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社会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后,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特别是教育公平的愿望更加迫切。可以这样说,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对一个家庭而言,孩子有了希望,这个家庭就有了希望。更多的家庭有了希望,社会才会安定和谐。教育公平涵盖入学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及未来发展机会公平,涉及各级各类教育。近年来,教育不公平主要存在以下四种现象:城乡之间教育不公平、地区之间教育不公平、同类学校之间教育不公平、不同群体之间教育不公平。如何破解教育不公平这一难题?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作了以下探索。
整合教育资源,实施倾斜政策,破解城乡教育不公平难题。由于历史原因,我市城乡教育发展不太均衡。针对新余市地方不大、人口不多的特点,我们因地制宜,启动了“幼儿进园、小学进镇、初中进城”三进工程。目前,分宜县已高标准建设分宜六中,率先在全省将全县初中教育全部集中到县城,原农村初中校园按新网点布局规划兴办小学或乡镇中心幼儿园。渝水区则投入近4亿元,推行了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效缩小了城乡教育硬件设施的差距。我市还实施联合办学,探索跨辖区办学,缩小校际差距。实行优质学校办分校对口帮扶,建立市直学校与高新区、仙女湖区的学校对口帮扶机制。实行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共同体办学。成立了四个办学共同体,通过上挂下派学校管理人员、骨干教师交流、送课到校、共同组织教育教学等帮扶活动,大幅度提高了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平和平等的对待。为此,我们实行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倾斜政策:实施优质高中均衡性招生改革,招收均衡生比例在省厅规定的优质高中招生人数20%的基础上有大幅提高,并向农村学校多倾斜10个百分点。农村学校应届初中毕业生录取优质高中中考总分降低50分。对农村独女户子女参加中考在录取优质高中时总分加15分录取;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子女参加中考在录取优质高中时总分加10分录取。
优化教育设施,强化教学手段,破解不同地区、同类学校之间教育不公平难题。教育过程公平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教育公平包括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包括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公平是属于起点公平,享有同等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和同等的教育对待是属于教育过程的公平,而享有同等的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属于教育结果的公平。我们不断强化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装备,每年投入几百万元用于农村学校实验室和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图书资料的配备及计算机装备。全市中小学生平均每15名学生拥有一台电脑。全市基本实现了校园联网、校际联网、区域联网,成为全省第一个建成天网、地网的设区市。有的农村中学教师全部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农村中小学教师足不出户,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就可以享受到全国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全面启动了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新卫生校园建设等工程,使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一样有符合规模要求的教学用房,有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阳光体育场地,有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设备,有卫生、安全、方便的生活设施,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相对均衡化。
采取多种形式,优化师资队伍,破解不同群体之间教育不公平难题。一是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从2006年9月起,我市率先在全省实施农村教师每月人均248元的教师岗位津贴。在农村学校从教15周年以上的高级教师可以在城区申请经济适用房、享受住房公积金。二是城乡教师实行上挂下联制度,即选派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挂职,担任校长或副校长,选派农村教师到城区优质学校跟班学习,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经验。三是开展支教活动。每年选派城区150名以上优秀教师赴农村学校支教。四是开展示范课开放月活动。每年3月和9月为城区学校面向农村学校开展示范课开放月活动。每次开放月活动参与的城乡教师达万人。五是实行城区学校教师晋升高级教师必须要有一年以上农村学校从教经历;大学毕业生应聘到农村学校任教后,要调入城区学校必须在农村从教五年以上。六是选派农村学校校长到名校或先进地区培训学习。组织农村学校校长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培训;选派校长或副校长到江苏苏州等发达城市的优质学校挂职锻炼。
截至2010年底,新余市教育公平迈出重要步伐,基本实行了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普及化、教学手段信息化。全市为11万学生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高中生、中职生、考入大学一年级新生发放国家助学金;全市教育经费投入11.53亿元,比2009年增长22.4%;中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大幅度提高。
◆(作者系江西省新余市教育局局长)
整合教育资源,实施倾斜政策,破解城乡教育不公平难题。由于历史原因,我市城乡教育发展不太均衡。针对新余市地方不大、人口不多的特点,我们因地制宜,启动了“幼儿进园、小学进镇、初中进城”三进工程。目前,分宜县已高标准建设分宜六中,率先在全省将全县初中教育全部集中到县城,原农村初中校园按新网点布局规划兴办小学或乡镇中心幼儿园。渝水区则投入近4亿元,推行了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有效缩小了城乡教育硬件设施的差距。我市还实施联合办学,探索跨辖区办学,缩小校际差距。实行优质学校办分校对口帮扶,建立市直学校与高新区、仙女湖区的学校对口帮扶机制。实行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共同体办学。成立了四个办学共同体,通过上挂下派学校管理人员、骨干教师交流、送课到校、共同组织教育教学等帮扶活动,大幅度提高了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平和平等的对待。为此,我们实行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倾斜政策:实施优质高中均衡性招生改革,招收均衡生比例在省厅规定的优质高中招生人数20%的基础上有大幅提高,并向农村学校多倾斜10个百分点。农村学校应届初中毕业生录取优质高中中考总分降低50分。对农村独女户子女参加中考在录取优质高中时总分加15分录取;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子女参加中考在录取优质高中时总分加10分录取。
优化教育设施,强化教学手段,破解不同地区、同类学校之间教育不公平难题。教育过程公平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教育公平包括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包括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受教育权利和机会公平是属于起点公平,享有同等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和同等的教育对待是属于教育过程的公平,而享有同等的教育效果和教育质量属于教育结果的公平。我们不断强化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装备,每年投入几百万元用于农村学校实验室和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图书资料的配备及计算机装备。全市中小学生平均每15名学生拥有一台电脑。全市基本实现了校园联网、校际联网、区域联网,成为全省第一个建成天网、地网的设区市。有的农村中学教师全部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农村中小学教师足不出户,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就可以享受到全国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全面启动了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新卫生校园建设等工程,使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一样有符合规模要求的教学用房,有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阳光体育场地,有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设备,有卫生、安全、方便的生活设施,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相对均衡化。
采取多种形式,优化师资队伍,破解不同群体之间教育不公平难题。一是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从2006年9月起,我市率先在全省实施农村教师每月人均248元的教师岗位津贴。在农村学校从教15周年以上的高级教师可以在城区申请经济适用房、享受住房公积金。二是城乡教师实行上挂下联制度,即选派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挂职,担任校长或副校长,选派农村教师到城区优质学校跟班学习,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经验。三是开展支教活动。每年选派城区150名以上优秀教师赴农村学校支教。四是开展示范课开放月活动。每年3月和9月为城区学校面向农村学校开展示范课开放月活动。每次开放月活动参与的城乡教师达万人。五是实行城区学校教师晋升高级教师必须要有一年以上农村学校从教经历;大学毕业生应聘到农村学校任教后,要调入城区学校必须在农村从教五年以上。六是选派农村学校校长到名校或先进地区培训学习。组织农村学校校长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高级研修班培训;选派校长或副校长到江苏苏州等发达城市的优质学校挂职锻炼。
截至2010年底,新余市教育公平迈出重要步伐,基本实行了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普及化、教学手段信息化。全市为11万学生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高中生、中职生、考入大学一年级新生发放国家助学金;全市教育经费投入11.53亿元,比2009年增长22.4%;中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大幅度提高。
◆(作者系江西省新余市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