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终于登上了神秘的谜之岛,贝卡一行首先来到了气势磅礴的历史长廊,据说只要通过时光机进入这里,便能看到诸多古人的谜语故事,这些谜思是集多人之智慧精华,如果能到其中一览,肯定可以获益匪浅,为以后的探险之路增加许多有用的经验。贝卡率先跨进了时光机,时光机开始运转——
清末民初,有一位十分酷爱谜语的名人——张起南。
张起南,字味鲈,对各种文学形式都颇有研究。但他一生中最痴迷的要数“谜学”,就连他自己都说自己是个“谜痴”。
张起南从小就擅长猜谜。他年少时天资聪颖,并且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读书能过目成诵。所以,当他十岁时,父亲就带着他去县城参加科举考试了。没想到,张起南小小年纪就名列前茅。晚上,父亲带着他高高兴兴地回家。二人走到邻村,恰好遇到村里举办灯谜会。灯谜会上人山人海,大家都围着一条条谜语苦思冥想。张起南走上前,轻而易举地破解了好几道谜题。围观的人既惊讶又赞叹。后来,张起南十六岁考中了秀才,在长沙又遇到灯谜会,他再次大显身手,令众人十分钦佩。但这些对张起南来说,还仅仅是个开始。他长大后依然爱猜谜、爱制谜,还爱研究谜,最终成为谜坛上的顶级高手。
张起南成年后,时代已经变迁,他受到维新变法的影响,不再参加科举考试。1901年,张起南的哥哥在湖南辰州矿局任职,张起南就随他一同前往。
转眼间,元宵佳节又到了,地处偏远的辰州也张灯结彩,到处充满了节日气氛。张起南兴致勃勃地走上街头,准备参加这一年一度的灯谜盛事。
可是,张起南转了一圈,却没有找到一条灯谜。“奇怪,这灯上为何没有灯谜?”张起南询问路人。“灯谜?灯谜是什么?”那人奇怪地反问,“只听说元宵节吃元宵、挂彩灯,你说的灯谜是什么?”
原来这里的元宵节是没有灯谜会的!这怎么可以!张起南思索片刻,立刻大步流星地走回家。他提笔写下一条条谜语,接着,又提着彩灯回到街上。
“咦?这个人在做什么?”大家看着张起南挂起彩灯和一条条谜笺,都疑惑不解地围上前来。“这上面到底写的什么?我怎么看不懂?”
“各位乡亲,我这里自制了一些灯谜,”张起南对众人说,“谁猜到谜底就可以来找我,凡是猜对的,都有小礼品奉送。”
众人立刻围拢了过来,大家挤挤攘攘,争先恐后地猜谜。“哇!快来看,这到底是什么意思,猜中了还有奖品啊!”“哈哈!我知道了!”“我也猜到了,呀!怎么被你抢先了啊!”
这一年,辰州的元宵节过得热热闹闹。从此以后,大家都知道了灯谜,认识了张起南。很多人由此“步入谜途”,平日里也经常向张起南请教怎样制谜、猜谜。猜灯谜更是成了辰州元宵节上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应广大群众的强烈要求,灯谜活动从最开始的正月十五举办,后来扩展到十一至十五,又从初九延伸到十九。
不多久,张起南当上辰州中学校长,灯谜会受到当地政府的协办支持,这让第二年的灯谜会更加热闹。那年的灯谜会分设三处会场,均各具特色,众人争相竞猜。张起南在一处灯谜会上当主持,只要谜题被猜中了,他立刻会想出新题,好像他的脑中有用不完的谜。而且,他还能抽出身来,去其他会场一试身手,且每次都能猜中,众人都对他钦佩不已。
后来,张起南离开了辰州。但不管他走到哪里,对谜的爱好始终不减。他还将谜语知识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心得体会,写成了一本灯谜专著——《橐园春灯话》。
张起南认为,好的谜语不但要有趣味,让人猜后余味盎然,还应当别开生面、富有美感。所以,他常常用诗句制谜,使谜语意境优美、富有韵味。
一年新春,正值元宵佳节,家家户户忙着张灯结彩,天空中下起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张起南望着窗外,不由得触景生情,想出一条字谜。他立刻写下这条谜,准备晚上悬挂在灯谜会上。
到了晚上,热闹的灯谜会开始了。大家都围住了灯谜会上挂出的灯谜,有人冥思苦想,有人恍然大悟,有人兴高采烈。大家相继领走了奖品,只剩下张起南的那条字谜还没有被猜中。“这明明是一句优美的诗句啊!”“到底会是什么字呢?”
这时,一位书生模样的年轻人走上前来,低声读道:“雨余山色浑如睡……妙啊!”年轻人拍手称赞道,“这么富有诗情画意的谜语,真是难得!真是妙极了!”
张起南听到这话,觉得年轻人一定是猜出了谜底。于是他拱手相问:“看来这位公子已经胸有成竹了,愿当面领教。”年轻人回了礼,对张起南说:“久闻先生大名,今得当面请教,实在是晚辈有幸。请听不才赋诗一首:此花自古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近看无枝又无叶,不知何处长出来。”
不是在猜谜吗?这个年轻人怎么不说谜底,却作起了诗?
清末民初,有一位十分酷爱谜语的名人——张起南。
张起南,字味鲈,对各种文学形式都颇有研究。但他一生中最痴迷的要数“谜学”,就连他自己都说自己是个“谜痴”。
张起南从小就擅长猜谜。他年少时天资聪颖,并且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读书能过目成诵。所以,当他十岁时,父亲就带着他去县城参加科举考试了。没想到,张起南小小年纪就名列前茅。晚上,父亲带着他高高兴兴地回家。二人走到邻村,恰好遇到村里举办灯谜会。灯谜会上人山人海,大家都围着一条条谜语苦思冥想。张起南走上前,轻而易举地破解了好几道谜题。围观的人既惊讶又赞叹。后来,张起南十六岁考中了秀才,在长沙又遇到灯谜会,他再次大显身手,令众人十分钦佩。但这些对张起南来说,还仅仅是个开始。他长大后依然爱猜谜、爱制谜,还爱研究谜,最终成为谜坛上的顶级高手。
张起南成年后,时代已经变迁,他受到维新变法的影响,不再参加科举考试。1901年,张起南的哥哥在湖南辰州矿局任职,张起南就随他一同前往。
转眼间,元宵佳节又到了,地处偏远的辰州也张灯结彩,到处充满了节日气氛。张起南兴致勃勃地走上街头,准备参加这一年一度的灯谜盛事。
可是,张起南转了一圈,却没有找到一条灯谜。“奇怪,这灯上为何没有灯谜?”张起南询问路人。“灯谜?灯谜是什么?”那人奇怪地反问,“只听说元宵节吃元宵、挂彩灯,你说的灯谜是什么?”
原来这里的元宵节是没有灯谜会的!这怎么可以!张起南思索片刻,立刻大步流星地走回家。他提笔写下一条条谜语,接着,又提着彩灯回到街上。
“咦?这个人在做什么?”大家看着张起南挂起彩灯和一条条谜笺,都疑惑不解地围上前来。“这上面到底写的什么?我怎么看不懂?”
“各位乡亲,我这里自制了一些灯谜,”张起南对众人说,“谁猜到谜底就可以来找我,凡是猜对的,都有小礼品奉送。”
众人立刻围拢了过来,大家挤挤攘攘,争先恐后地猜谜。“哇!快来看,这到底是什么意思,猜中了还有奖品啊!”“哈哈!我知道了!”“我也猜到了,呀!怎么被你抢先了啊!”
这一年,辰州的元宵节过得热热闹闹。从此以后,大家都知道了灯谜,认识了张起南。很多人由此“步入谜途”,平日里也经常向张起南请教怎样制谜、猜谜。猜灯谜更是成了辰州元宵节上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应广大群众的强烈要求,灯谜活动从最开始的正月十五举办,后来扩展到十一至十五,又从初九延伸到十九。
不多久,张起南当上辰州中学校长,灯谜会受到当地政府的协办支持,这让第二年的灯谜会更加热闹。那年的灯谜会分设三处会场,均各具特色,众人争相竞猜。张起南在一处灯谜会上当主持,只要谜题被猜中了,他立刻会想出新题,好像他的脑中有用不完的谜。而且,他还能抽出身来,去其他会场一试身手,且每次都能猜中,众人都对他钦佩不已。
后来,张起南离开了辰州。但不管他走到哪里,对谜的爱好始终不减。他还将谜语知识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心得体会,写成了一本灯谜专著——《橐园春灯话》。
张起南认为,好的谜语不但要有趣味,让人猜后余味盎然,还应当别开生面、富有美感。所以,他常常用诗句制谜,使谜语意境优美、富有韵味。
一年新春,正值元宵佳节,家家户户忙着张灯结彩,天空中下起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张起南望着窗外,不由得触景生情,想出一条字谜。他立刻写下这条谜,准备晚上悬挂在灯谜会上。
到了晚上,热闹的灯谜会开始了。大家都围住了灯谜会上挂出的灯谜,有人冥思苦想,有人恍然大悟,有人兴高采烈。大家相继领走了奖品,只剩下张起南的那条字谜还没有被猜中。“这明明是一句优美的诗句啊!”“到底会是什么字呢?”
这时,一位书生模样的年轻人走上前来,低声读道:“雨余山色浑如睡……妙啊!”年轻人拍手称赞道,“这么富有诗情画意的谜语,真是难得!真是妙极了!”
张起南听到这话,觉得年轻人一定是猜出了谜底。于是他拱手相问:“看来这位公子已经胸有成竹了,愿当面领教。”年轻人回了礼,对张起南说:“久闻先生大名,今得当面请教,实在是晚辈有幸。请听不才赋诗一首:此花自古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近看无枝又无叶,不知何处长出来。”
不是在猜谜吗?这个年轻人怎么不说谜底,却作起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