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革命:中国走向现代文明——姜义华教授访谈录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rsr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5年9月最后一周,日内瓦国际论坛在“日内瓦举办了第35届会议,会议除主要探讨环境、宗教、人类的共同价值诸问题外,还专门讨论了中国问题。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姜义华教授应邀出席大会,作了题为《和平的革命:中国走向现代文明》的主题报告,成为继冯友兰之后第二个出席该会的中国大陆学者。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的限制以及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国农村尚有7000万贫困人口,城镇也有1200万人处于贫困线以下,在我们共同奔向富裕之际,如何扶贫,如何处理好扶贫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法律上规范扶贫机制等等,均成了人们关心的热点,为此,我们特约部分专家,学者就此异型了讨论。
近年,文化领域知识产品侵权现象屡屡发生,被侵权产品有文艺性的,也有学术性的,还有工具性的,被侵权者有名人、古人,也有无名小卒、活人;某些侵权者的手段也日趋公开化,根本不把“知识产权法”放在眼里,直至抛出个“文窃有理”论。
怎样使12亿人口中的劳动者成为社会积极的生长点和活力点,使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方土地都成为开发的热土,这是跨世纪的中国实现小平同志规划宏伟发展目标的重要课题。要完成这一课题,至关紧要的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目标下,转变观念,实现劳动力商品化。
近年来出现的大规模民工潮表明,作为现代化一般规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实际上已经在我国开始进行。西方国家及其他已经基本上实现城市化的国家所发生的农村向城市的移民过程是农村的居民到城市中工作和定居,而我国的这个过程是以所谓农民工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期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靠“市场”全力发展生产力,经济获得了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开始落后于经济发展。于是,要求社会夫调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应如何理解协调发展?如何认识市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靠什么来保证?……诸如此类的问题,亟待澄明。为此,本刊在创刊10周年之际,与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联合召开了以“市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下面发表的就是部分与会者的发言摘要。
铁舞:当下批评界似比创作界热闹。譬如,继“两王之争”(即王彬彬与王蒙之争)后,有人提出目前亟需一种“不宽容”的批评;又听说北京批评界对上海提出的人文精神讨论颇有异义;至于对90年代中国学界应“重学术还是重思想”一题,据报载,南北学人针锋相对,好像又有打一笔战之态势。
我国方圆960万平方公里,各地差异较大,农村更不相同。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村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是政府面临的紧迫任务。就西南农村来说,按其所在地理位置,可分为于城镇毗连地区、交通干线地区和边远山区3大类。据笔者最近对贵州省德江县青龙镇瓦窑头村的调查可以发现,西南城镇毗连地区农村发展中存在3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市场经济应当以社会协调发展为前提,但市场的自然运行并不能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反而会导致“市场失破”。市场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以每一单个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效用最大化为直接目标的+因此不仅不能在经济活动的自发性中实现社会协调发展+而且还会产生诸多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的逐步扩大,
干部制度改革的内客之一就是推行考试制度。为纠正干部制度中日益蔓延的不正之风,采取考试把住机关公务员的进口关,是完全有必要的。有些地方发而展之,在选拔任命相当一级领导干部时也采用了考试的办法;作为一种改革探索,本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