置不合理,企业、行业依托不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说,绩效评价不仅是一个评价方法和手段,而且还是政策导向和规范、资源优化配置的依据,让学院在评价体系的约束下向确定的目标发展,突出学院的特色,以实现学校的总体目标。
3.评价信息的收集
对学校或学院的评价是信息收集、处理和反馈的过程。一方面,学校如何从社会获得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安排等。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重视来自内部的信息收集,包括教师、管理者、行政管理、后勤支持的信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信息来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校内信息,一部分是社会信息。
4.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根据上述分析,设定一个指标评价体系,分专业建设评价和学院办学绩效评价,用来评价各学院的办学绩效和专业建设。在该指标体系中,充分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发展导向、学院特色、目标要求等。指标体系包括:共性指标(主要体现基本办学要求),个性指标(主要反映不同类型学院发展要求),从绩效评价角度设置了投入指标(主要指人、财、物的投入)(见表3)及产出指标(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研成果、社会服务、发展要求)(见表2)。数据信息除来自学校职能部门业务数据外,还增加了师生员工问卷调查和部分社会调查数据等。
用该评价体系首先对全校的本科专业进行了评价,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排在前5名的有3个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反映了这些专业建设的成果很显著。而某学院有4个专业处在后5名,说明该学院的专业建设存在严重问题。
学院办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现在正在进行测试,还没有最后的结果,其科学性、完善性还有待于检验。
表2 学院办学绩效评价指标——产出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教学成果 国家和北京市综合类教学建设项目数
国家和北京市教学研究、建设与改革方面项目数
国家和北京市级教学成果奖
学生满意度调查 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 CET-4/CET-6/高职英语3级通过率
学生省部级以上竞赛获奖数
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
毕业生就业率
毕业生升学率(考研率)
毕业生出国率
社会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
科学研究 新增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学科及硕士点
新增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基地或平台
主持省部级(含)以上科研项目数
年人均到账竞争性经费数
国家和北京市级科研成果获奖数
年人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 特色
社会服务 主持行业企业横向课题数
年人均到账横向科研经费
科技成果转化或技术转化年人均收入
表3 学院办学绩效评价指标——投入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人力投入 当量教师数
当量行政管理人员数
招生指标投入
经费投入 生均经费
财政专项经费
教学水平提升经费
科研水平提升经费
公共运行经费
办学设备投入 教学科研设备总值
行政办公设备总值
贵重仪器设备总值
办学场地投入 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生活用房面积
利用建立评估体系来评价学校专业建设和学院的办学绩效,分析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绩效中存在的问题,还只是初步的尝试。学校希望能够借助这种方式进一步强化办学过程中的质量和效益的观念,通过评价的方式进一步落实学校的办学定位,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推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和整体发展,实现“为各类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为师生员工创造和谐生活,为社会大众奉献出色的服务”的办学使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网站,http://www.pgzx.edu.cn.
[2]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新视角”, 靳海卿,SCIENCE
大学办学评价是近年来很热的一件事,国外像美国、欧洲、澳洲等都有对大学教学质量、办学效益的不同评价体系,如NSSE(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 AQIP(Academic Quality Improvement Program), CLA(Collegiate Learning Assessment)等。国内从本世纪初也开始进行本科院校办学水平评估,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大学排行榜等。本文选择了几个有代表性的评价体系进行分析,以期为设计出符合各学校自身特色的评价体系提供依据。
1.中国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1]
2003年开始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历时5年,对全国所有公立大学进行了评估。该评价体系设计了8个一级指标:办学指导思想 、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及特色项目。19个二级指标, 包含43个观测点,对每一个指标赋予了不同的权重,每个观测点赋予了不同的分值,形成了一个全面的评价体系。但在8个一级指标中,有7项是衡量学校共性的,仅有1项是体现学校办学特点的,而且是对学校现有成绩的一种评价,没有考虑学校的类型、区域、层次、投入等问题。
2.学生学习参与度调查
欧美国家对大学的评价工作开展较早,也比较系统。但由于评估体系更多地侧重于学校资源投入等硬件方面,没有真正地测量到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核心,即学校投入的资源到底有多少能真正地促进教学实践、有助于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得到相应的丰富经验并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皮尤慈善基金会在1998年设计了最初的全国大学生学习投入调查方案 NSSE,即调查大学生有关他们教育经验的问题[2]。
当代研究显示,学生越是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就能够学到越多的知识。NSSE正是针对上述需要,在全美四年制本科院校中实施的一项对学生投入高层次学习和发展程度的年度调查。它包括5大指标(见表1):LAC、ACL、SFI、EEE、SCE。
表1 NSSE 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LAC学业挑战度
(Level of Academic Challenge) 阅读专业期刊或杂志和非指定的书籍数量
本学年阅读指定的课本或书籍
本学年写作长篇论文/报告(5,000字以上),中篇论文/报告(2,000字~5,000字左右)和短篇论文/报告(2,000字以下)的数量
对课程的认知等
ACL主动合作学习水平(Active and Collaboration Learning) 课堂上是否积极提问或参与讨论
课下积极合作学习
课堂上作口头报告的频率
SFI生师互动
(Student-Faculty Interaction) 参与教师的课题
与教师讨论自己的职业计划和想法
学习表现得到教师及时的口头或书面反馈的频率
EEE教育经验丰富度
(Enriching Education Experience) 参加课外活动的频率
语言学习、参加实践、社会实践或田野调查的频率
SCE校园环境支持度
(Supportive Campus Environment) 学校为学生的成功提供支持与帮助的程度
学校是否帮助学生应对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
大学是否帮助解决经济问题、与大学行政人员的关系如何
这项调查并不直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就,而是着重考察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学习投入程度、时间利用情况和知识收获等学习体验。通过调查促使院校改进相关政策和做法,从而为提升学生就读体验创造更好的条件[3]。
3.中央教科所高校绩效评价体系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2009年12月9日发布了《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报告对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中的69所进行的绩效评估显示:近半数高校在2006年~2008年3年间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仅有29所高校呈现出“产出大于投入”的较高效益[4]。其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投入和产出两大类,投入指标主要包括:博士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副高以上比例、研究与发展对全时人数、科研经费总额、教育经费总额、其他经费拨款、本年度完成基建投资总额等;产出指标主要包括: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国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数、国家三大科技奖一等奖数等。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只适合“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而对绝大多数地方性大学是不适合的,尤其是产出指标,因此不能据此来评价地方性大学。
4.武书连大学排行指标体系
武书连的大学排行榜是近年来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大学排行榜,但武书连课题组孜孜不倦,每年依旧推出不同形式的排行,有大学排行、学科排行、地方院校排行等。武书连课题组的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只有两个一级指标和四个二级指标。指标体系主要是教育产出指标:人才培养(57.09%)和科学研究(42.91%)。其特点是突出指标内容的规模性,即评价指标注重办学规模。评估重点侧重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这两个服务于社会的功能,但这两个指标体系都没有强制性。整个体系的特点是指标细、数据多、计算复杂、具有较强的学术性[5]。
几种大学办学评价体系的比较
从上述介绍的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学办学评价体系来看,评价方法有的是绝对产出,有的是相对产出。上述列举的评估体系和方法,没有办学者自己提出的,指标体系的设置也不是办学者自己设计的,不能体现办学者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导向,却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社会的一些急功近利的观念。同时由于要对所有大学适用,因此只能选择共性指标,而不能突出个性指标,即反映办学特色的指标,因此不完全适合大学管理者在具体管理大学中使用。上述评价体系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确定的评价体系。这类评价体系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和中央教科所的评价体系为代表,其特点是着重评价学校的全面发展,指标体系涵盖面大,共性评价多,也考虑投入产出的关系,但对个性评价不够。
第二类:专家型的评价。这类评价体系以武书连的大学排行榜为代表,从专家的角度着重评价学校的学术成就。其指标体系相对简单,突出学校的学术研究共性,而个性化评价仍然不足。学术研究、学术成果只是学校办学的一个方面,不能完全反映学校的办学效益和育人质量。
第三类:社会评价。这类评价以NSSE为代表。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反映学生学习参与度的评价,也是社会对一所大学的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评价。它能较好地反映一所学校各种与育人有关活动的效果,但仍没有绩效方面的评价。
院校办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大学评价将量化指标、投入产出的理念引入学校的办学评价之中,使政府、社会、办学者对办学情况、办学质量有了直观的认识,这是观念的转变。但上述所列举的评价体系是针对整个大学进行评价的,是大学的宏观反映。而作为大学的管理者,不仅需要了解、掌握大学的宏观运行情况,而且更需要了解大学所属各个机构和学院在运行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在此,笔者以原任职的北京联合大学为例,设计了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联合大学的各个专业和所属学院进行基于质量和特色的办学绩效评价[6][7]。
1.办学质量标准的确立
作为高校的管理者,谈到质量,首先要确定质量标准。而一所大学人才培养标准,有内在和外在的标准。内在标准是指学校在校内组织教学,设计课程,确定考核体系、考核办法等设立的一系列标准,是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而外在标准是社会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对人才需求而形成的评价,有定性和定量的标准,但通常是模糊的,口碑形式的。不同的大学或同一所大学的不同学院,都应有自己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作为北京联合大学,学校确定的质量标准,无论是社会评价还是校内标准,都要达到北京市属高校的平均水平之上。
2.办学特色的导向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是绩效评价中最重要的事情,而评价方法则是手段。被诟病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实际上就是指用同一个指标体系衡量不同学校,抹杀了学校的个性和特色,忽视了学校的类型和层次。指标体系的设计要考虑共性和个性部分。共性部分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是办学基本要求、基本条件、基本目标的体现,而个性部分则是办学特色、办学类型和层次的体现。这两者缺一不可。
设置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充分考虑学校对学院的发展定位,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价值导向以及投入产出效益。多年来,学校各个学院学科专业设置重复度高,特色不突出,资源配置不合理,企业、行业依托不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说,绩效评价不仅是一个评价方法和手段,而且还是政策导向和规范、资源优化配置的依据,让学院在评价体系的约束下向确定的目标发展,突出学院的特色,以实现学校的总体目标。
3.评价信息的收集
对学校或学院的评价是信息收集、处理和反馈的过程。一方面,学校如何从社会获得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安排等。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重视来自内部的信息收集,包括教师、管理者、行政管理、后勤支持的信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在我们的评价体系中,信息来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校内信息,一部分是社会信息。
4.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根据上述分析,设定一个指标评价体系,分专业建设评价和学院办学绩效评价,用来评价各学院的办学绩效和专业建设。在该指标体系中,充分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发展导向、学院特色、目标要求等。指标体系包括:共性指标(主要体现基本办学要求),个性指标(主要反映不同类型学院发展要求),从绩效评价角度设置了投入指标(主要指人、财、物的投入)(见表3)及产出指标(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研成果、社会服务、发展要求)(见表2)。数据信息除来自学校职能部门业务数据外,还增加了师生员工问卷调查和部分社会调查数据等。
用该评价体系首先对全校的本科专业进行了评价,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排在前5名的有3个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反映了这些专业建设的成果很显著。而某学院有4个专业处在后5名,说明该学院的专业建设存在严重问题。
学院办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现在正在进行测试,还没有最后的结果,其科学性、完善性还有待于检验。
表2 学院办学绩效评价指标——产出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教学成果 国家和北京市综合类教学建设项目数
国家和北京市教学研究、建设与改革方面项目数
国家和北京市级教学成果奖
学生满意度调查 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 CET-4/CET-6/高职英语3级通过率
学生省部级以上竞赛获奖数
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
毕业生就业率
毕业生升学率(考研率)
毕业生出国率
社会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
科学研究 新增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学科及硕士点
新增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基地或平台
主持省部级(含)以上科研项目数
年人均到账竞争性经费数
国家和北京市级科研成果获奖数
年人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 特色
社会服务 主持行业企业横向课题数
年人均到账横向科研经费
科技成果转化或技术转化年人均收入
表3 学院办学绩效评价指标——投入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人力投入 当量教师数
当量行政管理人员数
招生指标投入
经费投入 生均经费
财政专项经费
教学水平提升经费
科研水平提升经费
公共运行经费
办学设备投入 教学科研设备总值
行政办公设备总值
贵重仪器设备总值
办学场地投入 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生活用房面积
利用建立评估体系来评价学校专业建设和学院的办学绩效,分析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绩效中存在的问题,还只是初步的尝试。学校希望能够借助这种方式进一步强化办学过程中的质量和效益的观念,通过评价的方式进一步落实学校的办学定位,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推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和整体发展,实现“为各类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为师生员工创造和谐生活,为社会大众奉献出色的服务”的办学使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网站,http://www.pgzx.edu.cn.
[2]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新视角”, 靳海卿,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