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G门户创始人张向东:过去一两年中,在各位移动开发者自己目前做的移动互联网产品中,发现了哪些尚未为大家所熟悉和了解的趋势?
姜跃平(大众点评产品与运营副总裁)
我们做了3个APP:大众点评、点评团购和周边快查:1.男性用户比例明显高于PC上的男性用户比例。2.无论技术、平台如何变换,内容仍然是王。3.WAP仍然很重要,很多用户,即使已经使用了iPhone和Android,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会从浏览器转移到APP;有的用户需求可能永远也不会以APP为主要通道。4.未来海量的长尾应用会重新集中到基于HTML5的浏览器里,只有需要独特体验的(如效果型游戏)和使用频次足够高的(相信大众点评是一个)应用才能继续以客户端形态占据用户的手机面板。
Zhihu.com
发现更大的世界
此专栏所载问答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2.5版本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本刊经知乎(Zhihu.com)获得作者独家授权
陈琪 ( 蘑菇街CEO)
可能我们的用户群是100%的女性,所以也确实有一些让我比较意外的地方:1.即使网络流量还是瓶颈,但女性用户在移动设备上浏览内容的数量并不比PC少(事实上多到让我们惊讶)。2.移动浏览器中的流量增长非常快,我长期看好HTML5的发展(原因很简单,开发成本低)。3.同意大众点评姜跃平老师的意见,内容为王。4.坚持不刷榜仍然可以获得很好的增长。
杨洪涛 (搜狗桌面事业部总经理)
搜狗最大的PC桌面和手机软件都是输入法。近两年手机输入法利用既有优势快速发展,目前已经突破1.5亿用户。下面的总结主要针对在“迁徙”这个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首先是迁徙不易。搜狗手机输入法最初是在无线部门完成的,后来经历了比较艰难的调整,与PC输入法团队合并成为一个大团队。是因为我们发现仅借用无线能力还不够,要回到以产品为核心,而且要充分利用既有优势,另外也需要各产品线整体向无线发力。近两年我们看到这种架构调整在各家有传统优势的公司都在发生。
其次,2012年初搜狗做了个小产品,iPhone上的“搜狗输入板”(能在App Store上架,而传统iOS输入法需要越狱)。相比完整的输入法,功能其实比较单一,结果上线一周时间未作宣传一下就来了100万用户。这个巨大的“意外”数据告诉我们用户对一个好产品的渴求程度有多高,也说明迁徙过程中既有的品牌和产品技术优势的价值。
第三,迁徙过程中当然还得充分发现手机带来的变化,比如我们常说的摄像头与话筒这些新交互手段、GPS/NFC等传感器带来的模式差异。微信可说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输入法这种工具遇到的问题也很不同。比如我们调研发现人们每天在虚拟键盘上大量的按Backspace键,次数比PC键盘上多了很多倍(有些人达到每天几百次),充分说明了不一样的需求“痛点”,所以“智能纠错”对输入法非常重要。其他还包括:手持设备上需要更细腻的交互,比如“一个界面只完成一项操作”这种常识,需要更精致的UI、拟物和情感化的设计。还有个例子是输入法键盘虚拟按键上显示的是大写字母还是小写字母,都会带来按键准确率的不同。这些手机上的新问题不解决好,也不可能迁徙成功。
张向东:为什么大量的智能手机用户依然习惯使用 Wap 版的应用,而不愿意安装使用 App?
姜跃平(大众点评产品与运营副总裁)
可能是因为该应用对该用户来说使用频次不够高且单次价值不够大。考虑两个场景:1.一个不太出差或旅行的人,很难有动力保留一个携程的APP,偶尔用一次从浏览器进去就好了;2.我大概每个月也就用1次招商银行(从手机上),但这一次对我很重要,我希望是安全的、稳定、快速的,所以招商银行客户端一直在我手机里。
知乎联合创始人黄继新:各位移动开发者的apps用户增长里程碑,与哪些功能和特性有直接的关系?
熊俊(91助手创始人 同步推创始人)
同步推最早要解决的问题是想帮助用户在一大堆应用中发现对自己最有价值的,最适合的应用,
后来发现,2011年的时候,用户最关心的还不是发现应用,而是都没有什么应用,用户就关心哪些应用好玩,不管需要不需要,最喜欢的就是排行榜,编辑推荐,最关心的还是下载,便利性和速度,所谓个性化的推荐,很难有什么市场。
到现在用户使用手机的时候,基本上安装几个常用的应用就可以了,哪怕其他的什么都不装了,就装那几个最常用的,对手机的使用也没有太多的障碍;用户看有什么新应用,不断地尝试不同的应用的次数开始减少,但用户相较开始更多的关心有哪些应用对他来说到底是不是有用的,不再是到处尝鲜了。
CSDN主编刘江:技术人员在转向移动开发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大家借鉴?
陈彧堃(友盟技术总监)
技术为产品服务,产品依托于生态系统。第一,在移动生态系统中,手机对于人的可识别度是超过传统互联网的,传统的cookie跟踪方法带来用户定位的模糊性,给数据清洗和挖掘带来了很大的限制。而在移动上,imei和udid是更干净的用户标识方式,基于此,可想象的数据挖掘空间更大。第二,移动设备占据的是用户的碎片化时间,用户行为更丰富;第三,用户目前还习惯于一个应用只干一件事,需要App非常体贴用户才能长期占有用户的时间。
举个例子,地图应用中的Local Search,用户随时根据自己的位置查询附近的餐厅POI(Place of Interest)。这个在Web上当然很常见,但移动环境中用户位置高频变化,越来越习惯随时随地查询,这就难搞了。甚至出现了新的查询方式:查询周围的人。人的位置不断变化,给后端查询的索引系统在时间和空间复杂度,扩展性等指标提出了更高的挑战。Quad-Tree,R-Tree这些高维空间索引结构也越来越多应用在工业产品中,MongoDB和MySQL对R-Tree的支持就是例子。
这3个特点集中体现在社交应用或者包含社交元素的应用中,这和友盟最近的观察是不谋而合的:移动应用的社交化正在成为趋势。社交元素的加入,使移动应用的社区化和用户黏性得到大幅提升。硅谷一个投资人Fred Wilson以前提了一种说法叫“Mobile First Web Second”,最近他又跳出来写了篇文章叫「Rethinking Mobile First」,就是在强调移动对于消费者和社交导向产品的重要程度,这和我们的观察契合。(文章见 www.avc.com)
CSDN主编刘江:目前的 HTML5 开发跟一年前比进展如何,国内国外有没有区别?
刘铁锋(海豚网CTO)
基于如下几个原因,基于HTML 5的开发会越来越多:1.入门的门槛(影响了开发者的基数和成本);2.开发的成本(雇佣多个平台开发人员,还是一个平台开发人员);3.PC上的发展趋势。
为什么现在HTML 5 的开发不成熟?1.浏览器内核能力不够强(渲染速度、界面响应速度、通过GPU加速的能力)不够,对于基本HTML 5的标准支持并不是最大问题。PC的浏览器已经接近完全,手机上海豚浏览器的内核已经可以达到480+, 通过Facebook的Ringmark测试的Ring 1 (非广告,只是为了说明技术上的可行性);2.浏览器访问移动设备的能力(标准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有差距);3.浏览器的编程模型的限制(单进程的模型,依赖于DOM数据处理的模型)。
但是目前手机的硬件能力已经在提升,双核1G,Android 4.0的MTK山寨手机已经只要500块。双核1.5G只要900块。性能不会是最大瓶颈,那么PC上已经跑起来的典型应用,在手机上都会起来。如果对比PC上的发展局面,其实已经展示了手机HTML 5发展的未来。
HTML 5的开发是否有进展,不在于HTML 5的标准,而在于HTML 5的库的发展,有了更好的库就能够更多地减少开发者的工作以及更大范围的普及。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HTML 5的库在蓬勃发展。当足够的高性能库出现的时候,HTML 5应用开发的普及就会顺理成章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