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应用中医护理所具有的特色,针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起居、饮食、服药、情志等方面进行施护,积极开展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关键词】中医护理;老年人;慢性病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9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慢性病人显著增加,为了降低老年慢性病发病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充分应用 中医护理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来满足老年慢性病人的医疗保健与日益增长的养生保健需求。对此,在新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为中医护理提供了机遇。一是理论特色,即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更符合现代医学模式和个性化、人性化护理的需求;二是中医护理操作灵活多样,使用器具简单,操作方便,易掌握、适用范围广,疗效明显的特点;三是中医养生保健具有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渴望健康长寿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而中医养生保健护理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目标的实现;四是中医护理费用与西医相比要低很多,也符合我国实现收取低廉的费用,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的目标。中医护理的优势和特色在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方面已日益显现。现将运用情况分析如下:
1 中医护理的整体观特点
中医学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统一整体,构成人体的脏腑、器官、经络、皮肤等,在功能上是相互协同,互为作用的,在病理上亦是相互影响的。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法和肃降,肝主藏血,脾主运化,肾主藏精排泄,各有各自的生理功能,但又相互为用,相互影响。如心与肾,心在五行属火,位在上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在下属阴,肾水上升为顺,心火下降为和。心火下降于肾,肾水济于心,心肾相交,以维持人体阴阳平衡,其他脏腑亦同,反之则为病。说明五脏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不是孤立的。
2 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特点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基本特点,中医认为证和症有着不同的概念,“症”即症状,如咳嗽、头疼、 腹痛等。“证”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 段病理的概括,如感冒表现的风寒证,风热证等,证与病的概念也不同,病包括了证“病之总者为病,而病总有数证”,如伤寒病拟有六经分证,温病以卫气营血分证,所以中医护理不仅要针对症状病名,同时还要正确辨析证的寒、热、虚、实,才能取得很好的护理效果。中医护理 并不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相同病机或证可采用相同护理方法,不同病机或证,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
3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患病特点
3.1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中医认为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为正气渐衰,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物质与功能都在全面衰退,五臟功能日益低下,生命状态处于较低水平的、很不稳定的平衡中。衰老的病机特点复杂多变,虚实夹杂,但以五脏虚损为主,肝衰为先导,肾虚为根本。[1]
3.2 老年人的患病特点 老年人正气虚弱,诸邪易攻;抗邪无力,外候不显;病程长、病症复杂、疗效差、易反复;思维迟钝,情志异常;对疾病的反应能力差;易出现消化功能差及睡眠障碍。[2]
4 中医护理的特点
4.1 情志护理
所谓情志护理是指运用调解情志来治疗脏腑疾病的方法。《景岳全书》言“凡情志之属,唯心所统”,故心与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内伤七情常为心系疾病的重要病因。中医学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在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已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 中医认为,精神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都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在精神上均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有的表现悲观丧气,精神忧郁,有的表现急噪不安,有的由于疾病的折磨丧失了信心。因此医护人员,必须根据七情制胜法则,对患者实施情志护理,正确引导不良情绪的疏泄,使其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提高治疗、护理效果。
4.2 饮食养护
中医认为食药同源,古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饮食除了营养,还能治疗疾病。是因为其与中药作用基本相同,不但可以营养机体、补益脏腑,而且可以调和阴阳,增强体质、益寿防老。不同性味的食物对五脏也发挥着不同的补益作用,还可以辅助治疗疾病,调理饮食的原则注重“四时调摄”,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很适宜食用扶助阳气的食物;夏之热,宜多食甘酸清凉之品,宜少食辛甘燥烈食物;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注意少食辛燥食品;冬气寒,宜食黏以热性治其寒,注意食热饮食,以护阳气。饮食养护在体质上也有差别,体肥之人,在饮食上可适当多食粗粮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可起到健脾利湿,助消化的作用。体瘦之人,应多食用甘润生津的食物,则有助于养阴清热,阴平阳秘。另外,尤其要注意年老之人,身体日趋衰弱,各脏腑生理功能减退,在饮食调养上一般提倡:清淡、温热、熟软,而禁忌油腻、厚味、黏硬、生冷。由此可见,饮食调养是临床康复护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4.3 起居调护
要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益寿延年,就应该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可“尽终其天年”,反之,如果“起居无节”便将“半百而衰也”。说明“起居有常”是调养神气的重要法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季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即应晚睡早起,多动少怒,以应上养之气。秋季宜“早卧早起,以鸡俱兴”,即应早睡早起,神态安静,以应收敛之气。冬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即应早睡晚起,避寒就温,减少运动,以应潜藏之气。睡眠养护要根据阴阳变化的规律,采用合理的睡眠方法和措施,保证充足而适当的睡眠时间,以恢复机体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从而防病健体。人的睡眠时间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年龄、体质、习惯、季节变化和体力消耗等因素而定。古代养生家特别认为“少寐乃老人大患”,主张老年人以睡眠时间相对长为好,减少人体消耗。并且需要午眠,在养生学上称为“子午觉”,补充相对不足的睡眠,消除上午的疲劳,恢复体力。
4.4 运动养护
形体的锻炼,不仅可以促进气血的流畅,使人体筋骨坚强,脏腑功能健旺,增强体质,还能以动济静,促进身心健康。《吕氏春秋》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从形、气关系上指出不运动的危害。阐明了动则身健,不动则身衰的道理。但亦不能过分运动,应指导患者适当运动,动静结合,以“小劳不倦”为度,使气血流畅,关节伸缩自如。
5 体会
老年慢性病具有病情缠绵、正气虚损、邪气有余、气机不畅、累及脏腑的病变特点。因此,对老年慢性病的护理,必须针对其特点,进行辨证施护,这样就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侯凤珍,王蕴奇.老年人中医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09,(4):61-62
[2] 夏素华.老年患者的中医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1.3(3):361
【关键词】中医护理;老年人;慢性病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90—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慢性病人显著增加,为了降低老年慢性病发病率、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充分应用 中医护理所具有的优势和特色来满足老年慢性病人的医疗保健与日益增长的养生保健需求。对此,在新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为中医护理提供了机遇。一是理论特色,即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护,更符合现代医学模式和个性化、人性化护理的需求;二是中医护理操作灵活多样,使用器具简单,操作方便,易掌握、适用范围广,疗效明显的特点;三是中医养生保健具有优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渴望健康长寿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而中医养生保健护理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目标的实现;四是中医护理费用与西医相比要低很多,也符合我国实现收取低廉的费用,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的目标。中医护理的优势和特色在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方面已日益显现。现将运用情况分析如下:
1 中医护理的整体观特点
中医学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统一整体,构成人体的脏腑、器官、经络、皮肤等,在功能上是相互协同,互为作用的,在病理上亦是相互影响的。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法和肃降,肝主藏血,脾主运化,肾主藏精排泄,各有各自的生理功能,但又相互为用,相互影响。如心与肾,心在五行属火,位在上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在下属阴,肾水上升为顺,心火下降为和。心火下降于肾,肾水济于心,心肾相交,以维持人体阴阳平衡,其他脏腑亦同,反之则为病。说明五脏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不是孤立的。
2 中医护理的辨证施护特点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又一基本特点,中医认为证和症有着不同的概念,“症”即症状,如咳嗽、头疼、 腹痛等。“证”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 段病理的概括,如感冒表现的风寒证,风热证等,证与病的概念也不同,病包括了证“病之总者为病,而病总有数证”,如伤寒病拟有六经分证,温病以卫气营血分证,所以中医护理不仅要针对症状病名,同时还要正确辨析证的寒、热、虚、实,才能取得很好的护理效果。中医护理 并不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相同病机或证可采用相同护理方法,不同病机或证,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
3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患病特点
3.1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中医认为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为正气渐衰,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物质与功能都在全面衰退,五臟功能日益低下,生命状态处于较低水平的、很不稳定的平衡中。衰老的病机特点复杂多变,虚实夹杂,但以五脏虚损为主,肝衰为先导,肾虚为根本。[1]
3.2 老年人的患病特点 老年人正气虚弱,诸邪易攻;抗邪无力,外候不显;病程长、病症复杂、疗效差、易反复;思维迟钝,情志异常;对疾病的反应能力差;易出现消化功能差及睡眠障碍。[2]
4 中医护理的特点
4.1 情志护理
所谓情志护理是指运用调解情志来治疗脏腑疾病的方法。《景岳全书》言“凡情志之属,唯心所统”,故心与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内伤七情常为心系疾病的重要病因。中医学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在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已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 中医认为,精神状态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治疗都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在精神上均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有的表现悲观丧气,精神忧郁,有的表现急噪不安,有的由于疾病的折磨丧失了信心。因此医护人员,必须根据七情制胜法则,对患者实施情志护理,正确引导不良情绪的疏泄,使其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提高治疗、护理效果。
4.2 饮食养护
中医认为食药同源,古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饮食除了营养,还能治疗疾病。是因为其与中药作用基本相同,不但可以营养机体、补益脏腑,而且可以调和阴阳,增强体质、益寿防老。不同性味的食物对五脏也发挥着不同的补益作用,还可以辅助治疗疾病,调理饮食的原则注重“四时调摄”,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很适宜食用扶助阳气的食物;夏之热,宜多食甘酸清凉之品,宜少食辛甘燥烈食物;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注意少食辛燥食品;冬气寒,宜食黏以热性治其寒,注意食热饮食,以护阳气。饮食养护在体质上也有差别,体肥之人,在饮食上可适当多食粗粮和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可起到健脾利湿,助消化的作用。体瘦之人,应多食用甘润生津的食物,则有助于养阴清热,阴平阳秘。另外,尤其要注意年老之人,身体日趋衰弱,各脏腑生理功能减退,在饮食调养上一般提倡:清淡、温热、熟软,而禁忌油腻、厚味、黏硬、生冷。由此可见,饮食调养是临床康复护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4.3 起居调护
要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益寿延年,就应该懂得自然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可“尽终其天年”,反之,如果“起居无节”便将“半百而衰也”。说明“起居有常”是调养神气的重要法则。《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季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即应晚睡早起,多动少怒,以应上养之气。秋季宜“早卧早起,以鸡俱兴”,即应早睡早起,神态安静,以应收敛之气。冬宜“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即应早睡晚起,避寒就温,减少运动,以应潜藏之气。睡眠养护要根据阴阳变化的规律,采用合理的睡眠方法和措施,保证充足而适当的睡眠时间,以恢复机体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从而防病健体。人的睡眠时间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不同年龄、体质、习惯、季节变化和体力消耗等因素而定。古代养生家特别认为“少寐乃老人大患”,主张老年人以睡眠时间相对长为好,减少人体消耗。并且需要午眠,在养生学上称为“子午觉”,补充相对不足的睡眠,消除上午的疲劳,恢复体力。
4.4 运动养护
形体的锻炼,不仅可以促进气血的流畅,使人体筋骨坚强,脏腑功能健旺,增强体质,还能以动济静,促进身心健康。《吕氏春秋》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从形、气关系上指出不运动的危害。阐明了动则身健,不动则身衰的道理。但亦不能过分运动,应指导患者适当运动,动静结合,以“小劳不倦”为度,使气血流畅,关节伸缩自如。
5 体会
老年慢性病具有病情缠绵、正气虚损、邪气有余、气机不畅、累及脏腑的病变特点。因此,对老年慢性病的护理,必须针对其特点,进行辨证施护,这样就能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侯凤珍,王蕴奇.老年人中医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09,(4):61-62
[2] 夏素华.老年患者的中医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1.3(3):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