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抑的“小我”情感

来源 :鸭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mlp159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枚戒指,伴随着男女双方在婚礼上的海誓山盟牢牢地环扣在对方的无名指上,它既是以爱相守的浪漫契约,也是天长地久的美好期许。然而我们将一枚金戒指还原至解放战争时期的价值生成背景中,便会发现这枚戒指远远超脱于男女之间定情信物的意义,当其被放置革命战争语境的小说之中,有时也可能成为革命化的一种修辞。
  《金戒指》是周立波创作于1947年5月的一篇短篇小说,当时正值国共双方战争胶着时期,而小说中的时间背景定位在1944年前后抗战时期。《金戒指》的创作显然是符合这种战争氛围的。它撷取了浩瀚的革命战争中一个普通侦察兵的日常片段,在一场由金戒指引起的风波中,人物通过内在的革命意识的进化获得了精神上的成长。小说中,主人公张海是一个带有英雄主义色彩的革命青年战士。他机智灵敏、有勇有谋,深受司令员和战士们的一致好评。他的妻子张叔贤是村上的纺纱小组长,也是一个劳动女英雄的形象。关于二人的结合,小说中这样写道:“驻扎绥德时,有三个姑娘同时看上他(张海),他却以侦察员惯有的锐利的眼光和迅速的行动,爱上了她们之中适合于自己的一个,和她结婚了。” ①在解放区文学时期,这种革命对爱情、婚姻的介入已不同于20年代末“革命加恋爱”的文学现象,相比于后者的小资产阶级革命分子的“浪漫蒂克”情调,前者则是在宏大的革命意识主导下,以崇高的革命理想与革命情怀作为精神旨归的一种叙事形态。
  然而夹杂在革命过程中的这一段婚恋,之所以用《金戒指》来命名,是因为在小说中,这枚戒指既是婚姻的信物,也是革命的修辞,甚至是革命高于婚姻的隐喻。张海对于这枚戒指的几次“取”与“舍”,构成了故事的叙事链条——当新婚之夜,妻子将戒指戴在他的手上,他此后一刻未曾摘下,这是对两人爱情与婚姻的执守;当女老板深夜持刀闯入张海住处,企图偷走戒指时,对于戒指的保护既有对于妻子和婚姻的守护,也有作为一名侦察兵的天生敏感与革命正义;当他发现带有侦察记录与地形图的笔记本落在旅店,立刻折返,女老板提出用金戒指交换笔记本,他用侦察员惯有的果决将戒指摘下,同意了女老板的交换条件,此时革命事业与革命情怀已经战胜了个人的“小我”情感;当他从女老板手里取回笔记本,并“解决”了女老板,继续赶路时,又再次折返要取回戒指,枪声暴露了他的行踪,在与敌人对战后,只剩一颗子弹时,经过复杂的心理活动之后,张海选择将枪口对准自己:“他低下头,看见了平常戴着金戒指的左手无名指上的白色的环痕,想起他的妻,心里有一阵酸楚。他又想起了司令政委对他的器重和青睐……他想,要做毛主席的好学生,活要活的光荣,死要死的漂亮,人生百岁也是死,何处黄土不埋人呢?想到这里,他不再有酸楚,只觉得兴奋,他举起枪来,对准自己的右边的太阳穴,他扣动了枪机。”在这个短暂的心理斗争过程中,为革命事业自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几乎在转瞬间就取代了丢失戒指的失落,张海决定宁可自己结束生命,也不愿受敌人“屈辱”的枪子,这体现着在他身上高度凝练着的、作为一名革命战士的思想自觉。这位年轻的战士也并没有在这次风波中牺牲。而关于这枚金戒指最耐人寻味的情节,大概是在经历了这一次死里逃生之后,张海意识到“他的妻送给他的金戒指,几乎使他贻误了公事”,于是将妻子赠予的爱情信物上交给了党组织,作了党费。在这里,金戒指完成了由个人私有到集体所有的价值升华,实现了生活日常对革命大业的自觉融入与皈依,由此获得了超越其本身的、更深广的革命意义。
  在解放区时期的“革命伦理”中,有利于推动革命进步的一切思维模式、行为方式被高悬于至高无上的地位。革命性成为压倒一切的强势力量。而婚恋书写作为私人化情感的一种文本呈现,在倡导无“私”、忘“我”的时代语境中是不合时宜的。即便如《金戒指》一般,在革命书写中夹杂个人情感的渗入,其中婚恋书写的真正目的与功能,也是在于突出革命事业的崇高与历史前进的必然。革命价值体系中的个人情感言说要通过自觉实践与革命进程形成同构的关系。革命的“暴风骤雨”将个人情感书写的边界框定在革命历史的逻辑体系之内,“小我”的情情爱爱裹挟着时代的热烈与革命的激情,融入浩大的革命洪流,变成了豪迈、激昂的革命图景中的点缀。
  我们无法否认公式化、概念化的婚恋书写在革命战争时期话语实践中的现实斗争意义。它将家庭内部结构的和谐、稳定与外部新政权的催生、引导相勾连。一方面,革命成为男女双方互生情愫的大环境,无产阶级新政权为青年男女提供了广阔的恋爱机会与场所,在革命事业中催生的爱情与革命本身构成了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男女双方因共同的革命理想与组织、集体力量的加持,而在革命事业中加深对彼此以及新政权的情感认同,构成推动革命历史向前的反作用力。与此同时,解放区小说中的婚恋模式与“十七年”时期小说中革命对于爱情价值观的“改造”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延续关系,在此意义上,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应和不仅在当时促进了革命事业广泛而深入的发展,更是为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学发展的方向提供了某种范式,或者说一种发展路向。
  解放区文学作为中国共产党为创立现代化国家所设的一方文艺田地,其中的文艺思想与样态天然地带有现实功利主义色彩。在五四時期倡导思想解放、婚恋自由的时代大潮下,延至40年代,无论从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还是康濯的《我的两家房东》等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代新人在婚恋方面具有了自主选择权。然而悖反的是,一代“新人”挣脱了“父母之言、媒妁之约”的枷锁后,仿佛不自知地将个人婚恋问题又与革命进程相捆绑,个人的情感属性被夹套进入火热的政治话语体系内。在此过程中个人意义上的选择与“解放”其实还是有限度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有限度的自由以及婚恋选择的另一种“依附”已经走向了五四时期思想启蒙的对立面。特殊的时代诉求下,在解放区文学作品中,我们甚少看到一个既有强势又有弱点、完整意义上的“人”,“小我”内心丰富的情感与丰满的人性被革命战争滚滚向前的车轮轧平、拍扁,此间强大的革命话语挤压了个人情感的空间。在社会整体的解放高蹈于个人的思想解放之时,革命话语缝隙中的私人情感以一种屈居于革命情怀之下的姿态被压制在历史的“褶皱”之中。
  然而无论是五四时期个体的相对自由,还是解放区时期趋于革命的情感倾向,都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这种历史的选择便在“话语讲述的年代”与“讲述话语的年代”的重合中形成封闭的阐释空间,由此便带来了时代规约中的意义与局限。
  从一篇《金戒指》,我们可以透视时代整体性的价值取向与社会氛围。固然,这也代表了创作主体的价值立场与文学追求。作家周立波以终身坚守左翼、顺应历史主流的姿态塑造了一个斗志顽强、忠贞不渝的革命战士“跳皮鬼”形象,但《金戒指》这个故事正如作家本人的创作一样,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使命所赋予的局限。亲历战场的革命战士叠加在文艺创作者之上的双重身份为周立波提供了观察革命、表现战争的独特视角。在作家的文化潜意识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确立了无产阶级政权领导下不可动摇的话语秩序。“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方向的指引在周立波的作品中得到了诠释。从“亭子间”到“左联”,再至解放区,再至“十七年”时期乃至“文革”时期,直至生命结束,结合周立波“跨时代”的人生经验与精神历程,我们不能忽视作家试图在“农村题材小说”中坚守“乡土”启蒙的努力,也正因如此,周立波在启蒙知识分子与无产阶级“文艺战士”双重立场的纠葛中凸显了自身独特的文学史意义。我们更无须置疑作家这种内在的、虔诚的创作心理与价值立场,当我们用历史性的眼光重新审视此文乃至解放区时期“小我”情感被遮蔽的革命化范式,其时代意义确有之;但当我们过滤掉时代动因下主流意识形态的濡染,从文学揭示人性的复杂与人类的永恒性角度来看,这种“削足适履”式的书写,局限亦有之。
  【责任编辑】  铁菁妤
  作者简介:
  薛冰,辽宁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提起火鸡人们并不陌生,西餐中的烤火鸡是一道有名的菜,欧洲人在欢度圣诞节时更是少不了这道名菜。包括大型的尼古拉斯火鸡、中型的倍蒂布火鸡、小型的倍蒂纳火鸡我国现在都有饲养。火鸡又叫七面鸟,也叫吐绶鸟(Meleagrisgallopavo),属吐绶鸡科,身体比家鸡高大,公鸡重12—18公斤,母鸡重8—9公斤。头部裸露,无羽毛,有珊瑚状皮瘤,喉下部有肉垂,胸部饱满而突出,背部宽而长,胸肌和腿肌都十分发达。
期刊
当你来到摩梭人的家乡,你会看到在暮色中匆匆赶路的摩梭男子。他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会觉得有点神秘。尤其是在夜暮中或月光下的山道上,遇到陌生的男子,你千万不要以为是小偷或强盗,在摩梭山寨没有从事这种“职业”的人。他们都是些善良的人,怀揣着一腔柔爱,要去投奔自己心爱的姑娘家。到了第二天黎明时分,女方家人还未起床,他又要踏着薄薄的露水,在山道上悠然归去。你会觉得有点凄凉,不是很像候鸟吗?有点像,但不
期刊
1895年,弗洛伊德与布罗伊尔共同合作完成了《歇斯底里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三部分,即自我、超我与本我,把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他认为意识的起源、基础和动力都存在于潜意识之中。他认为,“潜意识是真正的精神现实。其内在本质正像外部世界的现实一样对我们是未知的,并且正像我们通过感觉器官而报告了外部世界一样,它通过意识的资料而与我们进行着不完善的交流。
期刊
京兆杜氏家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绵延几个世纪、杰出人物辈出的家族。魏晋南北朝以来,杜氏成为声名显赫的门阀,在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留下了不同寻常的印记。追溯杜氏家族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对了解中古社会史中的世家大族的发展史,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杜氏在上古为祁姓。祁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姓。在《国语·晋语》中记载了有关黄帝二十五子的传说:  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
期刊
岐山来的病人第一次出现在小镇,便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看见,黑脸中年男人推着鸡公车,车上坐着一个怀抱白鸽、目光忧郁的男孩,车后面紧跟着一个满面愁容的女人,看上去像一家人。这家人打河边刚进入镇子,便把人给逗乐了。人们已经很多年没见过鸡公车了,这东西既熟悉又陌生,看着稀罕。更有意思的是女人挎着一个褡裢,后面圆鼓鼓的不知有何物,前面兜着的居然是一只黄嘴鹅,脖子优雅地伸到褡裢外,偶尔一声嘎叫。  男人停下来
期刊
循例,将由我们两个栏目主持人和本期推出的作家进行对话。本期,我们将和青年作家夏立楠一起来聊聊他的短篇新作《记忆陷阱》。  1  陈培浩:立楠你好!记忆是很多作家感兴趣的话题,我首先想知道,这篇小说的触媒是什么?或者说,请你介绍一下这篇作品产生的前前后后吧。  夏立楠:去年八月,我到新单位工作,环境变了,记忆力也越来越差。有几次,街上有人跟我打招呼,我竟然不知是谁,其中一个后来有想起,还有一个至今想
期刊
去年本刊设置了一个栏目“异质性导读”,旨在发现那些与审美常规、惯性相异并以具体形态呈现的作家作品。换而言之,这个栏目关注的是“异质性”的建构作用。霍香结、康赫、姚伟、贾勤等作家先后在这个栏目中亮相,刘大先、颜峻、木叶、李伟长、李成师、张定浩、黄德海等评论家也先后对上述作家所呈现的“异质性”文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刊在此一并致谢。  新的一年,我们决定将这个栏目以更为具体的方式进行下去,并更名为“小
期刊
从底层挣扎出来的那些人,可能都跟老五有同样的感受,老家是永远操不完的心。  老五自十年前父母相继病逝,回老家的次数便骤然减少,大多是在春节期间走动。和谐社会嘛,自家兄弟更要和谐,共欢新岁之际,不回去瞅瞅,面子上不好看。但最近几年老五回去的次数明显增多,抛开春节不说,因特别事端,就去过七次。七次都跟老大一家有关。两次为老大,五次为老大的儿子宝山。为老大的两次,一次是探病加葬礼,一次是一周年祭奠。为宝
期刊
津子围的小说世界,一向是神秘主义者的寓言,无论哪一种表达方式,无论驾轻就熟包罗万象的哪一种题材,都市、村庄、机关、市井、现实主义等等,都可以在他的文本中,如一感知得到一个神秘主义者的在场,无处不在的气息、蕴意。化繁为简或化简为繁,都是对真实世界的解构,同时亦是对真实世界背后的神秘性的有意识地结构。显然,他相信世界是神秘的,是由无数的谜题组合而成,并且大多数的谜是不可解的,这些谜有的来自神意,有的来
期刊
幻想那些时间不存在  我怕得要死。我掉进黑暗的魔窟。那些声音挠破我血肉,钻进肺腑,肆无忌惮地侵犯我,像一片烈火焚烧无辜的草原。我恐惧,浑身发抖,在某个春天的中午精神失常;我丢三落四,号啕大哭,或者傻坐着,眼前虚空。我盼望有人来拯救我。但是没有,我必要承受恶魔的侮辱,毫无招架之力。  向天起誓,这不是我的错。  罪在谁?罪无处不在,如同神。  罪让我爱她  我坐了一夜火车从东北跑到黄河滩,这是摆脱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