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廖克玉这个名字,今天恐怕无人知晓。但若在这个名字前面加上“湖广总督夫人”等头衔会让人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她不但容貌秀丽,而且潜伏在清朝重臣瑞澂身边,以智慧与勇敢见证了历史更迭的重要时刻。
初见面气质非凡
细观察出身高贵
上个世纪40年代初,我和王铿(著名律师,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相恋时,曾在他家见过这位未来的婆婆。我见她第一眼的感觉,就是这位老太太气质非凡。不过,王铿当时并没有向我介绍母亲的身世,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这是家母。”
在和王铿恋爱的那段日子里,我俩大多是谈论上海的话题,尤其是海派文化之类,偶尔也说到辛亥革命的往事。我发现,只要一涉及武昌起义的话题,王铿的精神就会亢奋起来,而且滔滔不绝。
有一次,王铿说在家里举行派对,邀我前去参加。记得那天,他母亲身着民国时代的服饰,和我同桌就餐。我感觉在社交场合,这位老太太的举手投足和遣词用语都与众不同,显然是位见过世面的人物。再仔细观察她的服饰和头饰,几乎每一个细节都装饰得完美无瑕。这种品位在当时的上海滩也是罕见的。
“这老人家到底是什么来历呀?”尽管心里好奇,但是出于礼貌,我还是不敢追问。
和王铿结婚后,我就辞去了学校的工作,回家当起了“全职太太”。婆婆能说出不少大饭店厨师的名字,这更让我对她的身世感到好奇,因为普通人是不会关注饭店厨师姓啥叫啥的。
不仅如此,婆婆在麻将桌上更是“武林高手”,她的牌局几乎十局九赢。她和其他人玩麻将时,有着旋转乾坤的能耐,想赢就赢,要输即输。她说起《红楼梦》来也头头是道,常常在饭局和牌局上,用宝玉、黛玉等来形容某个人的状态,让人听后乐不可支。我越发感觉到,这位老人家并非凡人。
直到有一天,我在帮着先生整理案桌时,突然发现抽屉里有他写的长篇报告文学《民国西施廖克玉》。我不由得吃了一惊:廖克玉不是我婆婆吗?我忍不住翻阅起书稿来,这才明白了气质非凡的婆婆的来历——她不但是清朝总督夫人,还是哈同夫人罗迦陵的结拜姐妹……
宋教仁亲自布局
廖家女卧底帅府
要了解婆婆廖克玉的身世,先得从清朝大官瑞澂说起。
1908年,时任江苏布政使的瑞澂中年丧偶,意欲再娶。
说来也巧,此事托给了瑞澂的账房吴永瑞。吴永瑞是同盟会秘密会员,他立刻报告了正在湖南长沙的宋教仁。宋教仁深知良机难得,与吴商议后,看中一恰当人选。吴永瑞遂星夜赶往江西宁都,宋教仁则在长沙静候佳音。
宋、吴看中的人是谁?此人乃吴永瑞同乡廖兆熊的独女,小名克玉,正值豆蔻年华。不仅容貌出众,更兼天资聪颖、知书达礼。廖兆熊早年做过“游击”(清朝武官),因不得志而解甲归田,对清王朝早已失望。谁知好事多磨,吴永瑞在江西宁都扑了个空。原来廖兆熊已死,廖夫人携女去了上海。吴永瑞即刻返回长沙。
宋教仁得报后,遂与吴永瑞结伴从长沙急驰上海,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廖家。两人向廖夫人说明来意,恳请献出掌上明珠。廖、吴两家本是世交,加之宋教仁言辞恳切,廖夫人当场允诺了这门非同一般的婚事。
吴永瑞回去后,代廖家向瑞澂提了三个要求:其一,克玉需娶为正室,决不当小妾;其二,克玉之母因住不惯衙门,需在邻近找一住处(此乃为克玉日后假借“归宁”暗递消息创造条件);其三,不收任何彩礼。这三条都是宋教仁策划的。
瑞澂听了吴永瑞转达的这三个条件后,认为这户人家果然不同凡响。老太太不住在衙门里,也就不会通过女儿来干政;不要彩礼,更显示廖家不是贪财之人。瑞澂对此很满意。但他至死都不知道,这位新夫人是革命党派来的卧底。
坊间传说廖克玉是瑞澂的小妾,这是有违事实的。廖克玉实乃瑞澂之续弦。
大官僚坐镇武昌
新夫人暗传消息
瑞澂自娶了廖克玉之后,官运陡然亨通。短短两年之内,连升二级。从江苏布政使(藩台)升为江苏巡抚,又升为湖广总督(制台)。满族人大都迷信,官越大,迷信得越厉害。瑞澂及周围之人,多把这位新夫人敬为“帮夫星”,尤其是瑞澂,对新夫人更是言听计从,不敢有违。后来廖夫人说:“我们家里的男人个个怕老婆,就是从那时沿袭下来的。”
其实,瑞澂的仕途畅达,借的还是“裙带”之光。
瑞澂出身于满族贵胄,祖父是琦善,父亲是恭镗,曾任黑龙江将军。光绪皇帝的珍妃、瑾妃,都是瑞澂的表妹。
其时光绪已死,三岁顽童溥仪即位,由其父载沣摄政,执掌朝中大权。载沣的堂兄弟加连襟是载泽,而瑞澂原本是载泽的妹夫(瑞澂亡妻是载泽之妹)。朝中有人在,自然好做官。
此外,当时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各省)反清斗争风起云涌。载沣为了维护统治地位,急于把皇亲国戚安排在重要位子上,同时又竭力排斥汉人官吏(袁世凯就是这时被载沣罢免的),确保因血缘而带来的忠诚。在这种情形下,瑞澂的仕途自然上升得飞快。
调升湖广总督时,瑞澂一度想推托。一是湖广地区民风剽悍,历来是多事之地;二是湖广地区革命党活动频繁,军队极不牢靠。湖南长沙发生的抢米事件曾震动全国。想不到,新夫人廖克玉却催着丈夫去上任。因当时的武昌已是革命力量云集的重镇,革命党也有盘算,来个瑞澂总比其他清廷鹰犬好对付些。瑞澂内外都难推辞,就请了一个月长假,先在上海玩了个痛快,随后勉强赴任。
第二年,端方途经武昌,瑞澂设席款待间,推脱自己体力欠佳,恳求端方屈接总督一职。端方时任川汉铁路大臣,眼睛瞄着“总理”的位子,哪里肯接这个茬?瑞澂只得就此死心,就盼“帮夫星”能带来更多“好运气”了。
廖夫人在制台衙门很活跃,不时将情报送到母亲处。原来瑞澂闲来常聊些公事,以博家人一笑。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由于情报及时,那些本已落入网中的革命党人,都一个个抢在被捕前脱了身。有一次,租界当局暗送消息给瑞澂,说日前制造炸弹案的首领黄兴正在租界,可派人火速抓捕。廖夫人从瑞澂嘴里听说后,立即借“归宁”把情报送了出去,清兵再次扑空。此等“蹊跷事”虽屡屡发生,但瑞澂等只认为是革命党神通广大,从未疑心制台夫人是革命党潜伏在身边的“特工”。 施巧计延误决策
革命党重获生机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能取得成功,廖克玉功不可没。她为处于困境中的起义者赢得了整整一个白昼。
10月8日,共进会领袖孙武在俄租界宝善里的秘密机关赶制炸弹,因失事爆炸,引来大批巡捕,致使起义之事泄露。瑞澂从俄国巡捕手中,获得了许多革命党人的枪支、旗帜、名册等,立即出动军警大肆搜捕革命党人。
当时湖北的清军被端方调入川中镇压“护路运动”,武昌城内兵力空虚。军营内大都是暗怀反清之志的新兵,瑞澂虽有“乱党”名册在手,但慑于军队随时可能哗变,就暂时没敢向军营内开刀。
10月9日早晨,文学社领袖蒋翊武从岳阳赶到武昌。他原本认为起义时机尚未成熟,打算推迟日期。如今事发突然,起义计划外泄,不得不紧急应变,蒋翊武以起义军临时总司令的身份,签署了提前起义的命令。
总指挥部的邓玉麟受命前往起义主力——工程第八营和南湖炮队及其他营地,传达起义命令,以午夜炮响为号,全城起事响应。
谁也没想到,当夜11点半,清兵突然闯进小朝街85号,坐镇指挥的蒋翊武、彭楚藩、刘复基被捕。
清兵不知已捕获了起义的首脑,只当是一般的革命党人。尤其是蒋翊武,身穿枣红马褂,拖着长辫,土头土脑,活像个落魄的老酸儒。蒋翊武乘清兵不备,从被关的土院子里翻墙脱身。等清兵明白过来,“总司令”已猛虎归山。瑞澂又气又急,连夜审讯并杀害了彭、刘二位志士。
时至午夜,却不闻起义炮响。原来武汉三镇早已戒严,军营、兵校更是一概禁止出入,新兵连上厕所都不允准。邓玉麟四处碰壁,空怀一纸命令却无法送达。
起义一方群龙无首,消息不明,无法举事。瑞澂也因实力欠缺,只能紧闭城门,封锁营房,靠少数旧军镇守重地,坐等湘豫援军。武昌城内,敌我双方处于凶险莫测的僵持阶段。
总督衙门内,形成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立刻集结旧军,按图索骥,赶赴军营,以局部优势各个击破,将军队中的革命党人一网打尽。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新军中的反叛分子知道名册已落入当局手中,不造反也是死,抱着“鱼死网破”的决心。不如先当众焚毁名册,以安抚军心,等几天后援军一到,再开杀戒也不迟。
瑞澂无论采纳哪一种意见,实际上都能暂时稳住局面。如果是这样的话,清王朝或许还能多苟延些时日。偏偏瑞澂是个优柔寡断之辈,一时下不了决心,便去请教廖夫人。这样一件关涉大清安危的大事,居然可以凭夫人片言决断。廖夫人身为革命党的“卧底”,自然懂得眼下局势之险峻,她为瑞澂出了个“以不变应万变”的保守主张。结果,10月10日整整一个白昼,手握重权的瑞澂什么动作也没有做,给了起义军宝贵的时间。
临危局总督逃逸
清王朝丧钟撞响
10月10日晚7时许,工程第八营二排的士兵金兆龙等,在排长查夜时被发现抱枪而卧,因拒捕而首先开火。随即全营革命党闻警群起,率先下手击毙了一些当官的和铁杆亲清士兵。驻第八营的起义总代表熊秉坤紧急应变,宣布起义,并率军攻打楚望台军火库。
各营地内早已焦灼不安的起义者,听见密集的枪声,知道起义发动,亦迅速举事响应,整个武昌城顿时淹没在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中。
没过多久,各路起义军便集聚起来,攻打总督衙门。
惊惶不安的瑞澂,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下属中,除了“楚豫号”兵轮管带(相当于后来的舰长)陈德龙主张瑞澂撤上兵轮,遥控指挥,其余的都一致请求瑞澂固守总督衙门,等待援军。其中有个叫张梅生的师爷,早在瑞澂任九江道时就追随门下,是瑞澂的心腹智囊。平时瑞澂对张梅生十分倚重,事无巨细,皆按张师爷之言定夺。瑞澂自己也承认:升官靠泽公爷(载泽),做官靠张师爷。如今张梅生力主坚守,瑞澂即使再胆怯,也只得硬着头皮死守。
其实张梅生并没估错局势。当时驻守武汉地区的清兵约有二十二个营。除五个营起义外,清廷能够指挥的还有十七个营,是起义军兵力的三倍。只要守住总督衙门,最迟第二天就有援军抵达。进攻总督衙门的起义军,遇到了警卫部队猛烈的火力阻击。后者多是老兵,机关枪配备较多,射击精准,实战经验丰富,将起义军死死地挡在射程之外。
迂回至右路进攻的义军,在王府口菜场同样被机关枪封锁,无法前进。左路攻到恤孤巷口,也遭伏兵截击,失利退回。其时天黑阴雨,义军炮队无法发挥威力,处于极为不利的被动状态。
历史再次面临着被改写的局面。
起义军必须捣毁总督衙门,方能奠定胜局。但是瑞澂不走,死守待援的主张不改,总督衙门一时难以攻下,起义便有夭折的危险。就在这关系起义成败的关键时刻,廖克玉这位当时只有十八岁的女子,再次智勇过人地挺身而出,解开了起义军的火力无法解开的“僵结”。
廖夫人和母亲商议后,决定怂恿瑞澂出走,以造成群龙无首的局面,让总督衙门尽早瓦解。廖夫人找到瑞澂,先贬张师爷的计谋充满书呆子气,再捧陈德龙所言为进退两全之策,同时又在瑞澂家人中间散布恐慌情绪,把瑞澂弄得方寸大乱。
此时整个总督衙门内,能与张梅生匹敌的恐怕也只有这位廖夫人了。一个是瑞澂赖以做官施政的张师爷,一个是天上“帮夫星”下凡的夫人,瑞澂夹在中间,要作出的几乎是生平最艰难的抉择。最后挨到了晚上10点,还是决定撤往“楚豫号”兵轮。
瑞澂命人在总督府临江的后墙上挖了个洞,带着家眷和近侍逃走了。等到总督大人带着家眷上了兵轮后,陈德龙立即下令开赴汉口。
总督大人一走,犹如屋去中梁,武昌城守军哪里还有半点斗志,军心顿时崩溃,战局立刻改观。不多时,总督衙门便被攻陷,清军兵败如山倒。次日,汉阳、汉口相继光复。清王朝统治的丧钟,终于撞响了。
瑞澂带着家眷等辗转到了上海,躲进了哈同花园。此时的瑞澂身为清朝头号罪人,上海道刘香生已几次奉命同租界交涉,要逮捕他入京治罪。好在瑞澂昔日在上海道任内,曾将一大笔庚子赔款存在哈同那里,这让哈同因此赚过大钱,所以哈同夫妇替他在租界里打点。不久之后,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1913年6月15日,廖克玉这个为民国立下殊勋的奇女子,在章太炎的婚礼上见到了孙中山,受到了孙先生的热情赞扬。宋教仁在上海一品香旅社约见廖克玉时说:“你为民国立了大功!你是民国的‘西施’!”宋教仁遇刺后,廖克玉便退隐江西老家,后迁居上海。
1980年,受谭其骧、周谷城两位教授推荐,廖克玉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其间撰写过多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回忆录。
1984年,婆婆廖克玉病故于上海寓所,享年九十岁。遵照她生前遗言,遗体捐献给医学院供教学所用。
〔本刊责任编辑 袁小玲〕
〔原载《新安晚报》
2016年5月23、24日〕
初见面气质非凡
细观察出身高贵
上个世纪40年代初,我和王铿(著名律师,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相恋时,曾在他家见过这位未来的婆婆。我见她第一眼的感觉,就是这位老太太气质非凡。不过,王铿当时并没有向我介绍母亲的身世,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这是家母。”
在和王铿恋爱的那段日子里,我俩大多是谈论上海的话题,尤其是海派文化之类,偶尔也说到辛亥革命的往事。我发现,只要一涉及武昌起义的话题,王铿的精神就会亢奋起来,而且滔滔不绝。
有一次,王铿说在家里举行派对,邀我前去参加。记得那天,他母亲身着民国时代的服饰,和我同桌就餐。我感觉在社交场合,这位老太太的举手投足和遣词用语都与众不同,显然是位见过世面的人物。再仔细观察她的服饰和头饰,几乎每一个细节都装饰得完美无瑕。这种品位在当时的上海滩也是罕见的。
“这老人家到底是什么来历呀?”尽管心里好奇,但是出于礼貌,我还是不敢追问。
和王铿结婚后,我就辞去了学校的工作,回家当起了“全职太太”。婆婆能说出不少大饭店厨师的名字,这更让我对她的身世感到好奇,因为普通人是不会关注饭店厨师姓啥叫啥的。
不仅如此,婆婆在麻将桌上更是“武林高手”,她的牌局几乎十局九赢。她和其他人玩麻将时,有着旋转乾坤的能耐,想赢就赢,要输即输。她说起《红楼梦》来也头头是道,常常在饭局和牌局上,用宝玉、黛玉等来形容某个人的状态,让人听后乐不可支。我越发感觉到,这位老人家并非凡人。
直到有一天,我在帮着先生整理案桌时,突然发现抽屉里有他写的长篇报告文学《民国西施廖克玉》。我不由得吃了一惊:廖克玉不是我婆婆吗?我忍不住翻阅起书稿来,这才明白了气质非凡的婆婆的来历——她不但是清朝总督夫人,还是哈同夫人罗迦陵的结拜姐妹……
宋教仁亲自布局
廖家女卧底帅府
要了解婆婆廖克玉的身世,先得从清朝大官瑞澂说起。
1908年,时任江苏布政使的瑞澂中年丧偶,意欲再娶。
说来也巧,此事托给了瑞澂的账房吴永瑞。吴永瑞是同盟会秘密会员,他立刻报告了正在湖南长沙的宋教仁。宋教仁深知良机难得,与吴商议后,看中一恰当人选。吴永瑞遂星夜赶往江西宁都,宋教仁则在长沙静候佳音。
宋、吴看中的人是谁?此人乃吴永瑞同乡廖兆熊的独女,小名克玉,正值豆蔻年华。不仅容貌出众,更兼天资聪颖、知书达礼。廖兆熊早年做过“游击”(清朝武官),因不得志而解甲归田,对清王朝早已失望。谁知好事多磨,吴永瑞在江西宁都扑了个空。原来廖兆熊已死,廖夫人携女去了上海。吴永瑞即刻返回长沙。
宋教仁得报后,遂与吴永瑞结伴从长沙急驰上海,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廖家。两人向廖夫人说明来意,恳请献出掌上明珠。廖、吴两家本是世交,加之宋教仁言辞恳切,廖夫人当场允诺了这门非同一般的婚事。
吴永瑞回去后,代廖家向瑞澂提了三个要求:其一,克玉需娶为正室,决不当小妾;其二,克玉之母因住不惯衙门,需在邻近找一住处(此乃为克玉日后假借“归宁”暗递消息创造条件);其三,不收任何彩礼。这三条都是宋教仁策划的。
瑞澂听了吴永瑞转达的这三个条件后,认为这户人家果然不同凡响。老太太不住在衙门里,也就不会通过女儿来干政;不要彩礼,更显示廖家不是贪财之人。瑞澂对此很满意。但他至死都不知道,这位新夫人是革命党派来的卧底。
坊间传说廖克玉是瑞澂的小妾,这是有违事实的。廖克玉实乃瑞澂之续弦。
大官僚坐镇武昌
新夫人暗传消息
瑞澂自娶了廖克玉之后,官运陡然亨通。短短两年之内,连升二级。从江苏布政使(藩台)升为江苏巡抚,又升为湖广总督(制台)。满族人大都迷信,官越大,迷信得越厉害。瑞澂及周围之人,多把这位新夫人敬为“帮夫星”,尤其是瑞澂,对新夫人更是言听计从,不敢有违。后来廖夫人说:“我们家里的男人个个怕老婆,就是从那时沿袭下来的。”
其实,瑞澂的仕途畅达,借的还是“裙带”之光。
瑞澂出身于满族贵胄,祖父是琦善,父亲是恭镗,曾任黑龙江将军。光绪皇帝的珍妃、瑾妃,都是瑞澂的表妹。
其时光绪已死,三岁顽童溥仪即位,由其父载沣摄政,执掌朝中大权。载沣的堂兄弟加连襟是载泽,而瑞澂原本是载泽的妹夫(瑞澂亡妻是载泽之妹)。朝中有人在,自然好做官。
此外,当时全国各地(尤其是南方各省)反清斗争风起云涌。载沣为了维护统治地位,急于把皇亲国戚安排在重要位子上,同时又竭力排斥汉人官吏(袁世凯就是这时被载沣罢免的),确保因血缘而带来的忠诚。在这种情形下,瑞澂的仕途自然上升得飞快。
调升湖广总督时,瑞澂一度想推托。一是湖广地区民风剽悍,历来是多事之地;二是湖广地区革命党活动频繁,军队极不牢靠。湖南长沙发生的抢米事件曾震动全国。想不到,新夫人廖克玉却催着丈夫去上任。因当时的武昌已是革命力量云集的重镇,革命党也有盘算,来个瑞澂总比其他清廷鹰犬好对付些。瑞澂内外都难推辞,就请了一个月长假,先在上海玩了个痛快,随后勉强赴任。
第二年,端方途经武昌,瑞澂设席款待间,推脱自己体力欠佳,恳求端方屈接总督一职。端方时任川汉铁路大臣,眼睛瞄着“总理”的位子,哪里肯接这个茬?瑞澂只得就此死心,就盼“帮夫星”能带来更多“好运气”了。
廖夫人在制台衙门很活跃,不时将情报送到母亲处。原来瑞澂闲来常聊些公事,以博家人一笑。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由于情报及时,那些本已落入网中的革命党人,都一个个抢在被捕前脱了身。有一次,租界当局暗送消息给瑞澂,说日前制造炸弹案的首领黄兴正在租界,可派人火速抓捕。廖夫人从瑞澂嘴里听说后,立即借“归宁”把情报送了出去,清兵再次扑空。此等“蹊跷事”虽屡屡发生,但瑞澂等只认为是革命党神通广大,从未疑心制台夫人是革命党潜伏在身边的“特工”。 施巧计延误决策
革命党重获生机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能取得成功,廖克玉功不可没。她为处于困境中的起义者赢得了整整一个白昼。
10月8日,共进会领袖孙武在俄租界宝善里的秘密机关赶制炸弹,因失事爆炸,引来大批巡捕,致使起义之事泄露。瑞澂从俄国巡捕手中,获得了许多革命党人的枪支、旗帜、名册等,立即出动军警大肆搜捕革命党人。
当时湖北的清军被端方调入川中镇压“护路运动”,武昌城内兵力空虚。军营内大都是暗怀反清之志的新兵,瑞澂虽有“乱党”名册在手,但慑于军队随时可能哗变,就暂时没敢向军营内开刀。
10月9日早晨,文学社领袖蒋翊武从岳阳赶到武昌。他原本认为起义时机尚未成熟,打算推迟日期。如今事发突然,起义计划外泄,不得不紧急应变,蒋翊武以起义军临时总司令的身份,签署了提前起义的命令。
总指挥部的邓玉麟受命前往起义主力——工程第八营和南湖炮队及其他营地,传达起义命令,以午夜炮响为号,全城起事响应。
谁也没想到,当夜11点半,清兵突然闯进小朝街85号,坐镇指挥的蒋翊武、彭楚藩、刘复基被捕。
清兵不知已捕获了起义的首脑,只当是一般的革命党人。尤其是蒋翊武,身穿枣红马褂,拖着长辫,土头土脑,活像个落魄的老酸儒。蒋翊武乘清兵不备,从被关的土院子里翻墙脱身。等清兵明白过来,“总司令”已猛虎归山。瑞澂又气又急,连夜审讯并杀害了彭、刘二位志士。
时至午夜,却不闻起义炮响。原来武汉三镇早已戒严,军营、兵校更是一概禁止出入,新兵连上厕所都不允准。邓玉麟四处碰壁,空怀一纸命令却无法送达。
起义一方群龙无首,消息不明,无法举事。瑞澂也因实力欠缺,只能紧闭城门,封锁营房,靠少数旧军镇守重地,坐等湘豫援军。武昌城内,敌我双方处于凶险莫测的僵持阶段。
总督衙门内,形成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立刻集结旧军,按图索骥,赶赴军营,以局部优势各个击破,将军队中的革命党人一网打尽。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新军中的反叛分子知道名册已落入当局手中,不造反也是死,抱着“鱼死网破”的决心。不如先当众焚毁名册,以安抚军心,等几天后援军一到,再开杀戒也不迟。
瑞澂无论采纳哪一种意见,实际上都能暂时稳住局面。如果是这样的话,清王朝或许还能多苟延些时日。偏偏瑞澂是个优柔寡断之辈,一时下不了决心,便去请教廖夫人。这样一件关涉大清安危的大事,居然可以凭夫人片言决断。廖夫人身为革命党的“卧底”,自然懂得眼下局势之险峻,她为瑞澂出了个“以不变应万变”的保守主张。结果,10月10日整整一个白昼,手握重权的瑞澂什么动作也没有做,给了起义军宝贵的时间。
临危局总督逃逸
清王朝丧钟撞响
10月10日晚7时许,工程第八营二排的士兵金兆龙等,在排长查夜时被发现抱枪而卧,因拒捕而首先开火。随即全营革命党闻警群起,率先下手击毙了一些当官的和铁杆亲清士兵。驻第八营的起义总代表熊秉坤紧急应变,宣布起义,并率军攻打楚望台军火库。
各营地内早已焦灼不安的起义者,听见密集的枪声,知道起义发动,亦迅速举事响应,整个武昌城顿时淹没在震耳欲聋的枪炮声中。
没过多久,各路起义军便集聚起来,攻打总督衙门。
惊惶不安的瑞澂,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下属中,除了“楚豫号”兵轮管带(相当于后来的舰长)陈德龙主张瑞澂撤上兵轮,遥控指挥,其余的都一致请求瑞澂固守总督衙门,等待援军。其中有个叫张梅生的师爷,早在瑞澂任九江道时就追随门下,是瑞澂的心腹智囊。平时瑞澂对张梅生十分倚重,事无巨细,皆按张师爷之言定夺。瑞澂自己也承认:升官靠泽公爷(载泽),做官靠张师爷。如今张梅生力主坚守,瑞澂即使再胆怯,也只得硬着头皮死守。
其实张梅生并没估错局势。当时驻守武汉地区的清兵约有二十二个营。除五个营起义外,清廷能够指挥的还有十七个营,是起义军兵力的三倍。只要守住总督衙门,最迟第二天就有援军抵达。进攻总督衙门的起义军,遇到了警卫部队猛烈的火力阻击。后者多是老兵,机关枪配备较多,射击精准,实战经验丰富,将起义军死死地挡在射程之外。
迂回至右路进攻的义军,在王府口菜场同样被机关枪封锁,无法前进。左路攻到恤孤巷口,也遭伏兵截击,失利退回。其时天黑阴雨,义军炮队无法发挥威力,处于极为不利的被动状态。
历史再次面临着被改写的局面。
起义军必须捣毁总督衙门,方能奠定胜局。但是瑞澂不走,死守待援的主张不改,总督衙门一时难以攻下,起义便有夭折的危险。就在这关系起义成败的关键时刻,廖克玉这位当时只有十八岁的女子,再次智勇过人地挺身而出,解开了起义军的火力无法解开的“僵结”。
廖夫人和母亲商议后,决定怂恿瑞澂出走,以造成群龙无首的局面,让总督衙门尽早瓦解。廖夫人找到瑞澂,先贬张师爷的计谋充满书呆子气,再捧陈德龙所言为进退两全之策,同时又在瑞澂家人中间散布恐慌情绪,把瑞澂弄得方寸大乱。
此时整个总督衙门内,能与张梅生匹敌的恐怕也只有这位廖夫人了。一个是瑞澂赖以做官施政的张师爷,一个是天上“帮夫星”下凡的夫人,瑞澂夹在中间,要作出的几乎是生平最艰难的抉择。最后挨到了晚上10点,还是决定撤往“楚豫号”兵轮。
瑞澂命人在总督府临江的后墙上挖了个洞,带着家眷和近侍逃走了。等到总督大人带着家眷上了兵轮后,陈德龙立即下令开赴汉口。
总督大人一走,犹如屋去中梁,武昌城守军哪里还有半点斗志,军心顿时崩溃,战局立刻改观。不多时,总督衙门便被攻陷,清军兵败如山倒。次日,汉阳、汉口相继光复。清王朝统治的丧钟,终于撞响了。
瑞澂带着家眷等辗转到了上海,躲进了哈同花园。此时的瑞澂身为清朝头号罪人,上海道刘香生已几次奉命同租界交涉,要逮捕他入京治罪。好在瑞澂昔日在上海道任内,曾将一大笔庚子赔款存在哈同那里,这让哈同因此赚过大钱,所以哈同夫妇替他在租界里打点。不久之后,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1913年6月15日,廖克玉这个为民国立下殊勋的奇女子,在章太炎的婚礼上见到了孙中山,受到了孙先生的热情赞扬。宋教仁在上海一品香旅社约见廖克玉时说:“你为民国立了大功!你是民国的‘西施’!”宋教仁遇刺后,廖克玉便退隐江西老家,后迁居上海。
1980年,受谭其骧、周谷城两位教授推荐,廖克玉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其间撰写过多篇关于辛亥革命的回忆录。
1984年,婆婆廖克玉病故于上海寓所,享年九十岁。遵照她生前遗言,遗体捐献给医学院供教学所用。
〔本刊责任编辑 袁小玲〕
〔原载《新安晚报》
2016年5月23、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