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数据系统平台针对学生考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智能化推送解析和同类巩固习题,但耗费学生太多自主时间,自主补救的效果甚微。因此要立足课堂,通过通过学科融合,突破知识难点、运用真实情境,进行课初补救、结合思维导图,重现知识生成、建构知识体系,提升补救品质等措施,有效地进行“补救式”课堂教学。
【关键词】大数据;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138-01
大数据使教育领域深受其益,基于大数据的反馈,教师能快速获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也能快速接受到平台推送的跟进指导和训练,进而对漏缺知识进行了补救。但“频繁的反馈和矫正”是低效的做法。“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切都要回归到教学的主战场,即课堂,恰当的课堂补救教学措施能减少反馈和矫正的频率。
一、当前大数据平台反馈应用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数据系统平台能智能化识别学生的问题,进而因人而异地推送相应的解答和同类习题,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差异性的自我补救。但是,这种模式必然带来基础差的学生得到的反馈问题更多,在课余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他们面对数量庞大的推送信息而感到手足无措,于是干脆弃之不理,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教师也因学生拥有各自的个人定制手册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个别关注。诚然,设计者的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平台实施差异教学的初衷是好的,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落实的想法导致事与愿违。
二、课堂之于“补救式”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高中课堂有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课型,“补偿课”似乎一直没有被正名过。但在教学实践中,“补救式”教学属于常态课,其呈现方式可以与其它课型相混合,也可以是完整的一节课。事实上,在各种课型中都可以融入“补救式”教学。其次,“补救式”教学其主体可以是老师、学生或媒体,其空间可以是在学校、家庭或社会,尤其在信息化高速发展、教学手段日益先进的时代,“补救式”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可以不拘一格、丰富多样,目的都是为了提供最好的教学。最后,“补救式”教学是基于习题的完成情况而采取的跟进措施,如果采取的手段依赖平台推送,以题补题,那么机械重复的训练将会使得学生望题生厌和勉强应付。在强调立德树人、培养地理学科情怀的时代背景下,此种举措尤显不合时宜,而有着教师的精彩指导和同学的积极响应的课堂却充满了生机活力。
三、“补救式”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现行的“补救式”地理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其原因是补救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通常做法是通过变式题和拓展题进行反复强化。
1.通过学科融合,突破知识难点。
地理学科体系中包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并且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地理学将会形成新的知识领域和分支学科,所以地理学科的交叉学科比较多,与物理学科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如:地转偏向力、热力环流、风向、地球的自传和公转速度等;与化学联系紧密的如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生物学科联系紧密的如:植被类型、自然带的分布等。
在“地球的自转”新授课的课堂练习中出现如下题图:
比较vA vB vC大小
所反馈的结果显示,学生较难理解海拔这一因素对自传线速度的影响。对此类简单的问题,教师“补救式”教學的处理方式可以是将新授课上的课件进行重新演示或者重新绘图讲解,但如果让学生从其它视角进行学习,其效果可能会更好。
2.运用真实情境,进行课初补救。
设计情境进行教学是常见的教学方法,但当前老师常常为了讲授知识而呈现与现实生活生产有一定距离的假情境,学生对假设的情境很难有入境感,所以教师要用真情境进行教学,将“补救式”教学无痕地在课初开展。例:地震和海啸知识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自然灾害,所以教学时常采用视频或课件进行授课,同时提供当时的现场画面和视频,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也让学生明白任何灾害都可能随时觊觎着你,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3.结合思维导图,重现知识生成。
激烈的高考竞争让教学活动追求高速度、快节奏,老师们舍不得给孩子们足够时间慢慢来,“静待花开”在教学活动中成为奢侈行为。在教学设计活动中,要重点设计问题的发现、问题的分析和问题的解决这一系列的思维过程,教师设计是否合理决定了学生考试过程中思维能力的表现[1]。地理学科重在培养宽而深的综合性思维,并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这样才能将教学和考试相融合,学生不但能考好,而且获得了终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
建立思维导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在科学完整的语言表述过程中完成下图:
4.建构知识体系,提升补救品质。
在新课学习之后,学生头脑中堆砌了大量的碎片化知识,自我感觉收获颇丰,但做练习时却不知题目针对哪个知识点而无从下手,在似乎听懂和真正掌握之间有明显的距离。究其原因,学生眼中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每个知识点之间是孤立而非联系的。其实,学生的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多数学生会经历由碎片化知识块到网络状知识体系的过程,关键是教师要能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转变。如果继续就题讲题,灌输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困惑依然得不到解决,学习也难以进入兴趣、情感和思维的层面,更无法对学生的人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2]。所以在诊断之后的“补救式”教学环节,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合作或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体系建构,达到化零为整的效果,通过建构知识体系,提升补救教学品质。
结语
我们身处数字化时代,一方面要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同时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扎实立足课堂,在教学措施上积极“思变”,实现“补救式”教学效果的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3):26.
[2]张素娟.新高考背景下地理教学的改进与转向[J].中小学管理,2017(9):18.
注:本文为江苏省“十三五”教育规划立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名称为“大数据背景下的中学地理补救教学研究”,课题编号:D/2018/02/229。
【关键词】大数据;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2-0138-01
大数据使教育领域深受其益,基于大数据的反馈,教师能快速获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也能快速接受到平台推送的跟进指导和训练,进而对漏缺知识进行了补救。但“频繁的反馈和矫正”是低效的做法。“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切都要回归到教学的主战场,即课堂,恰当的课堂补救教学措施能减少反馈和矫正的频率。
一、当前大数据平台反馈应用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数据系统平台能智能化识别学生的问题,进而因人而异地推送相应的解答和同类习题,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差异性的自我补救。但是,这种模式必然带来基础差的学生得到的反馈问题更多,在课余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他们面对数量庞大的推送信息而感到手足无措,于是干脆弃之不理,浪费了宝贵的资源。教师也因学生拥有各自的个人定制手册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个别关注。诚然,设计者的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平台实施差异教学的初衷是好的,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落实的想法导致事与愿违。
二、课堂之于“补救式”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高中课堂有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课型,“补偿课”似乎一直没有被正名过。但在教学实践中,“补救式”教学属于常态课,其呈现方式可以与其它课型相混合,也可以是完整的一节课。事实上,在各种课型中都可以融入“补救式”教学。其次,“补救式”教学其主体可以是老师、学生或媒体,其空间可以是在学校、家庭或社会,尤其在信息化高速发展、教学手段日益先进的时代,“补救式”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可以不拘一格、丰富多样,目的都是为了提供最好的教学。最后,“补救式”教学是基于习题的完成情况而采取的跟进措施,如果采取的手段依赖平台推送,以题补题,那么机械重复的训练将会使得学生望题生厌和勉强应付。在强调立德树人、培养地理学科情怀的时代背景下,此种举措尤显不合时宜,而有着教师的精彩指导和同学的积极响应的课堂却充满了生机活力。
三、“补救式”地理课堂教学策略
现行的“补救式”地理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其原因是补救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通常做法是通过变式题和拓展题进行反复强化。
1.通过学科融合,突破知识难点。
地理学科体系中包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等,并且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地理学将会形成新的知识领域和分支学科,所以地理学科的交叉学科比较多,与物理学科联系紧密的地理知识如:地转偏向力、热力环流、风向、地球的自传和公转速度等;与化学联系紧密的如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生物学科联系紧密的如:植被类型、自然带的分布等。
在“地球的自转”新授课的课堂练习中出现如下题图:
比较vA vB vC大小
所反馈的结果显示,学生较难理解海拔这一因素对自传线速度的影响。对此类简单的问题,教师“补救式”教學的处理方式可以是将新授课上的课件进行重新演示或者重新绘图讲解,但如果让学生从其它视角进行学习,其效果可能会更好。
2.运用真实情境,进行课初补救。
设计情境进行教学是常见的教学方法,但当前老师常常为了讲授知识而呈现与现实生活生产有一定距离的假情境,学生对假设的情境很难有入境感,所以教师要用真情境进行教学,将“补救式”教学无痕地在课初开展。例:地震和海啸知识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自然灾害,所以教学时常采用视频或课件进行授课,同时提供当时的现场画面和视频,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也让学生明白任何灾害都可能随时觊觎着你,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3.结合思维导图,重现知识生成。
激烈的高考竞争让教学活动追求高速度、快节奏,老师们舍不得给孩子们足够时间慢慢来,“静待花开”在教学活动中成为奢侈行为。在教学设计活动中,要重点设计问题的发现、问题的分析和问题的解决这一系列的思维过程,教师设计是否合理决定了学生考试过程中思维能力的表现[1]。地理学科重在培养宽而深的综合性思维,并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这样才能将教学和考试相融合,学生不但能考好,而且获得了终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
建立思维导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在科学完整的语言表述过程中完成下图:
4.建构知识体系,提升补救品质。
在新课学习之后,学生头脑中堆砌了大量的碎片化知识,自我感觉收获颇丰,但做练习时却不知题目针对哪个知识点而无从下手,在似乎听懂和真正掌握之间有明显的距离。究其原因,学生眼中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每个知识点之间是孤立而非联系的。其实,学生的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多数学生会经历由碎片化知识块到网络状知识体系的过程,关键是教师要能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转变。如果继续就题讲题,灌输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困惑依然得不到解决,学习也难以进入兴趣、情感和思维的层面,更无法对学生的人生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2]。所以在诊断之后的“补救式”教学环节,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合作或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体系建构,达到化零为整的效果,通过建构知识体系,提升补救教学品质。
结语
我们身处数字化时代,一方面要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同时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扎实立足课堂,在教学措施上积极“思变”,实现“补救式”教学效果的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杨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3):26.
[2]张素娟.新高考背景下地理教学的改进与转向[J].中小学管理,2017(9):18.
注:本文为江苏省“十三五”教育规划立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名称为“大数据背景下的中学地理补救教学研究”,课题编号:D/2018/0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