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蝴蝶》Op.2、《狂欢节》Op.9、《大卫同盟舞曲》Op.6是舒曼早期的三首钢琴套曲,这三部作品在文学背景、音乐形象等方面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文尝试从不同的切入点对三首作品进行比较与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
【关键词】舒曼;浪漫主义;钢琴套曲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罗伯特·舒曼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之一。《蝴蝶》Op.2、《狂欢节》Op.9《大卫同盟舞曲》Op.6是他早期的三首钢琴套曲,这三部作品在文学背景、音乐形象等方面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在《狂欢节》中,《蝴蝶》的某一片段一闪而过;《狂欢节》中的克拉拉、肖邦、帕格尼尼都是“大卫同盟”的成员;双胞胎兄弟瓦尔特与伏尔特的音乐形象在《蝴蝶》中初具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化身为《狂欢节》和《大卫同盟舞曲》中出现的重要形象弗洛里斯坦和俄赛比乌斯……本文尝试从不同的切入点对三首作品进行比较与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
一、创作年代与背景
1830年,一直遵循母命在莱比锡学习法律的舒曼终于做出了人生中最坚定的决定:放弃学业,完全投身于音乐艺术。接下来的10年,可谓是舒曼的黄金10年,他写下了自己最优秀的钢琴作品:《阿贝格变奏曲》Op.1(1830)、《蝴蝶》Op.2(1829-31)、《大卫同盟舞曲》Op.6(1837),《狂欢节》Op.9(1834-35)、《f小调奏鸣曲》Op.11(1833-35)、《幻想曲》Op.12(1837)、《交响练习曲》Op.13(1834)、《童年情景》Op.15(1838),《克莱斯勒偶记》(1838)、《C大调幻想曲》Op.17(1836)……这些钢琴作品大都和克拉拉有关,而克拉拉也以全部的热情演奏舒曼的这些作品。
作品《蝴蝶》完成于1831年,是舒曼最早起笔的一部钢琴套曲,《大卫同盟舞曲》完成于1837年,实际上比作品第九号《狂欢节》还要晚两年,舒曼刻意保留了6这个作品号留给它,其用意我们可以从克拉拉的作品第六号之5的《玛祖卡》中窥见端倪。舒曼的《大卫同盟舞曲》第一首开头(见谱例1)撷取了克拉拉的这首玛祖卡最初两个小节作为动机(见谱例2)。舒曼选用了和克拉拉同样的作品号,以示自己对这首作品的重视与珍爱。这首《大卫同盟舞曲》也可以被看作是舒曼送给克拉拉的订婚礼物。1837年8月13日,舒曼与克拉拉秘密地订婚,8月20日,依旧难掩激动与兴奋的舒曼在他的记事本上写下:“创作大卫同盟舞曲。”9月21日,舒曼在写给朋友阿道夫亨赛特的信中说道:“就在刚刚,18首大卫同盟舞曲已经完成了……”在另一封写给克拉拉的信中他这样描绘道:“这首作品里有许多关于婚礼场面的描写——是我在回忆中怀着无与伦比的激动谱写的……你将会发现,这首曲子是完完全全献给你的……”
《狂欢节》完成于1834年。这一年,舒曼主持创办了《新音乐杂志》,这本杂志使音乐评论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同时向世人宣扬正统的艺术价值观。关于《狂欢节》,舒曼在名为《弗朗兹?李斯特》的评论文章中写道:“……这些乐曲的内容与狂欢节没有太大联系。我是怀着严肃的心情写的,而且和一些特殊的个人遭遇有关。我把这些乐曲汇编成集,给每一首加上了名称,这个曲集被称为《狂欢节》……”
二、隐喻与文字游戏
舒曼出生于德国一个出版商家庭,在热爱文学的父亲的熏陶下,舒曼自幼对文学作品及诗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当我们在演奏或聆听舒曼音乐作品的时候,会深深地感受到他的音乐思维中掺杂着相当程度的文学思维。E.T.A霍夫曼《谢拉皮翁兄弟》和让·保罗的《少不更事的岁月》等小说及诗歌,都给了舒曼无限的创作灵感。其中,《雄猫穆尔的生活馆》中疯狂的指挥克莱斯勒,后来被舒曼写进了自己的《克莱斯勒偶记》,当然这首套曲并不是对文学情节的描写与解读,更多的是一种意蕴的表达。而《蝴蝶》的灵感来自让·保罗的小说《少不更事的岁月》最后一章。小说讲述了孪生兄弟瓦尔特和乌尔特共同爱上少女维娜的故事。这首作品所表现的正是故事最后的高潮部分。在盛大的假面舞會上,两兄弟通过交换服装来测试爱人的真心。《蝴蝶》的德语译作《Larvetanz》(假面之舞,Tanz的释义为舞蹈)。在德语中,Larve 既可解释为假面,又可以翻译成幼虫、虫蛹。与文中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兄弟一样,《蝴蝶》的标题本身就带有双重含义。
受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舒曼十分热衷于这种文字游戏。早在1831年,他就用字母的排列创作了《阿贝格变奏曲》(Variation über den Namen Abegg),在《狂欢节》中,他又运用了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用德国一个小村庄的名字“ASCH”(音名:降E,C,B,A)四个音的变化排列作为动机,谱写了这首作品,并以《狂欢节-四个音符的游戏》(Canavla-Scènes mignonnes sur 4 Notes)的标题出版。
《狂欢节》曲8与曲9间的“斯芬克斯”三个字迷,就是ASCH的三种排列方法。
三首钢琴套曲表现的都是盛大的舞会(庆祝)场面。 在作品《蝴蝶》的结尾,舒曼用具象的手法,用连续的六个“A”音,象征着时钟敲响了六点,舞会在清晨散场了。在《大卫同盟舞曲》第二集的终曲,同样是描绘舞会的场景,舒曼又一次运用了相同的创作手法,接连十二个“C”音,表示午夜十二点。(49小节起)
《狂欢节》虽然在标题的字面上没有“舞曲”的字样,但是以“假面舞会”的设想来构思的。
三、双重性格
舒曼自称是一个“耽于幻想的音乐家”。“双重性格”这个概念可以说影响了他的一生,也几乎贯穿了他的所有钢琴音乐。在作品《蝴蝶》中,舒曼着力塑造了一对性格迥异的孪生兄弟的形象,哥哥瓦尔特热情奔放,豪放不羁;弟弟乌尔特忧郁敏感,富有诗人气质。作品用大小调明暗两种色彩的交织对比表现了两人不同的性格特征。这对孪生兄弟的双重性格形象在这部作品中初具雏形,也给了舒曼无限灵感。随着时间的推移,瓦尔特和乌尔特被舒曼赋予了新的名字和形象:弗洛里斯坦和俄塞比乌斯,弗洛里斯坦是贝多芬的歌剧《费德李奥》中男主角的名字,他是一位敢于反抗暴政的斗士,这两个虚构的人物逐渐成为舒曼本人的代言人,同时也代表了他的双重身份:他不但是一位作曲家, 也是一位出色的音乐评论家。他对浪漫主义的贡献有一半是在他的文笔之中, 而他的音乐和乐评作品常是两种思想杂糅的产物。作为舒曼审美理想的艺术化身,他们在《新音乐杂志》上高谈阔论,发表了大量犀利的音乐评论,同时又作为作曲家活跃在音乐界。在《大卫同盟舞曲》《交响练习曲》《C大调幻想曲》等几部作品的封页上,作曲家名字一栏赫然写着“弗洛里斯坦与俄塞比乌斯。”
作品《狂欢节》的第五首和第六首,舒曼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这两个虚拟人物的音乐形象,而这也是他本人的真实性格写照。俄塞比乌斯的诗意与敏感,善于幻想,和弗洛里斯坦的大胆奔放,冲动热情,这种极端的矛盾冲突与强烈的自我意识,在这里得到了完全的呈现。
例:《狂欢节》之六:弗洛里斯坦
《大卫同盟舞曲》共分为两个集子,每集各由九首小曲组成。在每首小曲的结尾处均有F.或E.或F&E(弗洛里斯坦和俄塞比乌斯的首字母)的署名,以表明这首小曲的音乐性格。其中的第一首是少数F&E两种性格同时出现的乐曲。舒曼用频繁又充满力量的重音,与温柔诗意的高声部旋律互相交织,似强调着弗洛里斯坦和俄塞比乌斯两种不同性格的融合与互补。
“大卫同盟”的典故来自于《圣经》:大卫原是个牧羊人,擅音乐,他带领以色列人打败了非利士人的入侵,并成为了以色列王。事实上,大卫同盟是一个只存在于舒曼幻想中的组织,成员们是在音乐见解等方面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如肖邦、帕格尼尼、克拉拉、莫扎特等。按照舒曼的解释,大卫同盟的成员是“注定要消灭音乐上和其他方面的一切非利士人的青年和成年人”。在《狂欢节》中,有专门的片段勾勒他们的形象。大卫同盟盟友们的身影贯穿了作品6和作品9,而《狂欢节》的终曲《大卫同盟进攻庸夫俗子的进行曲》描绘的是大卫同盟的盟友们向象征守旧肤浅的庸俗音乐势力“非利士人” 发起进攻,并在“狂欢”的舞会上庆祝胜利的场面。
四、结语
舒曼的钢琴套曲是他创作领域的重要组成,他的浪漫主义思想在音乐中得到了完全的呈现。如果我们能从不同的切入点去探寻舒曼音乐中的文学性、去研究其双重性格所塑造的那些音乐形象,必将对我们理解他的作品有所帮助。
【关键词】舒曼;浪漫主义;钢琴套曲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罗伯特·舒曼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之一。《蝴蝶》Op.2、《狂欢节》Op.9《大卫同盟舞曲》Op.6是他早期的三首钢琴套曲,这三部作品在文学背景、音乐形象等方面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在《狂欢节》中,《蝴蝶》的某一片段一闪而过;《狂欢节》中的克拉拉、肖邦、帕格尼尼都是“大卫同盟”的成员;双胞胎兄弟瓦尔特与伏尔特的音乐形象在《蝴蝶》中初具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化身为《狂欢节》和《大卫同盟舞曲》中出现的重要形象弗洛里斯坦和俄赛比乌斯……本文尝试从不同的切入点对三首作品进行比较与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
一、创作年代与背景
1830年,一直遵循母命在莱比锡学习法律的舒曼终于做出了人生中最坚定的决定:放弃学业,完全投身于音乐艺术。接下来的10年,可谓是舒曼的黄金10年,他写下了自己最优秀的钢琴作品:《阿贝格变奏曲》Op.1(1830)、《蝴蝶》Op.2(1829-31)、《大卫同盟舞曲》Op.6(1837),《狂欢节》Op.9(1834-35)、《f小调奏鸣曲》Op.11(1833-35)、《幻想曲》Op.12(1837)、《交响练习曲》Op.13(1834)、《童年情景》Op.15(1838),《克莱斯勒偶记》(1838)、《C大调幻想曲》Op.17(1836)……这些钢琴作品大都和克拉拉有关,而克拉拉也以全部的热情演奏舒曼的这些作品。
作品《蝴蝶》完成于1831年,是舒曼最早起笔的一部钢琴套曲,《大卫同盟舞曲》完成于1837年,实际上比作品第九号《狂欢节》还要晚两年,舒曼刻意保留了6这个作品号留给它,其用意我们可以从克拉拉的作品第六号之5的《玛祖卡》中窥见端倪。舒曼的《大卫同盟舞曲》第一首开头(见谱例1)撷取了克拉拉的这首玛祖卡最初两个小节作为动机(见谱例2)。舒曼选用了和克拉拉同样的作品号,以示自己对这首作品的重视与珍爱。这首《大卫同盟舞曲》也可以被看作是舒曼送给克拉拉的订婚礼物。1837年8月13日,舒曼与克拉拉秘密地订婚,8月20日,依旧难掩激动与兴奋的舒曼在他的记事本上写下:“创作大卫同盟舞曲。”9月21日,舒曼在写给朋友阿道夫亨赛特的信中说道:“就在刚刚,18首大卫同盟舞曲已经完成了……”在另一封写给克拉拉的信中他这样描绘道:“这首作品里有许多关于婚礼场面的描写——是我在回忆中怀着无与伦比的激动谱写的……你将会发现,这首曲子是完完全全献给你的……”
《狂欢节》完成于1834年。这一年,舒曼主持创办了《新音乐杂志》,这本杂志使音乐评论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同时向世人宣扬正统的艺术价值观。关于《狂欢节》,舒曼在名为《弗朗兹?李斯特》的评论文章中写道:“……这些乐曲的内容与狂欢节没有太大联系。我是怀着严肃的心情写的,而且和一些特殊的个人遭遇有关。我把这些乐曲汇编成集,给每一首加上了名称,这个曲集被称为《狂欢节》……”
二、隐喻与文字游戏
舒曼出生于德国一个出版商家庭,在热爱文学的父亲的熏陶下,舒曼自幼对文学作品及诗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当我们在演奏或聆听舒曼音乐作品的时候,会深深地感受到他的音乐思维中掺杂着相当程度的文学思维。E.T.A霍夫曼《谢拉皮翁兄弟》和让·保罗的《少不更事的岁月》等小说及诗歌,都给了舒曼无限的创作灵感。其中,《雄猫穆尔的生活馆》中疯狂的指挥克莱斯勒,后来被舒曼写进了自己的《克莱斯勒偶记》,当然这首套曲并不是对文学情节的描写与解读,更多的是一种意蕴的表达。而《蝴蝶》的灵感来自让·保罗的小说《少不更事的岁月》最后一章。小说讲述了孪生兄弟瓦尔特和乌尔特共同爱上少女维娜的故事。这首作品所表现的正是故事最后的高潮部分。在盛大的假面舞會上,两兄弟通过交换服装来测试爱人的真心。《蝴蝶》的德语译作《Larvetanz》(假面之舞,Tanz的释义为舞蹈)。在德语中,Larve 既可解释为假面,又可以翻译成幼虫、虫蛹。与文中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兄弟一样,《蝴蝶》的标题本身就带有双重含义。
受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舒曼十分热衷于这种文字游戏。早在1831年,他就用字母的排列创作了《阿贝格变奏曲》(Variation über den Namen Abegg),在《狂欢节》中,他又运用了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用德国一个小村庄的名字“ASCH”(音名:降E,C,B,A)四个音的变化排列作为动机,谱写了这首作品,并以《狂欢节-四个音符的游戏》(Canavla-Scènes mignonnes sur 4 Notes)的标题出版。
《狂欢节》曲8与曲9间的“斯芬克斯”三个字迷,就是ASCH的三种排列方法。
三首钢琴套曲表现的都是盛大的舞会(庆祝)场面。 在作品《蝴蝶》的结尾,舒曼用具象的手法,用连续的六个“A”音,象征着时钟敲响了六点,舞会在清晨散场了。在《大卫同盟舞曲》第二集的终曲,同样是描绘舞会的场景,舒曼又一次运用了相同的创作手法,接连十二个“C”音,表示午夜十二点。(49小节起)
《狂欢节》虽然在标题的字面上没有“舞曲”的字样,但是以“假面舞会”的设想来构思的。
三、双重性格
舒曼自称是一个“耽于幻想的音乐家”。“双重性格”这个概念可以说影响了他的一生,也几乎贯穿了他的所有钢琴音乐。在作品《蝴蝶》中,舒曼着力塑造了一对性格迥异的孪生兄弟的形象,哥哥瓦尔特热情奔放,豪放不羁;弟弟乌尔特忧郁敏感,富有诗人气质。作品用大小调明暗两种色彩的交织对比表现了两人不同的性格特征。这对孪生兄弟的双重性格形象在这部作品中初具雏形,也给了舒曼无限灵感。随着时间的推移,瓦尔特和乌尔特被舒曼赋予了新的名字和形象:弗洛里斯坦和俄塞比乌斯,弗洛里斯坦是贝多芬的歌剧《费德李奥》中男主角的名字,他是一位敢于反抗暴政的斗士,这两个虚构的人物逐渐成为舒曼本人的代言人,同时也代表了他的双重身份:他不但是一位作曲家, 也是一位出色的音乐评论家。他对浪漫主义的贡献有一半是在他的文笔之中, 而他的音乐和乐评作品常是两种思想杂糅的产物。作为舒曼审美理想的艺术化身,他们在《新音乐杂志》上高谈阔论,发表了大量犀利的音乐评论,同时又作为作曲家活跃在音乐界。在《大卫同盟舞曲》《交响练习曲》《C大调幻想曲》等几部作品的封页上,作曲家名字一栏赫然写着“弗洛里斯坦与俄塞比乌斯。”
作品《狂欢节》的第五首和第六首,舒曼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这两个虚拟人物的音乐形象,而这也是他本人的真实性格写照。俄塞比乌斯的诗意与敏感,善于幻想,和弗洛里斯坦的大胆奔放,冲动热情,这种极端的矛盾冲突与强烈的自我意识,在这里得到了完全的呈现。
例:《狂欢节》之六:弗洛里斯坦
《大卫同盟舞曲》共分为两个集子,每集各由九首小曲组成。在每首小曲的结尾处均有F.或E.或F&E(弗洛里斯坦和俄塞比乌斯的首字母)的署名,以表明这首小曲的音乐性格。其中的第一首是少数F&E两种性格同时出现的乐曲。舒曼用频繁又充满力量的重音,与温柔诗意的高声部旋律互相交织,似强调着弗洛里斯坦和俄塞比乌斯两种不同性格的融合与互补。
“大卫同盟”的典故来自于《圣经》:大卫原是个牧羊人,擅音乐,他带领以色列人打败了非利士人的入侵,并成为了以色列王。事实上,大卫同盟是一个只存在于舒曼幻想中的组织,成员们是在音乐见解等方面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如肖邦、帕格尼尼、克拉拉、莫扎特等。按照舒曼的解释,大卫同盟的成员是“注定要消灭音乐上和其他方面的一切非利士人的青年和成年人”。在《狂欢节》中,有专门的片段勾勒他们的形象。大卫同盟盟友们的身影贯穿了作品6和作品9,而《狂欢节》的终曲《大卫同盟进攻庸夫俗子的进行曲》描绘的是大卫同盟的盟友们向象征守旧肤浅的庸俗音乐势力“非利士人” 发起进攻,并在“狂欢”的舞会上庆祝胜利的场面。
四、结语
舒曼的钢琴套曲是他创作领域的重要组成,他的浪漫主义思想在音乐中得到了完全的呈现。如果我们能从不同的切入点去探寻舒曼音乐中的文学性、去研究其双重性格所塑造的那些音乐形象,必将对我们理解他的作品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