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表现,其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特征也不相同。本文以山西省会城市——太原市为例,研究了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主要思路是:在对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太原为案例研究了不同发展阶段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和机制,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产业演进;城市化;太原市
中图分类号 F29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2-0121-06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两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构变革过程。其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不同类型的区域或者城市,其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不相同的。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国选择了一条重工业优先发展的道路,一批重工业城市迅速成长、发展,但在改革开放后,它们又经历了一次变革。因此,目前加强对严重依赖矿产资源的重工业城市的研究,有助于把握中国城市发展的特色、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1 问题的提出
1.1 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研究简述
产业演进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演进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关联,主要内容和观点有:①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之间存在数量上的相关关系,如以劳动力就业的部门构成来表示的工业化率、非农化率,与城市化率之间基本上是正相关关系,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1]。②产业结构演进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之一,不仅如此,产业空间布局特征、产业组织方式都会对城市化发展产生影响,这一方面顾朝林[2]、叶裕民[3]、杨荣南等人[4]均有研究。③产业结构变化影响人口区域分布和城市化模式,如钟水映等[5]通过研究美国20世纪产业结构变化,发现人口区域分布经历了“非都市转折”和“再城市化”的过程,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兴衰的决定性因素。④工业内部结构演变及其空间布局方式,分别对城市化速度、规模产生影响,如辜胜阻等[6]认为,工业化轻重程度、工业化集中程度分别会对城市化速度、规模产生影响。⑤产业结构的演进,具体表现为主导产业的变化,主导产业特征不同,城市化发展速度不同,如杨治等人[7]通过分析发现,在工业化不同阶段,主导产业经历了从纺织工业为主向以钢铁、化工、机械、汽车、耐用消费品等重化工业为主的变化过程,城市化发展速度经历了加速到缓慢的过程。⑥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关联性研究,如葛立成[8]以浙江省为例,研究了产业集聚的指向、类型与城市化推进方式、扩张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李清娟[9]以产业开发区为例,研究了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城市化发展的关系,提出产业与城市化联动发展。
综上所述,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发展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因果关系;产业结构、主导产业演变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存在的对应关系;产业与城市化发展之间存在的空间关联性等。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宏观或者中观的角度,即从国家或者某一个区域的角度,研究二者之间的变化关系,很少从一个城市的角度,从微观的角度研究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1.2 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的界定
目前对资源型城市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角度定义,如“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的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10];还有一种是从城市的功能来定义,如资源型城市指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的一类城市[11]。本文认为,所谓资源型城市,是指城市的发展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资源型产品在城市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据此观点,无论城市起初的发展是否依托资源开发,凡采掘工业产品在工业产值中比重达到10%及以上,即被认定为资源型城市[12]。根据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与城市功能,又可以将资源型城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生产功能为主、资源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的城市;另类是以综合服务功能为主、资源型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小的城市,如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
2 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
根据已有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对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做出理论假设。理论假设的前提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经历了计划经济以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历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实施、乡镇企业兴起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等阶段。
2.1 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相互作用
2.1.1 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界定
产业演进内涵丰富,围绕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带来产业横向扩张与纵向延伸,引起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产业组织、经济增长方式等发生变化,构成产业演进的主要内容。其中产业结构包括三次产业结构变迁、工业内部产业结构变迁;产业空间布局包括集中布局与分散布局;产业组织包括企业组织、产业之间的分工与专业化程度、产业以及企业的联系方式;产业增长方式体现了生产要素对产业增长的贡献程度,尤其是技术与知识对产业增长贡献份额的提升。
城市化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是非农产业发展引起人口、资本、企业等人类以及经济活动在空间的集聚。从“量”的角度衡量,城市化发展包括城市经济总量提高、就业规模扩大、人口总量增加、空间地域不断向周边延伸;从“质”的角度理解,城市化发展包括城市功能提升、空间布局优化、腹地范围扩大、城市生产与服务一体化程度加强等。
2.1.2 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
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产业演进包括由主导产业及其相关产业演进所带来的产业结构演进、产业布局方式演进、产业组织方式演进、产业增长方式演进。其中主导产业及其所决定的产业结构演进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就业结构、地域扩张等方面,进而决定城市的经济、就业、地域规模。
产业演进与城市功能提升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产业结构变化与城市功能之间具有直接相关性,如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引起城市功能从生产功能向服务功能转变,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转变,也显示了城市服务功能的细化与主要功能的变化。反过来,城市功能的确定,通过影响产业选择,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变迁。产业增长方式决定了其对不同生产要素的需求,促使不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如资本市场、技术市场,进而促进城市功能的变化;反过来,如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城市功能的形成,也会从生产要素供给的角度,影响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组织方式对城市功能的影响,主要是企业服务功能与城市服务功能的竞争,如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办社会,弱化了城市服务功能。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功能是不完全相同的,城市主要功能的确定,决定了城市用地特征以及地价变化,进而影响城市空间布局。产业演进对城市周边城市以及腹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与区域的产业联系、生产要素联系、贸易联系,以及城市文明的扩散,城市与区域的一体化程度。
2.2 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阶段性特征
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快速起步、缓慢成长、多元化跨越发展、稳定成熟。这四个时期主要是围绕主导产业演进,产业结构变迁、城市功能改变、城市规模扩张而展开的,各个时期的特征如表1所示。
资源型产业体系与以生产功能为主的城市初步形成之后,在一段时期内产业演进速度相对缓慢,产业增长与城市经济增长相对缓慢。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为了解决城市居民的生活或者为当地生产提供一些简易的产品或者服务,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得到发展,一般情况下,是以街道为单位的集体企业,它们的布局方式以分散为主,主要是为了生产生活方便,零星布局在主城区,生产与生活混杂。
作为上游产品,资源型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难以与下游产品抗衡,并且伴随城市产业发展,城市所依赖的资源逐步减少,甚至枯竭,危机感迫使城市选择新的产业来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新主导产业选择一般有几个思路:一是选择高科技产业;二是延伸原有产业,发展深加工,加强产业的纵向扩展;三是以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四是发挥城市作为市场中心、服务中心的作用,大力发展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带动工业、第三产业发展,然后带动城市发展。在这个时期,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往往面临一个多元化跨越发展时期,企业组织形式以股份制为主,布局以集中为主,如园区化布局,生产要素投入中加大了技术比重,增加了人力资本以及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加快了城市经济、人口、地域的扩张速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地价分布规律对产业进行合理布局与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空间布局的调整,加强了城市与周边区域的产业与贸易联系,城市的服务功能突出。
随着城市发展的逐步成熟,城市的生产功能逐渐退缩,向周边小城市、城镇和农村腹地扩散,形成总部经济与生产基地的关系,城市的主导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为主,主城区的企业基本上是属于大型企业集团的研发基地或者总部,其具体的生产车间或者生产基地以飞地的形式布局在城市边缘区或者更远的城市腹地,城市与周边腹地的联系相对紧密。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以及生产职能的退缩,使城市人居环境改善。
2.3 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不同模式
根据主导产业演进路径,产业空间扩展方式,可以形成不同的城市化模式:从产业演进路径看,有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生产生活服务业,形成重工业型城市化模式;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生产生活服务业,形成轻工业型城市化模式;资源密集性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生产生活服务业,形成综合型城市化模式;资源密集型产业→生产生活服务业,形成专业型城市化模式。由于演进路径不同,导致城市化速度、规模以及城市影响范围是不相同的。
对于重工业型城市化模式,由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挤压,能够吸纳的非农劳动力非常有限,城市经济总量与地域规模相对较大,城市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城市化演进速度与产业扩张速度相伴随,城市以生产功能为主。相反,轻工业型城市化模式,对非农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强,城市人口规模相对较大,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型城市化模式,在城市化速度、规模、空间布局、城市职能等方面相对比较理想,与周围腹地的联系相对紧密,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专业型城市化模式,对资源型产业过分依赖,城市的区域中心服务职能相对弱小,随着资源量的减少,城市发展面临挑战。
从产业空间扩展方向看,有沿交通线路布局然后向外延伸,形成轴向扩展模式,城市的扩展往往是沿着城市的几条主干道发展,以及沿着城市对外交通干道向外延伸,形成“指状”或“锯齿状”空间结构形态。也有相对比较均衡地发展,摊大饼式地向外扩张,呈“圈层状”向外延伸,也有两种方式并存,即轴向扩展与圈层扩展并存。
3 实证分析
3.1 太原市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特征
太原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据点,是一个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城市。依据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发展特征,将太原市经济发展大致划分为工业化起步、波动发展、“适应性”结构调整和“升级性”结构调整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特征、互动机制如表2所示。
3.1.1 工业化起步阶段(1949-1957年)
解放初期太原市在一些包括煤、钢、水泥等小型工业加工厂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改造与新建,初步形成以冶金、电力、化工、燃料、机械五大产业为主的重化工业体系。其生产布局的原则主要是借鉴了苏联工业布局方式——地域生产综合体。工业企业成组团状布局,围绕某一核心企业,根据产业之间的联系在某一地域集中布局;同时坚持平衡布局原则,如男女劳动力平衡,发展一定的轻工业企业,如纺织工业;兼顾生产与生活,在工厂建设的同时,家属区、学校、医院、服务中心等生活区相应建立起来。“一五期末”大致形成城北钢铁、机械,北郊国防工业,河西北部重型机械,河西南部化工、能源四大工业区;也形成了太原市空间布局框架:中间为居住区,由河西、河东及新城地区三大片组成;外围为四大工业区(如图2所示)。以重化工业生产为主的四大工业区的建立,从数量上迅速推动了城市化规模的扩张,包括人口规模、地域规模以及经济规模;从空间布局上推动了城市化的演进方向,由当时的城市中心区向北、向西扩展(如图2所示)。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城市化增长速度非常迅速。1949年底,太原市常住人口67.7万人,市区人口38.9万人。到1954年,太原市常住人口达到106.1万人,首次突破百万大关;非农业人口54.5万人,首次超过农业人口;市区非农业人口达到53.3万人,跨入全国大城市行列。但工矿区在生产与生活上的相对独立,与主城区的微弱联系,决定了城市化质量水平不高。
3.1.2 工业化波动发展阶段(1958-1977年)
这一阶段,受全国大气候的影响,经济增长,尤其是工业发展,开始出现大起大落。经济发展总体上仍在重工业优先的战略指引下发展,冶金、电力、化工、燃料、机械五大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强,城市第三产业基本上在控制中缓慢增长。1971年5大产业比重达到历史最高值84%。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波动的工业发展、比重不断下降的第三产业,减弱了城市化发展动力。城市化总体发展缓慢,并伴有波动现象。1959年城市非农业人口达到101.3万人,首次跨入全国特大城市行列,城市化水平达到64.4%。其后城市化水平开始下降,1965年有所回升,至1977年,城市化率降至“一五”期末的水平。此外,从1958年开始,以生活用具、鞋袜服装、文化用品、小型农具、针织缝纫、电器修配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街道工业迅速发展,这些街道工业,见缝插针,打破了原有生产与生活分离的城市布局状态,并沿着道路交通轴,向东、南扩展,布局混乱、松散(如图2所示)。
3.1.3 “适应性”结构调整阶段(1978-1998年)
改革开放以后,太原市进入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新时期。具体而言,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1978-1991年。由于城市定位的影响,重化工业生产功能依然突出。从冶金、电力、化工、燃料、机械五大产业的比重来看,一直在70%左右徘徊。轻工业比重相对有所提高,1978年为轻重工业比为1∶3.3,1985年降为1∶2.9,1990年为1∶3.0。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显著加强,第三产业发展开始加速,1978-1991年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为20.5%,远远超过同期GDP14.2%的增长速度。城市化动力的增强促进了城市经济与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城市人口密度与产值密度增加。
第二个时期为1992-1998年,是一个历史性转折时期。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四大老工业区不同程度地出现市场制约、生产停滞、企业亏损、职工下岗的现象。与此相对应,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以太原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郝庄民营经济园区等的兴起和发展为标志,为太原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经济重心从北面、西面的老工业区向南面、东面的新工业区转移(如图2所示)。原有的工业结构体系被打破,一些新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位置,五大产业比重从1992年的70%迅速下降到1998年的53%。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型逐步转变为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型,城市功能逐步由单一的工业基地转变为综合性的区域中心。
3.1.4 “升级性”结构调整阶段(1999年以后)
从20世纪末期开始,随着太原市成长阶段以及城市定位的变化,即生产功能向服务、消费功能转化,以及市政府实施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推动了太原市产业结构升级:一是原料型工业向深加工产业转变,原有的一些技术水平落后、附加价值相对较低的污染性产业外迁;二是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正在成为新的优势产业;三是随着生产职能向外迁移,老工业区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生产为主转向研发、服务、总部行政驻地为主。市区产业结构升级与初级产业外迁,加强了市区经济与市域经济、腹地经济的联系与一体化程度;市区范围内的老工业区的职能变化,以及工业企业服务职能的剥离,加强了企业与城市之间的分工与联系,城市与工矿区的一体化程度加强,城市化质量特征显现。从城市空间结构来看,在市区层次上,单中心填充式空间结构调整方式已不能适应城市快速发展要求,随着“南移西进,扩容提质”的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城市空间结构走向核心区功能扩散与新区(晋源新区、小店新区、柴村新区)建设协调推进的新阶段(如图2所示)。
3.2 太原市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的阶段判定,太原市经历了快速起步期(1949-1957年)、缓慢增长期(1958-1998年),目前正处于第三个阶段(1999年至今),即多元化发展时期。
从产业演进的角度看,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服务业的产业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型、粗放型产业向高加工、集约型转变,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流动,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加工程度向深度发展;伴随工业的深化与高加工度化,未来一段时间太原市的科研、技术开发投入将会逐步增加,中介服务业、金融业、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未来发展看,集团化、集群化和网络化将成为太原企业组织的发展趋势;省内区域间产业分工不断深化,太原市将更突出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高加工度产业等知识型、高效节能型产业的发展,与省内其他城市之间形成总部与车间、服务与生产、加工与原料等分工与协作关系,在提升自身产业水平的同时,增强对省内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
产业演进的变化,带来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改变,从生产功能向服务功能、消费功能转化,从生产基地向总部基地、研发基地、市场基地转化,从适宜企业生存、发展的以生产功能为主的工矿区向适宜人口居住、生活、消费、工作的以消费功能为主的良好的人居环境转化,从生产、经济中心向文化、教育、娱乐、商业、金融、旅游、市场等具有综合性功能的中心转化。动力机制的改变,对城市化推动最明显的变化特征为:从城市化数量特征向城市化质量特征转变。未来一段时期,伴随人口、地域、经济规模等数量城市化扩张的同时,其城市化质量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区一体化,城市生产、生活一体化,城市市区、市域、腹地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用地合理化,地价分布规律决定城市产业、居住的空间布局,城市环境的优化美化提高了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
(编辑:徐天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蔡孝箴.城市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66.[ Cai Xiaozhen.Urban Economics[M].Tianjin:Nankai University Press,1997,66.]
[2] 顾朝林等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70~172.[ Gu Caolin.Economy Globalization and Chinese Urban Development[M].Shangwu Press,2000,170~172.]
[3] 叶裕.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7.[Ye Yu,The Way to Chinese Urbanization—[JX-+0.5mm]Economic Support and Institution Innovation[M].Beijing:Shangwu Press,2001,47.]
[4] 杨荣南,张雪莲.台湾省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初探[J].经济地理,1996,(3):62~67.[ Yang Rennan,Zhang Xuelian,A Study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aiwan[J].Economic Geography,1996,(3):62~67.]
[5] 钟水映,李晶,刘孟芳.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美国的"去工业化"和"再城市化"现象及其启示[J].人口与经济,2003,(2):8~14.[Zhong Shuiyin,Li Jing,Liu Menfang,.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Urbanization:“De-industrialization" and “Re-urbanization" Phenomena in USA and Its Apocalypse[J].Population and Economy,2003,(2):8~14.]
[6] 辜胜阻,简新华.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244~250.[ Gu Shenzhu,Jian Xinhua.Population Movement and Urbaniz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M].Wuhan:Wuhan University Press,1994,244~250.]
[7] 杨治,杜朝晖.经济结构的进化与城市化[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1,(4):13~19.[Yang zhi,Du Chaohui,.Evolu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Urbanization[J].Urban Economy and Regional Economy,2001,(4):13~19.]
[8] 葛立成.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地域模式——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4,(1):56~62.[Ge Licheng,.Industrialization Agglomeration and Urbanization Territorial Model—[JX-+0.5mm]A Case Study of Zejiang Province[J].Chinese Industry Economy,2004,(1):56~62.]
[9] 李清娟著.产业发展与城市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Li Qingjuan.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M].Shanghai:Fudan University Press,2003.]
[10] 张弥尔,武春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障碍与对策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2):35~38.[ Zhang Mier,Wu Chunyou.Study on the Obstacl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source-based Industrial Transition[J].Economic Theory and Economic Management,2001,(2):35~38.]
[11] 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经济评论,2001,(6):96~99.[Zhang Xusheng,Chen Xianyong,Actuality,Corner and Counter-measur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y in China,[J].Economic Review,2001,(6):96~99.]
Industry Evolution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n Resource-based Regional Central City:A Case Study of Taiyuan City
ZHANG Fu-ming1 JING Pu-qiu2
(1.Shanxi University Management College,Taiyuan Shanxi 030001,China;2.Xiamen University Economic Institute,
Xiamen Fujian361005,China)
Abstract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s different and the characters of industry evolution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s diverse.The artide takes Taiyuan,a capital city in Shanxi province as a case and discusses industrial evolution and urbanization ofresource-based regional central city.It reviews relational literature studies and summarizes the basic law on industry evolution and urbanization of resource-based regional central city,and analyzes its character and mechanism of industry evolution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Taiyuan's different developing phases.Finally it tries to find out som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on resource-based regional central city,especially Taiyuan city.
Key words resource-based regional central city;industrial evolutionurbanization;Taiyuan city
关键词 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产业演进;城市化;太原市
中图分类号 F29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7)02-0121-06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两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构变革过程。其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不同类型的区域或者城市,其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不相同的。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中国选择了一条重工业优先发展的道路,一批重工业城市迅速成长、发展,但在改革开放后,它们又经历了一次变革。因此,目前加强对严重依赖矿产资源的重工业城市的研究,有助于把握中国城市发展的特色、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1 问题的提出
1.1 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研究简述
产业演进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演进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关联,主要内容和观点有:①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之间存在数量上的相关关系,如以劳动力就业的部门构成来表示的工业化率、非农化率,与城市化率之间基本上是正相关关系,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1]。②产业结构演进是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之一,不仅如此,产业空间布局特征、产业组织方式都会对城市化发展产生影响,这一方面顾朝林[2]、叶裕民[3]、杨荣南等人[4]均有研究。③产业结构变化影响人口区域分布和城市化模式,如钟水映等[5]通过研究美国20世纪产业结构变化,发现人口区域分布经历了“非都市转折”和“再城市化”的过程,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兴衰的决定性因素。④工业内部结构演变及其空间布局方式,分别对城市化速度、规模产生影响,如辜胜阻等[6]认为,工业化轻重程度、工业化集中程度分别会对城市化速度、规模产生影响。⑤产业结构的演进,具体表现为主导产业的变化,主导产业特征不同,城市化发展速度不同,如杨治等人[7]通过分析发现,在工业化不同阶段,主导产业经历了从纺织工业为主向以钢铁、化工、机械、汽车、耐用消费品等重化工业为主的变化过程,城市化发展速度经历了加速到缓慢的过程。⑥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关联性研究,如葛立成[8]以浙江省为例,研究了产业集聚的指向、类型与城市化推进方式、扩张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李清娟[9]以产业开发区为例,研究了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城市化发展的关系,提出产业与城市化联动发展。
综上所述,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发展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因果关系;产业结构、主导产业演变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存在的对应关系;产业与城市化发展之间存在的空间关联性等。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宏观或者中观的角度,即从国家或者某一个区域的角度,研究二者之间的变化关系,很少从一个城市的角度,从微观的角度研究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1.2 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的界定
目前对资源型城市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角度定义,如“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的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10];还有一种是从城市的功能来定义,如资源型城市指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的一类城市[11]。本文认为,所谓资源型城市,是指城市的发展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资源型产品在城市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据此观点,无论城市起初的发展是否依托资源开发,凡采掘工业产品在工业产值中比重达到10%及以上,即被认定为资源型城市[12]。根据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与城市功能,又可以将资源型城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生产功能为主、资源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的城市;另类是以综合服务功能为主、资源型产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小的城市,如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
2 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
根据已有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对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做出理论假设。理论假设的前提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经历了计划经济以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历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实施、乡镇企业兴起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等阶段。
2.1 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相互作用
2.1.1 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界定
产业演进内涵丰富,围绕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带来产业横向扩张与纵向延伸,引起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产业组织、经济增长方式等发生变化,构成产业演进的主要内容。其中产业结构包括三次产业结构变迁、工业内部产业结构变迁;产业空间布局包括集中布局与分散布局;产业组织包括企业组织、产业之间的分工与专业化程度、产业以及企业的联系方式;产业增长方式体现了生产要素对产业增长的贡献程度,尤其是技术与知识对产业增长贡献份额的提升。
城市化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从经济学的角度理解,是非农产业发展引起人口、资本、企业等人类以及经济活动在空间的集聚。从“量”的角度衡量,城市化发展包括城市经济总量提高、就业规模扩大、人口总量增加、空间地域不断向周边延伸;从“质”的角度理解,城市化发展包括城市功能提升、空间布局优化、腹地范围扩大、城市生产与服务一体化程度加强等。
2.1.2 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
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产业演进包括由主导产业及其相关产业演进所带来的产业结构演进、产业布局方式演进、产业组织方式演进、产业增长方式演进。其中主导产业及其所决定的产业结构演进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通过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就业结构、地域扩张等方面,进而决定城市的经济、就业、地域规模。
产业演进与城市功能提升之间是相互作用的。产业结构变化与城市功能之间具有直接相关性,如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引起城市功能从生产功能向服务功能转变,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转变,也显示了城市服务功能的细化与主要功能的变化。反过来,城市功能的确定,通过影响产业选择,也会影响到产业结构变迁。产业增长方式决定了其对不同生产要素的需求,促使不同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如资本市场、技术市场,进而促进城市功能的变化;反过来,如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城市功能的形成,也会从生产要素供给的角度,影响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组织方式对城市功能的影响,主要是企业服务功能与城市服务功能的竞争,如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办社会,弱化了城市服务功能。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功能是不完全相同的,城市主要功能的确定,决定了城市用地特征以及地价变化,进而影响城市空间布局。产业演进对城市周边城市以及腹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与区域的产业联系、生产要素联系、贸易联系,以及城市文明的扩散,城市与区域的一体化程度。
2.2 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阶段性特征
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快速起步、缓慢成长、多元化跨越发展、稳定成熟。这四个时期主要是围绕主导产业演进,产业结构变迁、城市功能改变、城市规模扩张而展开的,各个时期的特征如表1所示。
资源型产业体系与以生产功能为主的城市初步形成之后,在一段时期内产业演进速度相对缓慢,产业增长与城市经济增长相对缓慢。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为了解决城市居民的生活或者为当地生产提供一些简易的产品或者服务,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得到发展,一般情况下,是以街道为单位的集体企业,它们的布局方式以分散为主,主要是为了生产生活方便,零星布局在主城区,生产与生活混杂。
作为上游产品,资源型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难以与下游产品抗衡,并且伴随城市产业发展,城市所依赖的资源逐步减少,甚至枯竭,危机感迫使城市选择新的产业来维持城市的持续发展。新主导产业选择一般有几个思路:一是选择高科技产业;二是延伸原有产业,发展深加工,加强产业的纵向扩展;三是以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四是发挥城市作为市场中心、服务中心的作用,大力发展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带动工业、第三产业发展,然后带动城市发展。在这个时期,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往往面临一个多元化跨越发展时期,企业组织形式以股份制为主,布局以集中为主,如园区化布局,生产要素投入中加大了技术比重,增加了人力资本以及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加快了城市经济、人口、地域的扩张速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地价分布规律对产业进行合理布局与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空间布局的调整,加强了城市与周边区域的产业与贸易联系,城市的服务功能突出。
随着城市发展的逐步成熟,城市的生产功能逐渐退缩,向周边小城市、城镇和农村腹地扩散,形成总部经济与生产基地的关系,城市的主导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为主,主城区的企业基本上是属于大型企业集团的研发基地或者总部,其具体的生产车间或者生产基地以飞地的形式布局在城市边缘区或者更远的城市腹地,城市与周边腹地的联系相对紧密。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以及生产职能的退缩,使城市人居环境改善。
2.3 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的不同模式
根据主导产业演进路径,产业空间扩展方式,可以形成不同的城市化模式:从产业演进路径看,有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生产生活服务业,形成重工业型城市化模式;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生产生活服务业,形成轻工业型城市化模式;资源密集性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生产生活服务业,形成综合型城市化模式;资源密集型产业→生产生活服务业,形成专业型城市化模式。由于演进路径不同,导致城市化速度、规模以及城市影响范围是不相同的。
对于重工业型城市化模式,由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挤压,能够吸纳的非农劳动力非常有限,城市经济总量与地域规模相对较大,城市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城市化演进速度与产业扩张速度相伴随,城市以生产功能为主。相反,轻工业型城市化模式,对非农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强,城市人口规模相对较大,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型城市化模式,在城市化速度、规模、空间布局、城市职能等方面相对比较理想,与周围腹地的联系相对紧密,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专业型城市化模式,对资源型产业过分依赖,城市的区域中心服务职能相对弱小,随着资源量的减少,城市发展面临挑战。
从产业空间扩展方向看,有沿交通线路布局然后向外延伸,形成轴向扩展模式,城市的扩展往往是沿着城市的几条主干道发展,以及沿着城市对外交通干道向外延伸,形成“指状”或“锯齿状”空间结构形态。也有相对比较均衡地发展,摊大饼式地向外扩张,呈“圈层状”向外延伸,也有两种方式并存,即轴向扩展与圈层扩展并存。
3 实证分析
3.1 太原市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特征
太原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据点,是一个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城市。依据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发展特征,将太原市经济发展大致划分为工业化起步、波动发展、“适应性”结构调整和“升级性”结构调整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产业演进与城市化发展特征、互动机制如表2所示。
3.1.1 工业化起步阶段(1949-1957年)
解放初期太原市在一些包括煤、钢、水泥等小型工业加工厂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改造与新建,初步形成以冶金、电力、化工、燃料、机械五大产业为主的重化工业体系。其生产布局的原则主要是借鉴了苏联工业布局方式——地域生产综合体。工业企业成组团状布局,围绕某一核心企业,根据产业之间的联系在某一地域集中布局;同时坚持平衡布局原则,如男女劳动力平衡,发展一定的轻工业企业,如纺织工业;兼顾生产与生活,在工厂建设的同时,家属区、学校、医院、服务中心等生活区相应建立起来。“一五期末”大致形成城北钢铁、机械,北郊国防工业,河西北部重型机械,河西南部化工、能源四大工业区;也形成了太原市空间布局框架:中间为居住区,由河西、河东及新城地区三大片组成;外围为四大工业区(如图2所示)。以重化工业生产为主的四大工业区的建立,从数量上迅速推动了城市化规模的扩张,包括人口规模、地域规模以及经济规模;从空间布局上推动了城市化的演进方向,由当时的城市中心区向北、向西扩展(如图2所示)。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城市化增长速度非常迅速。1949年底,太原市常住人口67.7万人,市区人口38.9万人。到1954年,太原市常住人口达到106.1万人,首次突破百万大关;非农业人口54.5万人,首次超过农业人口;市区非农业人口达到53.3万人,跨入全国大城市行列。但工矿区在生产与生活上的相对独立,与主城区的微弱联系,决定了城市化质量水平不高。
3.1.2 工业化波动发展阶段(1958-1977年)
这一阶段,受全国大气候的影响,经济增长,尤其是工业发展,开始出现大起大落。经济发展总体上仍在重工业优先的战略指引下发展,冶金、电力、化工、燃料、机械五大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强,城市第三产业基本上在控制中缓慢增长。1971年5大产业比重达到历史最高值84%。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波动的工业发展、比重不断下降的第三产业,减弱了城市化发展动力。城市化总体发展缓慢,并伴有波动现象。1959年城市非农业人口达到101.3万人,首次跨入全国特大城市行列,城市化水平达到64.4%。其后城市化水平开始下降,1965年有所回升,至1977年,城市化率降至“一五”期末的水平。此外,从1958年开始,以生活用具、鞋袜服装、文化用品、小型农具、针织缝纫、电器修配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街道工业迅速发展,这些街道工业,见缝插针,打破了原有生产与生活分离的城市布局状态,并沿着道路交通轴,向东、南扩展,布局混乱、松散(如图2所示)。
3.1.3 “适应性”结构调整阶段(1978-1998年)
改革开放以后,太原市进入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新时期。具体而言,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1978-1991年。由于城市定位的影响,重化工业生产功能依然突出。从冶金、电力、化工、燃料、机械五大产业的比重来看,一直在70%左右徘徊。轻工业比重相对有所提高,1978年为轻重工业比为1∶3.3,1985年降为1∶2.9,1990年为1∶3.0。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显著加强,第三产业发展开始加速,1978-1991年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率为20.5%,远远超过同期GDP14.2%的增长速度。城市化动力的增强促进了城市经济与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城市人口密度与产值密度增加。
第二个时期为1992-1998年,是一个历史性转折时期。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四大老工业区不同程度地出现市场制约、生产停滞、企业亏损、职工下岗的现象。与此相对应,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以太原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郝庄民营经济园区等的兴起和发展为标志,为太原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经济重心从北面、西面的老工业区向南面、东面的新工业区转移(如图2所示)。原有的工业结构体系被打破,一些新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位置,五大产业比重从1992年的70%迅速下降到1998年的53%。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型逐步转变为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发展型,城市功能逐步由单一的工业基地转变为综合性的区域中心。
3.1.4 “升级性”结构调整阶段(1999年以后)
从20世纪末期开始,随着太原市成长阶段以及城市定位的变化,即生产功能向服务、消费功能转化,以及市政府实施的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推动了太原市产业结构升级:一是原料型工业向深加工产业转变,原有的一些技术水平落后、附加价值相对较低的污染性产业外迁;二是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正在成为新的优势产业;三是随着生产职能向外迁移,老工业区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生产为主转向研发、服务、总部行政驻地为主。市区产业结构升级与初级产业外迁,加强了市区经济与市域经济、腹地经济的联系与一体化程度;市区范围内的老工业区的职能变化,以及工业企业服务职能的剥离,加强了企业与城市之间的分工与联系,城市与工矿区的一体化程度加强,城市化质量特征显现。从城市空间结构来看,在市区层次上,单中心填充式空间结构调整方式已不能适应城市快速发展要求,随着“南移西进,扩容提质”的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城市空间结构走向核心区功能扩散与新区(晋源新区、小店新区、柴村新区)建设协调推进的新阶段(如图2所示)。
3.2 太原市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的阶段判定,太原市经历了快速起步期(1949-1957年)、缓慢增长期(1958-1998年),目前正处于第三个阶段(1999年至今),即多元化发展时期。
从产业演进的角度看,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趋势: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服务业的产业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增长方式从资源型、粗放型产业向高加工、集约型转变,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流动,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加工程度向深度发展;伴随工业的深化与高加工度化,未来一段时间太原市的科研、技术开发投入将会逐步增加,中介服务业、金融业、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未来发展看,集团化、集群化和网络化将成为太原企业组织的发展趋势;省内区域间产业分工不断深化,太原市将更突出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高加工度产业等知识型、高效节能型产业的发展,与省内其他城市之间形成总部与车间、服务与生产、加工与原料等分工与协作关系,在提升自身产业水平的同时,增强对省内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
产业演进的变化,带来城市化动力机制的改变,从生产功能向服务功能、消费功能转化,从生产基地向总部基地、研发基地、市场基地转化,从适宜企业生存、发展的以生产功能为主的工矿区向适宜人口居住、生活、消费、工作的以消费功能为主的良好的人居环境转化,从生产、经济中心向文化、教育、娱乐、商业、金融、旅游、市场等具有综合性功能的中心转化。动力机制的改变,对城市化推动最明显的变化特征为:从城市化数量特征向城市化质量特征转变。未来一段时期,伴随人口、地域、经济规模等数量城市化扩张的同时,其城市化质量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区一体化,城市生产、生活一体化,城市市区、市域、腹地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城市用地合理化,地价分布规律决定城市产业、居住的空间布局,城市环境的优化美化提高了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对人口的吸引力。
(编辑:徐天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蔡孝箴.城市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66.[ Cai Xiaozhen.Urban Economics[M].Tianjin:Nankai University Press,1997,66.]
[2] 顾朝林等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70~172.[ Gu Caolin.Economy Globalization and Chinese Urban Development[M].Shangwu Press,2000,170~172.]
[3] 叶裕.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7.[Ye Yu,The Way to Chinese Urbanization—[JX-+0.5mm]Economic Support and Institution Innovation[M].Beijing:Shangwu Press,2001,47.]
[4] 杨荣南,张雪莲.台湾省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初探[J].经济地理,1996,(3):62~67.[ Yang Rennan,Zhang Xuelian,A Study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aiwan[J].Economic Geography,1996,(3):62~67.]
[5] 钟水映,李晶,刘孟芳.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美国的"去工业化"和"再城市化"现象及其启示[J].人口与经济,2003,(2):8~14.[Zhong Shuiyin,Li Jing,Liu Menfang,.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Urbanization:“De-industrialization" and “Re-urbanization" Phenomena in USA and Its Apocalypse[J].Population and Economy,2003,(2):8~14.]
[6] 辜胜阻,简新华.当代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244~250.[ Gu Shenzhu,Jian Xinhua.Population Movement and Urbaniz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M].Wuhan:Wuhan University Press,1994,244~250.]
[7] 杨治,杜朝晖.经济结构的进化与城市化[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1,(4):13~19.[Yang zhi,Du Chaohui,.Evolution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Urbanization[J].Urban Economy and Regional Economy,2001,(4):13~19.]
[8] 葛立成.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地域模式——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4,(1):56~62.[Ge Licheng,.Industrialization Agglomeration and Urbanization Territorial Model—[JX-+0.5mm]A Case Study of Zejiang Province[J].Chinese Industry Economy,2004,(1):56~62.]
[9] 李清娟著.产业发展与城市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Li Qingjuan.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M].Shanghai:Fudan University Press,2003.]
[10] 张弥尔,武春友.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障碍与对策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2):35~38.[ Zhang Mier,Wu Chunyou.Study on the Obstacl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esource-based Industrial Transition[J].Economic Theory and Economic Management,2001,(2):35~38.]
[11] 张秀生,陈先勇.论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经济评论,2001,(6):96~99.[Zhang Xusheng,Chen Xianyong,Actuality,Corner and Counter-measur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Resource-based City in China,[J].Economic Review,2001,(6):96~99.]
Industry Evolution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n Resource-based Regional Central City:A Case Study of Taiyuan City
ZHANG Fu-ming1 JING Pu-qiu2
(1.Shanxi University Management College,Taiyuan Shanxi 030001,China;2.Xiamen University Economic Institute,
Xiamen Fujian361005,China)
Abstract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s different and the characters of industry evolution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s diverse.The artide takes Taiyuan,a capital city in Shanxi province as a case and discusses industrial evolution and urbanization ofresource-based regional central city.It reviews relational literature studies and summarizes the basic law on industry evolution and urbanization of resource-based regional central city,and analyzes its character and mechanism of industry evolution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Taiyuan's different developing phases.Finally it tries to find out som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on resource-based regional central city,especially Taiyuan city.
Key words resource-based regional central city;industrial evolutionurbanization;Taiyuan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