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极昼和极夜可以说是南、北两极独有的个性标签。所谓极昼,就是太阳永不降落,天空总是亮的;所谓极夜,与极昼相反,太阳总不升起,天空总是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以及昼夜交替,在极昼和极夜期间是“失灵”的。说到这,聪明的小朋友就要问了,没有白天和黑夜,那里的人们怎么睡觉呢?是啊,这的确是个问题,并且深深困扰着在南、北两极进行科学考察的队员们。以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为例,根据”纬度越高,极昼和极夜的时间就越长”这一规律,长城站和中山站所处的纬度每年有40~50天处在极昼或极夜中。这给在那里进行考察的科考队员的生物钟健康带来了极大挑战。
11月至次年3月是南极的暖季。考察队员一般在11月底左右到达考察站,一进站就遇到极昼环境,大部分队员到了晚上11点仍然睡意全无,并不觉得到了上床的时间,因为太阳还挂在天上。一直要到“下半夜”,才感到疲倦并随之入睡。这样一来,到了本该起床吃早餐的时间,队员们却还没醒来。生物钟专家称这种情况为“睡眠时段后移或推迟”。更糟糕的是,很多人因此患上失眠,彻夜难以入睡。
极夜在南极的6~7月出现,比极昼更折磨人,队员们开始进入更难受的生物钟紊乱期:并不仅仅是睡眠时段后移的问题,而是睡眠几乎丧失规律,失眠的人则越来越多。
科学家对南极科考队员的生物钟紊乱问题没有袖手旁观,多年前就开始深入研究。生物钟专家认为,按照爱因斯坦“时空弯曲理论”,人类在极地的生命运行时间与在人类聚居区是相对同时的。因此,要在南极极昼和极夜环境中获得生物钟健康,就必须按照在国内的作息时间调控生物钟。
那么,如何调控南极科考队员的生物钟呢?方法看起来简单,但却具有深刻的科学奥妙,更重要的是,对生活在人类聚居区的普通人也会有很大启发。
首先,晚上11点必须按时上床。如果没有睡意,就半躺着,等待睡意来到。生物钟专家认为,人类的睡眠与觉醒对应是一种遗传机制,环境改变可能会使睡意一时不到,但做好睡前准备,睡意是会来的。
其次,科考队员来到极昼环境后,与在国内时一样,晚饭后会感到困倦,这时可以进行散步、整理内务等活动,以驱散疲倦,千万不能打瞌睡,不然,到了该上床睡觉时就更难入睡啦!
此外,生物钟专家为南极科考队员设计了一张“睡眠与觉醒对应量表”,让队员记录自己的睡眠与觉醒状况,专家会以此计算并分析出该队员生物钟紊乱的状况和原因,并给出调整生物钟的科学建议。
同学们会发现,平时我们都喜欢在相对昏暗的光线下入睡。同样,对极昼和极夜的生物钟调节也离不开光照调整。在极昼,到了睡觉时间,拉上窗帘是很必要的。光照度调整到可以看见屋子里的家具轮廓,是比较适应的黑暗度,有助于睡眠。而极夜期间,需要使用日光灯将昼与夜区分开,这样也有助于夜间时段的睡眠。
是不是觉得生物钟专家为科考队员们考虑得已经相当周到啦?那你还低估了他们。温度调节也是不能忽略的一个环节呢!白昼和夜晚的气温差异是人体生物钟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因此,将睡眠时段的温度调节得低于觉醒时段,也是改善睡眠的方法之一。同时,专家们还会根据“睡眠与觉醒对应量表”的检测情况,对队员们采取一定的药物辅助治疗。
同学们,现在你们更加了解到极地科考队员们在寒冷荒芜的南、北极要经受住如此多的考验,但他们依旧不畏困苦,对科学执著探索,满怀热忱地完成国家赋予他们的光荣使命。这样的精神,是不是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呢?
11月至次年3月是南极的暖季。考察队员一般在11月底左右到达考察站,一进站就遇到极昼环境,大部分队员到了晚上11点仍然睡意全无,并不觉得到了上床的时间,因为太阳还挂在天上。一直要到“下半夜”,才感到疲倦并随之入睡。这样一来,到了本该起床吃早餐的时间,队员们却还没醒来。生物钟专家称这种情况为“睡眠时段后移或推迟”。更糟糕的是,很多人因此患上失眠,彻夜难以入睡。
极夜在南极的6~7月出现,比极昼更折磨人,队员们开始进入更难受的生物钟紊乱期:并不仅仅是睡眠时段后移的问题,而是睡眠几乎丧失规律,失眠的人则越来越多。
科学家对南极科考队员的生物钟紊乱问题没有袖手旁观,多年前就开始深入研究。生物钟专家认为,按照爱因斯坦“时空弯曲理论”,人类在极地的生命运行时间与在人类聚居区是相对同时的。因此,要在南极极昼和极夜环境中获得生物钟健康,就必须按照在国内的作息时间调控生物钟。
那么,如何调控南极科考队员的生物钟呢?方法看起来简单,但却具有深刻的科学奥妙,更重要的是,对生活在人类聚居区的普通人也会有很大启发。
首先,晚上11点必须按时上床。如果没有睡意,就半躺着,等待睡意来到。生物钟专家认为,人类的睡眠与觉醒对应是一种遗传机制,环境改变可能会使睡意一时不到,但做好睡前准备,睡意是会来的。
其次,科考队员来到极昼环境后,与在国内时一样,晚饭后会感到困倦,这时可以进行散步、整理内务等活动,以驱散疲倦,千万不能打瞌睡,不然,到了该上床睡觉时就更难入睡啦!
此外,生物钟专家为南极科考队员设计了一张“睡眠与觉醒对应量表”,让队员记录自己的睡眠与觉醒状况,专家会以此计算并分析出该队员生物钟紊乱的状况和原因,并给出调整生物钟的科学建议。
同学们会发现,平时我们都喜欢在相对昏暗的光线下入睡。同样,对极昼和极夜的生物钟调节也离不开光照调整。在极昼,到了睡觉时间,拉上窗帘是很必要的。光照度调整到可以看见屋子里的家具轮廓,是比较适应的黑暗度,有助于睡眠。而极夜期间,需要使用日光灯将昼与夜区分开,这样也有助于夜间时段的睡眠。
是不是觉得生物钟专家为科考队员们考虑得已经相当周到啦?那你还低估了他们。温度调节也是不能忽略的一个环节呢!白昼和夜晚的气温差异是人体生物钟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因此,将睡眠时段的温度调节得低于觉醒时段,也是改善睡眠的方法之一。同时,专家们还会根据“睡眠与觉醒对应量表”的检测情况,对队员们采取一定的药物辅助治疗。
同学们,现在你们更加了解到极地科考队员们在寒冷荒芜的南、北极要经受住如此多的考验,但他们依旧不畏困苦,对科学执著探索,满怀热忱地完成国家赋予他们的光荣使命。这样的精神,是不是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