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栏语
2021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北京将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新北京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生命力,打造北京改革开放新高地。《中关村》杂志聚焦北京“两区”建设规划和成就,特开设“北京·两区建设”专栏,报道新时期下北京“十四五”建设,见证北京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新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引擎之路。
3月18日,海淀区召开“两区”建设工作新闻发布会,就日前印发的《关于促进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产业发展的若干支持政策》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解读。
“两区”即“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区”建设是统领性、战略性、长期性的决策部署,是中央支持北京开放发展的重大政策,是推动首都对外开放新时期再出发的主引擎。
作为中国创新要素最集中、最优质、营商环境最完善的区域,海淀区在这一历史机遇中将如何谋划,如何集中发力,下好全区发展一盘棋,我们将从政策发布、产业规划、创新资源三方面为大家解读。
发布会上,中关村科学城、海淀区金融办、人力社保局、房管局、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分别对《关于促进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产业发展的若干支持政策》中10类38项政策进行了解读。这10类政策将重点支持人工智能产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游戏和电竞产业、金融科技产业,支持企业研发能力提升、国际化水平提高、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支持创新创业服务,人才培育和引进。
其中中关村科学城牵头制定的20项支持政策已全面实施。包括大力支持企业围绕人工智能芯片、核心算法等基础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公关,大力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本次发布的政策覆盖小微企业、高成长企业、重大产业化平台和项目全生命周期,助力海淀打造一个持续升级的创新“雨林生态”。
海淀区金融办副主任丁朝霞提出海淀将在金融领域“打造全球创业投资中心、扩大金融领域开放、推进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创新、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4大工作目标,对符合条件的总部型金融机构和新设金融机构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或购房、租房补贴,对在海淀组团区域内新设立或新迁入的外资金融机构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奖励。支持金融科技底层关键技术创新,支持金融科技领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拓展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对区域内新设立或新迁入的股权投资基金或管理机构给予房租补贴,对在海淀组团成功实现退出的基金管理人,根据其在京实际投资规模给予激励。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在聚集人才,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方面,海淀区人力社保局提出5项具体措施:在海淀组团内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总部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主体工作的人才,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同时通过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高端领军人才正高级职称评审“直通车”政策、人才住房保障政策以及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办理流程,为各类人才在海淀干事创业提供更有力的支持。2020年2月10日,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人才E+”工作站在中关村壹号正式揭牌。海淀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区人才办主任张若冰在揭牌仪式上表示,人才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资源,推进“两区”建设和科学城北区建设,尤其需要人才的支撑和引领。”未来,该工作站将以企业和人才需求为导向,充分整合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的优势资源,延伸扩展人才服务的深度和覆盖面,提升人才服务的质量和精准度,为自贸区科创片区内的高层次人才、企业及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央地”人才对接交流、人才招聘需求对接、人才下沉事权服务、人才政策咨询、人才发展专业赋能等全方位服务。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海淀区将游戏和电竞产业纳入自贸区科技创新片区发展的支持范围,积极探索产业发展路径。本次发布的政策以全方位支持和专项资金支撑,推动游戏研发和内容创作,支持技术平台建设,支持国际顶尖、国内一流企业及电竞俱乐部集聚,支持电竞场馆建设和赛事举办,支持开展游戏产业交流活动及推广,多种方式支持区内优秀电竞直播平台、运营平台、电竞媒体发展,推动首都游戏产业在海淀高质量发展,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据悉,中关村科学城数字文化产业园2020年产值已突破100亿。
如何以“两区”建设先手棋下好全区发展一盘棋,在《海淀区“两区”建设工作方案》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实施方案》中,海淀区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两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布局,为海淀区在“两区”建设中争先创优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
在《海淀区“两区”建设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了积极推进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医药健康产业三大优势产业发展。
目前,在科技服务业方面,海淀区已经制定完成《中关村科学城创业孵化平台载体分类分级评价和资金支持方案》,该方案通过无偿资助、业务奖励和补助等多种方式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创业基地发展,不断提升中关村科学城创业孵化平台载体聚集创业服务能力。 在信息服务业方面,海淀区将搭建落地海淀区大数据平台”项目,并向外资开放国内互联网虚拟专用网业务(外资股比不超过50%),支持开展5G、车联网、自动驾驶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中关村环保园智能网联示范应用效果。依托“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积极鼓励推动创新主体建设开源开放创新平台,鼓励开放开源机构、平台发展,鼓励国际知名开源软件代码库和开发工具服务商在区内落地,为前沿科技研发应用提供基础支撑。
在医药健康产业方面,海淀区将重点发展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和智能医疗。鼓励各企业和机构开展跨境远程医疗等临床医学研究,区内医疗机构可根据自身技术能力,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干细胞临床前沿医疗技术研究项目。并且支持设立国际研究型医院或研发病床,加速医药研发成果孵化转化进程。在2021中关村论坛首场系列活动—中关村科学城生命科技创新论坛上,百放英库联合创始人、CEO单倍在论坛演讲中提出,“国内做创新药的四大条件已逐渐成熟,原创新药已经天时地利人和。”在创新药的大环境改善、资本集结、科学人才资源的积累及海归潮、中国生命科学整体科研水平提高、产业链日趋完善等因素共同助推下,中国药物研发已进入“首创”时代。
在《海淀区“两区”建设工作方案》中,探索“重点园区+主导产业+项目带动”开放新模式,五大重点示范园区多点发力齐向推动“云团式”产业链集群开放成为一大亮点。
立足区域实际,海淀区重点选取了两个园区作为产业项目落地的集中承载区域。一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以永丰产业基地、翠湖科技园等功能区为主要空间载体,打造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二是中关村软件园,立足中关村软件园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数字贸易港和数字经济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数字证书和电子签名等的国际跨境互认,开展跨境数据流动试点。探索建立以软件实名认证、数据产地标签识别为基础的监管体系。
同时,积极推动其它三个园区联动开放发展:在中关村东升科技园,打造总部基地、高科技产业研发基地、加速器及企业孵化基地;在中关村西区,形成以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和辐射为核心,以科技金融服务为重点,以高端人才服务、科技中介服务和政府公共服务为支撑的创新要素聚集功能区;在清华科技园,重点推动区域自主创新、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企业孵化。
据悉,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用地面积21.59平方公里,建筑规模总计约1840万平方米,截至当前已利用用地的建筑规模约533万平方米,未利用用地(含在途项目)建筑规模约 1307万平方米。组团内规划产业用地面积约900公顷,建筑规模约1500万平方米,其中已利用的产业用地面积364公顷,建筑规模约490万平方米;可利用的产业用地约536公顷,建筑规模约1010万平方米。
未来三年,海淀将以科技创新片区“数字经济试验区、全球创业投资中心、科技体制改革先行示范区”三大基本定位为圆心,以海淀区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金融科技、人才引进、“2+1”三区共建五大发展重点为半径,到2023年,先行先试一批科技体制改革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探索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搭起“引进来”和“走出去”对接桥梁,“1+N”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这国家前途命运,从没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这人民生活福祉。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在海淀,从中关村到科学城,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基因。2020年海淀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11月,全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24537.3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技术收入实现6809.8亿元,同比增长19.6%,在全市占比达56.3%。1—11月,全区规模以上大中型重点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为1212.6亿元,同比增长14.1%;有效发明专利65839件,同比增长22.6%,在全市占比达49.4%。
在《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实施方案》中,科技创新被赋予了更高的使命。《方案》提出,要提高科技体制改革成色,区内重点产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股权分红激励等多向突破,推动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地见效,提升法律服务对技术创新的保障力度。聚焦大信息、大健康、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能源环保及新材料领域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推进创制国际标准。培育一批支撑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市场化知识产权运营平臺,提升创新资源统筹能力和创新服务供给能力。聚焦基础芯片、操作系统、下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医药健康、新材料等领域,着力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可控的关键底层技术。
为加紧推动各项任务实施和政策落地,确保“两区”建设出实效、树标杆,3月2日,2021年海淀区推进“两区”建设重点项目签约仪式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行。世界500强企业——小米集团、世界知名独角兽企业——北京字节跳动、中央骨干企业——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重要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行、大连银行北京分行,以及央企新基建代表——国铁国际工贸有限公司、国综航港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核力同创科技有限公司,国际前沿科技代表性企业——拟未(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克诺尔轨道系统(中国),国内高精尖产业领域企业代表——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鑫纳鑫科技有限公司、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3家企业签约了13个重点企业。海淀区“创新合伙人”再次扩容,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为海淀“两区”建设和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个月来,海淀“两区”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今年1月份,北京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新增工商注册企业数180家,其中新增内资企业177家,外资企业3家。新增内资企业注册资本近20亿元,合同外资金额4035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506.59万美元;“两区”建设方案中的84项任务,已有“海英计划(升级版)”、中国(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离岸创新中心建设、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等12项任务落地,为“十四五”开局之年推动区域创新和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2021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北京将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新北京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生命力,打造北京改革开放新高地。《中关村》杂志聚焦北京“两区”建设规划和成就,特开设“北京·两区建设”专栏,报道新时期下北京“十四五”建设,见证北京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新经济高速发展的动力引擎之路。
3月18日,海淀区召开“两区”建设工作新闻发布会,就日前印发的《关于促进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产业发展的若干支持政策》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解读。
“两区”即“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区”建设是统领性、战略性、长期性的决策部署,是中央支持北京开放发展的重大政策,是推动首都对外开放新时期再出发的主引擎。
作为中国创新要素最集中、最优质、营商环境最完善的区域,海淀区在这一历史机遇中将如何谋划,如何集中发力,下好全区发展一盘棋,我们将从政策发布、产业规划、创新资源三方面为大家解读。
政策先行
10类38条硬核支持措施发布
发布会上,中关村科学城、海淀区金融办、人力社保局、房管局、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分别对《关于促进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产业发展的若干支持政策》中10类38项政策进行了解读。这10类政策将重点支持人工智能产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游戏和电竞产业、金融科技产业,支持企业研发能力提升、国际化水平提高、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支持创新创业服务,人才培育和引进。
其中中关村科学城牵头制定的20项支持政策已全面实施。包括大力支持企业围绕人工智能芯片、核心算法等基础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公关,大力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本次发布的政策覆盖小微企业、高成长企业、重大产业化平台和项目全生命周期,助力海淀打造一个持续升级的创新“雨林生态”。
海淀区金融办副主任丁朝霞提出海淀将在金融领域“打造全球创业投资中心、扩大金融领域开放、推进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创新、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4大工作目标,对符合条件的总部型金融机构和新设金融机构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或购房、租房补贴,对在海淀组团区域内新设立或新迁入的外资金融机构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奖励。支持金融科技底层关键技术创新,支持金融科技领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拓展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对区域内新设立或新迁入的股权投资基金或管理机构给予房租补贴,对在海淀组团成功实现退出的基金管理人,根据其在京实际投资规模给予激励。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在聚集人才,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方面,海淀区人力社保局提出5项具体措施:在海淀组团内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总部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主体工作的人才,符合条件的可申请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同时通过国内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高端领军人才正高级职称评审“直通车”政策、人才住房保障政策以及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办理流程,为各类人才在海淀干事创业提供更有力的支持。2020年2月10日,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人才E+”工作站在中关村壹号正式揭牌。海淀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区人才办主任张若冰在揭牌仪式上表示,人才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资源,推进“两区”建设和科学城北区建设,尤其需要人才的支撑和引领。”未来,该工作站将以企业和人才需求为导向,充分整合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的优势资源,延伸扩展人才服务的深度和覆盖面,提升人才服务的质量和精准度,为自贸区科创片区内的高层次人才、企业及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央地”人才对接交流、人才招聘需求对接、人才下沉事权服务、人才政策咨询、人才发展专业赋能等全方位服务。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海淀区将游戏和电竞产业纳入自贸区科技创新片区发展的支持范围,积极探索产业发展路径。本次发布的政策以全方位支持和专项资金支撑,推动游戏研发和内容创作,支持技术平台建设,支持国际顶尖、国内一流企业及电竞俱乐部集聚,支持电竞场馆建设和赛事举办,支持开展游戏产业交流活动及推广,多种方式支持区内优秀电竞直播平台、运营平台、电竞媒体发展,推动首都游戏产业在海淀高质量发展,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据悉,中关村科学城数字文化产业园2020年产值已突破100亿。
产业支撑
着力打造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海淀样板”
如何以“两区”建设先手棋下好全区发展一盘棋,在《海淀区“两区”建设工作方案》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实施方案》中,海淀区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两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布局,为海淀区在“两区”建设中争先创优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
在《海淀区“两区”建设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了积极推进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医药健康产业三大优势产业发展。
目前,在科技服务业方面,海淀区已经制定完成《中关村科学城创业孵化平台载体分类分级评价和资金支持方案》,该方案通过无偿资助、业务奖励和补助等多种方式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创业基地发展,不断提升中关村科学城创业孵化平台载体聚集创业服务能力。 在信息服务业方面,海淀区将搭建落地海淀区大数据平台”项目,并向外资开放国内互联网虚拟专用网业务(外资股比不超过50%),支持开展5G、车联网、自动驾驶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中关村环保园智能网联示范应用效果。依托“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积极鼓励推动创新主体建设开源开放创新平台,鼓励开放开源机构、平台发展,鼓励国际知名开源软件代码库和开发工具服务商在区内落地,为前沿科技研发应用提供基础支撑。
在医药健康产业方面,海淀区将重点发展新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和智能医疗。鼓励各企业和机构开展跨境远程医疗等临床医学研究,区内医疗机构可根据自身技术能力,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干细胞临床前沿医疗技术研究项目。并且支持设立国际研究型医院或研发病床,加速医药研发成果孵化转化进程。在2021中关村论坛首场系列活动—中关村科学城生命科技创新论坛上,百放英库联合创始人、CEO单倍在论坛演讲中提出,“国内做创新药的四大条件已逐渐成熟,原创新药已经天时地利人和。”在创新药的大环境改善、资本集结、科学人才资源的积累及海归潮、中国生命科学整体科研水平提高、产业链日趋完善等因素共同助推下,中国药物研发已进入“首创”时代。
在《海淀区“两区”建设工作方案》中,探索“重点园区+主导产业+项目带动”开放新模式,五大重点示范园区多点发力齐向推动“云团式”产业链集群开放成为一大亮点。
立足区域实际,海淀区重点选取了两个园区作为产业项目落地的集中承载区域。一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以永丰产业基地、翠湖科技园等功能区为主要空间载体,打造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区。二是中关村软件园,立足中关村软件园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数字贸易港和数字经济新兴产业集群。推动数字证书和电子签名等的国际跨境互认,开展跨境数据流动试点。探索建立以软件实名认证、数据产地标签识别为基础的监管体系。
同时,积极推动其它三个园区联动开放发展:在中关村东升科技园,打造总部基地、高科技产业研发基地、加速器及企业孵化基地;在中关村西区,形成以技术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和辐射为核心,以科技金融服务为重点,以高端人才服务、科技中介服务和政府公共服务为支撑的创新要素聚集功能区;在清华科技园,重点推动区域自主创新、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企业孵化。
据悉,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用地面积21.59平方公里,建筑规模总计约1840万平方米,截至当前已利用用地的建筑规模约533万平方米,未利用用地(含在途项目)建筑规模约 1307万平方米。组团内规划产业用地面积约900公顷,建筑规模约1500万平方米,其中已利用的产业用地面积364公顷,建筑规模约490万平方米;可利用的产业用地约536公顷,建筑规模约1010万平方米。
未来三年,海淀将以科技创新片区“数字经济试验区、全球创业投资中心、科技体制改革先行示范区”三大基本定位为圆心,以海淀区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金融科技、人才引进、“2+1”三区共建五大发展重点为半径,到2023年,先行先试一批科技体制改革政策、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探索建设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搭起“引进来”和“走出去”对接桥梁,“1+N”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创新驱动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
引领科技发展方向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这国家前途命运,从没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这人民生活福祉。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在海淀,从中关村到科学城,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基因。2020年海淀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1—11月,全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24537.3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技术收入实现6809.8亿元,同比增长19.6%,在全市占比达56.3%。1—11月,全区规模以上大中型重点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为1212.6亿元,同比增长14.1%;有效发明专利65839件,同比增长22.6%,在全市占比达49.4%。
在《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实施方案》中,科技创新被赋予了更高的使命。《方案》提出,要提高科技体制改革成色,区内重点产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股权分红激励等多向突破,推动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落地见效,提升法律服务对技术创新的保障力度。聚焦大信息、大健康、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能源环保及新材料领域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推进创制国际标准。培育一批支撑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市场化知识产权运营平臺,提升创新资源统筹能力和创新服务供给能力。聚焦基础芯片、操作系统、下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医药健康、新材料等领域,着力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可控的关键底层技术。
为加紧推动各项任务实施和政策落地,确保“两区”建设出实效、树标杆,3月2日,2021年海淀区推进“两区”建设重点项目签约仪式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行。世界500强企业——小米集团、世界知名独角兽企业——北京字节跳动、中央骨干企业——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重要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行、大连银行北京分行,以及央企新基建代表——国铁国际工贸有限公司、国综航港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核力同创科技有限公司,国际前沿科技代表性企业——拟未(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克诺尔轨道系统(中国),国内高精尖产业领域企业代表——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鑫纳鑫科技有限公司、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13家企业签约了13个重点企业。海淀区“创新合伙人”再次扩容,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为海淀“两区”建设和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个月来,海淀“两区”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今年1月份,北京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海淀组团新增工商注册企业数180家,其中新增内资企业177家,外资企业3家。新增内资企业注册资本近20亿元,合同外资金额4035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506.59万美元;“两区”建设方案中的84项任务,已有“海英计划(升级版)”、中国(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离岸创新中心建设、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等12项任务落地,为“十四五”开局之年推动区域创新和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