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坚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在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开办企业等方面打造自贸区速度……争取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2018年4月,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在公开文章中表示。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的当下,浦东显然有信心将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转化为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
“一张蓝图干到底”
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吴庆东是从1996年开始参与浦东总体规划。他说,规划院的办公楼曾是浦东开发的规划展示厅,那里接待了一批又一批世界各地的政商人士,但很长一段时间内,视线所及的窗外还是成片的农田、老厂房和码头。
从1990年到2000年,浦东开发开放的头十年,基本采用“规划先行”和“基础设施先行”的理念。作为全国唯一的金融贸易区,1.7平方公里的陆家嘴便云集了英国罗杰斯、意大利福克萨斯、法国贝罗、日本伊东丰雄等国际上最顶尖的规划设计机构。此举首创外国设计团队参与中国重要区域的规划设计的先河。
在空间布局上,浦东吸取了上海大城市病的教训,没采用当时“最经济”的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而选择现在看来都很先进的多心组团式格局,形成“一轴三带五个综合分区”的空间结构。
开发形态上,浦东初步确定了金融贸易、出口加工、自由贸易和高科技四大功能。沿着黄浦江和杨高路一路展开四个各具特色的国家级开发区,如同四根顶梁柱,支撑着浦东新区的主要产业发展。产业规划的同时还兼顾就业、居住等城市功能,“有了最初的产城融合概念”。
此后的2001年到2008年,浦东开发进入第二个阶段。总体规划进行了新的调整,更加注重城市的功能辐射和能级提升。以四大开发区为代表的空间功能建设稳步推进,与世界经济对话的平台建立;世博会落户上海和前滩商务区谋划,启动了沿黄浦江综合发展带的规划和建设。
2009年5月,随着南汇并入,共计1400多平方公里的空间,浦东开始进入“大浦东”新阶段,城市发展也向开放、创新、高品质迈进。
站在地球仪边思考
面向太平洋、面向世界谋划开放,在地球仪边思考问题,始终是浦东的一贯做法。
2013年,中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在上海浦东设立,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名片”。5年后,将承载更多制度创新“新高地”的自贸港呼之欲出。
2017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提出,在上海的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立自由贸易港区。这一方案,也被誉为上海自贸区改革的3.0版。
从“新名片”迈向“新高地”,在承载中国开发开放的战略目标上,上海浦东再一次走在前列。
面对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新要求,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认为,这是浦东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推进自贸区建设中,所设置的开放水平更高、开放度更大的平台。
张军表示,建设自贸港意味着一个国家有能力应对最高标准开放环境:这种开放不至于对本国经济产生外部冲击,又能给本国经济带来很好的促进作用。他认为,上海自贸区到自贸港的“升级”,意味着中国政府有能力、有信心做好这件事。
彼时,作为全国首个自贸区,如何建设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自由贸易园区,由“中国版”向“国际版”的转型曾考验着浦东人的智慧。
为此,浦东对标国际,研究新加坡自由贸易园区和欧美自由贸易园区等,选择将外高桥保税区域作为先导区,率先加大对标试验的力度,为中国参与制定并逐步引领国际经贸规则、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进行先行探路。
據统计,截至2018年2月,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立企业5.2万户,4年来新设企业数是前20年同一区域企业数的1.5倍。上海自贸试验区以五十分之一的面积创造了上海市四分之一的生产总值、40%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但对标欧美高水平自由贸易园区,保税区域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税收制度安排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开放环境,自贸港的突破效应肯定比自贸区冲击力更大。更高水平的开放,可以倒逼中国国际业务监管和市场管理进行改革,使得中国的治理体系整体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一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宣传语广泛传播。但在浦东开发的当前,这句宣传语正在方方面面成为写实。
2018年新年第一天,黄浦江东岸滨江22公里公共空间全面贯通后,便成了市民休憩旅游、健身运动和体验自然的城市公共空间。
助力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滨水空间的打造也对标巴黎塞纳河、伦敦泰晤士河等国际一流滨水区。“贯通后的东岸要能够增加人的交流、停顿,可以坐在江边发呆。”上海东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卫中说,“这象是在打造上海的城市客厅,人们沿着黄浦江走一圈,会感觉这个城市很好。”
“主要景区有多少人流,哪个小区发生了火情,有哪辆渣土车出现违规行为,12345市民热线的诉求解决及时率和满意率是多少。”浦东全境的动态信息保持全天24小时在大屏上实时显示。
浦东正在打造的,是一整套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体系。自2017年9月,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城运中心”)启动试运行至今。“它就相当于城市大脑,利用最新科技更高效、更精准地解决城市运行的各种问题。”浦东新区城运中心常务副主任王礌说。
“城运中心解决的都是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王礌说,如公共设施破损、无证设摊、噪音扰民、架空线落地、河道治理、非法群租等。
据了解,城运中心还将利用科技手段,试图精确到对城市的一草一木定位和监管,“一棵树倒伏在路上也会被及时发现、快速处理,并智能推送信息提示周边区域的车辆行人安全绕行”。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一张蓝图干到底”
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吴庆东是从1996年开始参与浦东总体规划。他说,规划院的办公楼曾是浦东开发的规划展示厅,那里接待了一批又一批世界各地的政商人士,但很长一段时间内,视线所及的窗外还是成片的农田、老厂房和码头。
从1990年到2000年,浦东开发开放的头十年,基本采用“规划先行”和“基础设施先行”的理念。作为全国唯一的金融贸易区,1.7平方公里的陆家嘴便云集了英国罗杰斯、意大利福克萨斯、法国贝罗、日本伊东丰雄等国际上最顶尖的规划设计机构。此举首创外国设计团队参与中国重要区域的规划设计的先河。
在空间布局上,浦东吸取了上海大城市病的教训,没采用当时“最经济”的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而选择现在看来都很先进的多心组团式格局,形成“一轴三带五个综合分区”的空间结构。
开发形态上,浦东初步确定了金融贸易、出口加工、自由贸易和高科技四大功能。沿着黄浦江和杨高路一路展开四个各具特色的国家级开发区,如同四根顶梁柱,支撑着浦东新区的主要产业发展。产业规划的同时还兼顾就业、居住等城市功能,“有了最初的产城融合概念”。
此后的2001年到2008年,浦东开发进入第二个阶段。总体规划进行了新的调整,更加注重城市的功能辐射和能级提升。以四大开发区为代表的空间功能建设稳步推进,与世界经济对话的平台建立;世博会落户上海和前滩商务区谋划,启动了沿黄浦江综合发展带的规划和建设。
2009年5月,随着南汇并入,共计1400多平方公里的空间,浦东开始进入“大浦东”新阶段,城市发展也向开放、创新、高品质迈进。
站在地球仪边思考
面向太平洋、面向世界谋划开放,在地球仪边思考问题,始终是浦东的一贯做法。
2013年,中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在上海浦东设立,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名片”。5年后,将承载更多制度创新“新高地”的自贸港呼之欲出。
2017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提出,在上海的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设立自由贸易港区。这一方案,也被誉为上海自贸区改革的3.0版。
从“新名片”迈向“新高地”,在承载中国开发开放的战略目标上,上海浦东再一次走在前列。
面对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新要求,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认为,这是浦东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推进自贸区建设中,所设置的开放水平更高、开放度更大的平台。
张军表示,建设自贸港意味着一个国家有能力应对最高标准开放环境:这种开放不至于对本国经济产生外部冲击,又能给本国经济带来很好的促进作用。他认为,上海自贸区到自贸港的“升级”,意味着中国政府有能力、有信心做好这件事。
彼时,作为全国首个自贸区,如何建设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自由贸易园区,由“中国版”向“国际版”的转型曾考验着浦东人的智慧。
为此,浦东对标国际,研究新加坡自由贸易园区和欧美自由贸易园区等,选择将外高桥保税区域作为先导区,率先加大对标试验的力度,为中国参与制定并逐步引领国际经贸规则、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进行先行探路。
據统计,截至2018年2月,上海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立企业5.2万户,4年来新设企业数是前20年同一区域企业数的1.5倍。上海自贸试验区以五十分之一的面积创造了上海市四分之一的生产总值、40%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但对标欧美高水平自由贸易园区,保税区域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税收制度安排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开放环境,自贸港的突破效应肯定比自贸区冲击力更大。更高水平的开放,可以倒逼中国国际业务监管和市场管理进行改革,使得中国的治理体系整体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一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宣传语广泛传播。但在浦东开发的当前,这句宣传语正在方方面面成为写实。
2018年新年第一天,黄浦江东岸滨江22公里公共空间全面贯通后,便成了市民休憩旅游、健身运动和体验自然的城市公共空间。
助力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滨水空间的打造也对标巴黎塞纳河、伦敦泰晤士河等国际一流滨水区。“贯通后的东岸要能够增加人的交流、停顿,可以坐在江边发呆。”上海东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卫中说,“这象是在打造上海的城市客厅,人们沿着黄浦江走一圈,会感觉这个城市很好。”
“主要景区有多少人流,哪个小区发生了火情,有哪辆渣土车出现违规行为,12345市民热线的诉求解决及时率和满意率是多少。”浦东全境的动态信息保持全天24小时在大屏上实时显示。
浦东正在打造的,是一整套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体系。自2017年9月,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城运中心”)启动试运行至今。“它就相当于城市大脑,利用最新科技更高效、更精准地解决城市运行的各种问题。”浦东新区城运中心常务副主任王礌说。
“城运中心解决的都是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王礌说,如公共设施破损、无证设摊、噪音扰民、架空线落地、河道治理、非法群租等。
据了解,城运中心还将利用科技手段,试图精确到对城市的一草一木定位和监管,“一棵树倒伏在路上也会被及时发现、快速处理,并智能推送信息提示周边区域的车辆行人安全绕行”。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