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层建筑电气接地设计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势头也是越来越好,多高层的住宅越来越多。在建设高层建筑的过程中,电气设计非常关键,与我们的生活质量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本文针对高层建筑电气接地设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重点对高层建筑电气接地设计的要点进行了分析,旨在加强高层建筑的抗雷击能力,为我国住宅居民提供安全保护。
  【关键词】高层建筑;电气;接地设计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TU712
  电气安装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安装质量好坏不仅关系着建筑的部分功能是否能够正常投入使用,而且还影响着整栋建筑的质量。尤其是防雷接地工程的施工质量,它有效的减少了建筑遭受雷电等自然灾害的破坏,保护了建筑中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研究分析建筑电气安装中防雷接地工程安装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筑电气防雷接地概述
  1.1防雷装置
  现代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的防雷击系统主要分为外部防雷击系统和内部防雷击系统。外部防雷击系统主要指突出于建筑物外侧,能够在雷击的第一时间将雷击引导至地下的系统,主要由接闪电装置、引导线和接地装置组成,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防雷击手段[1]。内部防雷击系统主要指在建筑设计施工时为防雷击而进行的特有设计,主要做法有电线的合理布局,电伏等价位传输等。
  1.2防雷击引线
  防雷击引线的主要作用是在建筑物收到雷击时,负责将闪电雷击的力量第一时间引导至地下,使建筑物本身免受雷击损伤。防雷击引线一般无法单独使用,都是与避雷针共同使用的,避雷针主要负责吸引建筑物附近的闪电和雷击,再由防雷击引线进行引导。在防雷击引线的选择上,因为其深埋地下极易受到潮湿土壤的腐蚀,故主要选择耐腐蚀性能强的和具有较强传导性的材料。
  1.3电伏等价位传输
  电伏等价位传输装置主要起到一个传导的作用,与防雷击引线的作用有些类似,主要保证和实现闪电和雷击形成的电流在避雷针、防雷击引线和接地装置之间传输时尽量减少电位差的存在,从而保护接地装置免遭损坏,是整个防雷击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关乎系统的使用寿命长短。
  2、高层建筑电气接地设计的内容
  对于高层建筑来说,接地防雷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接地防雷击来避免建筑遭到雷击,而防雷接地的设计主要是通过接闪器、屏蔽装置以及接地装置等来进行的,当发生雷电的过程中,通过接闪器将雷电所产生的电流汇聚到一起,然后通过引下线来将这部分电能传导至地下。对于高层建筑来说,其中的电气设备及电梯机房等部分都是需要通过接地装置来将电流引导进入地下。但是,当经过测定不满足电阻阀值的要求时,就需要通过人工的方式来进行分流。在高层建筑中,为人们提供电能的金属电缆桥架及其分支等一般都是长期暴露在外部的环境中,因此这些金属支架很容易在雷电天气遭到雷击,因此对其进行接地设计是非常必要的,应该保证这些电缆架桥的整体结构中最少有两到三处是与接地干线相连接的。
  3、接地保护设计工作
  3.1接地保护设计安全性
  在开展高层建筑电气设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和控制,采用切实有效的设计手段,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保障人身安全。将人身安全因素全面纳入到高层建筑低压配电系统接地保护设计工作体系之中,不仅需要针对施工人员的安全进行全面考虑,还需要充分考量到用电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因此,在具体的低压配电系统接地设计环节中,通常会首先针对自动切断故障点的装置进行有效设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接地保护装置,为有效保证实际用电安全,提升整体高层建筑内部电气运行水平,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更好地保障电力整体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其次,需要在具体设计工作中,全面综合地考虑到接地形式、低压配电系统所处地点、电气设备的使用以及电路方面的保护装置等内容,防止一些外部危险电压对高层建筑的电路运行状态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充分提升低压配电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
  3.2低压配电系统接地保护模式的应用
  高层建筑开展低压配电系统设计工作,需要积极采用切实有效的接地保护模式,当前常用的较为有效的保护模式分为了IT、TN以及TT模式。首先,采用IT模式,在实际发挥接地保护作用的时候,能够针对用电设备外部的导电部分进行一定的中断,并且发出相应的预警信号,这样维修人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及时排除相应的故障,并针对故障范围和类型进行准确判断。其次,TN接地模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十分积极有效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被保护的电路系统中经常是采用金属装置的方式,这样当出现故障和问题的时候,金属装置本身将会产生较大的电流,对此,充分发挥TN接地模式的作用,能够全面有效地保护出现较大电流的金属装置,从而对各项电气设备进行充分的保护,减少一些经济损失过大情况的出现。再者,对于TT系统来说,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地外保护装置形式,针对电路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保护,同时能够有效切断电路故障中的回路电流,同样能有效避免一些大规模故障和问题的出现。
  3.3防止雷击过电压
  在很多高层建筑电气竖井中一般都会安装大量的电缆或者是导线,而不同的电气竖井之间也是相互接通和相连的,因此需要注意几点要求:首先是应该根据相应的物理原理,在高层建筑的重心区域的电磁场是最弱的,因此电气竖井也是安装在建筑物的平面重心位置,通常是在电梯或者是楼梯的两侧,这样提高了楼层整体的隐蔽性。第二为了防止雷击过电压,在高层建筑物中的一些暖气管道和配电线路等具有金属构件的部门都需要安装相应的雷击过电压装置,从而能够保证不同的楼层可以通过接地干线而相互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保证电气的安全可靠。第三,对于高层建筑物的导线来说,需要穿入到接地导线的铁管中,因此电气施工人员可以采用全塑电缆来进行接地设计,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金属电缆的导电性,具有一定的屏蔽作用。但是全塑电缆的横截面积相对较小,因此如果仅仅使用一根全塑电缆的话,会导致电阻过大,不利于通电,所以通常情况下都是采用多根全塑电缆进行合用。
  結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层建筑物来说,进行电气接地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电气接地设计能够极大的提高高层建筑防雷击的性能,同时还具有过电压保护功能。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可以看出,电气接地设计需要采用避雷带、避雷针等措施,能够极大的提高电气接地系统的完整性,对于保障高层建筑居民的正常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尉会端.高层建筑电气施工及接地保护措施的探究[J].安徽建筑,2018,24(03):134-135.
  [2]高骄阳.多高层住宅建筑电气接地设计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9):229.
  [3]郁香保.浅析高层建筑电气工程中接地系统的探讨[J].四川水泥,2015(11):23.
  [4]薛志谋.高层建筑电气安装接地技术研究[J].机电信息,2012(36):117+119.
  作者简介:
  张松,河南中核五院研究设计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品质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建筑行业迅速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筑行业仍存在很多环保问题,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造成了很大影响。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低碳环保理念也成为了建筑行业的重点。将低碳概念引入到建筑设计中,可以很大程度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本文主要从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明确低碳概
近年来随着理财市场的热度不断升温,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目光.但国内理财产品还存在诸如理财产品与客户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为中高端客户提供的理财产品仍待健全、部分理财产品
在累积性创新环境中,专利期限作为政策工具通过影响创新企业的R&D投资决策而影响代表性企业创新周期.本文区分了累积性创新的非侵权情形和侵权情形,在两个情形中专利期限的作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作为高校校园的中坚力量肩负着重要使命,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维护稳定的一支重要队伍,如何找准角色定位,明确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是建
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的突然降临,使得原本被认为是颇具先进性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被指责为是加剧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和欧盟的金融界极力反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准则。公
【摘要】给排水设计是整个建筑设计中的最重要的环节,在进行项目的給排水设计时,要根据所进行项目的房屋具体风格进行相应的设计。将以人为本作为设计的核心理念,时刻注意用水以及节水,以长期使用作为目标,杜绝使用期限短,造成资源的浪费的问题。此外,还要满足实用性要求,在设计的各个环节贯彻要求,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充分考虑环保理念,在给排水工程设计中,合理投入,对于排水进行回收利用,进一步提升设计的科学合理性。以
从事摄影创作以来,田国斌一直把他的“焦点”对准着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人文景观的西部。西部是他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是他精神成长的地方,也是他永远深情注视的地方。简而
1、引言rn高职教育是面向市场和工作现场培养人才的, 其培养目标必须与岗位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要求而不是学科逻辑体系相衔接. 而职业标准正是岗位知识、技能、态度等在实
期刊
2018年5月27日,双良集团承接的世界首例钢结构烟塔合一间冷塔顺利封顶.rn这一工程有何重大意义呢?陕西宝鸡麟北发电厂项目是迄今为止世界首例烟塔合一钢结构间冷塔,创新性地
期刊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各国的经济和贸易关系日益紧密。为了培养具备国际沟通能力的全球化人才,教师应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新课程改革,拓展新的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