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自《玫瑰三愿》音乐分析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_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黄自的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是中国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本文通过对作品的歌词、作品音乐技术形态和内涵的分析,体现黄自娴熟的作曲手法、严谨的创作构思、清新典雅的意境刻画和鲜明的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特征。
  [关键词]黄自;《玫瑰三愿》;藝术歌曲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0)05-0149-04
  黄自的这首由龙七作词的《玫瑰三愿》写于1932年6月2日,当年3、4月间,淞沪抗战以后,他回到国立音专授课。当他重回校园时,发现景物已面目全非。本来遍布校园、开得灿烂炫目的玫瑰花,此刻都因为战争而被人们遗忘,满地是枯萎凋零的花瓣。整间学校也因为这样,变得破旧不堪,凄凉的感觉一下子触动了黄自的内心,由此点燃了他的创作热情。可以说,这首歌道出了黄自当时的内心失落与哀婉的感受。
  一、歌词结构与内容分析
  诗人借玫瑰的意象,一连表达了三个愿望,这一排比手法,给人一种勃勃相逐的推力,一个比一个强烈,“从而形成了气势逼人的张力[1]”。最后,“留住芳华”是整首诗的中心所在,道出了玫瑰花自怜自爱,永葆芳华的渴望。简练的四句歌词,充满了哀怨的情调。显然,诗人在此所揭示的并非自然界那些远离人伦纠葛的自在之物,而是借玫瑰这一意象隐喻游走于纷繁世界中的芸芸众生,这自然也包括了诗人自身。
  这个作品歌词篇幅相当短,从内容上,它完全能够把黄自对玫瑰花怜惜的感觉表达出来,但是,重复了开头的一句诗,就使歌词的内部结构扩大了。重复的部分没有给诗节造成烦琐的感觉,而是使前一句的诗句更情感化,后一句的加入,把诗句的情绪进一步推进,把情感和语气首先推向第一个高峰。第三句开始到结尾是诗歌的第二部分,诗句的分法和曲式的分法完全相同。同样在11小节处作为切割点。按照这一诗节,作者完全可以把它写成一部曲式,却被写成二部曲式,这跟诗的内容的分法完全相同。作者按照诗节的内容也把曲子分为两部分,使诗在听感上不那么单调,而且大大增加了音乐的长度,并没有因为简短的诗节而影响到音乐的发展。在这里,音乐得到充分展开,自身的感情也随着音乐的伸展得到更好表现。把有两种含义的诗节,用二部曲式来表现,仿佛是用音乐的手段来道出诗的两层意思。诗歌不可能把一种感情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只能很含蓄地表达,而音乐就可以用旋律、节奏、和声等手段来渲染情感。
  二、作品的音乐技术形态分析
  (一)曲体结构分析
  这是首由并列单二部曲式框架写成的抒情歌曲,其声乐曲调相当简洁,歌唱性很强。全曲呈现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前一部分曲调平缓,旋律在较为狭窄的音域中流淌,情绪也没太大的起伏,似乎是作者内心的默默独白。后半部分旋律显得较为宽广,起伏也比前段来得明显,像波涛逐浪般前行,情绪也由此渐渐高涨。
  全曲以E大调的主音开始,直到第4小节。前面三小节只是它的引子,它的节奏却是以圆舞曲般的8/6拍引入,到第三小节,马上又换到8/9拍,把前面营造的田园般意境替换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悠长的小节,仿佛是对自己美好回忆的挽留,又仿佛像失望的人般,用无奈的音乐来娓娓道出一切。
  第4小节最后一拍,声乐进入,以微弱的声音首先展现。这是个单乐段结构,其结构内部呈现为明显的两个乐句,仿如一问一答的上下句关系,乐段自身也在此完成了一个尽管规模不大却完整的起伏。
  第一个乐句有4小节的规模(4-8小节),落在一个半终止上。在这句子中还可以细分为几个次级结构成分,其图示为:1+1+2。很明显,前两小节是建立在一个零小的素材构架上,其音调十分狭小,只在一个3度的音程间活动,然后是这个模式的2度移位,构成前后的曲调模进关系,从而使基本乐思有了一个小小的发展。接着,是一个两小节的乐节,曲调在此有了较大的伸展,其旋律音域扩展到一个8度,尤其是其中的4度大跳,使旋律获得了一种突进性的推力,此处正是该乐句的旋律高点所在。从歌词结构与曲调结构来看,两者在气息上是吻合的,“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歌词在结构上本身就形成两短一长的节律,可见,在曲调的节律上,作曲家是完全尊重诗句的律动状态的,而重复“玫瑰花”三字的目的,是为了在节律上照顾音乐自身句法的完整性。在此作曲家让歌词适应音乐的均衡要求。然后,乐段的第二句(8-12小节)引入,其歌词实际上是第一句的完整重复。这种选择也完全出于音乐句法平衡的需要。在结构规模上与前句完全对等。从素材上看,下句的开端仍保留前两小节的节奏型,但曲调是调整了,内部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小7度跳进。而后面的乐节(11-12小节)却做了较大的变动与伸展,其音域已达10度之宽。更重要的是,该乐界的内部曲调转折较多,给人一种上下奔突的委婉感。显然,后句与前句相比更具感染力,这主要表现在节奏的多样性、和声的逐步紧张性,以及音域的扩张性方面,是前后两句形成了层层递进逐渐推向高潮的发展关系。
  第二部分的规模是15小节(4+4+7小节),表现为一个长乐句。但其间可细分为三个小分句,每句实际上是一个大乐节,它们之间气息相连,中间没有明确的终止或半终止。虽然歌词结构显示为四句,但从音乐结构的角度看,它是一个语气延绵的过程,中间只是有点小间歇。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小分句之间仿佛形成了逐步推进引向高潮的递进关系。
  第一个分句(大乐节)有4小节规模,它并没有停止,而是变格地稍做停留,和声间歇落在Ⅱ级和弦上。这一分句的音程跨度有6度之宽,除了开始的6度大跳外,余下的都以级进的方式进行,和前面11小节形成强烈的对比。前一部分旋律迂回曲折,而这一句除了6度的大跳外基本上旋律进行得很平稳,仿佛在酝酿什么。13小节开始只是徘徊在2度之间,其音域是最低限度地活动,紧接着后一小节马上是6度的大跳。前面的挪动仿佛是为这里的大跳跃而做的准备。14小节达到这一分句最高点后,又以级进的方式下行,也正是这里出现跟前面截然不同的节奏型:长附点加短附点。前面的长附点把听众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个高潮点上,后面的短附点加大了旋律的律动性,使它进一步先前运动。15-16小节以规整的节拍进行,音调只是活动在5度内,旋律有了更多向前进行的动力,“圆舞曲”般风格的节奏使旋律被赋予荡漾摇曳之感。17-20小节这一分句只是将前面的素材做不严格的下行大2度模进。这里的结构大致跟前面对等,但最后停留在不完全(和声的三音旋律位置)终止上。21小节仍然用的是13小节开头的素材,但随后却突然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8度旋律大跳,这里完全超出了前面大跳的范围,达到全曲最高点,气势也十分刚烈。而且,在这样高涨的情绪中,以两个三拍的时值,使它高高地悬挂在高音区,并与和声配合产生了巨大的和声紧张度,一直到24小节。25小节后面沿用前面的节奏型,旋律逐渐上升,爬过6度后又以3度形式稳定下来,像叹息般停在主音上。   13到29小节是歌曲结构的第二部分。其歌词只有四句:“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得多情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红颜长好莫凋谢!好叫我留住芳华!”它前三个分句的歌词,分别出現三个大跳,第一句歌词出现时,旋律先是平稳进行,这也可以看作是为后面的大跳做准备,从小字一组的g跳到小字二组的e,17,18小节,从小字一组的f跳到小字二组的升d,21小节开始,到达全曲高潮,从小字一组的g到小字二组的升g,随后渐渐回落。第25小节出现黄自爱用的见七和弦,本该结束的音乐受到阻碍,又重新运动起来,在停顿半拍后低9度从下方开始向上行进,26小节后那个加6度音的属七和弦丰富了旋律进行中的色彩,最后回到主和弦上。24小节处,声乐部分结束,自始至终。整个乐段都建立在E大调上。
  (二)伴奏织体与音色搭配
  伴奏织体采用了两件乐器——小提琴与钢琴,前者音色悠扬委婉如歌,长于线形的旋律陈述;后者有着晶莹剔透的点状音色特征,长于和声或多线形陈述。这两种乐器的搭配使伴奏层面有较强的音色可塑性,并给人一种优雅的室内乐重奏感。它实际上就是独唱、小提琴与钢琴“三重奏”。
  在伴奏织体中,钢琴主要以纵向的和弦方式出现,而小提琴则以对位化的支声旋律作为陪衬,并与声乐旋律形成了双线运动的多层次动态,使整体音响表象显得更为丰富细腻。
  在这里,钢琴柱式的和声担任合唱性的织体,小提琴以对位的方式呈现出歌唱性的副旋律。这里的钢琴和小提琴伴奏相互配合,此时小提琴把旋律线勾勒得更清晰。例如第5小节,用右手的和弦来加强主旋律的音响感,带有厚度的钢琴音色,钢琴都以其清晰的音色来陪衬主旋律。而它的表现方式也不受旋律起伏的影响,是以最近的方式完成最清晰的和声效果。小提琴声部一直以线性的状态进行,它与声乐部分向下进行的旋律形成动态性的方向对比,后面是织体的临时更换,以前的柱式和弦被分解和弦所替代,左手用每一个晶莹闪烁的音色给旋律以陪衬。例如第11小节,各个部分从原来的6拍子变成8拍子,而且只坚持了一个小节。音乐行至此,渐渐沉淀下来,延长变慢的旋律,让人们的注意力一下集中在这个小节上,仿佛给人一种无奈叹息的语感,无力地道出这句憋闷内心已久的话语。同样的歌词,黄自并没有连旋律一同重复,而是用新的旋律,使它们无论在伴奏还是在声乐部分,都能给人创新的感觉。到旋律的第二部分即13小节开始钢琴部分左手,由原来的音程变成分解和弦,旋律性马上呈现出来,小提琴都是用清晰的单音旋律,来衬托声乐部分那种从提琴共鸣箱发出来的幽怨的音色,把其中的意境引入到音乐中,一直到结束。钢琴在这里极力配合声乐,它在两种乐器的融合下,由暗到明地显出其意义。
  在我们听来,小提琴与钢琴,声乐的配合,完全没有脱离全曲的连贯性,这样的情况下,小节线就形同虚设,整首歌一气呵成。
  (三)和声手法
  《玫瑰三愿》从开始到结束都用E大调贯穿。到第5小节的时候,在“花”字上用了一个三级的七和弦,“使旋律在这里有下沉的感觉[2]”,本来上扬的声调,一下子变得沉重。犹如作者神情凝重地道出眼前所见到的景象,不缓不慢的旋律由于这个三级和弦的加入,仿佛变得意犹未尽,也为后面的旋律做铺垫。后一小节的旋律跟前面的完全相同,只是移高了小2度。是什么让我们有一种渴望张扬,却又不得收敛的感觉呢?我们在听觉上,受到前面旋律的影响,在这里成为前面记忆的衍生,而这一小节是建立在下属和声上,有一种飘荡的感觉,似乎是记忆由远而近,又似乎是情绪由弱而强的表现。原来是他的和声配合了旋律,让旋律在感情上,摆脱了前面的感觉,似乎在寻求解脱,更准确地讲,是想大声喊出对玫瑰花的渴望。第9小节,开始的旋律是用前面旋律,但是在和声上,用了六级来配置,使本来该结束的旋律没有结束,而是继续向前进行。受到阻碍的旋律仿佛是在酝酿情绪,虽然旋律和歌词都和前一段相同,六级的运用,把人们对玫瑰花的感觉又一次带回前面的忧郁、哀伤的景象中。11小节出现属十三和弦,此处的和声在听觉上显得软弱无旋律,因为它的出现,感觉一下子变得朦胧了。作者不仅仅在旋律上造成悲哀的感觉,连和声也考虑在内。下一小节马上回到主和声。这里忽然收缩的和声,一下子改变了前面规矩的感觉,也许,就是要用这样的和声,才能够表达作者的心酸。属七和弦的出现,让我们仿佛听见旋律在哭泣。13小节用二级七和弦作为开头,这里的和弦有些出人意料,但也是坚定的,我们似乎看见坚强的玫瑰花在花丛中告白。11小节用了属和弦。这里正是诗人借物抒情处,坚定的属和弦使愿望表达得更强烈。17小节用三级作为开始,18小节用了六级和弦,20小节开头用回了前面的二级,25小节的属减七和弦,又一次把旋律推向高潮,但是这一次的高潮意味着即将要离开,但是诗词内容上舍不得离开,旋律上也有同样的感觉,此时,最能表达依恋不舍的,就只有减七和弦了。26小节用了重属导七和弦,这和弦的运用为音响带来了一种强烈的紧张度,也给人造成一种迂回挫落的感觉。
  整首曲子因为丰富的和声,而变得时明时暗,跌宕的感觉不停在你脑海中徘徊,几处属和声的减七和弦,使旋律像油灯般稍稍收住光芒后,又做好准备发出更大的光芒。
  (四)高潮手法分析
  作品有四个高潮,一个在第一部分,首先出现的高潮在音域上就达到7度之宽,先是用4度的跃进来冲上最高点,并以渐慢的速度来引起听众的注意。也因为11小节这种旋律上的减慢,使高潮没有那么快退却,而是减弱下来,像是缓解好情绪再向前迈进。在这里小提琴声部用连弓制造了顺滑、婉转的旋律感,更清晰地凸现声乐高潮。钢琴在这里还是以重而清晰的和弦做和声,使声音更鲜明。同时,旋律也因为丰富的和声,使旋律给人更深刻的印象。其余三个高潮在第二部分。前一个高潮是为了使第二句重复的歌词语气更强烈,更能激动人心,同时也为了使第一部分出现亮点。这个高潮并没有像后面的高潮般来得激烈,它只进行了4度的跳跃,和后面6度的跳跃相比,显得幅度较小。这里的音域跟第一个高潮相比,明显力度和情绪都加强了,这样浓烈的情绪似乎还没有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在15小节,它没有很强烈要突出这里,而是单靠向上冲的顺势力量来完成。第二个高潮仿佛是前一个高潮的深化,虽然是前面乐句的模进,但因为向下二度的进行使这里哀怨的感觉加强了。第三个高潮是全曲的中心所在,它达到了最高最强烈的地方,而它的歌词,也是整首诗的重点所在。随着两者的结合,情感更浓烈更深化了。小提琴连弓的运用,使旋律幽怨得如同哭泣般,叫人无法忘记。后面三个高潮,是三个变化的不严格模进,它们都是逐步推进,从而达到最高点,并不是点状跳跃式的。这样的技法使旋律流动更呈现出线条感,更能带动听众的情绪。玫瑰花的三个强烈愿望,用三个高潮来表现,正好能体现出它对生命的渴望。   三、作品的情感内涵与社会内涵分析
  黄自有很强烈的爱国精神,这从他的大部分作品可以看出。而这部作品虽然明确指出只是对玫瑰花的爱惜,那种对昔日景物怀念的情感,以及站在玫瑰花的立场,借抒发对它的珍爱之情来表达内心深处哀伤之情,但是我们可以发现,他期望珍惜的,不单纯是美丽的玫瑰、整齐的校园,而是可以延伸到当时黄自所处的环境。眼前的景物令他感到很心酸,不仅仅是玫瑰,也是当时被战争摧残的建筑,还有许多不可挽回的生命。他表达的,除了他对植物的怜悯,还存在着间接反映出当时恐慌社会下的景物。他在不知不觉中,用音乐的方式表达了内心的哀伤。除了以上的感情表现以外,黄自还很注重作曲技巧在作品方面的运用。他觉得音乐之所以能感动人,原因在于作曲家能熟知音乐本体在组合中所展现的隐喻和象征意义。例如和声、节奏、调式、长短句、节奏强弱等,只要懂得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并把技巧运用得当,就一定能把感情表达出来,我们听他的作品就可发现他对这方面的重视。
  他除了因为创作而创作以外,还因为想振兴本国的音乐。黄自认为照搬西方的音乐对本国的音乐发展并没有好处,我们国家的音乐还是必须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他当时所提倡的,就是学西洋音乐在创作上好的方法,并用在研究我国的旧乐和民谣,才可以产生新的民族化的音乐。
  黄自同年作品还有《赠前敌战士》《七月七日长生殿》等,都表达了他爱国以及珍惜生命的思想。同时,他没有像以前的大部分音乐创造者那样,只会照搬外国的音乐素材,只是在歌词方面加以改动,而是真正运用西方系统的作曲技巧,来完成所有的作品。从而可以看出,黄自不仅为了玫瑰而作曲,从另外一个角度,也是为了推广更好的作曲技巧,发展我国的音乐,从而达成他一直以来的愿望。
  黄自在1929年回国的时候,国家已是满目疮痍,而帝国主义的爪牙正渐渐迫近,民族危亡就在眼前。在这样的情况下,黄自用其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心——创作了大量鼓励抗战的爱国歌曲。特别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更是响应抗日救亡运动,他迅速带领学生为东北义军募捐,而这首作品正是在淞沪抗战后完成。当时由于战争,中国人民苦不堪言,各处景物被战争破坏得只剩砖瓦、枯干。虽然这首作品是抒情声乐曲,但也是倾诉作者内心独白的乐曲,隐约反映着当时的社会景象。
  结语
  黄自的一生,为我国的音乐做出杰出贡献。他不单是创作了许多器乐、声乐作品,同时也出版过大量音乐理论方面的书籍。他的成就不仅是在音乐创作方面,同时也在音乐教育方面。例如他独挑大梁出版了《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以及在1937年他辞去所有职务,专注写作《和声学》和《音乐史》,可见他多么重视音乐教育。同时,黄自也很关注本国音乐的创作,他的作品在當时令我们国家的音乐有了焕然一新的感觉,而且不再像以前学堂乐歌的时代那样,只会一味追求外国成形的曲子,只是自己重新填词。
  黄自的《玫瑰三愿》是其声乐作品里面的抒情歌曲,同样较具有代表性的抒情歌曲还有《春思曲》《思乡》。这三首旋律优美的声乐曲,到现在仍然被学习声乐的人们所喜爱,不仅是因为旋律动人,还因为其声乐技术得到很好的发挥,其曲式、旋律等也得到精心编制,创造的意境富于艺术性,从而一直被流传下来。黄自不愧是当代杰出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的作品具有划时代意义,尤其是他的抗战作品,更具有代表性,刚烈、澎湃的气势足以让人感到震撼,仿佛想用这种强烈的音响手段唤起中国人。而《玫瑰三愿》这首短作品,却又不失柔情。旋律看似表达对花的怀念,却又包含着很多人生寓意。无论从诗词性歌词,还是从悠扬的旋律,颇费心思的和声、伴奏来看,都很值得大家去欣赏。
  注释:
  [1]张素华.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歌词音韵刍议[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0(06):7—10.
  [2]张俊.黄自《玫瑰三愿》和声分析[J].艺海,2007(02):53.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加速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项目的复杂性也日益增强。应用BIM技术对建筑给水排水管道工程的施工进行有效控制是十分必要的。BIM作为一种有效的
仪式音乐研究是近几年颇受关注的课题,仪式音乐作为深嵌于仪式中的重要内容,具有其独特的价值,不仅在音乐本体方面使其具有特质的呈现,对于研究民族音乐文化也有着不容忽视的
中国海员工会广东省委员会(以下简称“广东省海员工会”)是接受中国海员建设工会和广东省总工会双重领导下的省级产业工会。近年来,在省总党组和全国海总的领导下,广东省海员
咏叹调《万里春色满家园》是歌剧《党的女儿》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唱段,是一首高难度的咏叹调。该咏叹调将中国戏曲和民族歌剧完美结合,将田玉梅英勇就义的大无畏精神展现得淋
实体AIS航标是常用的助航标志。受海上盐雾、高湿度、强振动工作环境影响,AIS航标容易出现故障。本文根据AIS航标技术特点,系统分析AIS航标检测需求,结合航标电气检测相关要
拖拉机作为一种农业机械,在春、夏、秋时节进行着各类农田作业或运输作业.因此,轮式拖拉机在春、夏、秋繁忙作业时容易出现各种故障.为了避免由于机械设备出现故障,延误农时,
随着公路桥梁建设数量和使用年限的不断增长,公路桥梁开始由快速建设阶段向养护管理阶段过渡.大规模的桥梁建设和巨大的桥梁设施养护需求,从安全、经济、生态环保等方面对公
针对封箱机纸箱垛纸箱前后存在高度差,使封箱机纸箱吸取机构吸盘不能正常工作,从而造成设备故障停机的问题.通过研制封箱机纸箱垛提升装置,感应并迅速调整纸箱垛高度差,有效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