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语文教师把“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自己研究、探索的课题。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在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培养阅读的兴趣,增强阅读信心
吕叔湘老师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对语文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阅读的愿望和需要,才会提高阅读的效率。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初中学生对“阅读”理解不深,他们只简单认为阅读就是只看书,不思考,不把它当作一回事,于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请看吧,现行语文教材不乏名篇佳作,传诵不衰,有常读常新之感。然而学生为何对此无动于衷呢?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相当部分学生在准备阅读时,面对阅读材料,或茫然,或望而生畏。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长期浸溺在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而机械的阅读教学氛围中,养成阅读的惰性。很多学生错误认为上语文课只要认真听老师讲解就可以了。针对这种情况,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积极思考、从阅读中发现问题的习惯。
三、 了解阅读测试要求和题型
中学对阅读能力测试主要有以下要求:考生要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既要理解具体的事实,也要理解抽象的概念;既能理解某句、某段的含义,也能通过分析把握全篇的脉络。学生要根据文字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综合中学生应有的常识进行推理判断。阅读理解的题型不仅是一些文章,还有各种各样的书信、图表、广告、通告和图片等。这要求我们对它们形式、内容有一个准确、系统、严密的理解能力,通过读、看,搞清图表中的内容和图表中的人物及其所在位置、时间、活动等。
四、 驾驭阅读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必须在具备一定语文基础知识,经过大量阅读训练才能达到,要想短期内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好基本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的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为了考查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组织、文章的理解及多种表达形式的掌握程度,要尽可能扩充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知识,切实掌握一定的命题规律和解题思路,养成良好的阅读、解题习惯,从而最终提高语言的综合水平和解题能力。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可以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文章。做题之前先看问题,这样可以做到心中有数,针对性强。有些文章即使不能全部看懂,也可以把与问题相关的内容尽快找出来,从而提高理解速度。
第四,注意摘取原文。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
五、 克服阅读中一些不良习惯
逐字逐句阅读。这样做,首先是降低了阅读速度,还妨碍了真正理解。其次,过分重视细节,会忽略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一篇文章读完,学生往往能够讲出人物、事件和情节,但中心主旨不清。再就是,依赖词典查找词义而不根据上下文训练猜测词义的能力。这是用手的动作化代替了脑的思考,久而久之,遇上生词,离开词典就会一筹莫展了。
总之,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积累教学经验和心得,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学习别人好的教学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努力做到教学相长,提高学生运用语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持之以恒,一定能使学生阅读能力及理解技巧大为提高。◆(作者单位:江西煤田地质局233子弟学校)
责任编辑:王 江
一、 培养阅读的兴趣,增强阅读信心
吕叔湘老师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对语文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有阅读的愿望和需要,才会提高阅读的效率。
二、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初中学生对“阅读”理解不深,他们只简单认为阅读就是只看书,不思考,不把它当作一回事,于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请看吧,现行语文教材不乏名篇佳作,传诵不衰,有常读常新之感。然而学生为何对此无动于衷呢?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相当部分学生在准备阅读时,面对阅读材料,或茫然,或望而生畏。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长期浸溺在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而机械的阅读教学氛围中,养成阅读的惰性。很多学生错误认为上语文课只要认真听老师讲解就可以了。针对这种情况,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积极思考、从阅读中发现问题的习惯。
三、 了解阅读测试要求和题型
中学对阅读能力测试主要有以下要求:考生要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既要理解具体的事实,也要理解抽象的概念;既能理解某句、某段的含义,也能通过分析把握全篇的脉络。学生要根据文字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综合中学生应有的常识进行推理判断。阅读理解的题型不仅是一些文章,还有各种各样的书信、图表、广告、通告和图片等。这要求我们对它们形式、内容有一个准确、系统、严密的理解能力,通过读、看,搞清图表中的内容和图表中的人物及其所在位置、时间、活动等。
四、 驾驭阅读方法指导,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必须在具备一定语文基础知识,经过大量阅读训练才能达到,要想短期内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好基本的词汇、句型和语法的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为了考查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组织、文章的理解及多种表达形式的掌握程度,要尽可能扩充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知识,切实掌握一定的命题规律和解题思路,养成良好的阅读、解题习惯,从而最终提高语言的综合水平和解题能力。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可以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文章。做题之前先看问题,这样可以做到心中有数,针对性强。有些文章即使不能全部看懂,也可以把与问题相关的内容尽快找出来,从而提高理解速度。
第四,注意摘取原文。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
五、 克服阅读中一些不良习惯
逐字逐句阅读。这样做,首先是降低了阅读速度,还妨碍了真正理解。其次,过分重视细节,会忽略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一篇文章读完,学生往往能够讲出人物、事件和情节,但中心主旨不清。再就是,依赖词典查找词义而不根据上下文训练猜测词义的能力。这是用手的动作化代替了脑的思考,久而久之,遇上生词,离开词典就会一筹莫展了。
总之,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积累教学经验和心得,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学习别人好的教学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努力做到教学相长,提高学生运用语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持之以恒,一定能使学生阅读能力及理解技巧大为提高。◆(作者单位:江西煤田地质局233子弟学校)
责任编辑:王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