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吗?从学生、家长的评价看似乎是;但读了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又觉得不是。
老师太像老师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太像老师的我们喜欢“隔着讲桌和学生说话”,喜欢用“老师身份”为学生定条条框框,约束、压制他们。其实,我们也想放下身段、笑容可掬,但发现一旦自己做的不太“像老师”,学生便会兴奋异常,吵吵嚷嚷。所以我们不得不板起脸孔,端起师长的架子,迫使他们“正襟危坐”,让课堂回归“本来的面目”。慢慢地,我们尝到了“军事化”管理的甜头,尝到了“整齐划一”带来的便利和效益。于是,我们越发喜欢板着脸,守着初为人师前辈们的告诫——“宁给好心,不给好脸”做老师,做班主任。渐渐地,孩子们习惯了“老师就是老师”,习惯了“听老师的话”,习惯了揣摩老师心思,做出教师喜欢的模样。看到孩子们在“严管”之下变规矩了,守纪律了,成绩上去了,我们就以为自己是学生喜欢的好老师了!但事实是此“喜欢”非彼“喜欢”,随着学生年龄增大、年级升高,一旦他们走出我们的教育范畴,这种“喜欢”便结束了。
正是我们“做老师太像老师”太久了,“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孩子”,所以导致了“假喜欢”的发生。如果我们像于永正老师一样,把“做不像老师的老师”为毕生追求,是否也能达到他那种境界呢?
上课太像上课
“我们上课太像上课了——学生正襟危坐,专心听讲;老师表情肃然,大讲特讲……”于老师认为当前课堂的现状就是这样。的确如此,上课时我们对所有学生要求是一样的,目标是统一的,步伐是一致的。为实现“高效率”,我们将课堂变成了追求高分数的主阵地——一股脑儿把备课所得“灌”给学生,想方设法把他们往我们“预设”的答案上“引”,竭尽所能帮他们吸收考点;却很少考虑他们学的是否快乐,获取是否满意。
第斯多惠说:“课堂教学必须密切结合人的天性和自然发展规律,这一教学原则是一切课堂教学的最高原则。”人的天性和自然发展规律是什么呢?就是在游戏发展所有技能。无疑,于老师做到了,他把游戏运用到了课堂教学的每个地方——阅读教学中用,诗歌教学中用,作文教学中用,甚至词语教学中都会用……一个讲台上站立了50多年的老教师,“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充斥下,我们几乎摒弃了传统游戏,将激趣的手段窄化为利用一体机展示大量的音视频资料。或许,正是少了游戏的介入,少了人性温情的渗透,不注重儿童自然发展规律,才导致我们“上课太像上课”,让学生失去了求知的热情,也让自己成了孩子们“假喜欢”的老师。
师生太像师生
“有一回,我带学生到游泳池游泳,有三位男生竟然向我发动‘进攻’——一起朝我泼水。我奋力还击,但终于腹背受敌,只好落荒而逃。有三五个男生见状,大叫一声:‘你们三人休得无礼!’边说边想那三个人游去。我乘机游到岸边坐山观虎斗。”
“一年秋天,我带学生到徐州郊区小陈庄‘学农’……我们正干得起劲,班长对我说:‘于老师不好了,王建的頭摔破了!’我放下水桶,向住处跑去。可是并不见王建的踪影。原来学生怕我累着,故意撒谎,来了个‘调虎离山’计,把我诓走,乘机把我的水桶‘抢’走了。”
这是书中的两个小片段。管中窥豹,足见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何等的融洽——是师生,是友人,是兄弟,是父子。
千百年来,我们一直信奉“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把师生定格为长辈与晚辈的关系——师生就是师生:我们的地位虽然不高,却特别讲究尊严;收入不丰,却特别讲究斯文;举手投足间总带着“人师”的味道,端局圣坛之上,让学生匍匐在讲台之下……
你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吗?为师者都该在心底里问问自己!
感谢于永正老师,感谢《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你为我指明了做好老师的努力方向。
编辑:王金梅
老师太像老师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太像老师的我们喜欢“隔着讲桌和学生说话”,喜欢用“老师身份”为学生定条条框框,约束、压制他们。其实,我们也想放下身段、笑容可掬,但发现一旦自己做的不太“像老师”,学生便会兴奋异常,吵吵嚷嚷。所以我们不得不板起脸孔,端起师长的架子,迫使他们“正襟危坐”,让课堂回归“本来的面目”。慢慢地,我们尝到了“军事化”管理的甜头,尝到了“整齐划一”带来的便利和效益。于是,我们越发喜欢板着脸,守着初为人师前辈们的告诫——“宁给好心,不给好脸”做老师,做班主任。渐渐地,孩子们习惯了“老师就是老师”,习惯了“听老师的话”,习惯了揣摩老师心思,做出教师喜欢的模样。看到孩子们在“严管”之下变规矩了,守纪律了,成绩上去了,我们就以为自己是学生喜欢的好老师了!但事实是此“喜欢”非彼“喜欢”,随着学生年龄增大、年级升高,一旦他们走出我们的教育范畴,这种“喜欢”便结束了。
正是我们“做老师太像老师”太久了,“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孩子”,所以导致了“假喜欢”的发生。如果我们像于永正老师一样,把“做不像老师的老师”为毕生追求,是否也能达到他那种境界呢?
上课太像上课
“我们上课太像上课了——学生正襟危坐,专心听讲;老师表情肃然,大讲特讲……”于老师认为当前课堂的现状就是这样。的确如此,上课时我们对所有学生要求是一样的,目标是统一的,步伐是一致的。为实现“高效率”,我们将课堂变成了追求高分数的主阵地——一股脑儿把备课所得“灌”给学生,想方设法把他们往我们“预设”的答案上“引”,竭尽所能帮他们吸收考点;却很少考虑他们学的是否快乐,获取是否满意。
第斯多惠说:“课堂教学必须密切结合人的天性和自然发展规律,这一教学原则是一切课堂教学的最高原则。”人的天性和自然发展规律是什么呢?就是在游戏发展所有技能。无疑,于老师做到了,他把游戏运用到了课堂教学的每个地方——阅读教学中用,诗歌教学中用,作文教学中用,甚至词语教学中都会用……一个讲台上站立了50多年的老教师,“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
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充斥下,我们几乎摒弃了传统游戏,将激趣的手段窄化为利用一体机展示大量的音视频资料。或许,正是少了游戏的介入,少了人性温情的渗透,不注重儿童自然发展规律,才导致我们“上课太像上课”,让学生失去了求知的热情,也让自己成了孩子们“假喜欢”的老师。
师生太像师生
“有一回,我带学生到游泳池游泳,有三位男生竟然向我发动‘进攻’——一起朝我泼水。我奋力还击,但终于腹背受敌,只好落荒而逃。有三五个男生见状,大叫一声:‘你们三人休得无礼!’边说边想那三个人游去。我乘机游到岸边坐山观虎斗。”
“一年秋天,我带学生到徐州郊区小陈庄‘学农’……我们正干得起劲,班长对我说:‘于老师不好了,王建的頭摔破了!’我放下水桶,向住处跑去。可是并不见王建的踪影。原来学生怕我累着,故意撒谎,来了个‘调虎离山’计,把我诓走,乘机把我的水桶‘抢’走了。”
这是书中的两个小片段。管中窥豹,足见于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何等的融洽——是师生,是友人,是兄弟,是父子。
千百年来,我们一直信奉“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把师生定格为长辈与晚辈的关系——师生就是师生:我们的地位虽然不高,却特别讲究尊严;收入不丰,却特别讲究斯文;举手投足间总带着“人师”的味道,端局圣坛之上,让学生匍匐在讲台之下……
你是学生喜欢的老师吗?为师者都该在心底里问问自己!
感谢于永正老师,感谢《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你为我指明了做好老师的努力方向。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