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片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生动直观的表达方式受到网民青睐。PS图片是利用Photoshop图片编辑软件加工后的图片的简称。PS图片原本属于平面广告或艺术作品加工的范畴,在Photoshop图片编辑技术为众多网民掌握后,网民的PS图片在网络图片传播中占有相当比重,有些受到好评,也有不少引发争议。与其他网络图片传播相比,网民在PS图片传播过程中更具主动性。
一
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从人与外部世界相互联系和制约的角度提出信息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这种交换的内容就叫做“信息”。①我们从人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换的角度来看网民PS图片传播行为的发生条件和行为方式。
网民对图片进行PS加工的目的是向外部传递个人所需传递的信息,这些个人需要传递的信息与接收到的原图片(PS加工前的图片)信息之间存在以下五种关系,并分别引发不同的行为方式——
第一种,原图片与个人所需传递的信息之间不构成任何关系。
第二种,原图片能准确传递个人所需传递的信息。
在这两种情况下,PS图片传播行为不会发生,个人对原图片持无所谓或完全肯定态度,个人的传播行为是对原图片不予理睬或直接转发。
第三种,原图片不能完全传递个人所需传递的信息。此时,易发生PS图片传播行为。个人对原图片持基本肯定态度,PS的动机是使原图片的信息表达更契合个人意愿。PS行为主要表现为顺应性的修饰或调整。例如:附加常规性的说明(标记、图形或文字)、不改变主要内容的合成或特效处理、对图片人物皮肤或色调等进行加工、图片杂质剔除、图片修剪或缩放等。这种PS行为对原图片的加工程度较小,不会改变原图片的主要信息,他人也较容易接受。我们常见的一些纪实照片、艺术照片等就属于这一类型。
第四种,原图片与个人需要传递的信息相悖。此时,易发生PS图片传播行为。个人对原图片持否定态度,PS的动机是对原图片信息或相关信息进行批判,并让其他网民知道这种批判态度,从而传递个人所需传递的信息。PS行为主要表现为颠覆性的解构或重组。例如:对图片进行曲解式说明,歪曲主要内容的合成或特效处理,恶意替换或挪用原图片的构成要素等。
第五种,原图片激发个人表达新的信息。此时,易发生PS图片传播行为。因这种条件而发生的PS行为也较为普遍。个人对原图片持中立态度,PS的动机是借助原图片表达个人所需表达的信息。PS行为主要表现为借机性的改动或挪用。例如:对图片进行非常规式说明、改变主要内容的合成或特效处理,替换或挪用原图片的构成要素等。这种PS行为虽然没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也没有明确表达个人立场和态度,往往只是借题发挥,但对原图片的主要信息造成很大冲击。加工行为的结果有时是美观新颖的创作,如我们常见的一些平面广告设计、电子年历或电脑桌面设计等;有时是轻松的小幽默,如趣谈式的图片解说等;但有时也容易成为引发争议的“恶搞”,如美国广播公司新闻女主播伊丽莎白·维加斯的一张照片被PS成她一边报道新闻,一边给孩子哺乳;自由女神像被“穿上”马丽莲·梦露的舞裙;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被换成一只端坐的猫;“网络小胖”被制作成各种影视海报。
二
通过对网民PS行为的发生条件以及行为方式的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网民PS行为的特征——
主动性。传统媒介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网民除了能主动接受信息外,还能生动地传递信息,PS行为的主动性就是网民传播行为具有生动性的具体表现。
随意性。网民可以任意选择图片进行加工,修改任何图片要素,传递任何图片信息。网民的PS行为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甚至除部分平面广告和艺术作品外,大量的PS图片都没有经过细致的考虑。另外,网民PS行为受到的约束也较少。
创造性。PS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行为。创造是指能想出新东西,“新东西”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将原有的经验材料组合出新的意义,即把可以利用的材料,用无法预料的方式加以改变。②PS行为以个性化方式改变原图片要素,是对视觉常规和思维定式的冲击。
娱乐性。娱乐是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网民的PS行为中,娱乐性的PS行为占据首要位置。大部分PS图片传递的是轻松的娱乐信息。即使部分PS图片可能引发法律或道德上的争议,其初衷也往往只是娱乐。
反传统性。部分PS行为以反理性、反经典、反崇高为目的,颠覆传统价值和权威。这是网络媒介环境下,传播权回归于民后的一种大众批判行为。③
技术依赖性。PS行为得益于技术,又受控于技术。在PS技术上占优势的网民也会在PS行为上占优势,网民PS行为的其他所有特征都以技术性特征为基础。
三
网民PS行为的特征,与网民在传播活动中的心理特征有密切联系。这些影响PS行为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
自我展示心理。个人在与其他社会成员交流的过程中,试图引导别人按照特定方式看待自己的心理就是自我展示心理。④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媒介的自由性使网民的自我展示获得最多的体验。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自我展示是连贯性和整体性的,个人愿意较为全面地看待他人,同时希望得到他人全面的认识,这种相互间的认识也是持续发展的,因而个人的自我展示会有整体而长远的设计。网民PS行为的主动性与自我展示心理密切相关。网络环境下,网民的自我展示心理得以自由发挥,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于是网民通过作品传递信息,实现自我展示的行为更具主动性,PS图片传播就属于这种自我展示行为。
冷漠心理。网民的冷漠心理主要源自网络人际关系层面和PS技术层面。
社会发展虽然使人们的相互依赖性提高,但特定依赖性减少,人际关系的可替代性增强。网民虽然共同构成网络传播的主体,但相互制约性减弱,人际关系更为松散,由此带来一种较之现实社会更为冷漠的心理,个人对他人很少关心,也很难为他人着想,甚至一味追求个人满足,不顾他人感受。
图像处理技术也导致了网民的冷漠心理。各类Photoshop教材只强调技术操作,片面追求技术完美。从技术角度出发,任何图片都可以成为加工原料,任何元素都可以变动。技术的无情导致使用技术者的冷漠。
网民的冷漠心理使其PS行为具有随意性,想加工什么图片就加工什么图片,想怎么加工就怎么加工,很少顾及PS图片可能带来的影响。例如:“网络小胖”的PS图片虽然给图片中的主人公带来很大困扰,但是PS图片的作者却浑然不觉;一些PS图片引发的侵犯著作权问题,也被网民们视而不见。
求异心理。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将人的思维方式分为求同和求异两种,求异心理是创造性行为的心理机制,是网民PS行为具有创造性的主要原因。虽然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求异心理,但现实生活更强调“求同存异”,对“同”和“异”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求同可能形成定式,但利于减少最坏可能性的发生几率;求异可能产生创造,但有一定的风险性,只有符合社会价值规范的求异行为才可能被社会接纳。所以求异心理在现实生活中常处于被压制的状态。网络媒体自身就具有异于寻常生活和传统媒体的新鲜性,与个人的求异心理一拍即合,PS技术又提供了对原图片要素进行各种重新组合的手段,使个人的求异心理得以及时而直观地发挥作用,即便是“牛头对上马嘴”的想象也能当下呈现。网民通过PS行为传递与众不同的信息,创造千奇百怪的画面,接受全新的视觉刺激,体验不同寻常的心理感受。求异心理激发了网民PS行为的创新性,同时创新的PS行为也将网民的求异心理推向新的高度。
游戏心理。游戏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娱乐,游戏心理决定了网民PS行为的娱乐性特征。游戏是个人从幼儿走向成人的生活方式,成人不再做游戏,但是仍具有游戏心理。图片因其形象性而引人注意,通过PS技术对图片进行改造或重组,并使多样化的结果直观呈现的过程本身就包含游戏因素。另外,网络媒体构建了虚拟的娱乐环境,网民通过PS行为可以消解原图片所呈现的现实生活的严肃状态,使之轻松化和娱乐化,从而满足游戏心理。
反叛心理。PS行为的反传统性体现了网民的反叛心理。反叛心理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对抗态度,个人通过逆向情绪的宣泄来体现自我的存在。在现实社会和传统媒介中,精英分子的传播心理优于大众,传播机会多于大众,传播行为也具有指导大众的作用,而大众的话语权不受重视。网络媒介中,由大众构成的网民成了传播活动的主体,随着信息数量和传递速度的剧增,大众话语权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网民厌倦了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文化,追求社会大众的地位,网络使他们有机会用个性化和通俗化的方式,释放自己的压抑和不满,向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宣布自己的价值,网络PS图片为这种反叛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达方式。
网民的PS行为和心理对于网络传播既有利又有弊,一方面,它体现了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原则,利于网民积极主动地参与传播活动,一定程度上利于网民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也不乏一些优秀的图片作品问世;另一方面,它也引发了诸如侵权、“恶搞”等违法或不良现象。目前,解决弊端的办法除了加強网络法规建设和加大网络管理力度外,还可以通过有关技术手段,例如,Photoshop的开发商Adobe公司正在开发多项新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张图片是否已经被人PS加工,网络上的“恶搞”图片也可以现出原形,这将有利于规范网民的网络图片传播行为。
注释:
①王益民:《系统理论新闻学》,1996年。
②王健:《广告创意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③梁艳:《恶搞:解构、娱乐与搞笑》,《中国社会导刊》,2006 (28)。
④乔纳森·布朗[美]著、陈浩莺等译:《自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视觉传播研究所)
编校:张红玲
一
控制论的创始人诺伯特·维纳从人与外部世界相互联系和制约的角度提出信息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内容的名称”,这种交换的内容就叫做“信息”。①我们从人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换的角度来看网民PS图片传播行为的发生条件和行为方式。
网民对图片进行PS加工的目的是向外部传递个人所需传递的信息,这些个人需要传递的信息与接收到的原图片(PS加工前的图片)信息之间存在以下五种关系,并分别引发不同的行为方式——
第一种,原图片与个人所需传递的信息之间不构成任何关系。
第二种,原图片能准确传递个人所需传递的信息。
在这两种情况下,PS图片传播行为不会发生,个人对原图片持无所谓或完全肯定态度,个人的传播行为是对原图片不予理睬或直接转发。
第三种,原图片不能完全传递个人所需传递的信息。此时,易发生PS图片传播行为。个人对原图片持基本肯定态度,PS的动机是使原图片的信息表达更契合个人意愿。PS行为主要表现为顺应性的修饰或调整。例如:附加常规性的说明(标记、图形或文字)、不改变主要内容的合成或特效处理、对图片人物皮肤或色调等进行加工、图片杂质剔除、图片修剪或缩放等。这种PS行为对原图片的加工程度较小,不会改变原图片的主要信息,他人也较容易接受。我们常见的一些纪实照片、艺术照片等就属于这一类型。
第四种,原图片与个人需要传递的信息相悖。此时,易发生PS图片传播行为。个人对原图片持否定态度,PS的动机是对原图片信息或相关信息进行批判,并让其他网民知道这种批判态度,从而传递个人所需传递的信息。PS行为主要表现为颠覆性的解构或重组。例如:对图片进行曲解式说明,歪曲主要内容的合成或特效处理,恶意替换或挪用原图片的构成要素等。
第五种,原图片激发个人表达新的信息。此时,易发生PS图片传播行为。因这种条件而发生的PS行为也较为普遍。个人对原图片持中立态度,PS的动机是借助原图片表达个人所需表达的信息。PS行为主要表现为借机性的改动或挪用。例如:对图片进行非常规式说明、改变主要内容的合成或特效处理,替换或挪用原图片的构成要素等。这种PS行为虽然没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也没有明确表达个人立场和态度,往往只是借题发挥,但对原图片的主要信息造成很大冲击。加工行为的结果有时是美观新颖的创作,如我们常见的一些平面广告设计、电子年历或电脑桌面设计等;有时是轻松的小幽默,如趣谈式的图片解说等;但有时也容易成为引发争议的“恶搞”,如美国广播公司新闻女主播伊丽莎白·维加斯的一张照片被PS成她一边报道新闻,一边给孩子哺乳;自由女神像被“穿上”马丽莲·梦露的舞裙;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被换成一只端坐的猫;“网络小胖”被制作成各种影视海报。
二
通过对网民PS行为的发生条件以及行为方式的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出网民PS行为的特征——
主动性。传统媒介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网民除了能主动接受信息外,还能生动地传递信息,PS行为的主动性就是网民传播行为具有生动性的具体表现。
随意性。网民可以任意选择图片进行加工,修改任何图片要素,传递任何图片信息。网民的PS行为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甚至除部分平面广告和艺术作品外,大量的PS图片都没有经过细致的考虑。另外,网民PS行为受到的约束也较少。
创造性。PS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行为。创造是指能想出新东西,“新东西”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将原有的经验材料组合出新的意义,即把可以利用的材料,用无法预料的方式加以改变。②PS行为以个性化方式改变原图片要素,是对视觉常规和思维定式的冲击。
娱乐性。娱乐是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网民的PS行为中,娱乐性的PS行为占据首要位置。大部分PS图片传递的是轻松的娱乐信息。即使部分PS图片可能引发法律或道德上的争议,其初衷也往往只是娱乐。
反传统性。部分PS行为以反理性、反经典、反崇高为目的,颠覆传统价值和权威。这是网络媒介环境下,传播权回归于民后的一种大众批判行为。③
技术依赖性。PS行为得益于技术,又受控于技术。在PS技术上占优势的网民也会在PS行为上占优势,网民PS行为的其他所有特征都以技术性特征为基础。
三
网民PS行为的特征,与网民在传播活动中的心理特征有密切联系。这些影响PS行为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
自我展示心理。个人在与其他社会成员交流的过程中,试图引导别人按照特定方式看待自己的心理就是自我展示心理。④与现实社会相比,网络媒介的自由性使网民的自我展示获得最多的体验。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的自我展示是连贯性和整体性的,个人愿意较为全面地看待他人,同时希望得到他人全面的认识,这种相互间的认识也是持续发展的,因而个人的自我展示会有整体而长远的设计。网民PS行为的主动性与自我展示心理密切相关。网络环境下,网民的自我展示心理得以自由发挥,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于是网民通过作品传递信息,实现自我展示的行为更具主动性,PS图片传播就属于这种自我展示行为。
冷漠心理。网民的冷漠心理主要源自网络人际关系层面和PS技术层面。
社会发展虽然使人们的相互依赖性提高,但特定依赖性减少,人际关系的可替代性增强。网民虽然共同构成网络传播的主体,但相互制约性减弱,人际关系更为松散,由此带来一种较之现实社会更为冷漠的心理,个人对他人很少关心,也很难为他人着想,甚至一味追求个人满足,不顾他人感受。
图像处理技术也导致了网民的冷漠心理。各类Photoshop教材只强调技术操作,片面追求技术完美。从技术角度出发,任何图片都可以成为加工原料,任何元素都可以变动。技术的无情导致使用技术者的冷漠。
网民的冷漠心理使其PS行为具有随意性,想加工什么图片就加工什么图片,想怎么加工就怎么加工,很少顾及PS图片可能带来的影响。例如:“网络小胖”的PS图片虽然给图片中的主人公带来很大困扰,但是PS图片的作者却浑然不觉;一些PS图片引发的侵犯著作权问题,也被网民们视而不见。
求异心理。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将人的思维方式分为求同和求异两种,求异心理是创造性行为的心理机制,是网民PS行为具有创造性的主要原因。虽然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求异心理,但现实生活更强调“求同存异”,对“同”和“异”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求同可能形成定式,但利于减少最坏可能性的发生几率;求异可能产生创造,但有一定的风险性,只有符合社会价值规范的求异行为才可能被社会接纳。所以求异心理在现实生活中常处于被压制的状态。网络媒体自身就具有异于寻常生活和传统媒体的新鲜性,与个人的求异心理一拍即合,PS技术又提供了对原图片要素进行各种重新组合的手段,使个人的求异心理得以及时而直观地发挥作用,即便是“牛头对上马嘴”的想象也能当下呈现。网民通过PS行为传递与众不同的信息,创造千奇百怪的画面,接受全新的视觉刺激,体验不同寻常的心理感受。求异心理激发了网民PS行为的创新性,同时创新的PS行为也将网民的求异心理推向新的高度。
游戏心理。游戏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娱乐,游戏心理决定了网民PS行为的娱乐性特征。游戏是个人从幼儿走向成人的生活方式,成人不再做游戏,但是仍具有游戏心理。图片因其形象性而引人注意,通过PS技术对图片进行改造或重组,并使多样化的结果直观呈现的过程本身就包含游戏因素。另外,网络媒体构建了虚拟的娱乐环境,网民通过PS行为可以消解原图片所呈现的现实生活的严肃状态,使之轻松化和娱乐化,从而满足游戏心理。
反叛心理。PS行为的反传统性体现了网民的反叛心理。反叛心理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对抗态度,个人通过逆向情绪的宣泄来体现自我的存在。在现实社会和传统媒介中,精英分子的传播心理优于大众,传播机会多于大众,传播行为也具有指导大众的作用,而大众的话语权不受重视。网络媒介中,由大众构成的网民成了传播活动的主体,随着信息数量和传递速度的剧增,大众话语权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网民厌倦了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文化,追求社会大众的地位,网络使他们有机会用个性化和通俗化的方式,释放自己的压抑和不满,向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宣布自己的价值,网络PS图片为这种反叛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达方式。
网民的PS行为和心理对于网络传播既有利又有弊,一方面,它体现了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原则,利于网民积极主动地参与传播活动,一定程度上利于网民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也不乏一些优秀的图片作品问世;另一方面,它也引发了诸如侵权、“恶搞”等违法或不良现象。目前,解决弊端的办法除了加強网络法规建设和加大网络管理力度外,还可以通过有关技术手段,例如,Photoshop的开发商Adobe公司正在开发多项新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张图片是否已经被人PS加工,网络上的“恶搞”图片也可以现出原形,这将有利于规范网民的网络图片传播行为。
注释:
①王益民:《系统理论新闻学》,1996年。
②王健:《广告创意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③梁艳:《恶搞:解构、娱乐与搞笑》,《中国社会导刊》,2006 (28)。
④乔纳森·布朗[美]著、陈浩莺等译:《自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视觉传播研究所)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