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画的符号意味旨在体现中国绘画的气韵与内在,重点强调“绘画中的符号”在画面中的展现,更加突出创新的意义。传统的技法培养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服务于现代的创新,“符号”的创新才是绘画程式符号的重中之重。中国绘画的语言符号的核心就是笔墨,从绘画的源点和根去探索建立起一个系统的符号表现形式,由浅至深丰富中国绘画语言。
关键词:中国画;符号;气韵;笔墨语言
一、符号的由来
绘画中常有用事物来传达意境,可看作是一种符号的代表性,所以当事物在排列、规划好之后便形成一种新的建构方式的画面。所谓符号的建构作用就是指在知觉符号与其事物的某种意义之间所建立联系,并把这种联系呈现在我们绘画的意境中,也是绘画符号学的基本概况之一。譬如在社会活动中像游戏、仪式、文学、艺术、神话等,都是构成事物要素的符号。符号论美学家卡西尔认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是我们的思想感情的形式”。每一个艺术形象都可以说是一个特定涵义的符号或是符号体系,绘画的某一种方式被冠以符号拼接并成为一种艺术作品。这种特定行为下就必须为了理解艺术作品而理解艺术形象。
符号本身它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它是意义的载体,是精神外化的呈现,另一方面它具有能被感化的客观形势。譬如“=”在数学中是等价的符号,“紫禁城”政治上是中国古代皇权的象征。在符号中既有感觉材料又有精神意义,即是直观的表达又是情感的寄托。好比在中国画中既有纸笔相互交融,又焕发出笔墨的光彩。
二、中国画的符号语言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当时领土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并将绘画称为“中国画”,主要指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为具象和写意。中国传统绘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孰能说它不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根源。
中国绘画中的符号,是指一件事物具有某种意义的象征,也是借物喻意,发挥主观情感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水墨画又是中国绘画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随着时代发展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加之颜色附着称为彩墨画,中国水墨画的特点无外乎是色彩变化微妙、意境丰富、深厚的情感寄托。
水墨画是一种特色绘画艺术形式,借助传统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毛笔、宣纸和墨),表现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绘画。单从工具材料上来说,水墨画具有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具体地说就是将水、墨和宣纸的特征完美地体现出来,如水墨相调,出现干湿浓淡的变化,再有水墨和宣纸相融,产生溵湿渗透的特殊效果。二是水墨画表现特征,由于水墨和宣纸的交融渗透,善于表现似像非像的物象特征,即意象。这种意象效果能使人产生丰富的遐想,符合“中国绘画注重意境”的审美理想。例如,在中国绘画中用勾“波浪线”这个符号来表现水波,也可以勾“横线”来表现水,还可以留白表现水,甚至可以用一抹淡墨或者颜色来表现水。可见,一种绘画语言可以用多种符号来表现,并展现出不同的意境与情趣。同时符号的差异性也可以使绘画的方式和整个画面的气韵有所改变。传统模式的符号单一、简洁加之润色美化运用在绘画中就是另一种美的韵味。
三、绘画的符号性
季羡林先生在《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一文中说:“东西方文化基础的最根本差别在于思维方式不同这一点。”中国绘画在汉代以前,一直起着“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作用,“辨忠奸、敬神衹”的目的,使得描绘的人物被归纳总结形成特有的标志性符号,是共性的体现。正是这种观念在后来的中国画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如人物画的“十八描”,山水画的各种皴法,花鸟画的花卉、翎毛等,都着眼于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并加以提炼总结,而忽略、弱化事物的个体性细节差异。符号的特殊性不仅在于拼接、搬移传统于传统绘画,创新才是当下主题,既保有传统符号程式,直抒于纸,又加之思维变化,推出新的绘画符号,不失其代表性的前提下,多增加当下的时代气息。固有的思维方式适当改变也不为件拙事,反之更为锦上添花,使“得其神髓”。绘画的符号语言形式是画家的表现绘画作品独有方式,依据画家个人的表现方式去合乎美的规律。这种方式能被人们感知,它为艺术内容的表现增加了特殊魅力,被称为形势美感。陆俨少先生在《山水画六论初讨》中说:“因为传统的法则,是积累了多少人的智慧和实践,从大自然中来,加以裁剪和提炼,然后有此成就。如果没有这个借鉴,到大自然中去,看到万汇纷纶、丰富多彩的景物,势必不知如何着手。尤其皴法树法,它有一定的程式。”在经典流传的作品中,蕴含着艺术家们总结的图式与符号,去领悟与熟知它们,这便是习得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一步。
四、中国画符号的精神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画以其文化观念影响和独特的工具材料使用,形成了独特的程式化符号与笔墨结构等绘画语言程式。研读《芥子园画谱》,不难发现程式化的语言图式。尤为彰显的是山水画,先学画树,一株树的姿势有正、直、曲,其决定于主干的基本倾向,画枝有“鹿角式”与“蟹爪式”等,并不是因为种树的差异而加以过多描绘,而是从中提炼出带有共性符号标志,使绘画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树的叶法,从画的方式上其被归纳为“点叶”与“夹叶”,从形态上其则分为“介字点”“胡椒点”“平头点”“松叶点”等叶法,因类别而体现的符号,有着区别和固定的程式化意义。在人物画中则可以表现衣褶,而产生特殊质感的效果。绘画者用独有的艺术方式对传统程式符号进行反复书写,在他们笔下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境界。同时画家把握规律用符号语言抒发情感,反映画家的审美情操。传统的符号语言体现当时社会及与历史及个人的精神积淀,在当今画家创作中画面感更多以现实符号为主,展现了不同的艺术功力,蕴含着艺术家的胸怀境界,重要的是传统的文化精神。它也具有符号的具体不具象的表述形式。除了直观的程式符号外,由文化观念所导致的符号组织与体现形式更为重要,那就是笔墨结构“山水不外笔法、墨法、章法,而归之于笔墨。”其实黄宾虹先生正是告诉我们中国画的“笔墨”所蕴含的真正内涵。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讲的“专恃技巧不成大家,非大家不须技巧也,更非若须技巧即不成大家也。”笔墨是中国画的主要语言特征,是中国绘画表现独特艺术理想的书写方式。笔墨所强调的是一种艺术一种传统精神力量。清人沈宗骞认为,临摹古人作品,若不得“笔墨道理”,则“彼自气象万千,我则牵强满纸”,如得“笔墨融洽之方”,则彼多而我少,无妨于大概,无害于画理,笔墨之间自然合拍”。
笔墨所强调的是视觉直观,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符号标志。艺术从来不是受于生活,而是一种主观的表现。画家所表现的绘画情景,不仅由于传统的程式符號,赋予更多的是自身艺术的修养与品性。这种艺术形象便是人类进过思维的符号,还有许多大师们总结中国画的妙谛在于“似与不试之间”,也道出了绘画与客观事物之间本质差异的道理。“似”就是绘画的符号要让人能辨别出所表现的事物,“不似”说明绘画符号和所表示的好似无并不能完全相似。这样看来,中国画中的“符号”所蕴含的意境之美是未来艺术创作道路上的坚石,是传统的延续与发展。
关键词:中国画;符号;气韵;笔墨语言
一、符号的由来
绘画中常有用事物来传达意境,可看作是一种符号的代表性,所以当事物在排列、规划好之后便形成一种新的建构方式的画面。所谓符号的建构作用就是指在知觉符号与其事物的某种意义之间所建立联系,并把这种联系呈现在我们绘画的意境中,也是绘画符号学的基本概况之一。譬如在社会活动中像游戏、仪式、文学、艺术、神话等,都是构成事物要素的符号。符号论美学家卡西尔认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是我们的思想感情的形式”。每一个艺术形象都可以说是一个特定涵义的符号或是符号体系,绘画的某一种方式被冠以符号拼接并成为一种艺术作品。这种特定行为下就必须为了理解艺术作品而理解艺术形象。
符号本身它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它是意义的载体,是精神外化的呈现,另一方面它具有能被感化的客观形势。譬如“=”在数学中是等价的符号,“紫禁城”政治上是中国古代皇权的象征。在符号中既有感觉材料又有精神意义,即是直观的表达又是情感的寄托。好比在中国画中既有纸笔相互交融,又焕发出笔墨的光彩。
二、中国画的符号语言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当时领土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并将绘画称为“中国画”,主要指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题材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为具象和写意。中国传统绘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孰能说它不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根源。
中国绘画中的符号,是指一件事物具有某种意义的象征,也是借物喻意,发挥主观情感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水墨画又是中国绘画的代表,基本的水墨画,仅有水与墨、黑与白色,随着时代发展水墨画也有工笔花鸟画,加之颜色附着称为彩墨画,中国水墨画的特点无外乎是色彩变化微妙、意境丰富、深厚的情感寄托。
水墨画是一种特色绘画艺术形式,借助传统的绘画工具和材料(毛笔、宣纸和墨),表现具有意象和意境的绘画。单从工具材料上来说,水墨画具有酣畅淋漓的艺术效果。具体地说就是将水、墨和宣纸的特征完美地体现出来,如水墨相调,出现干湿浓淡的变化,再有水墨和宣纸相融,产生溵湿渗透的特殊效果。二是水墨画表现特征,由于水墨和宣纸的交融渗透,善于表现似像非像的物象特征,即意象。这种意象效果能使人产生丰富的遐想,符合“中国绘画注重意境”的审美理想。例如,在中国绘画中用勾“波浪线”这个符号来表现水波,也可以勾“横线”来表现水,还可以留白表现水,甚至可以用一抹淡墨或者颜色来表现水。可见,一种绘画语言可以用多种符号来表现,并展现出不同的意境与情趣。同时符号的差异性也可以使绘画的方式和整个画面的气韵有所改变。传统模式的符号单一、简洁加之润色美化运用在绘画中就是另一种美的韵味。
三、绘画的符号性
季羡林先生在《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一文中说:“东西方文化基础的最根本差别在于思维方式不同这一点。”中国绘画在汉代以前,一直起着“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作用,“辨忠奸、敬神衹”的目的,使得描绘的人物被归纳总结形成特有的标志性符号,是共性的体现。正是这种观念在后来的中国画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如人物画的“十八描”,山水画的各种皴法,花鸟画的花卉、翎毛等,都着眼于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并加以提炼总结,而忽略、弱化事物的个体性细节差异。符号的特殊性不仅在于拼接、搬移传统于传统绘画,创新才是当下主题,既保有传统符号程式,直抒于纸,又加之思维变化,推出新的绘画符号,不失其代表性的前提下,多增加当下的时代气息。固有的思维方式适当改变也不为件拙事,反之更为锦上添花,使“得其神髓”。绘画的符号语言形式是画家的表现绘画作品独有方式,依据画家个人的表现方式去合乎美的规律。这种方式能被人们感知,它为艺术内容的表现增加了特殊魅力,被称为形势美感。陆俨少先生在《山水画六论初讨》中说:“因为传统的法则,是积累了多少人的智慧和实践,从大自然中来,加以裁剪和提炼,然后有此成就。如果没有这个借鉴,到大自然中去,看到万汇纷纶、丰富多彩的景物,势必不知如何着手。尤其皴法树法,它有一定的程式。”在经典流传的作品中,蕴含着艺术家们总结的图式与符号,去领悟与熟知它们,这便是习得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一步。
四、中国画符号的精神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画以其文化观念影响和独特的工具材料使用,形成了独特的程式化符号与笔墨结构等绘画语言程式。研读《芥子园画谱》,不难发现程式化的语言图式。尤为彰显的是山水画,先学画树,一株树的姿势有正、直、曲,其决定于主干的基本倾向,画枝有“鹿角式”与“蟹爪式”等,并不是因为种树的差异而加以过多描绘,而是从中提炼出带有共性符号标志,使绘画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树的叶法,从画的方式上其被归纳为“点叶”与“夹叶”,从形态上其则分为“介字点”“胡椒点”“平头点”“松叶点”等叶法,因类别而体现的符号,有着区别和固定的程式化意义。在人物画中则可以表现衣褶,而产生特殊质感的效果。绘画者用独有的艺术方式对传统程式符号进行反复书写,在他们笔下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境界。同时画家把握规律用符号语言抒发情感,反映画家的审美情操。传统的符号语言体现当时社会及与历史及个人的精神积淀,在当今画家创作中画面感更多以现实符号为主,展现了不同的艺术功力,蕴含着艺术家的胸怀境界,重要的是传统的文化精神。它也具有符号的具体不具象的表述形式。除了直观的程式符号外,由文化观念所导致的符号组织与体现形式更为重要,那就是笔墨结构“山水不外笔法、墨法、章法,而归之于笔墨。”其实黄宾虹先生正是告诉我们中国画的“笔墨”所蕴含的真正内涵。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讲的“专恃技巧不成大家,非大家不须技巧也,更非若须技巧即不成大家也。”笔墨是中国画的主要语言特征,是中国绘画表现独特艺术理想的书写方式。笔墨所强调的是一种艺术一种传统精神力量。清人沈宗骞认为,临摹古人作品,若不得“笔墨道理”,则“彼自气象万千,我则牵强满纸”,如得“笔墨融洽之方”,则彼多而我少,无妨于大概,无害于画理,笔墨之间自然合拍”。
笔墨所强调的是视觉直观,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符号标志。艺术从来不是受于生活,而是一种主观的表现。画家所表现的绘画情景,不仅由于传统的程式符號,赋予更多的是自身艺术的修养与品性。这种艺术形象便是人类进过思维的符号,还有许多大师们总结中国画的妙谛在于“似与不试之间”,也道出了绘画与客观事物之间本质差异的道理。“似”就是绘画的符号要让人能辨别出所表现的事物,“不似”说明绘画符号和所表示的好似无并不能完全相似。这样看来,中国画中的“符号”所蕴含的意境之美是未来艺术创作道路上的坚石,是传统的延续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