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宝轮寺塔以其独特的构造,丰富精美的雕饰,直观的传播、传承着佛教文化,这些对于研究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佛学是不可缺少的资料。从造形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参数化设计的思路,塔檐的形式由一个外在的声学参数来控制。要深度开发旅游景区文化,就应加强政府主导,对宝轮寺塔的文化景观的发展进行科学定位, 抢救陕州城遗迹,修复城墙、城楼、牌坊等,重现陕州古城神韵,把开发挖掘文化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在全力打造文化景观品牌的同时, 打造三门峡的旅游文化资源新亮点。
【关键词】宝轮寺三圣舍利宝塔;美学 城市建筑;文化景观;旅游
1 宝轮寺塔的历史:
宝轮寺塔,俗称"蛤蟆塔",全名宝轮寺三圣舍利宝塔,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西陕州风景区的宝塔苑内。据直隶《陕州志》记载:寺建于唐代,塔建于金代。而今,寺早已毁于1928年的军阀混战,唯一留存下来的是寺中的宝塔。據塔铭称,塔建成于金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始为唐僧道秀所建木塔,后僧人智秀重建为砖塔。塔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宝塔寺以悠久的历史、奇特的回音而闻名中外,1963年6月,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宝轮寺三圣舍利宝塔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06月25日,宝轮寺塔作为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宝轮寺塔的构造技艺价值:
宝轮寺塔南面辟门,平面近方形,是13级叠涩密檐式砖塔,由地宫、台基、台座、塔身和塔刹等部分组成。塔高26.5米,塔围21.6米,塔基每边5米,通体为陶砖砌筑。每层室内一壁设脚蹬通往上层。室顶用叠涩砖、菱角砖砌成四角攢尖形藻井。塔身有半圆形拱券门、佛龛、窗洞,翼角下悬有风铎(铁铃52个)。塔体每层叠涩密檐之间的塔身,高度随着塔身的收分逐渐递减,而每层陶砖叠涩挑檐的皮数,随着外形变化而逐层减少(分别为12、13、12、11、10、9、8、7、6、5皮)。每层陶砖叠涩檐下,都砌有两皮斜砖“牙子”来增加变化。塔身叠涩密檐逐渐收分,塔身下部南北券门佛龛相通。中上部的壁内通道,与同类型其他砖塔迥然不同,独具一格。从造型特点上看,宝轮寺塔与洛阳白马寺齐云塔和沁阳天宇寺塔、山西普救寺的莺莺塔类同。该塔外形类唐塔,结构承袭宋塔的建塔方法,融合唐宋密檐式塔和楼阁式塔的艺术特点和结构方法,属于比较特殊的塔形。据史志载,八百多年来,该塔饱经风雨,数历沧桑,虽经受了16次地震的影响,其中有四次是破坏性地震,但因结构合理,建筑牢固,塔身至今仍然基本完好,巍然屹立,坚若磐石,足以反映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
3 宝轮寺塔的文化内涵:
3.1 传承佛教文化的功能:
宝轮寺三圣舍利宝塔是标准的佛教的一种建筑物。舍利,佛经原文的含义为尸体或身骨。据佛经上载,释迦牟尼死后,弟子们将其遗体火化,结成了许多晶莹明亮、五光十色、击之不碎的珠子,称为舍利子。还有其它的身骨、牙齿、毛发等等,也称为舍利。后来又加以扩演,凡德行较高的僧人死后烧剩的骨齿遗骸,也称为舍利。三圣”为“华严三圣”,指毗遮那佛、日光普萨、普贤普萨。塔在佛教中是埋葬舍利或高僧的遗骨、遗物的专用建筑。又由于塔的建筑精美,佛教僧侣曾用七宝予以装饰,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宝塔。据载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圣僧们把他的舍利分葬各地,并在埋葬处建起了宝塔,用来祈求佛祖的庇护,以求风调雨顺,岁岁平安。全国共有19座宝塔供奉传入中国的9份佛祖真身舍利,宝轮寺塔有没有舍利,还需认真考究;还有就是该塔以其独特的构造,丰富精美的雕饰,直观的传播、传承着佛教文化,这些对于研究历史、研究佛学是不可缺少的资料。
3.2 所表达的奇特的美学思想:
根据景观学家对视点方式与景观效果的研究结果:一是崇敬、威严感的的信仰型视点方式,通常是距离较近,视仰角度较大的观望形式;二是欣赏美丽风景型的视点方式随着距离变远,仰视角变小,在约为9到12度左右的属于最佳眺望视角,这种方式的氛围轻松、空间感较强。马克思也说:“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使人吃惊~~~~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 一方面,当仰视这个塔的时候,所有檐口的端点形成一条完美的抛物线;这个形式和很多现在的建筑设计思路很像,就是把一道非线形的东西,用线性的建筑方式打碎,从而在视觉上取得非线形的效果。另一方面,这个塔的每一层的檐口都是一个小弧形,而十三层塔檐的小弧形的圆心都在地面上的一点!因此从造形的角度来说,这完全是一种参数化设计的思路——塔檐的形式由一个外在的声学参数来控制的。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徐俊华和山西大学物理系丁士章教授在央视CCTV-10《谁在塔中哭泣》专题探索中也证实了舍利塔的多层汇聚反射的蛙声声效是由该塔的独特的建筑结构所产生。问题就在于,中国古代并不存在这样一种参数化设计的手段。这种塔的形式,它究竟从何而来?形成这么好的回声效果,和这样优美的抛物线外形,建筑师如何控制?像这种叠涩密檐塔,每一个屋檐的叠涩都不同,这是怎么做到的?是一个大师,用文字描述好了做法,写在一本已经灰飞烟灭的书里,还是通过地上站着的一个人仰头看着来现场控制所完成的个个没有理论支撑而完成的杰作?
3.3 承载的古城历史文化的底蕴:
研究宝轮寺塔的文化景观保护就必须要了解其文化景观价值。文化景观具有重要的文化、经济和生态价值,它是城市独有的文化、精神、性质和底蕴的综合反映,是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无形资产,体现着城市的价值。三门峡市古称为“陕”地,陕州城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历经以后的各个朝代,陕州这一称呼一直沿用。古代陕州城地位显赫,“陕州之西”的陕西省即由此得名。陕州古城历史上虽然经多次修葺,但位置一直未变,这座悠悠两千年之久的古城,古代就有“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树半城田” 、“城头叮咚如琴声,弹奏唐宋元明清,绿荫红花鸟蝶舞,笑声藏在画卷中”,之说。它东与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城长安,北隔黄河与三晋呼应,一直是中国历史上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秦、晋、豫三省的交通要道。厚重的历史文化为这里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宝轮寺三圣舍利塔就是其中的名胜之一。城内的其他名胜因拆迁,今只剩下古城墙遗址、石牌坊等,惟有这座宝轮寺塔历经沧桑而风采依旧,沐黄河雄风,巍然屹立在旧城遗址内,成为三门峡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永久的历史文化遗产。
建筑创造文化,建筑亦继承文化,作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建筑总是镌刻着各个时代文化的深深烙印。由于年久,宝轮寺塔除塔刹1990年重修外,各层外墙均有剥落,全塔檐角风铎多有遗失,塔身平座处的腰檐砖花均有不同程度破坏。所以,三门峡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中仍存在保护力度不够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要深度开发旅游景区文化,就应加强政府主导,对宝轮寺塔的文化景观的发展进行科学定位, 抢救陕州城遗迹,修复城墙、城楼、牌坊等,重现陕州古城神韵,把开发挖掘文化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在全力打造文化景观品牌的同时, 打造三门峡的旅游文化资源新亮点。
参考文献:
[1]《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
[2]《谁在塔中哭泣》中央电视台CCTV-10专题片
[3]《建筑的衍生——余姚博物馆展馆设计回顾》梁伟 建筑学报2003年08期
[4]《大型土建工程对景观美学环境的影响问题的研究》王紫雯 吴水珍 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
【关键词】宝轮寺三圣舍利宝塔;美学 城市建筑;文化景观;旅游
1 宝轮寺塔的历史:
宝轮寺塔,俗称"蛤蟆塔",全名宝轮寺三圣舍利宝塔,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西陕州风景区的宝塔苑内。据直隶《陕州志》记载:寺建于唐代,塔建于金代。而今,寺早已毁于1928年的军阀混战,唯一留存下来的是寺中的宝塔。據塔铭称,塔建成于金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始为唐僧道秀所建木塔,后僧人智秀重建为砖塔。塔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宝塔寺以悠久的历史、奇特的回音而闻名中外,1963年6月,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宝轮寺三圣舍利宝塔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06月25日,宝轮寺塔作为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宝轮寺塔的构造技艺价值:
宝轮寺塔南面辟门,平面近方形,是13级叠涩密檐式砖塔,由地宫、台基、台座、塔身和塔刹等部分组成。塔高26.5米,塔围21.6米,塔基每边5米,通体为陶砖砌筑。每层室内一壁设脚蹬通往上层。室顶用叠涩砖、菱角砖砌成四角攢尖形藻井。塔身有半圆形拱券门、佛龛、窗洞,翼角下悬有风铎(铁铃52个)。塔体每层叠涩密檐之间的塔身,高度随着塔身的收分逐渐递减,而每层陶砖叠涩挑檐的皮数,随着外形变化而逐层减少(分别为12、13、12、11、10、9、8、7、6、5皮)。每层陶砖叠涩檐下,都砌有两皮斜砖“牙子”来增加变化。塔身叠涩密檐逐渐收分,塔身下部南北券门佛龛相通。中上部的壁内通道,与同类型其他砖塔迥然不同,独具一格。从造型特点上看,宝轮寺塔与洛阳白马寺齐云塔和沁阳天宇寺塔、山西普救寺的莺莺塔类同。该塔外形类唐塔,结构承袭宋塔的建塔方法,融合唐宋密檐式塔和楼阁式塔的艺术特点和结构方法,属于比较特殊的塔形。据史志载,八百多年来,该塔饱经风雨,数历沧桑,虽经受了16次地震的影响,其中有四次是破坏性地震,但因结构合理,建筑牢固,塔身至今仍然基本完好,巍然屹立,坚若磐石,足以反映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
3 宝轮寺塔的文化内涵:
3.1 传承佛教文化的功能:
宝轮寺三圣舍利宝塔是标准的佛教的一种建筑物。舍利,佛经原文的含义为尸体或身骨。据佛经上载,释迦牟尼死后,弟子们将其遗体火化,结成了许多晶莹明亮、五光十色、击之不碎的珠子,称为舍利子。还有其它的身骨、牙齿、毛发等等,也称为舍利。后来又加以扩演,凡德行较高的僧人死后烧剩的骨齿遗骸,也称为舍利。三圣”为“华严三圣”,指毗遮那佛、日光普萨、普贤普萨。塔在佛教中是埋葬舍利或高僧的遗骨、遗物的专用建筑。又由于塔的建筑精美,佛教僧侣曾用七宝予以装饰,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宝塔。据载佛祖释迦牟尼圆寂后,圣僧们把他的舍利分葬各地,并在埋葬处建起了宝塔,用来祈求佛祖的庇护,以求风调雨顺,岁岁平安。全国共有19座宝塔供奉传入中国的9份佛祖真身舍利,宝轮寺塔有没有舍利,还需认真考究;还有就是该塔以其独特的构造,丰富精美的雕饰,直观的传播、传承着佛教文化,这些对于研究历史、研究佛学是不可缺少的资料。
3.2 所表达的奇特的美学思想:
根据景观学家对视点方式与景观效果的研究结果:一是崇敬、威严感的的信仰型视点方式,通常是距离较近,视仰角度较大的观望形式;二是欣赏美丽风景型的视点方式随着距离变远,仰视角变小,在约为9到12度左右的属于最佳眺望视角,这种方式的氛围轻松、空间感较强。马克思也说:“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使人吃惊~~~~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 一方面,当仰视这个塔的时候,所有檐口的端点形成一条完美的抛物线;这个形式和很多现在的建筑设计思路很像,就是把一道非线形的东西,用线性的建筑方式打碎,从而在视觉上取得非线形的效果。另一方面,这个塔的每一层的檐口都是一个小弧形,而十三层塔檐的小弧形的圆心都在地面上的一点!因此从造形的角度来说,这完全是一种参数化设计的思路——塔檐的形式由一个外在的声学参数来控制的。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徐俊华和山西大学物理系丁士章教授在央视CCTV-10《谁在塔中哭泣》专题探索中也证实了舍利塔的多层汇聚反射的蛙声声效是由该塔的独特的建筑结构所产生。问题就在于,中国古代并不存在这样一种参数化设计的手段。这种塔的形式,它究竟从何而来?形成这么好的回声效果,和这样优美的抛物线外形,建筑师如何控制?像这种叠涩密檐塔,每一个屋檐的叠涩都不同,这是怎么做到的?是一个大师,用文字描述好了做法,写在一本已经灰飞烟灭的书里,还是通过地上站着的一个人仰头看着来现场控制所完成的个个没有理论支撑而完成的杰作?
3.3 承载的古城历史文化的底蕴:
研究宝轮寺塔的文化景观保护就必须要了解其文化景观价值。文化景观具有重要的文化、经济和生态价值,它是城市独有的文化、精神、性质和底蕴的综合反映,是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无形资产,体现着城市的价值。三门峡市古称为“陕”地,陕州城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历经以后的各个朝代,陕州这一称呼一直沿用。古代陕州城地位显赫,“陕州之西”的陕西省即由此得名。陕州古城历史上虽然经多次修葺,但位置一直未变,这座悠悠两千年之久的古城,古代就有“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树半城田” 、“城头叮咚如琴声,弹奏唐宋元明清,绿荫红花鸟蝶舞,笑声藏在画卷中”,之说。它东与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城长安,北隔黄河与三晋呼应,一直是中国历史上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秦、晋、豫三省的交通要道。厚重的历史文化为这里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宝轮寺三圣舍利塔就是其中的名胜之一。城内的其他名胜因拆迁,今只剩下古城墙遗址、石牌坊等,惟有这座宝轮寺塔历经沧桑而风采依旧,沐黄河雄风,巍然屹立在旧城遗址内,成为三门峡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永久的历史文化遗产。
建筑创造文化,建筑亦继承文化,作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建筑总是镌刻着各个时代文化的深深烙印。由于年久,宝轮寺塔除塔刹1990年重修外,各层外墙均有剥落,全塔檐角风铎多有遗失,塔身平座处的腰檐砖花均有不同程度破坏。所以,三门峡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中仍存在保护力度不够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要深度开发旅游景区文化,就应加强政府主导,对宝轮寺塔的文化景观的发展进行科学定位, 抢救陕州城遗迹,修复城墙、城楼、牌坊等,重现陕州古城神韵,把开发挖掘文化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在全力打造文化景观品牌的同时, 打造三门峡的旅游文化资源新亮点。
参考文献:
[1]《中国古建筑学术讲座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
[2]《谁在塔中哭泣》中央电视台CCTV-10专题片
[3]《建筑的衍生——余姚博物馆展馆设计回顾》梁伟 建筑学报2003年08期
[4]《大型土建工程对景观美学环境的影响问题的研究》王紫雯 吴水珍 浙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