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混合式学习模式通过对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各种学习资源的优化和整合,能够使学生在同一学习过程或周期中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符合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和初衷。本文探讨了如何将混合式学习模式融入到中学课堂教学中,并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一节课《用photoshop软件为任务替换背景》为例,设计了具体的教学方案,为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手段。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中学教学;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比较年轻的课程,它是由“微机课”“电脑课”演变过来的。课程教学只是单纯的技术型教学,以传统的“讲授式” 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技术。这些知识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不难,但是有些枯燥乏味;而且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太符合这个阶段孩子的学习特点。如何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如何提升学生们的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合理和高效的课堂,就必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方案,本文基于混合式学习方式, 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的探究。
一、混合式学习
混合式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可能找到的“最好”方法去改善学习。在我们探讨混合式学习的教学理念之前,有必要先对学习作出基本的说明。按照Wood 的观点[2],学习有两种,一种是以记忆为特征的浅层学习,另一种则是深层学习,强调获得并理解新知识,使新知识和个体已有知识相耦合,整合到个体已有的知识框架(结构)中去。浅层学习仅仅关注信息的回忆,只能是一种低效的学习;而深层学习则包含了学习者的领悟过程并因此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学习。显然,混合式学习期望能够有助于深层学习。为促进深层学习的实现, 混合式学习强调情境学习和活动学习。在混合式学习中,鼓励学生参加到小组的实践学习活动中, 并和同伴们一起以学徒的身份完成实践活动,观察同伴的行为,由此使自己的习惯、信念、个性以及技能得到发展。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3]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混合式学习是对网络化学习的超越与提升。采取混合式学习方式的课程可能组织的活动形式包括:讲授、阅读、协作交流、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教学评价、互动讨论等多种方式。
二、前端分析
(一)学习者特征
学习者已经具备了学习本节课所需的基本技能,他们对学习利用photoshop软件给人物替換背景的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想通过学习photoshop软件的相关技能来修饰自己或他人的照片,他们对于自己学好相关的技能充满信心,并且学会利用photoshop软件为人物替换背景会使他们满意。
(二)学习对象分析
本课时教学分成两个教学单元:
(1)抠取照片中的人物。利用魔术棒抠取纯色背景照片中的人物,利用抽出滤镜抠取复杂背景照片中的人物;
(2)为人物替换背景,即合成照片。运用移动工具合成照片或者运用快捷键合成照片。
三、活动与资源设计
(一)学习资源的设计
1.课前资源
以视频、word文本为主,供学习者自己自主预习。资源主要介绍photoshop界面、基本工具及作用、学习者技能的前侧试卷,其教学作用为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2.课中资源
以PPT、图片为主,供教师在课中播放、提问、讲解。资源主要是课堂教学课件、学习支持图片,其教学作用是呈现过程、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3.课后资源
以flash为主,供学习者课后复习。资源主要是自测题,其教学作用为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二)学习活动的设计
(1)课前:教师提供资源,学生在线自主预习。
教师通过QQ 平台上传视频类资源(介绍photoshop界面、基本工具及其作用)、Word 资源(对学习者技能的前测试卷);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资源,在线自主学习,提前预习本次课程所需的技能。
(2)课中:教师讲解操作,学生自由操练。
a.问题导入
利用辅助设备-数码相机,在教室里为学习者拍摄一些纯色背景和复杂背景的照片。利用事先制作好的电子相册(内容为自己的照片,有不同的背景),引起同学们的怀疑(三天之内不可能玩这么多地方)。从而借助具体的问题,驱动学习,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b.告知学生学习目标
教师运用PPT 资源介绍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及要求,学生了解本次课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并对其要有清醒的认识。
c.教师运用学习卡片、视频、PPT,以引导、讨论的方式讲解操作
①魔术棒的图标形状:给学习者呈现一段网络课程——介绍photoshop软件的工具箱的视频,视频中既会讲解各种工具的功能,也会呈现出各种工具的图标。
②以ppt的形式呈现容差,消除锯齿,连续,对所有图层取样的概念以及在“魔术棒”工具选项栏中设置“容差,消除锯齿,连续,对所有图层取样”的方法,同时加以讲解和演示。
③以ppt演示的方式向学习者呈现扣取图片背景的方法:选择魔术棒工具,设置魔术棒工具选项栏,用魔术棒工具单击背景,增加选区(若人物没有全部选中时),再请同学上前操作,其他学生纠正错误,教师予以相应的指导,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④以演示的方式向学习者呈现扣取图片人物的方法:选择魔术棒工具,扣取图片中的纯色背景,设置羽化,进行反选。 ⑤以实际演示的方式向学习者呈现执行抽出命令的方法,选择“抽出”命令,单击“抽出”命令。
⑥以ppt的形式向学习者呈现“抽出”滤镜对话框工具栏中各个工具的作用,重点介绍“填充高光器”工具,“油漆桶”工具和“橡皮擦”工具;通过演示的方法向学习者介绍勾画人物边缘的方法,以及擦除的方法。
⑦通过演示的方法向学习者介绍用油漆桶工具填充选取范围的方法,演示用抽出滤镜抠取人物的整个过程。
d.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操练
学生运用图片资源(学习卡片)、视频资源,以小组为单位有目的的动手练习教师讲授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师辅助学生自由操练,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
e.总结
教师运用PPT 资源总结本实验内容,并针对课堂最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谈谈他们的解决办法。学生认真听教师总结,并讨论关于所提问题的解决方案。
(3)课后:学生在线自主复习并反思
教师提供Flash 资源(自测题),学生进行自我测试,针对学习不足进行巩固复习,并在博客中写关于本实验的学习反思,内化知识。并通过qq群分享自己的作品,同伴间进行互评,并可提出自己的意见及疑惑,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在线反馈。
四、混合式学习评价
本课时学习对学生的评价采用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评价,而且让其对自己的在线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以此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后能改进学习习惯。
1.自评
课前预习:能积极主动的预习课前教师提供的全部资源,对操作技能形成一定的形象认识,并有自己较为完善的理解。
课后在线复习:能積极主动的完成课后教师提供的自测作业,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且遇到疑难问题能够反过来借助课前资源进行探究学习,自主解决问题。
课后在线反思:能积极、主动、认真的在博客上写关于本课时的反思日志,内化知识。
2.互评
互评主要涉及到小组合作能力和情感两个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评价。
(1)小组合作能力
帮助:组员之间互相提供帮助。
倾听:组员在工作过程中吸取其他组员的观点。
参与:每个组员在项目中都有所贡献。
讨论:组员之间互相影响,参与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尊重:能鼓励并支持他人的观点和努力。
共享:组员之间能交流自己的发现。
责任: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明确的角色;小组成员有效行使自己的角色。
(2)情感
主动:形成积极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
道德:能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
影响:能正确地认识信息技术的影响。
五、结束语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目的并不只在于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而是要通过本门课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即对信息的获取、认知、处理、分析的能力并且将此素养融入到今后整个的学习和工作中以更好的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混合式学习模式通过对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各种学习资源的优化和整合,能够使学生在同一学习过程或周期中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符合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和初衷。混合式学习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更加有利于学生今后在其他学科领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荣怀,马丁.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3.
[2]吕森林.混合式学习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22-28.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中学教学;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比较年轻的课程,它是由“微机课”“电脑课”演变过来的。课程教学只是单纯的技术型教学,以传统的“讲授式” 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技术。这些知识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不难,但是有些枯燥乏味;而且这样的教学方法不太符合这个阶段孩子的学习特点。如何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如何提升学生们的信息素养,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合理和高效的课堂,就必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方案,本文基于混合式学习方式, 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的探究。
一、混合式学习
混合式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可能找到的“最好”方法去改善学习。在我们探讨混合式学习的教学理念之前,有必要先对学习作出基本的说明。按照Wood 的观点[2],学习有两种,一种是以记忆为特征的浅层学习,另一种则是深层学习,强调获得并理解新知识,使新知识和个体已有知识相耦合,整合到个体已有的知识框架(结构)中去。浅层学习仅仅关注信息的回忆,只能是一种低效的学习;而深层学习则包含了学习者的领悟过程并因此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学习。显然,混合式学习期望能够有助于深层学习。为促进深层学习的实现, 混合式学习强调情境学习和活动学习。在混合式学习中,鼓励学生参加到小组的实践学习活动中, 并和同伴们一起以学徒的身份完成实践活动,观察同伴的行为,由此使自己的习惯、信念、个性以及技能得到发展。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3]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混合式学习是对网络化学习的超越与提升。采取混合式学习方式的课程可能组织的活动形式包括:讲授、阅读、协作交流、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教学评价、互动讨论等多种方式。
二、前端分析
(一)学习者特征
学习者已经具备了学习本节课所需的基本技能,他们对学习利用photoshop软件给人物替換背景的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想通过学习photoshop软件的相关技能来修饰自己或他人的照片,他们对于自己学好相关的技能充满信心,并且学会利用photoshop软件为人物替换背景会使他们满意。
(二)学习对象分析
本课时教学分成两个教学单元:
(1)抠取照片中的人物。利用魔术棒抠取纯色背景照片中的人物,利用抽出滤镜抠取复杂背景照片中的人物;
(2)为人物替换背景,即合成照片。运用移动工具合成照片或者运用快捷键合成照片。
三、活动与资源设计
(一)学习资源的设计
1.课前资源
以视频、word文本为主,供学习者自己自主预习。资源主要介绍photoshop界面、基本工具及作用、学习者技能的前侧试卷,其教学作用为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2.课中资源
以PPT、图片为主,供教师在课中播放、提问、讲解。资源主要是课堂教学课件、学习支持图片,其教学作用是呈现过程、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3.课后资源
以flash为主,供学习者课后复习。资源主要是自测题,其教学作用为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二)学习活动的设计
(1)课前:教师提供资源,学生在线自主预习。
教师通过QQ 平台上传视频类资源(介绍photoshop界面、基本工具及其作用)、Word 资源(对学习者技能的前测试卷);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资源,在线自主学习,提前预习本次课程所需的技能。
(2)课中:教师讲解操作,学生自由操练。
a.问题导入
利用辅助设备-数码相机,在教室里为学习者拍摄一些纯色背景和复杂背景的照片。利用事先制作好的电子相册(内容为自己的照片,有不同的背景),引起同学们的怀疑(三天之内不可能玩这么多地方)。从而借助具体的问题,驱动学习,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b.告知学生学习目标
教师运用PPT 资源介绍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及要求,学生了解本次课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并对其要有清醒的认识。
c.教师运用学习卡片、视频、PPT,以引导、讨论的方式讲解操作
①魔术棒的图标形状:给学习者呈现一段网络课程——介绍photoshop软件的工具箱的视频,视频中既会讲解各种工具的功能,也会呈现出各种工具的图标。
②以ppt的形式呈现容差,消除锯齿,连续,对所有图层取样的概念以及在“魔术棒”工具选项栏中设置“容差,消除锯齿,连续,对所有图层取样”的方法,同时加以讲解和演示。
③以ppt演示的方式向学习者呈现扣取图片背景的方法:选择魔术棒工具,设置魔术棒工具选项栏,用魔术棒工具单击背景,增加选区(若人物没有全部选中时),再请同学上前操作,其他学生纠正错误,教师予以相应的指导,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④以演示的方式向学习者呈现扣取图片人物的方法:选择魔术棒工具,扣取图片中的纯色背景,设置羽化,进行反选。 ⑤以实际演示的方式向学习者呈现执行抽出命令的方法,选择“抽出”命令,单击“抽出”命令。
⑥以ppt的形式向学习者呈现“抽出”滤镜对话框工具栏中各个工具的作用,重点介绍“填充高光器”工具,“油漆桶”工具和“橡皮擦”工具;通过演示的方法向学习者介绍勾画人物边缘的方法,以及擦除的方法。
⑦通过演示的方法向学习者介绍用油漆桶工具填充选取范围的方法,演示用抽出滤镜抠取人物的整个过程。
d.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操练
学生运用图片资源(学习卡片)、视频资源,以小组为单位有目的的动手练习教师讲授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师辅助学生自由操练,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
e.总结
教师运用PPT 资源总结本实验内容,并针对课堂最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谈谈他们的解决办法。学生认真听教师总结,并讨论关于所提问题的解决方案。
(3)课后:学生在线自主复习并反思
教师提供Flash 资源(自测题),学生进行自我测试,针对学习不足进行巩固复习,并在博客中写关于本实验的学习反思,内化知识。并通过qq群分享自己的作品,同伴间进行互评,并可提出自己的意见及疑惑,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在线反馈。
四、混合式学习评价
本课时学习对学生的评价采用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评价,而且让其对自己的在线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以此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后能改进学习习惯。
1.自评
课前预习:能积极主动的预习课前教师提供的全部资源,对操作技能形成一定的形象认识,并有自己较为完善的理解。
课后在线复习:能積极主动的完成课后教师提供的自测作业,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且遇到疑难问题能够反过来借助课前资源进行探究学习,自主解决问题。
课后在线反思:能积极、主动、认真的在博客上写关于本课时的反思日志,内化知识。
2.互评
互评主要涉及到小组合作能力和情感两个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评价。
(1)小组合作能力
帮助:组员之间互相提供帮助。
倾听:组员在工作过程中吸取其他组员的观点。
参与:每个组员在项目中都有所贡献。
讨论:组员之间互相影响,参与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尊重:能鼓励并支持他人的观点和努力。
共享:组员之间能交流自己的发现。
责任:每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明确的角色;小组成员有效行使自己的角色。
(2)情感
主动:形成积极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
道德:能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
影响:能正确地认识信息技术的影响。
五、结束语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目的并不只在于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而是要通过本门课程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即对信息的获取、认知、处理、分析的能力并且将此素养融入到今后整个的学习和工作中以更好的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混合式学习模式通过对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各种学习资源的优化和整合,能够使学生在同一学习过程或周期中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符合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和初衷。混合式学习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更加有利于学生今后在其他学科领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荣怀,马丁.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3.
[2]吕森林.混合式学习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4,10: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