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感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可是实践情况却不尽如人意,针对目前功利性地看待语文教育和“爱的教育”缺失的现状,我们可以在“隐性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情感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情感教育 功利性 价值观 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要求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顺应了世界教育改革的方向,即由智力为主的教育转变成情感为主的教育。情感教育,作为一种以态度、情感为中心的教育,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是全面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著名教育学家夏丏尊曾经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这就充分体现了情感的渗透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实施教育的唯一途径就是“教学”。教学活动的双方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那么师生间的“认知”以及“情感”因素无疑是实施情感教育过程的两个重要条件。本文主要针对当下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实施的现状,提出几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可行性的具体措施。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现状
语文教育作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更应该注重的是情感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弘扬,可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主要有以下幾种情况。
1.功利性地看待语文教育
目前,以应试为主要目的语文教学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一大阻碍,它导致师生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强化语文的工具性,功利性地看待语文教育,语文教育便失去了它的精神内涵。摩罗曾在《审视中学语文教育》中说:“我觉得当下人们最明显的一个精神特征就是对自己没有要求,没有一个东西可以作为依恃。我越来越清楚地感觉到,我们在精神上一点依赖都没有。没有依赖也就是无赖。”这一评价既包括对教师的反思,也包括对学生的思考。在应试教育下,教师盲目地追求成绩,学生盲目地追求分数,那么教学就单纯地变成了技能的培训,所以短期的成绩提升便成了大家追求的目标,从而放弃了长期的素质培养,便忽略了情感教育这个重要环节。学生学了十多年的语文,却很少能有对世界、社会以及对人本身进行思索的精神和能力,他们中大多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沉浸在学校的一隅,为了分数、名次而或喜或悲。他们缺少了青少年应该有的理性的光辉、跃动的激情以及豪放的气魄。这正是中学语文教育迫切需要改革的问题。
2.“爱的教育”的缺失
当前,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心态也变得越发浮躁,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对孩子“爱的教育”都出现了缺失。家长重养轻教,过多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了孩子精神的培养,把“溺爱”当作“真爱”,忘记了言传身教这个道理,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其他的一切事情都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不能及时地做到和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的沟通,以为在物质上满足他们的需求就是对他们最大的爱,殊不知孩子更需要的是家长在精神上的关怀。这也是导致一些学生没有礼貌,只懂索取,不懂感恩的原因。另外,学校重教轻育,由于受一些因素特别是应试教育的限制,学校以追求学生的短期成绩为主,忽略了学生的长期能力甚至是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对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误导,也使得学生缺少了是非观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当他们遭遇挫折的时候,不是正面地积极应对,而是选择一些偏激的手段来解决。所以,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必然会参差不齐,这直接影响到情感教育的实施效果。
二、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措施
针对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实施的现状,结合自己语文教学的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可行性措施,共广大同仁参考。
1.在“隐性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从事一切事情的根本,所以家庭、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充当引领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他们进行“爱的教育”。在家庭中,家长应该让孩子懂得什么是承担、感恩;在学校中,教师加以积极引导,这对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同样一篇文章,有些学生觉得美不胜收,风光无限,能欣赏到其中的情趣和美;有的同学则望文兴叹,一无所见,根本感受不到美;同样一篇文章,有些学生能够被主人公的崇高品质和美好情操感染,而有些学生则无动于衷。究其原因,是一些学生缺少感悟美的能力,这跟他们看待事物的消极态度有关。因此,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生活中感悟真善美便成为在语文课堂上领悟情感的基础。特别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阅历浅,知识结构单一、对事物的鉴别能力比较差,这势必会影响他们对真善美的准确理解。以“怪”“异”为美,以“赶时髦”为荣,这种错误的审美观念必须及时得到纠正,因此,家长和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让他们拥有明显的是非观。所以,课堂之外的“隐性课程”是学生真正地理解知识和体会情感的关键。
2.将情感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将情感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是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展示教学之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创设,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欣赏作品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还可以利用恰当的情境,如背景铺垫、音乐辅助等手段有效地触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文章中融为一体,产生共鸣,从而深化学生的认知。将知识与情感完美地结合起来,不但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还能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知识带给人的无限正能量。
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以自己真实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因为情感具有迁移和鼓励性的作用,所以教师可以将文章中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比如声情并茂地朗读,然后再用它来感染学生。于漪老师曾说过:“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德、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除此之外,教师饱满的精神、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甚至是站在讲台上的每一个微笑,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正如黑格尔所说:“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因此,教师的情感调动就像一个个小石头投入到水面上,会不断地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
最后,教师要善于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氛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舒展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沉浸在温暖、和谐的氛围中,不仅能帮助学生触发情感,而且还能够满足学生自尊、信任等情感需要。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予学生足够的爱与关心,为和谐氛围的营造创设条件。当学生处于这种健康和谐的氛围之中时,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情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地阅读、感悟,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会更加自充满自信。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能使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学习的视野,感受学习带给自己的美妙体验。所以,良好的师生氛围是师生心灵碰撞的基石,它能够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更有助于学生的确的价值观的树立。
综上所述,只有将情感教育渗透到中学语文的课堂中,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真正地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与人格素养。
参考文献:
[1]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 邢红霞《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文学教育(下)》2008年第8期。
[3] 陈勇《新课程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情感教育》,《文教资料》2006年第4期。
(李艳艳,1982年生,女,内蒙古自治区开鲁人,硕士学历)
关键词:情感教育 功利性 价值观 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要求之一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顺应了世界教育改革的方向,即由智力为主的教育转变成情感为主的教育。情感教育,作为一种以态度、情感为中心的教育,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是全面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著名教育学家夏丏尊曾经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这就充分体现了情感的渗透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实施教育的唯一途径就是“教学”。教学活动的双方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那么师生间的“认知”以及“情感”因素无疑是实施情感教育过程的两个重要条件。本文主要针对当下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实施的现状,提出几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可行性的具体措施。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现状
语文教育作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更应该注重的是情感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弘扬,可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主要有以下幾种情况。
1.功利性地看待语文教育
目前,以应试为主要目的语文教学是实施情感教育的一大阻碍,它导致师生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强化语文的工具性,功利性地看待语文教育,语文教育便失去了它的精神内涵。摩罗曾在《审视中学语文教育》中说:“我觉得当下人们最明显的一个精神特征就是对自己没有要求,没有一个东西可以作为依恃。我越来越清楚地感觉到,我们在精神上一点依赖都没有。没有依赖也就是无赖。”这一评价既包括对教师的反思,也包括对学生的思考。在应试教育下,教师盲目地追求成绩,学生盲目地追求分数,那么教学就单纯地变成了技能的培训,所以短期的成绩提升便成了大家追求的目标,从而放弃了长期的素质培养,便忽略了情感教育这个重要环节。学生学了十多年的语文,却很少能有对世界、社会以及对人本身进行思索的精神和能力,他们中大多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沉浸在学校的一隅,为了分数、名次而或喜或悲。他们缺少了青少年应该有的理性的光辉、跃动的激情以及豪放的气魄。这正是中学语文教育迫切需要改革的问题。
2.“爱的教育”的缺失
当前,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中,人们的心态也变得越发浮躁,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对孩子“爱的教育”都出现了缺失。家长重养轻教,过多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了孩子精神的培养,把“溺爱”当作“真爱”,忘记了言传身教这个道理,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其他的一切事情都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不能及时地做到和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的沟通,以为在物质上满足他们的需求就是对他们最大的爱,殊不知孩子更需要的是家长在精神上的关怀。这也是导致一些学生没有礼貌,只懂索取,不懂感恩的原因。另外,学校重教轻育,由于受一些因素特别是应试教育的限制,学校以追求学生的短期成绩为主,忽略了学生的长期能力甚至是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对学生在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误导,也使得学生缺少了是非观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当他们遭遇挫折的时候,不是正面地积极应对,而是选择一些偏激的手段来解决。所以,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必然会参差不齐,这直接影响到情感教育的实施效果。
二、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措施
针对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实施的现状,结合自己语文教学的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可行性措施,共广大同仁参考。
1.在“隐性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从事一切事情的根本,所以家庭、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充当引领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他们进行“爱的教育”。在家庭中,家长应该让孩子懂得什么是承担、感恩;在学校中,教师加以积极引导,这对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同样一篇文章,有些学生觉得美不胜收,风光无限,能欣赏到其中的情趣和美;有的同学则望文兴叹,一无所见,根本感受不到美;同样一篇文章,有些学生能够被主人公的崇高品质和美好情操感染,而有些学生则无动于衷。究其原因,是一些学生缺少感悟美的能力,这跟他们看待事物的消极态度有关。因此,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生活中感悟真善美便成为在语文课堂上领悟情感的基础。特别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阅历浅,知识结构单一、对事物的鉴别能力比较差,这势必会影响他们对真善美的准确理解。以“怪”“异”为美,以“赶时髦”为荣,这种错误的审美观念必须及时得到纠正,因此,家长和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让他们拥有明显的是非观。所以,课堂之外的“隐性课程”是学生真正地理解知识和体会情感的关键。
2.将情感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将情感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是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展示教学之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有针对性地进行问题创设,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欣赏作品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还可以利用恰当的情境,如背景铺垫、音乐辅助等手段有效地触发学生的情感,使之与文章中融为一体,产生共鸣,从而深化学生的认知。将知识与情感完美地结合起来,不但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还能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知识带给人的无限正能量。
其次,教师要善于调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以自己真实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情感。因为情感具有迁移和鼓励性的作用,所以教师可以将文章中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比如声情并茂地朗读,然后再用它来感染学生。于漪老师曾说过:“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德、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除此之外,教师饱满的精神、积极热情的工作态度,甚至是站在讲台上的每一个微笑,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正如黑格尔所说:“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因此,教师的情感调动就像一个个小石头投入到水面上,会不断地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
最后,教师要善于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氛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舒展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沉浸在温暖、和谐的氛围中,不仅能帮助学生触发情感,而且还能够满足学生自尊、信任等情感需要。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予学生足够的爱与关心,为和谐氛围的营造创设条件。当学生处于这种健康和谐的氛围之中时,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情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地阅读、感悟,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会更加自充满自信。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能使学生不断地拓展自己学习的视野,感受学习带给自己的美妙体验。所以,良好的师生氛围是师生心灵碰撞的基石,它能够让学生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交流,从而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更有助于学生的确的价值观的树立。
综上所述,只有将情感教育渗透到中学语文的课堂中,才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真正地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与人格素养。
参考文献:
[1]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 邢红霞《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教育》,《文学教育(下)》2008年第8期。
[3] 陈勇《新课程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情感教育》,《文教资料》2006年第4期。
(李艳艳,1982年生,女,内蒙古自治区开鲁人,硕士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