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已展开多年了,可有不少教师还是难以接受。为什么?提起来时,原因不外乎就是考试。这正是新课程改革之所以难以深入人心的根本所在,说到底就是一个教育评价的理念问题。说真的,这几十年来,老师、学生的命运、前途无不和分数挂钩,要想一下子把他们紧盯在考试分数上的眼拉开,不容易。何况,这样做,前途不明朗,哪个不悬着一颗心呢?所以,我认为要进行新课程改革,或者一切教育改革的实施,如果缺少了教育评价理念的更新,最终是不会深入人心的,更不用说实施了。
在新课程改革的学习过程中,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再加上听专家教授们的讲座,颇有一些心得,在此写下来与大家交流。
一、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的理念,认真对待学生的考试分数
前一阵子,常听一些老师在一起谈论这个话题,他们的想法无非是一句话:“要想真正实施素质教育,除非取消考试。”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个误区。考试是干什么的?这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学生明确存在的不足,找准努力方向;使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查缺补漏,修正教学手段的。而我们又是怎么对待的呢?我认为大多数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过分地注重了学生的分数,而忽视了学生出错的原因,忽视了学生在考试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重要问题。况且有些老师在学生分数差时,不是从自身去寻找问题,一味地谴责、埋怨学生,对学生横加指责,使学生本已愧疚的心“雪上加霜”。长此以往,对学生怎能不产生一种畏触情绪、厌学现象呢?
其实,这就是一个失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考试呢?我看考试还是得保留的,而且还得强化,让他们变得形式灵活多样。只是在对待考查结果时,我们要慎重,尤其是不要把考试和对学生的评价划起等号来,清除“唯考试论”“唯分数论”的影响。考试和评价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没有正确对待和使用考试的结果。这个理念不转变,教育改革都是空谈。
二、正确对待考试分数,让评价结果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他们追求进步的积极性
在对待考试分数问题上,关键是让学生认同我们的评价,接受我们的评价,从中使其最大程度地了解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要想做到让自己的评价去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得让学生认同你的评价。这就要求我们对评价的过程予以充分地关注,重视评价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沟通、理解和让步。在进行这项改革的初步探索中,我采用了“个人自评”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在具体针对某一次考试的过程中,我先让每一名学生针对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自己进行分析,指出自己的不足的同时,阐明努力方向。然后教师针对他们的分析,与他们探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适当予以指导,并对他们的努力目标做出可行性分析,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这样做,首先是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并充分挖掘学生内心的潜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自励机制。其实,老师在评价或评议学生成绩时,只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从爱心和耐心出发,不讽刺、不挖苦,真正把学生当成发展中的人来看待,平心静气、坦诚地与他们交流意见和看法,总是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的。
三、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处境和需要,激发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
无论差生还是优生,他们都有一种被认可的需要。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充分关注和理解这一点。面对优生,我们是需要呵护,需要鼓励,但这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他们身上“真正的需要”。譬如刚接班时,我发现班里的“老学习委员”仗着自己在老师面前的得宠,又手握抽查全班同学家庭作业等诸多大权,做事不但任性,而且在同学中“威”很高,而“信”极少,还搞“团伙主义”,很不利于全班同学的团结。对这类学生,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迁就,不但会造成很坏的影响,而且老师的威信也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因此,这时候他不仅仅需要夸奖,教师不能怀有“一俊遮百丑”的观念,想方设法引导他正确对待别人。如他在劳动时怕脏怕累,别人成绩虽然差一点,但劳动时却很积极,就可以对他进行一下旁敲侧击。在批评的同时,鼓励他与人友善、平等交往。学生就是一棵小树苗,你怎么管理,你的阳光在哪个方向,他哪个方向就会长得旺盛。
再譬如一个学生成绩很差的学生,在一次考试中成绩很不好,对他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打击。他也许会考虑到即将临头的暴风雨: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良心的谴责、同学鄙视的目光,处境可谓艰难。他这时需要的就是那无助的双眼中充满期待的理解和鼓励,哪怕一点点的关爱,对他来说也是莫大的鼓舞了。而实际上,又有几个这样的学生得到过自己“真正的需要”呢?人都有追求自身价值、奋发向上的一面,我们在平日的教学中要从内心出发,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去了解学生的处境,找到他们“真正的需要”,挥洒我们的爱,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比我这么三两句复杂得多,但我认为要想实行教育改革,让课程改革的精神深入人心,首先或者必须得更新教师评价的理念,尤其是正确对待考试和分数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的学习过程中,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再加上听专家教授们的讲座,颇有一些心得,在此写下来与大家交流。
一、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的理念,认真对待学生的考试分数
前一阵子,常听一些老师在一起谈论这个话题,他们的想法无非是一句话:“要想真正实施素质教育,除非取消考试。”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个误区。考试是干什么的?这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学生明确存在的不足,找准努力方向;使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查缺补漏,修正教学手段的。而我们又是怎么对待的呢?我认为大多数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过分地注重了学生的分数,而忽视了学生出错的原因,忽视了学生在考试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重要问题。况且有些老师在学生分数差时,不是从自身去寻找问题,一味地谴责、埋怨学生,对学生横加指责,使学生本已愧疚的心“雪上加霜”。长此以往,对学生怎能不产生一种畏触情绪、厌学现象呢?
其实,这就是一个失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考试呢?我看考试还是得保留的,而且还得强化,让他们变得形式灵活多样。只是在对待考查结果时,我们要慎重,尤其是不要把考试和对学生的评价划起等号来,清除“唯考试论”“唯分数论”的影响。考试和评价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没有正确对待和使用考试的结果。这个理念不转变,教育改革都是空谈。
二、正确对待考试分数,让评价结果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他们追求进步的积极性
在对待考试分数问题上,关键是让学生认同我们的评价,接受我们的评价,从中使其最大程度地了解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要想做到让自己的评价去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得让学生认同你的评价。这就要求我们对评价的过程予以充分地关注,重视评价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沟通、理解和让步。在进行这项改革的初步探索中,我采用了“个人自评”和“教师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在具体针对某一次考试的过程中,我先让每一名学生针对试卷中出现的问题,自己进行分析,指出自己的不足的同时,阐明努力方向。然后教师针对他们的分析,与他们探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适当予以指导,并对他们的努力目标做出可行性分析,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这样做,首先是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并充分挖掘学生内心的潜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自励机制。其实,老师在评价或评议学生成绩时,只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从爱心和耐心出发,不讽刺、不挖苦,真正把学生当成发展中的人来看待,平心静气、坦诚地与他们交流意见和看法,总是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的。
三、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处境和需要,激发人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
无论差生还是优生,他们都有一种被认可的需要。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充分关注和理解这一点。面对优生,我们是需要呵护,需要鼓励,但这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他们身上“真正的需要”。譬如刚接班时,我发现班里的“老学习委员”仗着自己在老师面前的得宠,又手握抽查全班同学家庭作业等诸多大权,做事不但任性,而且在同学中“威”很高,而“信”极少,还搞“团伙主义”,很不利于全班同学的团结。对这类学生,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迁就,不但会造成很坏的影响,而且老师的威信也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因此,这时候他不仅仅需要夸奖,教师不能怀有“一俊遮百丑”的观念,想方设法引导他正确对待别人。如他在劳动时怕脏怕累,别人成绩虽然差一点,但劳动时却很积极,就可以对他进行一下旁敲侧击。在批评的同时,鼓励他与人友善、平等交往。学生就是一棵小树苗,你怎么管理,你的阳光在哪个方向,他哪个方向就会长得旺盛。
再譬如一个学生成绩很差的学生,在一次考试中成绩很不好,对他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打击。他也许会考虑到即将临头的暴风雨: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良心的谴责、同学鄙视的目光,处境可谓艰难。他这时需要的就是那无助的双眼中充满期待的理解和鼓励,哪怕一点点的关爱,对他来说也是莫大的鼓舞了。而实际上,又有几个这样的学生得到过自己“真正的需要”呢?人都有追求自身价值、奋发向上的一面,我们在平日的教学中要从内心出发,充分运用多种形式去了解学生的处境,找到他们“真正的需要”,挥洒我们的爱,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比我这么三两句复杂得多,但我认为要想实行教育改革,让课程改革的精神深入人心,首先或者必须得更新教师评价的理念,尤其是正确对待考试和分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