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yu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跟骨锁定板(locking plate,LCP)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扩大“L”形外侧入路,切开复位LCP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31例,男30例(单侧29例,双侧1例),女1例,供32足,年龄18~50岁,平均32岁,骨折采用Sanders分型,32足均为闭合骨折。结果: 2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5例失访。术前B?hler角<10°,术后20°~40°;Gissane角<100°,术后120°~145°;切口25足甲级愈合,1足乙级愈合。术后无撞击,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无骨折移位及内固定失败等情况。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评估,术后功能评价,优13 良12 中2 差0,优良率92.6%。结论: 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精细的术中操作,应用LCP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利于患者功能恢复。
  关键词: 跟骨骨折;锁定板;骨折固定术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ime,method and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operative management of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 with calcaneal locking plate(LCP).Methods Thirty-two fractures in 31 patients(30 male including 1 bilateral ,1 female) were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 of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using LCP through an extended L-shaped lateral approach.The average age of thirty-one patients was 32 years(range,18 to 50 years).All fractures were close injuries,and Sanders classification was determined. Result  Twenty-seven of these fractures in 26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All fractures had greater than three months follow-up ,(range 6 to 12),and these have been followed to fracture healing.The Bohler angle was recovered from less 10°preoperative to 20°~40°postoperative and the Gissane angle was recovered from less 100°to 120°~145°. No patient sustained lateral impingement syndrome or soft tissue complications. With postoperative plain radiographs, the reduction of fractures was maintened, and all of internal fixation were success. According to Maryland et al foot score execellent/good 92.6%,fair 7.4%.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the LCP through extend lateral approach is proved to b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 by grasping correct opportunity of operation and perfect operative technique, offering the combination of good reduction and early rehabilitation.
  Keywords: Calcaneal fracture ; Fracture fixation ; Locking plate
  跟骨骨折大多是由于数高处坠落伤形成跟距轴向爆力所致,多发生在青壮年。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采用保守治疗通常无法恢复正常解剖形态及关节面的平整,常导致跟骨畸形、疼痛、活动功能障碍、外侧撞击等并发症[1、2]。目前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入路、方法较多,但多以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报道较多[3],我们应用跟骨锁定板采用个侧扩大“L”形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33足,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资 料 与 方 法
  一、 一般资料
   本组采用跟骨锁定板通过扩大“L”形外侧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31例。男30例(单侧29例,双侧1例),女1例,供32足,年龄18-50岁,平均32岁,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关节内移位骨折,均是高处坠落伤所致。31例患者术前均常规行患足下侧轴位X线检查及跟骨冠位或半冠位CT扫描+三维重建。根据Sanders分型[4]Ⅱ型10足,Ⅲ型22足。侧位X线片测量B?hler角和Gissane角,所有病例术前角均小于10°,角均小于100°;术后B?hler角恢复至20°~40°,Gissane角恢复至120°~145°.   二、 器械介绍
   跟骨锁定板纯钛或不锈钢有长65.7mm?和?59.7 mm两种规格,厚度均为2mm?,?自攻锁定螺钉3.5,分左右,共有12个锁定螺孔,每个螺孔可应用锁定或普通螺钉,钢板为跟骨外侧解剖形态,由后向前倾斜,前方上下各有两翼可塑形,适应各种复杂跟骨折。
  三、 手术方法
   采用椎管内麻醉,取健侧或对侧卧位,患肢应用充气止血带。所有骨折均取自体髂骨备用植骨。切口为外侧扩大“L”形,近端于外踝与跟腱间后1/3,远端于足底与外侧皮肤交界(即皮肤红白交界线),远近端连接处保持流线弧形。切开皮肤、皮下直达骨膜,紧贴骨膜下锐性剥离全层皮瓣,将腓肠神经、腓骨肌腱完全包容在全层皮瓣内,术中分别应用2~3枚?2.5mm克氏针插入腓骨或距骨、骰骨弯曲后显露视野,直视下复位移位的关节面,复位跟后结节,恢复跟骨高度、长度及宽度,后可用克氏针临时固定维持,术中C型臂透视骨折复位情况良好,真入备用髂骨,置入LCP拧入6~9枚锁定螺钉或非锁定螺钉。必要时可在钢板外用?3.5mm普通螺钉固定关节面骨块。置入负压引流管一根,逐层缝合,应用Allgower法缝合伤口。
  四、 术后处理
   术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踝关节背伸外翻位石膏托制动3~5天,抬高患肢,抗炎、活血、消肿对症处理,5~7天后行踝关节功能训练,8~12周开始部分或完全负重锻炼。
  五、结   果
   所有骨折均待肿胀消退,患足皮肤皱褶试验阳性实施手术。时机在7~14天,平均10天。手术时间约50~90min。所有手术由同一术者采用同一手术技术完全。26例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切口25足甲级愈合,1足乙级愈合。所有骨折均完全愈合,无一例出现撞击、无血管神经损伤,无内固定失败及骨折移位等情况发生。术后早期及后期测量B?hler角恢复至20°~40°,Gissane角恢复至120°~145°。参照Maryland et al评分系统优13 良12 中2 差0,优良率92.6%。
  六、讨   论
  一、 手术适应证与植骨
   跟骨骨折约70%的骨折是关节内骨折。保守治疗将导致跟骨关节面不平整,跟骰关节不匹配,踝关节背伸、外侧凸起、相对跟腱短缩[5]。如同其他关节内骨折,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也需要得到解剖复位、稳定固定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尤其是对SandersⅡ型,Ⅲ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术已基本形成共识[6、7]。本组随访26例骨折应用LCP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优良率92.6%。由于所选范围仅限SandersⅡ型,Ⅲ型,随访时间尚短,这一结论有待于今后进一步随访观察。跟骨为松质骨,严重创伤造成骨缺损不可避免,植骨既可能避免骨折复位后的内部空虚状态,又能促进骨愈合,从而有利于早期功能训练[8]。本组全部采用自体髂骨植骨,自体骨无排斥反应,降低感染、坏死等情况发生。
  二、 手术时机
   跟骨骨折多为高处坠落伤或交通伤所致,为中高能量损伤。骨折粉碎较严重,局部软组织肿胀或出现水泡,出血持续进行,过早手术易造成切口缝合困难或张力过高,皮肤坏死,感染率明显升高。Sanders等[9]人认为采用外侧入路治疗跟骨骨折至少在伤后2~3周进行,足踝皮肤皱褶试验阳性可进行手术。他们坚信只有软组织水肿消退,才能保证足够的伤口愈合能力。当然时间过长,手术复位难度加大,效果也欠佳。本组病例一例急诊手术,术后出现伤口边缘局部坏死,渗出,经过多次换药等处理后乙级愈合。余30例均在术前抬高患肢、抗炎、活血、消肿对症处理,7~14天皮肤皱褶试验阳性后实施手术,伤口无一例出现感染坏死等并发症,均甲级愈合。
  三、 手术方法
   为达到精确复位,需要良好的手术视野。本组采用扩大外侧“L”形入路。切开皮肤、皮直达骨膜,骨膜下锐性剥离全层皮瓣,禁止使用电刀,掀起腓跟韧带、腓骨长短肌腱及腱鞘,用2~3枚2.5mm克氏针分别插入腓骨或距骨、骰骨弯曲后显露距下关节及跟骨外侧全貌,撬起外侧壁,直视下复位后关节面,可用克氏针临床固定或螺钉固定关节面骨块,恢复跟骨高度、长度后内部植入取好的自体髂骨,后自外向内锤击以恢复跟骨宽度。透视骨折复位情况满意,将LCP置入外侧壁,根据骨折粉碎情况LCP前方上下两翼可向内侧预弯塑形以恢复Gissane角及维持跟前方上下复位后的稳定,当无需两翼时可将其剪下。后置入6~9枚锁定螺钉或非锁定螺钉,若骨折粉碎严重稳定性欠佳哉骨质条件较差全部使用锁定螺钉。置入负压引流管一根,必要时术后可持续负压引流(压力200mmHg)。伤口采用Allgower法缝合,分层缝合。术后短时间(3~5天)踝背伸外翻位石膏托制动以减轻外侧皮瓣张力。术后3周伤口拆线。Benirschke报告扩大“L”形外侧入路可以形成一个血运较好、容易成活的皮瓣。切口近端在跟腱与腓骨之间,远端在外侧皮肤红白交界线处,并强调直接从跟骨骨膜下锐性剥离全层皮瓣保证其血供[4,10]。但术者要熟知跟骨解剖及软组织的精细处理。
  综上所述,应用跟骨锁定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掌握恰当的手术时机、精细的手术操作,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J.T.F.J.Raymakers,G.H.G.Dekkers and P.R.G.Brink. Results after operative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s with a minimum follow-up of 2 years.Injury Vol.29,No.8,pp.593-599,1998.
  [2]Kitaoka HB,Alexander U,Adelaar RS,et al.Clinical rating systems for the ankle-hindfoot,midfoot,hallux,and lesser toes.Foot Ankle Int,1994,15(7):349-353.
  [3]王志杰,邹云雯,钟世镇等。载距突的解剖学研究及其在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9,11(2):129-132。
  [4]Sanders R.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s.J Bone Joint Surg(Am),2000,82(2):225-250.
  [5]Tscherne, H. Zwipp, H. Calcaneus Frctures.Major Fractures of the Plion,the Talus and the Calcaneus:Current Concepts of Treatment.Springer-Verlag,Berlin,1993,pp.153-174
  [6]唐坚,陈永强,孙月华等。延长外侧入路治疗跟关节内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02,5(3):203~5。
  [7]陈伟南,李宏。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3,5(2):117~9。
  [8]邓玉海,许建中,王序全。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J]。临床骨科杂志。
  [9]Sanders R,Hansen,McReynolds IS.Trauma to the calcaneus and its tendon:fracture of the calcaneus//Jauss.Disorders of the foot and ankle.2and ed.Philadelphia:WB Saunders,1991:2326-2354
  [10]Benirschke SK,Sangeorzan BJ.Extensive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foot:surgical management of calcaneal fractures.Clin Orthop 1993;292:128-34.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外科手术术后置尿管患者护理质量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科2014年3月—11月收治的186例留置导尿管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患者留置尿管过程中出现的护理问题、健康教育的知晓率以及护理人员健康教育的执行情况,通过成立护理品管圈,运用头脑风暴选定主题,原因解析、对策拟定、实施及检讨、效果评价并形成标准化等步骤,以及实施前后患者的健康教育和护理质量进行对比,观察改善效果。
期刊
摘要:目的:跨文化护理理论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探讨。方法: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跨文化护理。结果:两组患者的疗效评分比较结果两组治疗之后的评分均有下降,但是观察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所需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跨文化护理理论应用在肿瘤护理中,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的质量,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造影导管的物理特性及对脑血管造影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10月期间行常规股脑血管造影病例的影像学资料及操作记录,分析比较使用两种不同造影导管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选取合适病例,记录并分析不同导管超选右椎动脉在操作时间上的差异性;通过相关实验,测量并比对两种导管的物理特性,总结操作经验。 结果:共有276例符合条件的造影记录被找到并分析,其中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乙状结肠扭转致肠梗阻的临床情况,分析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2月-2014年3月到我院实施诊治的乙状结肠扭转致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抽取7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三组,即A组(一期实施乙状结肠切除术、乙状结肠和直肠端端吻合术),B组(事先实施乙状结肠造瘘术,二期实施乙状结肠和直肠端端吻合术),C组(仅予以乙状结肠系膜固定),各组病例分别为26例,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病因,探讨有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0月之间我院收治的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其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其发病原因,另外选择同期的健康体检者100例,统计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病因主要为小动脉闭塞(30.0%)、心源性肺栓塞(9.5%)、大动脉粥样硬化(18.0%)和不明确原因(42.0%);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间
期刊
摘要:目的:了解儿童贫血的患病特点及患病率,为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400例门诊儿保健康检查的儿童,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检测无名指末梢血,对血红蛋白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6个月、7-12个月、1-2岁、2-3岁、3-6岁五组儿童贫血检出率分别为32.69%、41.67%、43.30%、39.47%、21.96%,3-6岁儿童贫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其它年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高危人群的综合干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选择周边地区暗娼、注射吸毒各100例,给予所有研究对象综合干预,包括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及医学咨询、实施同伴教育及推广使用安全套,比较综合干预前后,研究对象AIDS知识知晓率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暗娼人群AIDS知识知晓率70.0%高于干预前51.0%,注射吸毒人群64.0%高于干预前38.0%
期刊
摘要:目的: 探究小剂量红霉素用于治疗新生儿喂养困难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随机的形式选取我院收治的76例喂养困难的新生儿并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给予两组患儿综合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另外给予观察组患儿小剂量红霉素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的喂养耐受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及总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喂养耐受时间、腹胀消失时间及总有效率分别为(1.78±1.31)h、(1.93±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常规器械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脊柱骨折的可行性及方法、疗效;方法:应用国产GYY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12例;结果:手术时间、出血量较常规手术明显减少,椎体高度恢复,可早期下地行走,未见早期手术并发症;结论:微创经皮植入椎弓根内固定术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优于常规切开手术。  关键词:常规器械;经皮;内固定;脊柱骨折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脊柱骨
期刊
摘要:目的:建立一个稳定的,易复制的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 SSST) 的动物模型。 方法:将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对照组(n=30),假手术组(n=30);大鼠脑静脉结扎与上矢状窦注入Activated Cephaloplastin Reagent相结合为观察组,传统的上矢状窦结扎方法为对照组。在术后6h、24h、72h 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分级,测定脑水含量及HE染色。结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