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江县是赣北著名的革命老根据地,全县总人口34万,农业人口27.8万。“十五”期间有两个省级贫困乡(镇)的三个村被列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即江洲镇洲头和蔡洲村、城门乡兴联村。
“十五”规划前,三个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10元,有贫困户900户,贫困人口3848人;低收入户1348户,低收入人口5779人。通过实施“十五”规划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60元;贫困户减少到48户,贫困人口154人;低收入户63户,低收入人口215人。
一、精心组织项目,严格管理资金
“十五”期间,全县共实施财政资金扶持项目50个,主要用于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其中,铺村级砂石路81.5千米,水泥公路3.2千米,硬化抗旱渠道4.5千米,建提水站5个,涵闸6处;新辟果园2800亩,大棚蔬菜150亩。
为确保财政扶贫资金的安全使用,达到专款专用,用到实处、用出成效。一是实行财政部门统管制,扶贫资金设立专户管理、专户储存、封闭运行;二是实行严格的报帐制和公示公告制以及检查验收制;三是实行审计制。具体作法是:各项目执行单位项目完成后,由扶贫、财政部门联合对项目实施结果进行现场验收,合格后,执行单位再向财政申请拨付项目资金,并按10%预留项目质量保证金;项目验收不合格者,不予拨付资金;审计部门每年对上一年度的扶贫专项资金进行一次全面审计,对不规范的现象及时纠正。
二、改善生活环境,建设文明村落社区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的生存、生活环境,努力提高农民的精神文明素质,把三清三改与建设文明村落社区相结合,全面实施以“清垃圾、清污沟、清路障”和“改水、改厕、改路”为主要内容的三清三改工作。全县三个重点村,共计清污沟5万米,清路障68处,清垃圾近百吨。通过改水工程,蔡洲村、洲头村农户全部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并有将近30%的农户改建了水冲式厕所;兴联村打压水井176口、公用水井3口,基本解决村民饮水问题。改路58.5公里,三个重点村内全部铺通了砂石路,告别了以往雨天路难行的窘境。创建文明村落社区六个,社区内实现了净化、硬化和绿化。同时,各重点村都开展了住户评星活动,制定了符合各自情况的村规民约,成立了多种协会等自我管理组织。
三、发展支柱产业,抓好龙头企业
洲头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蔬菜面积占全部作物面积70%,农民收入人均年增收400元。蔡洲村棉花面积占95%以上,全面普及良种良法,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示范种植大棚蔬菜,比传统种植方式每亩净增收入近千元。兴联村以丘陵旱地为主,适合发展果业,实施重点村建设以来,已栽种早熟2100余亩,农民增收前景喜人;另外该村还通过退田还湖,开发水面养殖3000亩,每年纯收入14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有了保障。
庐山食用菌研究所,依托棉籽壳、稻草等当地丰富农副产业资源,投资500万元,在县工业园区开展研制、生产“仙客来”牌保鲜食用菌,产品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既增加了农副产品收入,又解决了大批农民的就业。全县有近500人从事食用菌栽培及加工行业。
2004年江洲镇在外务工人员蔡先生回县创办了九江仁泰净菜配送中心,一期投资200万元,县政府还给予20万元无偿和80万元有偿资金大力扶持。该配送中心为本县蔬菜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005年,通过招商引资,山东日照美佳食品有限公司落户县工业园,该公司总投资5千万元,其中有一条龙虾食品加工生产线,产品出口创汇。该公司的建成投产,强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我县贫困地区特种水产养殖——龙虾养殖的蓬勃发展。
四、强化定点扶贫,整合社会扶贫资源
全县共有省、市、县定点扶贫单位七个,其中省级一个,市级三个,县级三个。。县扶贫办非常重视各帮扶对象之间的联系,不仅经常主动上门,加强情感联络,协调帮扶工作,而且每次必陪同定点单位领导下重点村一并研究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积极争取定点扶贫单位的支持。南昌工程学院,捐资洲头村共25万元,帮助该村修建一条1000米的抗旱渠道及配套设施,在近两年严重的伏秋干旱情况下,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渡口’改造后,村集体每年收入6万元。市联通公司投资4万元帮助兴联村建设果园200亩,市政府办公厅出资3万元资金,帮助该村修建前湖涵闸,使有3000亩可养水面的前湖旱涝保收。市工商联先后共投资3万元,帮助蔡洲村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县交警大队、财保公司、扶贫办分别给帮扶对象每年不少于1万元的支持。通过定点扶贫,一方面给贫困地区提供了经济上的扶助,另一方面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发掘和整合社会扶贫资源,广泛参与扶贫工作。一是一帮一结对帮扶,每个副科级以上干部帮扶一贫困户,每户不少于200元;二是开展“关爱女孩”活动,每个县直及驻县单位每年资助八户二女纯女户,每户不得少于200元,另外各单位还向县“关爱基金会”捐赠1000元;三是开展“情系我的兄弟姐妹,帮助贫困残疾人”活动,实施助残扶贫;四是帮助贫困大学生,县扶贫办2005年拿出1万元资助15名重点乡、村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使他们能顺利进入高等学府深造。
五、加强科技扶贫,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贫困户脱贫难,难就难在个人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在科技扶贫工作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对农村贫困户着重加强实用技术的培训,使之基本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通过抓点示范,建立示范点、片,再逐步普及。按照“三实”(实用、实效、实际)原则围绕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发展,共举办早熟梨建园、早熟梨园管理;蔬菜种植技术、大棚蔬菜栽培以及棉花和水稻高产栽培等培训班近三十期次,参加培训超过4千人次,并发放培训教材及实用技术等材料8000余份。同时,大力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粮食、棉花、油菜等传统作物新品种普及率达100%,农药、化肥、除草剂、饲料添加剂等一些新品种也能很快被农民接受和应用。
抓好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建设。2005年县扶贫办建设种养项目两个示范基地。一是200亩中药材示范基地,为丘陵山区农民探索新的致富门路;二是龙虾养殖基地30亩,为“十一五”重点村的产业扶贫提供技术和种苗服务。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外出务工,通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用正反面事例给贫困农户讲清“足不出户?难有出路”的道理,使农民深刻认识到困难困难,困在家里难上加难;出路出路,只有走出去才有路。另一方面与劳动就业部门联合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使每个外出务工者都能掌握一到二门实用技术和技能,实现培训一个,就业一人,脱贫一家。三是广泛接触内地和外地企业老板,尽量帮助贫困农民联系务工厂家。三个重点村现有外出(省外)务工人员1553人,主要分布广东、江苏、福建、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如今,有不少在外务工赚了钱、开了眼界、学了技术的农民回家或在当地办起了自己的小厂、小企业,当上了老板。洲头村民石孝洪,2002年参加县扶贫办与县劳动就业局联合举办的职工技能培训电子班学习,现在苏州与他人合办手机模板制造,年收入达8万余元;兴联村民黄长耀,参加车床技术培训班,现在广东省佛山市与外商合办奔科机械设备厂,并在本村招收20个农民进厂打工,其本人年收入10万元。
“十五”时期,九江县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扶贫办的关怀和指导下,以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以过硬的作风和扎实的工作,谱写了全县新一轮扶贫工作的新篇章!
“十五”规划前,三个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10元,有贫困户900户,贫困人口3848人;低收入户1348户,低收入人口5779人。通过实施“十五”规划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60元;贫困户减少到48户,贫困人口154人;低收入户63户,低收入人口215人。
一、精心组织项目,严格管理资金
“十五”期间,全县共实施财政资金扶持项目50个,主要用于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其中,铺村级砂石路81.5千米,水泥公路3.2千米,硬化抗旱渠道4.5千米,建提水站5个,涵闸6处;新辟果园2800亩,大棚蔬菜150亩。
为确保财政扶贫资金的安全使用,达到专款专用,用到实处、用出成效。一是实行财政部门统管制,扶贫资金设立专户管理、专户储存、封闭运行;二是实行严格的报帐制和公示公告制以及检查验收制;三是实行审计制。具体作法是:各项目执行单位项目完成后,由扶贫、财政部门联合对项目实施结果进行现场验收,合格后,执行单位再向财政申请拨付项目资金,并按10%预留项目质量保证金;项目验收不合格者,不予拨付资金;审计部门每年对上一年度的扶贫专项资金进行一次全面审计,对不规范的现象及时纠正。
二、改善生活环境,建设文明村落社区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贫困地区农民的生存、生活环境,努力提高农民的精神文明素质,把三清三改与建设文明村落社区相结合,全面实施以“清垃圾、清污沟、清路障”和“改水、改厕、改路”为主要内容的三清三改工作。全县三个重点村,共计清污沟5万米,清路障68处,清垃圾近百吨。通过改水工程,蔡洲村、洲头村农户全部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并有将近30%的农户改建了水冲式厕所;兴联村打压水井176口、公用水井3口,基本解决村民饮水问题。改路58.5公里,三个重点村内全部铺通了砂石路,告别了以往雨天路难行的窘境。创建文明村落社区六个,社区内实现了净化、硬化和绿化。同时,各重点村都开展了住户评星活动,制定了符合各自情况的村规民约,成立了多种协会等自我管理组织。
三、发展支柱产业,抓好龙头企业
洲头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蔬菜面积占全部作物面积70%,农民收入人均年增收400元。蔡洲村棉花面积占95%以上,全面普及良种良法,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示范种植大棚蔬菜,比传统种植方式每亩净增收入近千元。兴联村以丘陵旱地为主,适合发展果业,实施重点村建设以来,已栽种早熟2100余亩,农民增收前景喜人;另外该村还通过退田还湖,开发水面养殖3000亩,每年纯收入14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有了保障。
庐山食用菌研究所,依托棉籽壳、稻草等当地丰富农副产业资源,投资500万元,在县工业园区开展研制、生产“仙客来”牌保鲜食用菌,产品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既增加了农副产品收入,又解决了大批农民的就业。全县有近500人从事食用菌栽培及加工行业。
2004年江洲镇在外务工人员蔡先生回县创办了九江仁泰净菜配送中心,一期投资200万元,县政府还给予20万元无偿和80万元有偿资金大力扶持。该配送中心为本县蔬菜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005年,通过招商引资,山东日照美佳食品有限公司落户县工业园,该公司总投资5千万元,其中有一条龙虾食品加工生产线,产品出口创汇。该公司的建成投产,强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我县贫困地区特种水产养殖——龙虾养殖的蓬勃发展。
四、强化定点扶贫,整合社会扶贫资源
全县共有省、市、县定点扶贫单位七个,其中省级一个,市级三个,县级三个。。县扶贫办非常重视各帮扶对象之间的联系,不仅经常主动上门,加强情感联络,协调帮扶工作,而且每次必陪同定点单位领导下重点村一并研究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积极争取定点扶贫单位的支持。南昌工程学院,捐资洲头村共25万元,帮助该村修建一条1000米的抗旱渠道及配套设施,在近两年严重的伏秋干旱情况下,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渡口’改造后,村集体每年收入6万元。市联通公司投资4万元帮助兴联村建设果园200亩,市政府办公厅出资3万元资金,帮助该村修建前湖涵闸,使有3000亩可养水面的前湖旱涝保收。市工商联先后共投资3万元,帮助蔡洲村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县交警大队、财保公司、扶贫办分别给帮扶对象每年不少于1万元的支持。通过定点扶贫,一方面给贫困地区提供了经济上的扶助,另一方面密切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树立了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发掘和整合社会扶贫资源,广泛参与扶贫工作。一是一帮一结对帮扶,每个副科级以上干部帮扶一贫困户,每户不少于200元;二是开展“关爱女孩”活动,每个县直及驻县单位每年资助八户二女纯女户,每户不得少于200元,另外各单位还向县“关爱基金会”捐赠1000元;三是开展“情系我的兄弟姐妹,帮助贫困残疾人”活动,实施助残扶贫;四是帮助贫困大学生,县扶贫办2005年拿出1万元资助15名重点乡、村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使他们能顺利进入高等学府深造。
五、加强科技扶贫,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贫困户脱贫难,难就难在个人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在科技扶贫工作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对农村贫困户着重加强实用技术的培训,使之基本掌握了一至两门实用技术;通过抓点示范,建立示范点、片,再逐步普及。按照“三实”(实用、实效、实际)原则围绕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发展,共举办早熟梨建园、早熟梨园管理;蔬菜种植技术、大棚蔬菜栽培以及棉花和水稻高产栽培等培训班近三十期次,参加培训超过4千人次,并发放培训教材及实用技术等材料8000余份。同时,大力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粮食、棉花、油菜等传统作物新品种普及率达100%,农药、化肥、除草剂、饲料添加剂等一些新品种也能很快被农民接受和应用。
抓好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建设。2005年县扶贫办建设种养项目两个示范基地。一是200亩中药材示范基地,为丘陵山区农民探索新的致富门路;二是龙虾养殖基地30亩,为“十一五”重点村的产业扶贫提供技术和种苗服务。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民外出务工,通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一方面用正反面事例给贫困农户讲清“足不出户?难有出路”的道理,使农民深刻认识到困难困难,困在家里难上加难;出路出路,只有走出去才有路。另一方面与劳动就业部门联合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使每个外出务工者都能掌握一到二门实用技术和技能,实现培训一个,就业一人,脱贫一家。三是广泛接触内地和外地企业老板,尽量帮助贫困农民联系务工厂家。三个重点村现有外出(省外)务工人员1553人,主要分布广东、江苏、福建、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如今,有不少在外务工赚了钱、开了眼界、学了技术的农民回家或在当地办起了自己的小厂、小企业,当上了老板。洲头村民石孝洪,2002年参加县扶贫办与县劳动就业局联合举办的职工技能培训电子班学习,现在苏州与他人合办手机模板制造,年收入达8万余元;兴联村民黄长耀,参加车床技术培训班,现在广东省佛山市与外商合办奔科机械设备厂,并在本村招收20个农民进厂打工,其本人年收入10万元。
“十五”时期,九江县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扶贫办的关怀和指导下,以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以过硬的作风和扎实的工作,谱写了全县新一轮扶贫工作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