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钟》人物形象塑造中音乐设计的重要性

来源 :歌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tuo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歌剧历史上有威尔第的《纳布科》《奥赛罗》《阿伊达》、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普罗科菲耶夫的《战争与和平》等以历史重大题材、文学巨著和著名人物事件为背景内容而创作的大歌剧。《晨钟》的音乐设计是尊重大歌剧和正歌剧的构思方式而作曲的。


  《晨钟》面对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革命者创建共产党的历史,面对北大校长蔡元培对琴君、宇剑等热血爱国青年的培养支持,面对“五四运动”的爱国声潮以及北洋军阀的“围剿”,最后面对李大钊被军阀张作霖杀害——这样的历史背景让这部歌剧的音乐设计需要更加多线条多形象的人物设计,既要有鲜明的人物个性、又要具有不同的形象。
  人物形象塑造的历史性和戏剧性
  歌剧表演中人物形象塑造最基本的就是音乐和声音的塑造,通过不同的音乐形象来塑造不同的角色。
  在《晨钟》这部歌剧中,男主角李大钊这个角色,需要一个声音明亮高亢的男高音,来塑造他有理想有正义感、身负中华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如:李大钊就义前的咏叹调《为了四万万劳苦大众》,从深情回忆40年来的人生理想,到面对死亡的大义凛然,音乐从温馨到高亢激昂。
  剧中,最考验声音技巧的要数李大钊的《为了四万万劳苦大众》咏叹调最后六句激昂向上排比句式的歌唱——从“我坚信庶民必将获得胜利”一直到“我想看到中华民族复兴”,这也是考验男高音的地方。刚刚唱完高音心魂未定,一句接着一句冲向高音,连绵不断达到全剧最高潮。其他的多段咏叹调中,《我站在中原大地遥望江南》和《何谓信仰那是历久弥坚,何谓誓言那是永不背叛》,展示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和为了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定意志;咏叹调《寒夜阵阵》则是对军阀镇压学生运动的痛斥;《闪烁的星光》表达了对宇剑牺牲的震惊和沉痛。
  陈独秀这个角色,需要一个声音高亢明亮的美声男高音来塑造一个书生和共产党人胸怀大志的形象。他的咏叹调《请记住,五月四日》,用慷慨激昂的演唱,塑造了五四運动中的英勇形象。
  宇剑是北大学生、革命者,男高音。在“五四运动”中他与琴君相爱,后在郑州大罢工中被军阀杀害。他的咏叹调《〈晨钟〉报,〈新青年〉》引导琴君走进北大青年爱国运动的行列。他和琴君的男女二重唱《雪花飘飘》在面对白雪皑皑的夜晚,怀着革命者的理想、纯洁的情感、相互敞开爱情的心扉。
  北大校长蔡元培,一个颇受尊重的教育家、李大钊的良师益友,男中音。以长者的稳重指点和爱护着青年学生。
  剧中的抒情美声女高音琴君,因反对封建婚姻离家出走,在北京陶然亭欲轻生被宇剑遇见救起。进入北大学习,在“五四运动”中与宇剑相爱。她的咏叹调《很久以前有一处浓密的森林》,作为激励革命者们的重要主题旋律,在序曲和全剧里多次出现。
  人物形象塑造的色彩性、对比性和多元性
  赵纫兰——李大钊的夫人,女中音。李星华——李大钊的女儿,女高音。作为家庭中的人物,她们更多的是表现对李大钊的关心、爱戴,和对他奔走革命运动身处危险的担忧。


  剧中赵纫兰的咏叹调《四合院》《离开了北京》带有浓郁的京味儿,融入了京韵大鼓的旋律特征,也暗示了李大钊全家在北大的生活环境。琴君和赵纫兰在剧中有多段二重唱,《思念是缕缕的丝》以同名大小调的和声色彩、展示了两个女性想念参加革命运动的丈夫、爱人的矛盾心情。赵纫兰和李星华二重唱《多想你回到我们身旁》,是妻女对李大钊被关进牢房后的担忧和害怕。
  李大钊等人的六重唱《大雪飘飘》,运用了全剧的主题音乐动机,展示了“祝福你——中国少年,祝福你——少年中国”的美好理想和对未来的向往。
  剧中李大钊还有与陈独秀、白坚武(男中音)、蔡元培、琴君等多处的二重唱,表达了在革命理念、思想观点、当下局势、军阀“围剿”、白色恐怖等情况下的思想交换、观点交锋、信仰坚持的不同表达。
  张作霖这个反面角色,需要一个彪悍的男低音来塑造一个蛮横霸道的军阀角色。他的咏叹调《国是地盘国是江湖》,用交响性音乐加上嚣张的管乐,以及带有东北风味的演唱旋律塑造了地方军阀的嚣张霸道形象。
  同样属于反面角色的吕凤麟,男中音,是镇压“五四运动”的北洋政府次长,他与学生对峙并抓走了陈独秀,后又投靠了军阀张作霖,参与策划了抓捕李大钊。他的两段宣叙调——《哈哈!我认识你!》与《三十年河东成河西》,都凸显出阴险狡诈的形象。
  合唱的风格和角色
  首先,合唱队在风格气势上充分体现了五四运动和工人大罢工的铿锵磅礴,在音乐节奏设计上也符合当时的情景。如,第一幕《风来了,雨来了》和《还我青岛!反对二十一条!》,第二幕《汗珠子落地碎八瓣》,等等。第二,运用了戏剧舞台上“旁白”的手法,充分展示历史的背景和发生的事件。如,第一幕第三场的《大雪飘飘》和第三幕第二场《警笛声声,北京城布满了鹰犬》。第三,用合唱描绘了革命理想和信念,唱出了对中华民族复兴的追求。如,全剧结尾的大合唱《这是洪亮的一生晨钟》。
  一部歌剧的完美呈现,最主要之一是用音乐设计来把握每一个角色人物的活灵活现,用鲜明的音乐风格让每一个演唱者能够完美地把人物角色塑造好,那这部歌剧就是成功的。所以,人物形象的塑造对于歌剧表演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歌剧中的人物形象也大都取材于生活,所以想要把歌剧中的人物塑造好,除了在舞台上的实践经验,更多是生活中的积累。只有把这些结合起来,人物形象的塑造才会更生动活泼,更加真实。如果把一部歌剧比作一棵大树的话,音乐就是树的树干,人物表演动作就是树的枝叶,而通过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就是树的根,是树的灵魂。
其他文献
过去数年以来,舞美设计师兼制作人茱莉亚·诺兰-美霞(Julia Noulin-Mérat)一直是歌剧界“快速行动,打破常规”新媒体座右铭的表率——可是去年因为疫情影响,什么都被破坏得一塌糊涂。她的沉浸式项目以及特定场所的制作往往模糊了现场表演和装置艺术之间的界限。如今,她的任务就是重新拼砌起散在地上的瓦砾,而某些重组后的成品与原装的版本相比,样貌可能变得似是而非。  自立门户创办诺兰-美霞工作室之
期刊
沪上文化记者、音乐评论家任海杰,某日问我:你民族歌剧看得多,请教:民族歌剧在演出时,是否都要用麦克风扩音?而歌剧演出是不用麦克风扩音的,讲究原声。那么,民族唱法的训练是否能够改进,達到在大剧场演出时也不用麦克风扩音?因为用了扩音后,总觉得声音不是那么原汁原味了。  我答复:这是很难改变的现实。我也不完全适应,只能调整自己了。  简短的问答之间,其实包含了很多内容。  我的歌剧观摩履历,始自京城,几
期刊
萨尔茨堡音乐节宣布与主要赞助商延长合同  Salzburg Festival announces extension with main sponsor  萨尔茨堡音乐节近日宣布,作为音乐节主要赞助商的西门子公司,将继续担任该活动的主要赞助商,直至2026年。据悉,西门子公司与萨尔茨堡音乐节有着悠久的合作历史,从1995年到1998年期间便担任赞助商,从1999年起,西门子公司更是成为其主要赞助商
期刊
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夏日彩虹》9月首演  The original opera Summer Rainbow to premiere in September at the NCPA  国家大剧院推出的首部现实题材原创歌剧《山村女教师》曾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9月8日至12日,国家大剧院将时隔12年再次上演该剧,精心打磨后的全新版本更名为《夏日彩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
期刊
上海歌剧院原创歌剧《晨钟》,2018年5月18日以双钢琴伴奏音乐会版的形式亮相上海大剧院,同年11月在第20届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亮相之前,上海歌剧院便已做好精心打磨的准备。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晨钟》于疫情中完成了文本和音乐的修改,复工后重回排练厅,全新版的《晨钟》作为上海歌剧院复工以后对外公开演出的第一部歌剧,于2020年7月上演于上海大剧院,献礼党的99岁生日。11月,再次修改后的新版《晨钟》
期刊
当捷克女高音卡特里娜·涅兹科娃(Kateina Kněíková)携手音乐总监罗宾·提齐亚蒂(Robin Ticciati)向观众鞠躬致谢,时隔长达636天的寂静后,格林德伯恩歌剧节(Glyndebourne)的歌剧院中再次响起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观众们用经久不衰的掌声与欢呼,表达着重新回到剧院的兴奋。同时也更像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在过去的一年多里,每个人生活中所经历的恐惧、迷茫、挣扎甚至绝望,仿
期刊
小琼:还记得全世界是如何不断提醒我们需要适应新冠疫情大流行后的“新常态”吗?前不久我第一次坐在“豆荚”里欣赏户外歌剧,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观后感。  小薇:一段时间以来,户外音乐会和表演一直是夏季的常态。在上海,上海交响乐团的“上海夏季音乐节”自2010年就开始在户外举行,时至今日仍然在公园里举行一些演出,一直都很受欢迎。  小琼:如今在美国,新冠肺炎病毒及其德尔塔变异毒株引发的疫情仍在肆虐,适应
期刊
有句老话叫作“八十还学吹鼓手”,我就是应了这句话,过了七十来学写大歌剧。  这得感谢上海歌剧院,他们挑中了拙作话剧《李大钊》,想要尝试改编为大歌剧。当时我是“畏喜”交加。高兴的是,《李大钊》是我1992年的旧作,时间已经过去了20余年,居然还有继续生存的价值,这是令人欣慰的;令人生畏的是,我从未搞过歌剧,况且,像李大钊这样的人物是不是能构成一部歌剧,我是感到头皮发麻的。遥想当年,我接受总政话剧团的
期刊
向经典致敬,主要是向经典作品的创作者们致敬。民族新歌剧的经典是杰出的前辈们创造出来的,没有他们,也就没有那几部经典之作。《红珊瑚》就是这样一部几乎被遗忘了民族歌剧杰作。  戏好抓人成就经典  《红珊瑚》剧组的同志我大都不熟(最近才新认识了几位演员前辈:珊妹扮演者、七奶奶扮演者、老更夫扮演者),我唯一熟悉的是《红珊瑚》作曲之一胡士平同志。我们一起写《中国歌剧史》,一起开会、研究,前后有十来年。他是个
期刊
提及经典歌剧,很多人立刻想到的关键词是:“高雅”“华丽”“感动”或“震撼”,但也有人联想到的是:“严肃”“难懂”,甚至“枯燥”“过时”。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大城市的现场消费积极性正在迅速增长,而随着世界经典歌剧陆续在国内各大剧院上演,相当数量的观众对这门艺术也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但是,存在于欣赏过程中的阻碍,除了文化上的隔阂,主要还包括语言的壁壘,以及对于戏剧的故事情节乃至文化背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