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文言文自主学习思维的启示策略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b3961048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当改变将知识强加给学生的习惯,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文言文的价值与学习方法,而若想达到这一目标,针对不同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可采取的方法则不必强求一致。比如对于《秋水》一文而言,教师应当注意到该文特点,采取可行性更高的自主思维启示策略。
  《秋水》节选于《庄子》,整篇文章以设喻的形式试图讲明一个比较深刻的哲学道理。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些教师易于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把本文等同于普通散文,只注重词语用法与句式特点的讲解,二是不顾及人物形象,只对其中隐含的寓意加以说明,这都有失偏颇。笔者的观点是:问题一易于让课堂显得枯燥,问题二易于让学生执着于抽象,纠正这两个问题的着眼点正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思维的启发,启发的途径则在于发现《秋水》一文的特色,让学生从疑惑出发,进入到自主学习的境界,再通过课外拓展任务巩固自主学习意识。
  一、从设疑到答疑
  教师导入新课:“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盲目自大的故事,比如夜郎自大的故事尽人皆知,再比如庞涓因自大而败于孙膑,闯王李自成因自大而兵败九宫山,这些人为什么会出错,是因为他们目光短浅,没有大的眼界和格局。人是这样,有些神话人物也是这样,我国古代有一个神,他的盲目自大故事同样值得注意,大家知道这个神话人物是谁,记载在哪里吗?”教师以浅显的导入语引学生进入到《秋水》一文中,并视学生的认知情况提出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循序渐进的,也可以是齐头并进的,宗旨均在于让学生形成自主思考的意识,而不是过分依赖于教师的讲解。提问的内容也不必强求一致,既可以是关于陌生字词的,也可以是关于语法结构的,还可以是写作技巧的,或者是作者生平的。比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这个自大的神话人物是河伯,河伯出现在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秋水》一文,《秋水》的作者是庄子,那么我们有谁了解庄子其人吗?”学生一时无人作答,教师便可视此情况,要求大家阅读课前准备好的资料,并要求其站在文学常识的视角,介绍庄子的基本情况,学生指出:庄子,名周,生活在战国末期,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逍遥……
  当问题提出以后,教师不能把问题全部留给学生,那样很容易让课堂陷入无序的状态,不利于学生自主思维的形成,此时教师可以给予适时指导,以便帮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协作互助等形式排除疑问,直到学生能够自主生成疑问、自主解决疑问。如教师要求学生回答“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这句话的意思,学生并不能直接给出答案,教师可给予更具体的启发:“少”与“轻”是什么意思,这两个词后面的词是什么词性?如果后面是名词,那么前面的形容词需要活用为什么词性?从而使学生了解到“少”与“轻”两个词的意动用法,继而顺利完成整句话的翻译。当学生再次遇到难句时,便可以按照教师提供的思路进行自主思考,而不必等待教师直接给出译句进行死记硬背了。
  二、从表象到内涵
  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所面对的教学内容往往具有一定深度,无论是从词句上,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高中文言文都较初中文言文更加复杂,教师若想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形成自主思维的能力,应当使之产生从表层理解到内涵体会的思维变化。如在教学《秋水》一文时,学生能对其中的人物形象河伯与海神产生初步的认识,但这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细化分析,特别是对比手段的应用,自主思考二者形象对比所呈现的作者思想境界,才是理想的认知状态。为此,教师可要求学生完成河伯与海神形象对比的任务,让大家意识到:海神具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容纳世间万物的胸怀,这正是它范围无止境、知识无止境的原因,而河伯的虚荣心强、自高自大、自我满足,很容易因为骄傲自满而导致见识狭小,但最后他能够积极调整自身不足,又是值得称道的。
  当然这只是流于表面的自主思考,在学生完成对比以后,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主动挖掘文本的内涵,如在知道河伯相信世界上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的人时,教师可以提示大家:“河伯得出的这种推论合理吗?这个推论是否等同于庄子本人的意思呢?”对于这个难度稍高的问题,学生会有难以作答之感,而若想寻找到合理的答案,则要有更进一步的对比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思维得到充分激发,并因独立思考和交流活动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同时认识到:庄子的世界观深刻而庞大,且具有辩证和返璞归真的特色,继而逐步认识到《秋水》一文的真实内涵。
  三、从本体到升华
  为了使学生的自主思维得到进一步锻炼,并有效巩固学生的自主思维养成成果,教师还可以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前提下,进行一些升华性的训练。比如在教学《秋水》一文时,教师可以借助拓展练习的形式,要求学生回答:“本文题目仅取文章中的前两个字,看起来非常随意,这是符合庄子本人自由精神的一种做法,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在明白寓言寓意之后,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给本文命名呢?”在教师指导与示范之后,学生分别给出富于创造性的答案,如有学生就谈到:“《秋水》一文采取了寓言的形式,以河伯与海若之间的对话,说明比较玄妙精微的哲学问题,二人的对比,让大小、多少、贵贱之辨变得形象化,因此可以将本文命名为《河与海》。”有些学生则因为感受到河伯前后不同的表现,将本文命名为《变化》,还有些学生因为意识到本文对个人见识有限的批判,将本文命名为《山外山》《楼外楼》等。
  除了这样的训练方式以外,读写结合同样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从本体到升华的自主思维训练方式,教师提示学生,本次教学我们设置了一些问题,我们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掌握了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了庄子之言、之思,也理解了这篇文章的结构,接下来我们可以完成和课文相关的命题训练,也就是在明白叙一事要明一理之后,以“失落的瞬间”为题,完成一篇记叙文创作,在某一瞬间事件中,说明一个生活道理,把《秋水》一文的写作方法灵活应用于写作之中。
  高中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也就是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和自由表达的机会,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同时教师要认识到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在开展文言文教学时,以艺术的手段为载体,在给学生提供基本文言文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完成从答疑解惑到自主思考,再到课外拓展的连续性任务,从而形成主动学习文言文的意识,感受文言文所独有的文质兼美的特色。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學(226399)
其他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喜欢欣赏文学作品,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能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美;能运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能对具体作品作出评论。”要理解这段话,语文教师有必要将目光聚焦到“体验与感受”上,这也许是摆脱教学困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如何通过体验感受的途径走进文学作品呢?  一、通过体验,理解人物  为了让学生走进《素芭》,初步感知人物,了解印度
期刊
从教十余年,我对高中语文教学有了很多的经验和想法,对学生的学习更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所以,我在研究教法的同时也将心比心地去尝试学法的研究。经验告诉我,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历来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尤其是对于一些简单的题型更是不加重视。如有很多学生在古诗文记忆这一块,看似最容易的背诵,掌握起来却还是显得比较吃力。特别是背诵时添字、漏字、改字现象极为普遍,好不容易会背了,默写的时候又错字连连,6分
期刊
“微写作”发端于微博。利用微博写作微型文学作品,叫做微写作。微写作,以其篇幅短小、内容聚焦、表达自由的特点,正在成为受人关注的独特文化现象,微文学正在成长为一种全民文学样式。近年高考,北京已经将类似“微写作”形式的题编入了试卷。可见“微写作”在高中生写作训练中越来越重要。  如今的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都会设法寻找写作的捷径,尤其希望教师教授写作的套路。学生眼里的“套路”,其实是写作相对固定的基
期刊
【案例背景】  我校拥有智慧教室、录播教室、教学资源平台等,方便教师实现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语文教学实效。《石钟山记》是大文豪苏轼写的一篇考察性质的游记,文字浅显易懂,语言障碍不多。题材贴近学生生活,结构严谨,脉络清晰,首尾呼应,中心突出,这些特点为教师进行古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提供了有利条件。  【案例描述】  在课堂导入部分,我营造了轻松氛围,在课件上出示《洗儿
期刊
梁启超先生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曾说:“作文时必须自己先想到种种人家要驳我的话,用难者曰一类的话一一驳去,能有几要点被我驳倒便好了……说一句话,即总须预备驳难,这叫做应敌。”这句话告诫学生,在分析推理中要有应敌意识。说理是议论文的核心与灵魂。而学会应敌与辩驳,是说理的至高要求。  那么,“敌”从何而来?结合下面语段,试述之。  做人一定要有个性,这样才会有自我的风格,才能在历史上留下好的名声。
期刊
“纲目”一词,“纲”指的是概要总则,“目”则指的是细则,这一词汇在生物学范围中最为常用,而笔者此时将其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关联在一起,并非是真的要对学生需要阅读的文学作品进行详细的分门别类,而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再借助群文阅读的方式,会更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中需要具备的整体意识,从而引导他们更为深刻地理解文章,提升他们的文学阅读与鉴赏能力。  一、关注体裁,透析文学作品的架构 
期刊
“阅读”和“研究”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支柱,它们相辅相成又有区别:阅读首先关注的是个人体验,在共鸣中逐步触摸到文本的价值;研究则是按科学程序尽量排除非常个人化的情绪体验,提取具有共通性的要素,形成模式化的认知。语文特级教师倪江认为,没有阅读的研究不是真研究,没有研究的阅读也不是真阅读。诚然,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确实是“戴着镣铐起舞”,既要兼顾高考成绩的优劣,又得考虑学生是不是真正有所收获,在二者之间寻找
期刊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展开,在小说阅读教学和考查过程中,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题型已经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初露锋芒了。如:2019年高考全国一卷小说阅读的选文来自鲁迅的经典小说《理水》,第三道主观题的题目为:“《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2018年全国高考一卷小说阅读的选文来自阿城的小说《赵一曼女士》,第三道主观题的题目是:“小说中历史与现
期刊
乔治·奥威尔在《我为什么写作》中说:“现代文学基本是个人的事,它要不是真实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和感情,就毫无价值。”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两个词条,即“个人的事”“真实表达”。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条联系在一起,不仅现代文学的写作变得明朗起来,现代文学文本阅读也变得明朗起来。可以说,只有从自身出发所谈及的事情才真正可靠,其思想情感才表现出一种经验性。而这些经验恰恰能够唤醒读者内心的情感思想的知觉。所以,
期刊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发布,整本书阅读已成为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整本书阅读有利于突破单篇教学的狭小格局,进入广阔的全景式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下面笔者以沈从文的《边城》为例,从整体阅读、深度阅读、鉴赏阅读、创造阅读四个方面对整本书阅读谈一点体会。  一、整体阅读知人物  整体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基础。《课标》指出:“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