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常面临着“无话可说”或是“有话说不出”这样的状况,作文教学成效难以实现有效提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初中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充分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活动,寻找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创新教学理念,进行改进与优化,提高作文教学的生动程度,实现教学质效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 作文 教学 改革
初中作文教学“难”,究竟难在哪里?这是我们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的关键问题,最主要的难点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培养上。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突破,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拓展教学空间、改革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实现作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一、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许多初中生害怕作文,对作文教学怀着一种本能的畏惧心理,这种心理的存在,对作文教学成效的提升产生了负面影响,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一现状。一是遵循渐进性原则。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作文学习畏难情绪,教师不可操之过急,在刚开始时候可以适当降低一点教学难度要求,让学生低门槛进入学习状态,然后边强化方法指导,边逐步提高教学要求,利用一段时间的回旋与反冲,回归正常教学轨道,可以消除或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二是体现激励性原则。对于作文学习上存在困难或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其在作文学习中取得的点滴进步或是成功之处进行肯定,可以适当夸大一点表扬的成效,并对其提出进一步的希望与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三是发扬自主性原则。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方面,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让学生参与到一些教学命题的选择上面,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对作文学习的兴趣。
二、优化教学过程,变“苦差事”为“兴趣活”
教学过程的优化,是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作文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选取上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教学手段与方式上更加生动,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一是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大纲确定的范围之内提高教学自主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增强生活实践性,尽量选取一些学生生活中的事件、人物作为教学的对象。例如一位语文教师选取了校园文化艺术节作为教学命题素材,学生刚刚参加过学校的这项活动,自然就有话可说了。二是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作文教学中,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的情感共鸣还是非常有限。如果让蕴含信息丰富、演示方式灵活的多媒体手段进入作文教学课堂,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素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体验,有效解决教学内容空洞匮乏的问题。三是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讲解,应该是提纲简要式的点拨与启发,要将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可以就某一命题组织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或是开展现场辩论活动,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生动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拓展教学空间,变“课堂上”为“生活中”
作文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广阔的社会生活处处皆学问,教师要在教学空间上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增强感知体验,让写作素材更加丰富,提高作文的真情实感。一是走出课堂感悟生活。作文教学的广阔空间绝不限于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感受生活,增加阅历积累,为作文写作增添后劲。例如一位教师带领学生到工商分局、农贸市场管委会等单位进行走访,获得了关于打击假冒伪劣的第一手资料,再进行有关话题的写作教学,学生的作文充满了真情实感,内容也更加充实了。二是关注热点增强体验。作文教学中,教师还要适时将一些社会热点内容融入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生活体验。例如在汶川地震后,各学校师生都进行了捐款捐物活动,为灾区重建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一位教师以“爱,在我们中间”为题组织作文教学,学生本身对这一活动感触都比较深,教师以此为题,学生的情感源源不断,作文教学成效自然得到了提升。三是走进基地拓展教育。各学校都建立了一些校外教育活活动基地,如劳动实践基地、科普教育基地、警示教育基地等,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校整体安排,有意识地将学生带进这些教育基地开展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感知与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进行作文教学,自然如源头活水,娓娓道来。
除此之外,初中作文教学改革中还要注重评价方式的改进,传统评价方式通常采取评分或是等地的方式进行评价,是一个单向的评判过程,也缺乏足够的激励效应,在作文教学改革中应该建立起一种更加互动、激励的评价模式,教师可以采取学生互改作文寻找优点、分层要求激发动力、分组竞赛强化竞争等方式,充分体现作文评价的激励性效用,让作文教学成为学生乐于接受、主动投入、成效显著的双边互动过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西场初中)
关键词:初中 作文 教学 改革
初中作文教学“难”,究竟难在哪里?这是我们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的关键问题,最主要的难点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培养上。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突破,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拓展教学空间、改革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实现作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一、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许多初中生害怕作文,对作文教学怀着一种本能的畏惧心理,这种心理的存在,对作文教学成效的提升产生了负面影响,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变这一现状。一是遵循渐进性原则。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作文学习畏难情绪,教师不可操之过急,在刚开始时候可以适当降低一点教学难度要求,让学生低门槛进入学习状态,然后边强化方法指导,边逐步提高教学要求,利用一段时间的回旋与反冲,回归正常教学轨道,可以消除或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二是体现激励性原则。对于作文学习上存在困难或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其在作文学习中取得的点滴进步或是成功之处进行肯定,可以适当夸大一点表扬的成效,并对其提出进一步的希望与要求,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三是发扬自主性原则。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方面,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让学生参与到一些教学命题的选择上面,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对作文学习的兴趣。
二、优化教学过程,变“苦差事”为“兴趣活”
教学过程的优化,是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作文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选取上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教学手段与方式上更加生动,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一是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大纲确定的范围之内提高教学自主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增强生活实践性,尽量选取一些学生生活中的事件、人物作为教学的对象。例如一位语文教师选取了校园文化艺术节作为教学命题素材,学生刚刚参加过学校的这项活动,自然就有话可说了。二是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作文教学中,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的情感共鸣还是非常有限。如果让蕴含信息丰富、演示方式灵活的多媒体手段进入作文教学课堂,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更为丰富的感知素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体验,有效解决教学内容空洞匮乏的问题。三是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讲解,应该是提纲简要式的点拨与启发,要将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可以就某一命题组织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或是开展现场辩论活动,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生动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拓展教学空间,变“课堂上”为“生活中”
作文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广阔的社会生活处处皆学问,教师要在教学空间上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增强感知体验,让写作素材更加丰富,提高作文的真情实感。一是走出课堂感悟生活。作文教学的广阔空间绝不限于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社会感受生活,增加阅历积累,为作文写作增添后劲。例如一位教师带领学生到工商分局、农贸市场管委会等单位进行走访,获得了关于打击假冒伪劣的第一手资料,再进行有关话题的写作教学,学生的作文充满了真情实感,内容也更加充实了。二是关注热点增强体验。作文教学中,教师还要适时将一些社会热点内容融入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生活体验。例如在汶川地震后,各学校师生都进行了捐款捐物活动,为灾区重建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一位教师以“爱,在我们中间”为题组织作文教学,学生本身对这一活动感触都比较深,教师以此为题,学生的情感源源不断,作文教学成效自然得到了提升。三是走进基地拓展教育。各学校都建立了一些校外教育活活动基地,如劳动实践基地、科普教育基地、警示教育基地等,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校整体安排,有意识地将学生带进这些教育基地开展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感知与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进行作文教学,自然如源头活水,娓娓道来。
除此之外,初中作文教学改革中还要注重评价方式的改进,传统评价方式通常采取评分或是等地的方式进行评价,是一个单向的评判过程,也缺乏足够的激励效应,在作文教学改革中应该建立起一种更加互动、激励的评价模式,教师可以采取学生互改作文寻找优点、分层要求激发动力、分组竞赛强化竞争等方式,充分体现作文评价的激励性效用,让作文教学成为学生乐于接受、主动投入、成效显著的双边互动过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西场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