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地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左半球掌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语言活动;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包括情感活动。情境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去感受形象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边体验边让内部语言积极活动,以使大脑的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协调工作。这不仅能充分发挥大脑的潜在能量,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以情激趣,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包括:动机、欲望、兴趣、爱好。其中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活跃因素。而情感则是激发兴趣的内在“激素”和“催化剂”。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鐵一样,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情感教学就是为学生设一个磁力场,并以教材之情作诱发物,以教师之情作导体,激起他们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涌起学习的冲动,从而启动和活跃思维。
比如,在讲授《背影》时,创设以下情境:通过发自肺腑的导语,先把自己对文中至亲至善的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然后用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渲染中心情境。他们的心中本来就蕴含着父母、师长之爱,此时一经教师撩拨,其情便与教材之情产生了共鸣。当读到“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时,我不禁热泪盈眶,学生们清然泪下。在“爱”的情感驱使下,学生对课文新颖别致的命题,别具匠心的选材及质朴的语言产生了浓浓兴趣,进入了课文情境。我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对上述问题多角度设疑,强化兴奋点,充分释放他们大脑的潜能。为何写背影而不写正面肖像?几次写背影?各在何种情况下?哪次写得最详尽?哪些动词用得最精彩?为什么“我的眼泪又来了”?......对以上问题,我要求学生快速回答,并对学生的发言以迅速的肯定、否定或补充完善。这样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流畅、思维过程加快。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跳起来摘桃子,获得了成功感和喜悦感,同时提高了分析和应变能力,增强了思维的敏捷性。
二、以境激情,培养思维的探究性
如果教学只能凭教师枯燥的语言符号或教材的文字符号,从一个抽象到另一个抽象,就不能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层探究的情趣,更不能深化思维,因此,教师要创设以具体形象为主体的境,诱导学生入境,使他们如临其境,触境而生情。如通过多媒体播放显示情境,配乐朗读渲染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这样能使学生产生激动的情绪,在头脑中形成具体的形象,进而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如教《荔枝蜜》,学生对文中描述的像“黑黝黝的小山似的”荔枝林缺乏感性认识,不知它到底是什么样的景象。对此,就引导他们回顾在登上高处所见到的桔树林、李树林的景象,以及在暮色苍茫中隔河相望的桔树林的朦胧景象,这些储存于他们头脑中的表象,在教师的诱导下便与便与课文中的情景同化,演变出新的表象而发出诱人的光彩。学生对荔枝林的壮美有了意象后,随之又产生“它与蜜蜂有什么关系”的探究动机。再通过对文中“我”和“老梁”的角色扮演把学生带进“养蜂大厦”沸沸扬扬的酿蜜情境中,并让他们从作者生花的妙笔中对蜜蜂那种“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的无私奉献精神产生心灵的震颤一一此时,学生的思维开始深化了。我抓住这一切入点,进而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围绕“为什么将蜜蜂酿蜜说成是酿造新生活?赞颂的是谁的什么精神?为什么不先写农民?”等问题层层思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层这样,以情境为基础,在导幽探胜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探究性。
三、意远情深,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想象渗透于思维,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中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但如果缺乏正确诱导就不能很快向抽象的现实的方向发展,形成创造性思维。情境教学就是顺应作者“文之思也,其神远矣”的创作思路,创设有一定浓度和广度的意境,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思维的理想世界里自由驰骋。也就是说,由近及远,由此及彼,使学生从想象的意象中领悟生活的情趣,深化情感的体验,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教学《天上的街市》一文,先用导语编织一幅美丽的天街图,以引起学生的遐想。我说:“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亲相随,你们看,他们不正携着手儿在天街上漫游吗?”学生心里本来就是一个充满奇异色彩的幻想世界,一经拨动,便会浮想联翩,并勾勒出潜伏于头脑中的通过影、视、图中感知的“仙境”的景象。他们一个个仰望碧空,凝神静思,仿佛真的看到了白云缥緲中牛郎提灯牵牛、织女相随的美景。为加强这一思维的发展,这时,我伴之以音乐、朗读,借之以多媒体,进一步渲染这一情境。学生边欣赏、边体验、边遐思;耳随景,心随情,升华飞腾。他们不仅创设出色彩斑斓的天街漫游图,而且对这美妙神奇的境界心驰神往。在课后的习作中,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我坐着飞船游太空,摘颗星星作灯笼,牛郎织女作向导,老牛飞驰云里行。探索星空奥秘,造福家乡父老,牛郎织女嘱咐又叮咛……”这既有现实成份又富有浪漫的创造想象,正是学生对课文觉悟的理解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而形成的创造性思维的反映。
四、理寓情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情境教学所创设的鲜明的景象,广义的意境及所伴随的真挚感情,都有其深层含义,这便是内涵的理念。理念是情境的支柱,是教材的中心。矛盾先生那脍炙人口的《白杨礼赞》之所以能强烈地震撼人们的心灵而具有永久的魅力,正是因为作品本身就凝聚着中华民族用血铸成地精神和意志。鲁迅先生《故乡》中关于路的“有”“无”取决于“走”的比喻之所以成为人们的座右铭,也正是因为它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哲理。理寓情中,但如果不经教师的点拨、诱导,学生的认识往往浮于表面,动情而不能达理,不能从直接的感
知达到理性的顿悟。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感知形象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部的逻辑关系,提出含有较大信息量和较大内在“诱惑力”并适合探讨的问题,让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大量的感知中抽象概念,总结规律,以培养他们思想的深刻性。
比如,教《济南的冬天》,先用地图展示位置,用粉笔画绘山景、描水色:;再用配乐朗诵和假想旅游,把学生带入济南的冬天温情的怀抱;然后提出探索性的问题:作者对北方中国的描写,为什么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为什么不着眼于“壮”而着眼于“秀”?此时,我引导学生从前提到结论进行逻辑推理,使学生感悟:“暖而秀”,既是济南的冬天固有的特征也是文章的内涵,同时也是作者乐观进取精神和热爱祖国风光的思想反映。主观逻辑是客观逻辑的反映,学生按照课文的逻辑结构,把“为什么”的问题说清楚的过程,也是形成逻辑思维的过程,思维的深刻性强化了。
总之,语文教学千姿百态,充满诗情画意,为情境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我们一定要以创造性劳动,修炼精湛的教学艺术,创设完美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在缤纷的语文天地中“天高任鸟飞”。
(作者单位:东安县教育局)
一、以情激趣,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包括:动机、欲望、兴趣、爱好。其中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活跃因素。而情感则是激发兴趣的内在“激素”和“催化剂”。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鐵一样,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情感教学就是为学生设一个磁力场,并以教材之情作诱发物,以教师之情作导体,激起他们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涌起学习的冲动,从而启动和活跃思维。
比如,在讲授《背影》时,创设以下情境:通过发自肺腑的导语,先把自己对文中至亲至善的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然后用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渲染中心情境。他们的心中本来就蕴含着父母、师长之爱,此时一经教师撩拨,其情便与教材之情产生了共鸣。当读到“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时,我不禁热泪盈眶,学生们清然泪下。在“爱”的情感驱使下,学生对课文新颖别致的命题,别具匠心的选材及质朴的语言产生了浓浓兴趣,进入了课文情境。我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对上述问题多角度设疑,强化兴奋点,充分释放他们大脑的潜能。为何写背影而不写正面肖像?几次写背影?各在何种情况下?哪次写得最详尽?哪些动词用得最精彩?为什么“我的眼泪又来了”?......对以上问题,我要求学生快速回答,并对学生的发言以迅速的肯定、否定或补充完善。这样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流畅、思维过程加快。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跳起来摘桃子,获得了成功感和喜悦感,同时提高了分析和应变能力,增强了思维的敏捷性。
二、以境激情,培养思维的探究性
如果教学只能凭教师枯燥的语言符号或教材的文字符号,从一个抽象到另一个抽象,就不能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层探究的情趣,更不能深化思维,因此,教师要创设以具体形象为主体的境,诱导学生入境,使他们如临其境,触境而生情。如通过多媒体播放显示情境,配乐朗读渲染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这样能使学生产生激动的情绪,在头脑中形成具体的形象,进而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如教《荔枝蜜》,学生对文中描述的像“黑黝黝的小山似的”荔枝林缺乏感性认识,不知它到底是什么样的景象。对此,就引导他们回顾在登上高处所见到的桔树林、李树林的景象,以及在暮色苍茫中隔河相望的桔树林的朦胧景象,这些储存于他们头脑中的表象,在教师的诱导下便与便与课文中的情景同化,演变出新的表象而发出诱人的光彩。学生对荔枝林的壮美有了意象后,随之又产生“它与蜜蜂有什么关系”的探究动机。再通过对文中“我”和“老梁”的角色扮演把学生带进“养蜂大厦”沸沸扬扬的酿蜜情境中,并让他们从作者生花的妙笔中对蜜蜂那种“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的无私奉献精神产生心灵的震颤一一此时,学生的思维开始深化了。我抓住这一切入点,进而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围绕“为什么将蜜蜂酿蜜说成是酿造新生活?赞颂的是谁的什么精神?为什么不先写农民?”等问题层层思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层这样,以情境为基础,在导幽探胜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探究性。
三、意远情深,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想象渗透于思维,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中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但如果缺乏正确诱导就不能很快向抽象的现实的方向发展,形成创造性思维。情境教学就是顺应作者“文之思也,其神远矣”的创作思路,创设有一定浓度和广度的意境,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思维的理想世界里自由驰骋。也就是说,由近及远,由此及彼,使学生从想象的意象中领悟生活的情趣,深化情感的体验,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例如,教学《天上的街市》一文,先用导语编织一幅美丽的天街图,以引起学生的遐想。我说:“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亲相随,你们看,他们不正携着手儿在天街上漫游吗?”学生心里本来就是一个充满奇异色彩的幻想世界,一经拨动,便会浮想联翩,并勾勒出潜伏于头脑中的通过影、视、图中感知的“仙境”的景象。他们一个个仰望碧空,凝神静思,仿佛真的看到了白云缥緲中牛郎提灯牵牛、织女相随的美景。为加强这一思维的发展,这时,我伴之以音乐、朗读,借之以多媒体,进一步渲染这一情境。学生边欣赏、边体验、边遐思;耳随景,心随情,升华飞腾。他们不仅创设出色彩斑斓的天街漫游图,而且对这美妙神奇的境界心驰神往。在课后的习作中,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我坐着飞船游太空,摘颗星星作灯笼,牛郎织女作向导,老牛飞驰云里行。探索星空奥秘,造福家乡父老,牛郎织女嘱咐又叮咛……”这既有现实成份又富有浪漫的创造想象,正是学生对课文觉悟的理解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而形成的创造性思维的反映。
四、理寓情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情境教学所创设的鲜明的景象,广义的意境及所伴随的真挚感情,都有其深层含义,这便是内涵的理念。理念是情境的支柱,是教材的中心。矛盾先生那脍炙人口的《白杨礼赞》之所以能强烈地震撼人们的心灵而具有永久的魅力,正是因为作品本身就凝聚着中华民族用血铸成地精神和意志。鲁迅先生《故乡》中关于路的“有”“无”取决于“走”的比喻之所以成为人们的座右铭,也正是因为它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哲理。理寓情中,但如果不经教师的点拨、诱导,学生的认识往往浮于表面,动情而不能达理,不能从直接的感
知达到理性的顿悟。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感知形象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部的逻辑关系,提出含有较大信息量和较大内在“诱惑力”并适合探讨的问题,让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大量的感知中抽象概念,总结规律,以培养他们思想的深刻性。
比如,教《济南的冬天》,先用地图展示位置,用粉笔画绘山景、描水色:;再用配乐朗诵和假想旅游,把学生带入济南的冬天温情的怀抱;然后提出探索性的问题:作者对北方中国的描写,为什么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为什么不着眼于“壮”而着眼于“秀”?此时,我引导学生从前提到结论进行逻辑推理,使学生感悟:“暖而秀”,既是济南的冬天固有的特征也是文章的内涵,同时也是作者乐观进取精神和热爱祖国风光的思想反映。主观逻辑是客观逻辑的反映,学生按照课文的逻辑结构,把“为什么”的问题说清楚的过程,也是形成逻辑思维的过程,思维的深刻性强化了。
总之,语文教学千姿百态,充满诗情画意,为情境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我们一定要以创造性劳动,修炼精湛的教学艺术,创设完美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在缤纷的语文天地中“天高任鸟飞”。
(作者单位:东安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