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教育历来是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聚焦的热点话题。在今年1月举行的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和云南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我省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仍然心系教育,为助推全省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建言献策。
政府工作报告:优先发展教育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我省努力“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改善办学条件,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迪庆、怒江以及‘镇彝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施14年免费教育。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如期招生” 。
对于2017年重点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扩容提质普通高中教育,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深化与省外高校战略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办好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进一步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全纳入制度。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元化教育服务,规范社会办学。继续保持教育资源向“三区一线”倾斜,加强县一中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推进“全面改薄”工程和“三通两平台”建设应用。
应把高中阶段纳入免费教育范畴
教育既是现实民生问题,也承载着云南的未来。对此,张寒春代表深有体会。张寒春师专毕业后,当了10多年教师,之后又到思茅区教育局工作。“深入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4个边境县,切身感受到‘边四县’教育的底子薄、基础差,人均受教育年限低。”张寒春说,“边四县”很难引进和留住外面的人才,切实可行的办法还是加大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但“边四县”的财力又非常有限,本土人才培养乏力,因此,很有必要把高中阶段教育纳入免费教育的范畴。
從2013年起,西盟县对拿到高中毕业证的学生每人给予1万元奖励;2015年起,对初中毕业考试获得全县前50名并留在西盟一中高中部就读的学生给予奖励;对在本县参加高考(含职高)的学生、被一、二本院校录取的学生,给予5 000元到3万元不等的奖励。而这些惠民政策,都是西盟县咬紧牙关、勒紧裤带做出的决策。“教育是根本,人才是关键。西盟穷,但我们不能穷教育。”
“补齐教育这块民生短板,事关边境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康。”魏文生代表建议,加大对边境民族地区特别是直过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优先考虑对边境民族地区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边疆地州高校应免费招收师范生
目前我国实施的免费师范生政策仅限于教育部直属5所高校,不能满足边疆民族地区的需要。走访调研中,卫岗代表发现,在我省边疆民族地区,一方面农村和山区缺乏优秀教师,另一方面不少贫困家庭的孩子却因无力承担学费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
为此,卫岗代表领衔提交了《关于在边疆地州高校招收免费师范生的建议》,建议我省在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专项计划,免费招收师范生,报考师范生必须为少数民族考生或当地山区贫困汉族学生,享受学费、住宿费全免,费用纳入省级预算,根据实际招收人数补足给相关院校。免费师范生毕业后通过公开招聘程序安排至乡镇(村)一级各类学校任教。
多方联动预防校园暴力
近来,一些恶性青少年校园暴力犯罪案件受到社会关注,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高筱芳代表提交了《关于将专业社会工作引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校园暴力犯罪的建议》,建议由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力量多方联动,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校园暴力犯罪。
高筱芳建议,教育部门应与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加强联系和互动,建立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在学校设立专业服务项目,对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和干预,同时提供辅导咨询,帮助学生增强人际沟通、情绪处理、问题反映等方面的能力。其次,应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司法分流制度,建立青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使司法实践与社会工作互为补充。另外,还应完善社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整合各方资源,开展专业服务。
进一步加大民族地区政策倾斜力度
政府工作报告对民族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的关注吸引了德宏州代表团代表们的眼球,引起了大家共鸣。
德昂族人大代表杨艳对直过民族的学前教育问题很关注。她参会前曾专门调研了解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的中考学生录取情况,2016年全乡两个初中毕业班共78名毕业生没有一个考上高中,这个情况让她感到十分担忧:“这样的话,我们还谈什么民族干部培养?民族人才培养?”她建议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尽快在该乡建立学前教育平台,扩大教育扶持力度,把双语教育前移至学前教育阶段,延伸14年义务教育的覆盖范围。
结合德宏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现状,余麻约代表建议,省里安排项目经费时多照顾德宏边疆民族地区,省内本科院校招生计划向人口较少民族倾斜。
杨悦代表以德宏州第一中学为例说,如果不降低录取分数,德宏5个世居少数民族的学生很难被招录进州一中读书。她认为,人口较少民族的学生在教育方面起点低,必须从政策方面给予倾斜照顾。她还建议,加强边境一线地区的国门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提升教师待遇,留住优秀教师。
师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关键
“我作为人大代表履职的这几年中,这是《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到‘县一中’。”在听取报告后,来自永平县第一中学的张寅菊代表说道,她对未来一年的工作满怀期待。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师资力量的均衡是一个关键性的难题,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张寅菊建议,一方面要当加大对薄弱学校师资的培训,缩小和优质学校师资力量的差距;另一方面可以考虑以优质学校师资力量带动薄弱学校的整体提升。
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
民进云南省委提案中指出,我省农村小规模学校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人口分散的区域,同时,这些学校的发展面临投入不足,硬件设施不达标,师资队伍编制不足、待遇偏低、流失严重,生源少,生源流失现象严重等困难和难题。 民进云南省委提案认为,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建好“农民家门口的学校”是提升我省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体现党和政府“教育扶贫攻坚”战略决策意义的很好途径。
民进云南省委提案建议:第一,分类对待、科学合理规划区域内学校。不再撤并农村小规模学校,除非整个村子整体搬迁或人口自然减为零,否则只要还有一个学生,就应该努力办好;恢复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并努力建好;“幼小一体”,把幼儿园和小学办在一起,既能提升农村幼儿园层次水平,又能整合师资力量,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就近入学。
第二,大力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首先是增加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经费投入,用于改善校舍、食堂和宿舍以及教学设备和设施,同时设立“农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学校的新建改建和恢复重建。其次,完善寄宿制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标准,保证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就读的孩子不仅有学上,而且能开齐课程,并在饮食、住宿上达到安全健康标准。
第三,建设一支愿意长期扎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师资队伍。要为农村小规模学校配备足够的教师数量,定向培养本土教师,并提高教师待遇,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同时,对教师采取特殊培训,着重强化其对教材的自主处理能力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
第四,创新管理,抱团取暖。农村小规模学校要“抱团取暖”,如建立学校联盟,形成小规模学校优势;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另外,学校之间可共享部分学科教师,通过教师“走教”解决教师短缺和编制问题。
加大实施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力度
“我们是一群特殊孩子的家长,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这封信。特殊,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身有残障;但一致的是:我们深爱自己的孩子,并且永远不会放弃帮助他们追求美好的人生……”
在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小组讨论中,这封来自云南暖心家长互助会的信件,引发了委员们的关注和热议。云南暖心家长互助会是由一群自闭症儿童家长自发组成的互助协会,初衷就是让全社会关心关注自闭症等特殊孩子的成长教育,给予他们别样的关爱和帮助。
“读了来信,感觉心里很难受,也很受触动。”最先看到这封信的耿嘉委员发言时说,信中家长们对特殊孩子的教育及未来的担忧让人十分理解和同情,是否能让特殊孩子与正常孩子一起接受教育值得我们研究探讨。
读完来信,何渝煦委员及时联系了五华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位执教老师。“云南特殊教育虽然起步早,但发展较缓慢,融合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位老师向委员们转述了解到的情况。她说,以自闭症为主的特殊孩子在学龄期几乎都被普通学校拒之门外,即使一部分转入特殊学校解决了上学问题,但因为与正常人群和社会形成隔离,并不能满足“融合”的真正需求。
经过深入的讨论,委员们达成了共识——要尽最大的努力让特殊孩子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就此,委员们联名撰写了《加大实施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力度》的提案,并向大会提交。
提案中,委员们针对我省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通过设立转介安置中心、教育评估小组、資源教室等,进一步完善融合教育体系架构;统筹残联、教育、社区等部门和组织的力量,完善资源教室入学流程;加强特殊教育教职工队伍建设,提高融合教育资源教室任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等建议。
政府工作报告:优先发展教育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我省努力“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改善办学条件,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迪庆、怒江以及‘镇彝威’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施14年免费教育。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如期招生” 。
对于2017年重点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扩容提质普通高中教育,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深化与省外高校战略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办好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进一步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全纳入制度。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元化教育服务,规范社会办学。继续保持教育资源向“三区一线”倾斜,加强县一中和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推进“全面改薄”工程和“三通两平台”建设应用。
应把高中阶段纳入免费教育范畴
教育既是现实民生问题,也承载着云南的未来。对此,张寒春代表深有体会。张寒春师专毕业后,当了10多年教师,之后又到思茅区教育局工作。“深入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4个边境县,切身感受到‘边四县’教育的底子薄、基础差,人均受教育年限低。”张寒春说,“边四县”很难引进和留住外面的人才,切实可行的办法还是加大本土人才的培养力度,但“边四县”的财力又非常有限,本土人才培养乏力,因此,很有必要把高中阶段教育纳入免费教育的范畴。
從2013年起,西盟县对拿到高中毕业证的学生每人给予1万元奖励;2015年起,对初中毕业考试获得全县前50名并留在西盟一中高中部就读的学生给予奖励;对在本县参加高考(含职高)的学生、被一、二本院校录取的学生,给予5 000元到3万元不等的奖励。而这些惠民政策,都是西盟县咬紧牙关、勒紧裤带做出的决策。“教育是根本,人才是关键。西盟穷,但我们不能穷教育。”
“补齐教育这块民生短板,事关边境各族群众的幸福安康。”魏文生代表建议,加大对边境民族地区特别是直过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优先考虑对边境民族地区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边疆地州高校应免费招收师范生
目前我国实施的免费师范生政策仅限于教育部直属5所高校,不能满足边疆民族地区的需要。走访调研中,卫岗代表发现,在我省边疆民族地区,一方面农村和山区缺乏优秀教师,另一方面不少贫困家庭的孩子却因无力承担学费放弃了读大学的机会。
为此,卫岗代表领衔提交了《关于在边疆地州高校招收免费师范生的建议》,建议我省在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开展专项计划,免费招收师范生,报考师范生必须为少数民族考生或当地山区贫困汉族学生,享受学费、住宿费全免,费用纳入省级预算,根据实际招收人数补足给相关院校。免费师范生毕业后通过公开招聘程序安排至乡镇(村)一级各类学校任教。
多方联动预防校园暴力
近来,一些恶性青少年校园暴力犯罪案件受到社会关注,成为媒体热议的话题。高筱芳代表提交了《关于将专业社会工作引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校园暴力犯罪的建议》,建议由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力量多方联动,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校园暴力犯罪。
高筱芳建议,教育部门应与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加强联系和互动,建立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在学校设立专业服务项目,对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和干预,同时提供辅导咨询,帮助学生增强人际沟通、情绪处理、问题反映等方面的能力。其次,应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司法分流制度,建立青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使司法实践与社会工作互为补充。另外,还应完善社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整合各方资源,开展专业服务。
进一步加大民族地区政策倾斜力度
政府工作报告对民族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的关注吸引了德宏州代表团代表们的眼球,引起了大家共鸣。
德昂族人大代表杨艳对直过民族的学前教育问题很关注。她参会前曾专门调研了解芒市三台山德昂族乡的中考学生录取情况,2016年全乡两个初中毕业班共78名毕业生没有一个考上高中,这个情况让她感到十分担忧:“这样的话,我们还谈什么民族干部培养?民族人才培养?”她建议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尽快在该乡建立学前教育平台,扩大教育扶持力度,把双语教育前移至学前教育阶段,延伸14年义务教育的覆盖范围。
结合德宏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现状,余麻约代表建议,省里安排项目经费时多照顾德宏边疆民族地区,省内本科院校招生计划向人口较少民族倾斜。
杨悦代表以德宏州第一中学为例说,如果不降低录取分数,德宏5个世居少数民族的学生很难被招录进州一中读书。她认为,人口较少民族的学生在教育方面起点低,必须从政策方面给予倾斜照顾。她还建议,加强边境一线地区的国门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农村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提升教师待遇,留住优秀教师。
师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关键
“我作为人大代表履职的这几年中,这是《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提到‘县一中’。”在听取报告后,来自永平县第一中学的张寅菊代表说道,她对未来一年的工作满怀期待。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师资力量的均衡是一个关键性的难题,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张寅菊建议,一方面要当加大对薄弱学校师资的培训,缩小和优质学校师资力量的差距;另一方面可以考虑以优质学校师资力量带动薄弱学校的整体提升。
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
民进云南省委提案中指出,我省农村小规模学校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人口分散的区域,同时,这些学校的发展面临投入不足,硬件设施不达标,师资队伍编制不足、待遇偏低、流失严重,生源少,生源流失现象严重等困难和难题。 民进云南省委提案认为,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建好“农民家门口的学校”是提升我省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体现党和政府“教育扶贫攻坚”战略决策意义的很好途径。
民进云南省委提案建议:第一,分类对待、科学合理规划区域内学校。不再撤并农村小规模学校,除非整个村子整体搬迁或人口自然减为零,否则只要还有一个学生,就应该努力办好;恢复必要的小学和教学点,并努力建好;“幼小一体”,把幼儿园和小学办在一起,既能提升农村幼儿园层次水平,又能整合师资力量,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就近入学。
第二,大力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首先是增加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经费投入,用于改善校舍、食堂和宿舍以及教学设备和设施,同时设立“农村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学校的新建改建和恢复重建。其次,完善寄宿制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标准,保证在农村小规模学校就读的孩子不仅有学上,而且能开齐课程,并在饮食、住宿上达到安全健康标准。
第三,建设一支愿意长期扎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师资队伍。要为农村小规模学校配备足够的教师数量,定向培养本土教师,并提高教师待遇,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同时,对教师采取特殊培训,着重强化其对教材的自主处理能力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
第四,创新管理,抱团取暖。农村小规模学校要“抱团取暖”,如建立学校联盟,形成小规模学校优势;多渠道筹措资金,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另外,学校之间可共享部分学科教师,通过教师“走教”解决教师短缺和编制问题。
加大实施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力度
“我们是一群特殊孩子的家长,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这封信。特殊,是因为我们的孩子身有残障;但一致的是:我们深爱自己的孩子,并且永远不会放弃帮助他们追求美好的人生……”
在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的小组讨论中,这封来自云南暖心家长互助会的信件,引发了委员们的关注和热议。云南暖心家长互助会是由一群自闭症儿童家长自发组成的互助协会,初衷就是让全社会关心关注自闭症等特殊孩子的成长教育,给予他们别样的关爱和帮助。
“读了来信,感觉心里很难受,也很受触动。”最先看到这封信的耿嘉委员发言时说,信中家长们对特殊孩子的教育及未来的担忧让人十分理解和同情,是否能让特殊孩子与正常孩子一起接受教育值得我们研究探讨。
读完来信,何渝煦委员及时联系了五华区特殊教育学校的一位执教老师。“云南特殊教育虽然起步早,但发展较缓慢,融合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位老师向委员们转述了解到的情况。她说,以自闭症为主的特殊孩子在学龄期几乎都被普通学校拒之门外,即使一部分转入特殊学校解决了上学问题,但因为与正常人群和社会形成隔离,并不能满足“融合”的真正需求。
经过深入的讨论,委员们达成了共识——要尽最大的努力让特殊孩子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就此,委员们联名撰写了《加大实施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力度》的提案,并向大会提交。
提案中,委员们针对我省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通过设立转介安置中心、教育评估小组、資源教室等,进一步完善融合教育体系架构;统筹残联、教育、社区等部门和组织的力量,完善资源教室入学流程;加强特殊教育教职工队伍建设,提高融合教育资源教室任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