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l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實说,我并不很喜欢我的故乡。
  处于北方的故乡固然有着无垠的田埂与青葱的麦苗,然而这些都已令我感到厌烦,更多的只是粗重的石磨和已锈蚀的铁犁。还有那口灶——毫无美感可言,土黄色的笨重身躯覆着一层经年不清的厚厚烟尘。它表面极为粗糙,而且开裂,像极了老树皮,并且歪歪扭扭,找不出一个完好的角。它每天只是烧火,做饭,除了这些便没有其他事情可做,呆立在角落里,俨然一副笨相。
  这口灶据说是爷爷青年时砌成的,那工匠似乎并没有认真地砌,不然怎会有这歪歪扭扭的样子呢?几十年了,它一直不停息地烧火,供养着一家人。每到节日,是它最忙的时候,由于要做出一家人所需的饭菜,几乎整个白天,灶膛里都闪烁着火光,伴着节日里喜庆的红色。人们吃饱饭,穿了新衣,挨着各家各户串门。于大人的寒暄声与孩子的嬉闹声中,它就静静地站在那里。
  不过即便它多么劳苦功高,我仍旧不喜它。每次烧火,都要忍受令人晕眩的热浪以及呛人的烟灰。不中看,亦不中用。
  它也正如我故乡的人们。
  故乡的人们,似乎被输入了某种程序。他们五更而起,啃上两个冷馒头,就下地干活。劳作一天后,吃过晚饭,要么打牌,要么看电视。这之后就早早入睡。醒来之后,又开始一天的劳作。即便是节日,程序大抵也是相同的:吃饭,串门,睡觉。这使人深感乏味,同时由于常年的劳作,他们都晒得黝黑,大手上覆满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夹杂着泥土,看不出手本来的样子。
  但一件事,让我对故乡的人有了改观。有一次,我们需要开车到县城里办事。由于事先不知道冻土已经消融,我们的车子卡在烂泥里面无法出来。不管我们怎么启动车子,车轮总在烂泥里打滑。父亲急得皱起了眉头,围着车子小步快走,却仍想不出解决的方法。这时有着几个扛着锄头面有疲色的乡人走了过来,似乎刚从田里回来。见到我们,他们停下了脚步,没有围观,没有拿出手机拍照,而是停下来询问我们发生了什么。得知了事由后,他们马上扔下了锄头,丝毫不顾劳累,帮我们推车。他们显然已经筋疲力尽,因此刚推了没多久额头上就渗出了细细密密的汗珠。然而他们的手臂却笔直,甚至能清楚地看见胳膊上暴突的青筋,如同经过风吹雨打仍十分坚韧的乌黑老树枝。终于,他们把车推了出来。父亲连连道谢,而他们只是挠了挠头,笑了笑,露出白色的牙齿,其中竟似乎有些害羞。而后他们就头也不回的走了。
  我惭愧了,就算外表粗鲁,乡人们的内心却仍保存着古人的朴实,难道这不是最可贵的吗?
  我回头看了看那灶,其中隐隐地有着火光,虽然还是歪歪扭扭的,但此时在我的眼中却显得无比可爱了。                                          (指导教师:吴燕)
其他文献
陌上次第花开,草薰风暖,但见日日车如流水,开往春天,人都怕辜负了姹紫嫣红、十里春风。不得已困守城中的人,是否会从来自山上、来自原野的风里,嗅到春天的味道,因之心生惆怅?陆游的诗句“惟思买春困,熟睡过花时”(《乙丑元日》)倒合了我的心思:探春不得,索性借了“春困”的由头睡过去,免生恼恨。  这样满怀忧闷的“春困”当然并不美好。诗词中写到“春困”,也多与感伤、无聊的情绪有关,常用“厌厌”(懒倦)与“恹
期刊
杨雨沁  浅雾云霭环绕在西安城的上空,成群早起的鸟儿穿行其间,隆重地拉开了一天的帷幕。钟楼的古钟每个小时准时响起的清脆而有穿透力的钟声,像有形的烟雾一般窜进西安城内的各大深巷之中,填满了空气的缝隙。还没来得及熄灭的街灯投下影影绰绰的光晕,供这轻雾在城市上空跳跃旋转。一个巷子接着一个,错综交织,让整个古城变得曲折婉转。  冬日里的一天,放学回家的我把书包朝沙发上一扔,卸掉了一身的“枷锁”,一步跨出温
期刊
亲爱的李嫣然小姐:  你好啊!  今天是我陪你的最后一天了。很开心遇到你,这一年,我陪你做了好多事情呢!我陪你参加中考体育加试,和你一起中考,度过了毕业季,也迎来了新朋友;与你漫步在平遥古城,同家人一起在西安旅游。真幸运这些都是我陪你完成的,这可让15她们羡慕死我啦!  马上就要离开你了,我还真有点舍不得,可是我知道,人都是要长大的,你不可能一直在原地打转。你会遇到更多的人,会拥有更精彩的生活……
期刊
最喜欢老家房前的那片菜园,菜园里的那片绿,是我心中最美的颜色。  打我记事起,爷爷就生活在乡下老家,我问他为什么不和我们住在城里,爷爷笑着说:“因为你们城里没有我喜欢的绿色。”“我们小区有树有草,到处都是绿,怎么能说没有绿色呢?”我追着问。“那不一样。”爷爷总是摇摇头,背着手走出院门,来到房前的那片菜地里。  节假日,我们总会驾车回到爷爷的老屋。老远地,我就看见爷爷立在那片绿油油的菜园里。他戴着一
期刊
五尺窄巷,青石若响,稚子鹤发,小家炊灶。  老巷是上世纪的土房,无外饰,土坷垃许多。各家的房子整合为又深又窄的巷弄,有点像京城的胡同,纵横交错,常有被弄得晕头转向的人问路。也许正是它这样的特点,外人大都不乐意涉足,以至于无论外面的城市如何车水马龙、纸醉金迷,巷子里头都是一成不变的祥和。  巷中有人家,一妪一保姆,户為落地窗,其色湛蓝,天阴时,常映有碧天雪云,楼影幢幢。如若余辉盛满,则可渗入窗内,暖
期刊
在步入正题之前,先请你思考两个问题:首先,宝黛钗三人的关系真的只有三角恋那么简单吗?然后是我们都知道红楼梦给主要人物都写了判词,那么红楼梦的判词真的仅仅只评价了人物的命运吗?  好了,现在让我们进入正题。一起来探讨一下“大时代下的红楼梦——明清国运与阶级”。  首先要说,红楼梦是一个鬼故事。没错,你没有看错,就是鬼故事。我们想说的是,红楼梦就是个鬼故事。其实,关于鬼故事也是有出处的。就是李少红版的
期刊
云使  这是一座黑色大理石墓地。  墓地简朴、肃穆。一块长方形大理石墓体,一盏长明灯,就是它的全部。  黑色墓台上纤尘不染,明亮鉴人。印度人精心守护着它,犹如守护自己珍贵的心脏。一串串美丽的鲜花敬放上面,在次大陆骄阳的映照下,显得分外绚丽灿烂。  71年了,前来瞻仰的人流依然不断。他们扶老携幼,赤足虔敬地在沙地、草坪上走过,伫立墓前,静静地合十祈祷。没有喧哗,没有嬉闹,连孩子的脸上都是静穆。从喃喃
期刊
我生于秋天,但我出生时的秋天是整个秋天里最盎然的一段,是金秋。  这篇散文我写于秋天,完稿于初冬,似乎又是金秋过后的落寞、枯寂。  我的“大散文”创作开始于高二,“大散文”这个概念是由贾平凹先生提出的,提出“大散文”的概念主要是为了反对甜腻的、花花草草的、小肚鸡肠的一类文风,倡导散文的大气、清正,提倡把散文的路子拓开,使越分越细沉沦为小家子气的散文广大门路,所以贾平凹先生喊出了“大散文”的话。“大
期刊
《红楼梦》被公认是一部难读的书,从作家生平到作品主旨,再到情节形象,太多问题搞得大家莫衷一是,于是才有了“红学”这一显学。但所谓“显”也大概仅限于学界,社会上的一般民众自认为了解的“红楼”大多是改编自《红楼梦》的其他文艺形式,而非曹雪芹的文学文本《红楼梦》。于是宛如以影窥月,以蠡测海,各种误解和偏见几乎左右了中学语文老师们对《红楼梦》的教学。只看过三个小时的戏曲,就以为《红楼梦》只讲宝黛钗的三角恋
期刊
飞香漠漠帘帷暖。一线水沈烟未断。  红楼西畔小阑干,尽日倚阑人已远。  黄梅雨入芭蕉晚。凤尾翠摇双叶短。  旧年颜色旧年心,留到如今春不管。  注释:  1.水沈,一般写作“水沉”,即沉香。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木一·沉香》里有云:“(沉香)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亦曰水沉。”  2.凤尾,即凤尾竹。亦泛指竹子。《红楼梦》第26回中有描写潇湘馆翠竹的句子:“只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