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江阴在江苏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指标后,我们对照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区域发展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广泛开展了“经济发展为什么?区域领先争什么?全面小康后干什么?”的思想大讨论,对发展理念、发展目的和发展路径进行了自我审视和新的谋划。2006年6月,在中共江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我们提出建设幸福江阴的奋斗目标,在关注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人民福祉的不断提升,在更高层次、更大程度上追求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受和社会认同。
一、科学发展是建设幸福江阴的第一要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们始终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2007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90亿元,财政收入190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2亿元,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为幸福江阴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以结构调整为着力点,提升产业竞争力。我们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不断加大产业引导力度,优化产业规划布局,推动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实施以工哺农,让农业在工业反哺中增收增效。目前,全市累计“三资”投农达28.74亿元,高效农业面积达25.7万亩,农业规模经营比例达65%。大力实施企业产品经营、品牌经营、市场经营、资本经营“四位一体”战略,让工业在提升转型中做强做优。2007年全市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10家,86家企业参加国家或国际标准制定,48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充分发挥江阴港口优势,实施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让服务业在港城联动中提质提速。
以科技创新为突破点,提升区域竞争力。强化企业主体,加大科技投入,2007年全市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8%以上。强化载体建设,搭建创新平台,以区域政产学研战略联盟、高新技术创业园、风险投资基金等为平台,加快“三创”载体建设,加大政产学研合作力度,建立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和技术贸易市场,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强化政策引导,发展高新产业,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6%。
以环境保护为落脚点,提升城市竞争力。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一起抓,经济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努力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牢固树立“环境污染就是政府负债”的理念,有效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排污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突出种树和治水两大重点,深入推进“清水、蓝天、宁静、安全、家园”五大工程。全市粉煤灰、煤渣、钢渣等综合利用率达到100%,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达90%以上,工业污水处理率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100%和81%。
二、以人为本是建设幸福江阴的现实要求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发展的立足点和归宿点应回归到“以人为本”上,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惠及人民。为此,我们提出建设幸福江阴,力争从民本的视野、群众的利益、基层的实践出发,探索一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路径。
以民生为本,让每一个江阴人都有好工作。幸福江阴的建设,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适合的就业和创业位置,让每一个江阴人都有平等的就业机会。积极推进就业服务体制创新,让能就业者充分就业。目前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4%,农村调查失业率为3.47%,均创历史最低。出台各类创业政策,促想创业者自主创业。实施扶助工程,帮难就业者实现就业。
以民富为纲,让百姓更多地享受发展成果。坚持富民优先方针,落实富民举措,促进人民群众生活从宽裕走向富裕。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013元和10641元,均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八年列全省县(市)第一。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超130万人次。在全国率先建立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参保率和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以民享为先,让宜人宜居成为百姓的真实追求。坚持从源头上保护环境,从生态上修复环境,让百姓切身感受到生活的舒适和便利。生态建设从种树开始,全市“三资”投入绿化16亿元,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43.5%和23%,空气优良达到321天,继2006年成为全国首批生态市后,去年又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环境整治从治水开始,地表水水质达到功能区水质要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为100%,空气优良率达到90以上。
以民安为基,让平安和谐成为百姓的真实感受。民众的安全感来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健全的法制保障。以争创“法治江苏合格县(市、区)”、“法治无锡合格镇(街道)”活动为载体,加强法治文明建设,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不断完善“大信访”、“大调解”工作格局,切实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力度,确保社会稳定和谐。加快“幸福江阴·技防城”建设,基本实现“全市域覆盖、全天候监控、全防区联动”,群众对治安满意率达96.5%。
以民强为重,让社会事业服务不断满足群众的需求。把“强民智、健民身”放在突出位置,全力推进全民教育、医疗卫生、体育锻炼设施等社会事业服务体系的城乡全覆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类社会需求。
三、统筹兼顾是建设幸福江阴的根本要诀
不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事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都必须运用好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求实招、谋实效。为此,我们统筹兼顾各项工作,正确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幸福江阴建设的全过程。
正确处理做好“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既需要和谐共建,做好经济“蛋糕”,也需要幸福共享,分好利益“蛋糕”。我们在追求做好“蛋糕”的同时,把更多的思考和实践放在分好“蛋糕”上,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增加投入与深化改革相结合,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实现最大化共享。仅2007年一年,江阴用于惠民保障的各项财政支出就达到9.5亿元,为历年之最。
正确处理“平均数”与“大多数”的关系,促进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幸福江阴突出大多数人得实惠,体现的是幸福感受的群体性。我们一方面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高度关注极少数增长无望的弱势群体,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低保增长机制,实施结对扶贫帮困;另一方面,致力于改变新老差异,让新市民在江阴同样感受到家的温暖。
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坚决从以往“就城市而城市、就农村而农村”的思路中解放出来,把江阴98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完善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做到城乡规划同步、城乡设施同建、城乡居民服务同等,让城乡居民同等享受城市文明成果。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增强体制机制活力。科学发展既要积极发挥政府作用,适当运用行政手段,又要尊重和遵循市场规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发展的活力和效率。我们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健全完善市场机制,坚持市场的问题用市场的手段来解决;积极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导向作用,使市场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不断形成政府与市场相互补充的强大合力。
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推动江阴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用生态环境的优化和生活环境的美化,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和城市竞争力。优化人口结构,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发展水平。完善考核机制,引导各级干部既把任内有条件办的事情办好办实,更多做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给后任多留发展空间。□
(作者系中共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丁和平
一、科学发展是建设幸福江阴的第一要义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我们始终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2007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90亿元,财政收入190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2亿元,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为幸福江阴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以结构调整为着力点,提升产业竞争力。我们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不断加大产业引导力度,优化产业规划布局,推动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实施以工哺农,让农业在工业反哺中增收增效。目前,全市累计“三资”投农达28.74亿元,高效农业面积达25.7万亩,农业规模经营比例达65%。大力实施企业产品经营、品牌经营、市场经营、资本经营“四位一体”战略,让工业在提升转型中做强做优。2007年全市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10家,86家企业参加国家或国际标准制定,48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充分发挥江阴港口优势,实施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让服务业在港城联动中提质提速。
以科技创新为突破点,提升区域竞争力。强化企业主体,加大科技投入,2007年全市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8%以上。强化载体建设,搭建创新平台,以区域政产学研战略联盟、高新技术创业园、风险投资基金等为平台,加快“三创”载体建设,加大政产学研合作力度,建立产学研合作信息平台和技术贸易市场,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强化政策引导,发展高新产业,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6%。
以环境保护为落脚点,提升城市竞争力。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一起抓,经济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努力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牢固树立“环境污染就是政府负债”的理念,有效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排污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突出种树和治水两大重点,深入推进“清水、蓝天、宁静、安全、家园”五大工程。全市粉煤灰、煤渣、钢渣等综合利用率达到100%,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达90%以上,工业污水处理率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100%和81%。
二、以人为本是建设幸福江阴的现实要求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发展的立足点和归宿点应回归到“以人为本”上,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惠及人民。为此,我们提出建设幸福江阴,力争从民本的视野、群众的利益、基层的实践出发,探索一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路径。
以民生为本,让每一个江阴人都有好工作。幸福江阴的建设,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适合的就业和创业位置,让每一个江阴人都有平等的就业机会。积极推进就业服务体制创新,让能就业者充分就业。目前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4%,农村调查失业率为3.47%,均创历史最低。出台各类创业政策,促想创业者自主创业。实施扶助工程,帮难就业者实现就业。
以民富为纲,让百姓更多地享受发展成果。坚持富民优先方针,落实富民举措,促进人民群众生活从宽裕走向富裕。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013元和10641元,均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八年列全省县(市)第一。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超130万人次。在全国率先建立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参保率和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100%。
以民享为先,让宜人宜居成为百姓的真实追求。坚持从源头上保护环境,从生态上修复环境,让百姓切身感受到生活的舒适和便利。生态建设从种树开始,全市“三资”投入绿化16亿元,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43.5%和23%,空气优良达到321天,继2006年成为全国首批生态市后,去年又建成国家园林城市。环境整治从治水开始,地表水水质达到功能区水质要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为100%,空气优良率达到90以上。
以民安为基,让平安和谐成为百姓的真实感受。民众的安全感来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健全的法制保障。以争创“法治江苏合格县(市、区)”、“法治无锡合格镇(街道)”活动为载体,加强法治文明建设,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不断完善“大信访”、“大调解”工作格局,切实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力度,确保社会稳定和谐。加快“幸福江阴·技防城”建设,基本实现“全市域覆盖、全天候监控、全防区联动”,群众对治安满意率达96.5%。
以民强为重,让社会事业服务不断满足群众的需求。把“强民智、健民身”放在突出位置,全力推进全民教育、医疗卫生、体育锻炼设施等社会事业服务体系的城乡全覆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类社会需求。
三、统筹兼顾是建设幸福江阴的根本要诀
不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事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都必须运用好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求实招、谋实效。为此,我们统筹兼顾各项工作,正确处理好以下“五个关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幸福江阴建设的全过程。
正确处理做好“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系,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既需要和谐共建,做好经济“蛋糕”,也需要幸福共享,分好利益“蛋糕”。我们在追求做好“蛋糕”的同时,把更多的思考和实践放在分好“蛋糕”上,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增加投入与深化改革相结合,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实现最大化共享。仅2007年一年,江阴用于惠民保障的各项财政支出就达到9.5亿元,为历年之最。
正确处理“平均数”与“大多数”的关系,促进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幸福江阴突出大多数人得实惠,体现的是幸福感受的群体性。我们一方面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高度关注极少数增长无望的弱势群体,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低保增长机制,实施结对扶贫帮困;另一方面,致力于改变新老差异,让新市民在江阴同样感受到家的温暖。
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坚决从以往“就城市而城市、就农村而农村”的思路中解放出来,把江阴98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完善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做到城乡规划同步、城乡设施同建、城乡居民服务同等,让城乡居民同等享受城市文明成果。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增强体制机制活力。科学发展既要积极发挥政府作用,适当运用行政手段,又要尊重和遵循市场规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发展的活力和效率。我们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健全完善市场机制,坚持市场的问题用市场的手段来解决;积极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导向作用,使市场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不断形成政府与市场相互补充的强大合力。
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推动江阴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用生态环境的优化和生活环境的美化,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和城市竞争力。优化人口结构,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发展水平。完善考核机制,引导各级干部既把任内有条件办的事情办好办实,更多做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给后任多留发展空间。□
(作者系中共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丁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