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爱学生,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因而教师教育学生应以慈母般的爱心、精心而又独具匠心地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去弹拨学生的心弦,给希望上色。十多年来这种教育观点,渗透于我的每一点教育工作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谈几点粗浅的体会,与同仁们共勉。
一、用细心弹拨留守儿童心弦
由于市场经济的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相应学校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给教育教学增加难度。教师如果善于捕捉教育时机,用爱营造温馨的氛围,及时引导,机智地去弹拨学生的心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班周博同学,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跟着爷爷.奶奶在家过日子,和同学稍微有矛盾,不是张口就骂,就是出手就打。成天惹是生非,不学无术,很是淘气。我对他进行多次教育但收效甚微。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分析,我认为这种意识根源是缺少家长的关心,人们的关爱。我便事事处处关爱他,让他感到老师喜欢他。周博同学的身体素质好,体育方面很有天赋。他特别酷爱长跑,我抓住这一闪光点。在运动会上鼓励他积极参与,发挥特长,力争上游。同学们为他加油,跑完后,大家又是扶他,又是送水,对他体贴入微。他的心终于被打动,感受到集体爱的温暖,觉得自己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是无比幸福、自豪的。从那以后,他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得到任课老师的好评,也赢得全班同学的信赖,去年“六·一”节还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这就是我用爱的种子播撒的希望,获得了丰硕的果实!
二、用诚心给单亲孩子一个心灵家园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不仅是一名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实际上倾注了我们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在十多个春秋的教学生涯中,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与孩子们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使我少了苛求,多了宽容;少了指责,多了尊重;少了急躁,多了耐心。我班周朋同学,父母离异,随父跟着爷爷过日子。他的心灵很封闭,平时少言寡语,和同学来往甚少,心理不高兴,不用语言表达,而是靠行动说明,唯一解气的方法就是几天不说一句话,问急了就用哭来解决;行为怪怪的,同学们都疏远他,学习习惯叫人头疼,像这样的单亲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课余时间,我经常找他谈心,有意接近他。亲近多了,便发现他的生活充满问题:早晨不洗脸,有时脸蛋脏得像花猫,手儿黑黑的;书包也不整理,作业本皱皱的。于是,我请来家长交流,共同对症下药。我便亲自教他整理书包,买毛巾教他洗脸。这样,久而久之,他也把我当成好朋友,一有事就来找我。我呢,也总尽力帮他排忧解难。有一次,他爷爷来学校时说:“我家周朋说,王老师对他太好了,他一定好好学习,学出个名堂来。”当时,我感动得无以复加。这就是一个单亲孩子对老师喜爱之情的最真表达,这就是心与心、爱与爱的传递。
三、用耐心给予学困生一次自信
教师是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此,在工作中,我学会了用“四面镜子”去看待学生。用“显微镜”看“学困生”的优点;用“放大镜”看“优生”的缺点;用“透视镜”看教育教学的本质问题;用“望远镜”来看学生一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我努力实践着这套教学方法,给孩子们一个信任的眼神,给孩子们一句安慰的话语,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肯定,孩子们会重新树立起信心。去年,我班转来一名学困生,名叫周雷。孩子长得乖巧、可爱,可坐在课堂上,一节课不听,一个字不写。上课不是玩,就是打扰别的同学,以种种理由不写作业。多次请来家长,于事无补。一次,我偶然发现他的字写得规范,我随意表扬了一句“周雷同学的字写得很漂亮。”第二天竟然交上了一本整齐的作业。我感到吃惊,上课时,我注意观察,他能认真听讲了,这一微小的进步,的确使我吃惊不小。老师一句赞赏的话,竟能对学生的成绩产生无法估量的作用,给予孩子极大的信任和理解,激发孩子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周雷同学本周还被学校评为劳动之星。我们应该相信每位学生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承认差异,扬长避短。
四、用信心树立独生子女的自主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小学生中独生子女不断增多,留守儿童多,家长忙于生意的多,疏于管理得多,造成了学生个体生活时间多,群体生活时间少,与祖父母生活时间多,与父母生活时间少,导致溺爱现象严重。在《读者》上曾刊登这样一则趣事:爷爷教训总是帮倒忙的孙子:“哎!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小孙子想了想,用笔把墨汁涂在嘴上做胡须,并央求:“爷爷,这回总该让我帮你做事了吧!”这小孙子的要求让我们看到了什么?独立和自主意识的萌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二三岁的孩子就已经养成参与成人生活的强烈愿望,模仿力强,自我意识增强。他们不愿处于被动的地位,有了自主意识。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我自己来”。每个孩子都有这种自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残疾儿童当然不例外。对孩子开始的独立自主的愿望:“我想……”、“我要……”我们都应该予以珍惜、重视。因为他们所有的独立思考、大胆去做的,都是自己成功的萌芽,都應该予以赞美和肯定。孩子实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他们也就会有自信心,自然在处理事情上,有了自己的主见,有了勇气。并且在实践中,认识了周围事物,认识了世界,锻炼了自己,加强了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估计,自我意识得到加强。当然,对孩子错误、无理的要求,既不能简单粗暴给予处罚了事,也不应该放任不管,而应该耐心疏导,让孩子自己慢慢认识到错误,分辨是非,主动地去改正错误。
一滴汗水,一级台阶;一分耕耘,一成秋色。师爱,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日子久了,它就会萦绕成一团幸福,紧紧裹住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一切为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在爱的滋润下健康、茁壮的成长。我将用爱来导航,以奉献伴成长,一如既往地用爱去浇灌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为希望上色。我坚信,今天用爱心托起的太阳,必将在明天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芒!
一、用细心弹拨留守儿童心弦
由于市场经济的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员越来越多,相应学校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这给教育教学增加难度。教师如果善于捕捉教育时机,用爱营造温馨的氛围,及时引导,机智地去弹拨学生的心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班周博同学,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跟着爷爷.奶奶在家过日子,和同学稍微有矛盾,不是张口就骂,就是出手就打。成天惹是生非,不学无术,很是淘气。我对他进行多次教育但收效甚微。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分析,我认为这种意识根源是缺少家长的关心,人们的关爱。我便事事处处关爱他,让他感到老师喜欢他。周博同学的身体素质好,体育方面很有天赋。他特别酷爱长跑,我抓住这一闪光点。在运动会上鼓励他积极参与,发挥特长,力争上游。同学们为他加油,跑完后,大家又是扶他,又是送水,对他体贴入微。他的心终于被打动,感受到集体爱的温暖,觉得自己生活在这样的集体中是无比幸福、自豪的。从那以后,他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学习成绩直线上升,得到任课老师的好评,也赢得全班同学的信赖,去年“六·一”节还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这就是我用爱的种子播撒的希望,获得了丰硕的果实!
二、用诚心给单亲孩子一个心灵家园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不仅是一名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实际上倾注了我们教师对祖国、对人类、对未来的热爱。在十多个春秋的教学生涯中,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与孩子们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使我少了苛求,多了宽容;少了指责,多了尊重;少了急躁,多了耐心。我班周朋同学,父母离异,随父跟着爷爷过日子。他的心灵很封闭,平时少言寡语,和同学来往甚少,心理不高兴,不用语言表达,而是靠行动说明,唯一解气的方法就是几天不说一句话,问急了就用哭来解决;行为怪怪的,同学们都疏远他,学习习惯叫人头疼,像这样的单亲孩子更需要老师的关爱。课余时间,我经常找他谈心,有意接近他。亲近多了,便发现他的生活充满问题:早晨不洗脸,有时脸蛋脏得像花猫,手儿黑黑的;书包也不整理,作业本皱皱的。于是,我请来家长交流,共同对症下药。我便亲自教他整理书包,买毛巾教他洗脸。这样,久而久之,他也把我当成好朋友,一有事就来找我。我呢,也总尽力帮他排忧解难。有一次,他爷爷来学校时说:“我家周朋说,王老师对他太好了,他一定好好学习,学出个名堂来。”当时,我感动得无以复加。这就是一个单亲孩子对老师喜爱之情的最真表达,这就是心与心、爱与爱的传递。
三、用耐心给予学困生一次自信
教师是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此,在工作中,我学会了用“四面镜子”去看待学生。用“显微镜”看“学困生”的优点;用“放大镜”看“优生”的缺点;用“透视镜”看教育教学的本质问题;用“望远镜”来看学生一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我努力实践着这套教学方法,给孩子们一个信任的眼神,给孩子们一句安慰的话语,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肯定,孩子们会重新树立起信心。去年,我班转来一名学困生,名叫周雷。孩子长得乖巧、可爱,可坐在课堂上,一节课不听,一个字不写。上课不是玩,就是打扰别的同学,以种种理由不写作业。多次请来家长,于事无补。一次,我偶然发现他的字写得规范,我随意表扬了一句“周雷同学的字写得很漂亮。”第二天竟然交上了一本整齐的作业。我感到吃惊,上课时,我注意观察,他能认真听讲了,这一微小的进步,的确使我吃惊不小。老师一句赞赏的话,竟能对学生的成绩产生无法估量的作用,给予孩子极大的信任和理解,激发孩子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周雷同学本周还被学校评为劳动之星。我们应该相信每位学生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承认差异,扬长避短。
四、用信心树立独生子女的自主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小学生中独生子女不断增多,留守儿童多,家长忙于生意的多,疏于管理得多,造成了学生个体生活时间多,群体生活时间少,与祖父母生活时间多,与父母生活时间少,导致溺爱现象严重。在《读者》上曾刊登这样一则趣事:爷爷教训总是帮倒忙的孙子:“哎!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小孙子想了想,用笔把墨汁涂在嘴上做胡须,并央求:“爷爷,这回总该让我帮你做事了吧!”这小孙子的要求让我们看到了什么?独立和自主意识的萌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二三岁的孩子就已经养成参与成人生活的强烈愿望,模仿力强,自我意识增强。他们不愿处于被动的地位,有了自主意识。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我自己来”。每个孩子都有这种自主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残疾儿童当然不例外。对孩子开始的独立自主的愿望:“我想……”、“我要……”我们都应该予以珍惜、重视。因为他们所有的独立思考、大胆去做的,都是自己成功的萌芽,都應该予以赞美和肯定。孩子实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他们也就会有自信心,自然在处理事情上,有了自己的主见,有了勇气。并且在实践中,认识了周围事物,认识了世界,锻炼了自己,加强了对自己能力的认识、估计,自我意识得到加强。当然,对孩子错误、无理的要求,既不能简单粗暴给予处罚了事,也不应该放任不管,而应该耐心疏导,让孩子自己慢慢认识到错误,分辨是非,主动地去改正错误。
一滴汗水,一级台阶;一分耕耘,一成秋色。师爱,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日子久了,它就会萦绕成一团幸福,紧紧裹住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一切为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在爱的滋润下健康、茁壮的成长。我将用爱来导航,以奉献伴成长,一如既往地用爱去浇灌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为希望上色。我坚信,今天用爱心托起的太阳,必将在明天发出灿烂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