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课堂生活中遗失的自由

来源 :教育前沿·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142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保证国家教育目的实现,教育计划顺利推进的主场所,是教学的主阵地。简单讲,课堂由教室、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室这个固定的场所内开展活动,这种活动是复杂的,具有生活性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要求课堂生活具有规范性,师生间的活动应围绕明确的目标在一定的合理限度内进行,也就是说,课堂生活首先是要规范的,包括师生互动在内的课堂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接受这种规范。教师和学生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之间构成的复杂关系决定了课堂活动和课堂生活同时还应具有适度的弹性和开放性。具有决定意义的课堂规范凭借其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对课堂互动和课堂生活的渗透性如何,直接决定了课堂生活的状态:是充满自由和活力还是僵化、呆板?
  
  课堂生活的应然:规范与自由的平衡
  
  课堂是实施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生活正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空间场域内围绕某一主题所共同建构的一种充满生命逻辑、对话精神和朴素生活色调的“日常化”生活空间。在这种空间内,师生平等对话、教学相长、充满着智慧的交锋和积极的冲突,教师和学生都扮演着真我的角色。这是我们理想境界中的课堂生活,这也是我们理想境界中的教和学的关系。这里对课堂生活的界定首先强调围绕某一主题进行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课堂生活要以进行教育活动为首要目的,教育活动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决定了课堂生活应有序进行,这是课堂生活进行的前提。只有规范有序的课堂生活才能保证教学活动正常、顺利的进行,才能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所以,课堂生活的首要规定性就是规范,它对课堂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约束性,作为课堂生活开展的场域--教室及其附属设施,其物理属性会被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教师和学生作为开展课堂生活的主体,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生守则等都是对他们的直接规约;除此之外,作为教师和学生互动中介的教科书,从其开始编审到发行、使用的过程也是经过层层严格审批的。几乎所有与课堂生活相关的因素都会受到严格的规定,而这一切的目的则是为了保证课堂功能的实现,从而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国家的教育目的。另外,从上述课堂生活的定义出发,不难发现,课堂生活的含义又是丰富的,诸如“生命”、“对话”、“真我”等词汇充满了人性的关怀。虽然课堂生活首先是一种目的性和规范性极强的教育活动,但是完成这种教育活动的形式以及这种形式所蕴含的内涵却是人性化的,与对课堂的强制性规范相比,它是具有弹性的,给了教师和学生以相当的自由来实践自己所选择的实现教育目的形式,课堂生活的自由就存在与此。那么究竟什么是课堂生活中的自由呢?洛克(Locke)认为,自由是一种自主的能力。他指出,自由是主体有能力按照自己心理的决定或思考,决定某一特殊行动的实现或停顿与否。而休谟(Hume)认为,自由是一种选择,它的意义只能是依照吾人的意志决定作某事或不作某事的权力。据此,课堂生活中的自由首先是一种规范下的自由,是师生在遵守基本规范的前提下所具有的自主选择权利,它是一种有条件的自由,个人意志不是实现这种自由的唯一的决定因素,它的实现首先要有规范的指导。具体来讲,课堂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因此,课堂生活中的自由则主要存在于师生的互动中,即教师和学生选择何种方式进行互动实现教育目的的自由。
  课堂生活首先要具有规范,这是前提。这种规范具有强制性,但同时这种强制性是相对宏观的,笼统的,对课堂生活方方面面的细节则起指导作用而不是进行强制性的规定,课堂生活的细节对学生和老师是具有弹性的,教师和学生有自由选择处理这些细节所采用方式的权利。课堂生活在规范性下具有相当的自由性,虽然这种自由受规范的规约,但是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保证国家教育的目的的实现。课堂生活的规范与自由也就统一于此。
  
  课堂生活的实然:规范与自由的失衡
  
  理想的课堂生活是自由与规范的统一,课堂生活的开展既井然有序又充满活力,教师和学生在其间能感受到快乐与享受。然而现实中,对课堂生活秩序性的过分强调导致课堂生活的方方面面被都纳入到了规范的体系中,课堂生活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在过分的规范中机械而呆板的运行,课堂生活变成了一种程式化的生活,所有的一切都按部就班,规规矩矩,少了些许的激情与活力。这种课堂生活规范有余而自由不足,是对规范的异化,将规范的指导性在课堂生活中完全变成了强制性,使规范直接取代了自由。这种规范与自由的失衡是机械理解规范在课堂生活中的前提性,片面强调课堂功能实现的结果。课堂生活中自由与规范的失衡使课堂生活只有规范而缺失了自由,教师在规范下丧失了自己的自由,学生的自由则在规范和教师的双重作用下几乎丧失殆尽。
  在课堂生活中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对教师职业规范的僵化理解以及对传统教师形象的自觉接受,使他们总是试图在学生面前保持一种尊严,不苟言笑,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他们总是在时刻提醒自己,"在学生面前要有所保留,要符合教师的身份。"他们还会时不时反问自己,"我的这种行为在学生面前是不是显得很幼稚?学生会不会觉得可笑?"教师的重重顾虑,使他们在课堂生活中不能完全融入其中,也就不能进入到教育的本真境界。教师自己对相关规定的歪曲理解和对传统规范的自然遵从,使教师在学生面前保持完整自己的权利被自己剥夺了。这样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失却了作为主体的独立性,丧失了对话的意识,平等的观念,成了现行制度和传统规范的牺牲品;同时,由于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和制度高位,其对话意识和平等观念的缺失也直接导致学生在课堂生活中作为主体的自由的丧失。
  “受教育者”的身份决定了学生处在课堂生活制度的低位,他们是课堂教学中社会化的承受者,制度文化的接受者以及规范化的被领导者。精心编排的教科书,规范讲解的教学等制度化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逐步把学生打造成一个"规范化"的人,他们对教师及教师话语、教科书和教科书内容深信不疑。长此以往,学生忘却了用自己的口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的主体意识,批判反思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始逐渐丧失,变得没有思想,甚至逃避自由。
  课堂生活中规范与自由的失衡主要表现为规范对自由的取代,现实中,以自由代替规范的课堂生活同样存在。这样的课堂生活的特点是随意和放任自流,在课堂上,教师采取的是一种被动的、不介入的姿态,课堂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允许学生为所欲为。这种失衡状态的课堂生活无组织、无结构,其实质是教师放弃了在课堂生活的主导作用。
  
  找回课堂生活中遗失的自由
  
  规范有余而自由不足是课堂生活中规范与自由失衡的主要表现形式。造成这种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对课堂生活中的规范和自由关系的歪曲认识。教师不仅是这种歪曲认识的直接受害者还是这种歪曲认识的传播者,不仅为这种歪曲认识剥夺了自己的自由还直接剥夺了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的自由。因此,找回课堂生活中遗失的自由,促进课堂生活自由和规范的有机统一,关键是教师,教师要正确认识课堂生活中自由与规范的关系,将课堂生活上升到生命教育的高度,不仅要主动找回课堂生活中属于自身的自由,还要归还课堂生活中属于学生的自由。
  1.找回课堂生活中属于教师自己的自由
  关注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的价值,是教育的使命,也是课堂生活的最高使命,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历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师生应把课堂生活作为自己人生生命的一段重要构成部分,作为自己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在课堂生活的师生互动中,教师是作为一个独特的,具有丰富思想感情和敏锐感受的、完整的人而存在着的。教师有追求自己属于完整人的自由,同时以完整而非分裂的人存在也是生命课堂的内在要求。在以生命成长为目的的课堂生活中教师以整体的人体验着、认识着、发展着、提升着自我的生命,实现着生命的价值。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应抛开种种不必要的担心,少一些顾虑,多一些激情,为了师生生命的成长,在学生面前展现本真的、完整的自我,追求作为自我的自由,找回作为自我的权利,真正融入到课堂生活中。教师在课堂生活中应找回自己作为人,作为完整人的自由。
  2.归还课堂生活中属于学生的自由
  在课堂生活中,学生是处于身心成长中的、有着个体差异的人,他们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受教育者”,而且还是一个具有‘超越性’的“受教育者”。他不仅具有主动促进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且能在互动中成就他人的发展,从而在互动中进行生命意义的建构、生成,主动实现自我和他人的和谐。由此可以说,通过课堂生活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教师不仅成全了学生,学生在一定意义上也促进了教师的发展。这种师生间良性的相互促进是在课堂生活中的交流和沟通中实现的。由此,教师在课堂生活中首先要归还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和沟通的自由。
  长久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课堂生活中教师不屑于与学生进行互动,即便是互动也是带有控制性的,浅层次的互动。若要在课堂生活中真正给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的自由,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学生。由于教师和学生的经历、成熟程度不同,导致他们在认识水平和品德修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对同样的问题他们往往会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因此,学生的有些课堂行为在教师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但从学生的角度看,则完全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如果教师凭借其在课堂互动中的主导地位,坚持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学生的感受,习惯于向学生提出单方面的要求,就会直接扼杀和剥夺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自由。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去认识、理解他们的课堂行为,从“假如我是学生”为出发点去思考和行动,切实做到换位思考。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过:“教师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教师的昨天,学生犯错误时的心情,教师通过自己当年犯错误时的心情,就能认识得更具体一些。”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对问题的看法有其独特的视角,教师应该客观认识这些,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对所谓“不良”的课堂行为多一份同情、理解,并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真正归还学生与教师进行课堂互动的勇气、权利和自由。
  将学生与教师进行课堂互动的自由归还给学生,不仅要求教师从对学生的正确认识方面加以保证,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互动的实际行动上予以支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应该是面前全体学生的,而不应厚此薄彼,也就是在课堂生活中教师应将课堂沟通、互动的自由归还给全体学生,而不是某一部分学生。有关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在互动对象的选择方面存在着差异,教师与男生的互动多于与女生的互动;与学生干部的互动多于与非学生干部的互动;与班级中地位较高的学生的互动多于与地位低的学生的互动。另外,对于不同成就水平的学生,教师与其互动的次数和所采取的互动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讲,获得师生互动参与最多的学生无一例外的都是所谓的“尖子生”,他们与教师互动的频率少者可为全班学生与教师人均互动频率的3.3倍,多者达到10倍。与这些“尖子生”互动时,教师更倾向于采取民主的、肯定的的方式,会有意识顾及这些学生的感受;而与成就水平较低的学生互动时,教师则倾向于采取专制的、否定的方式,方法往往比较简单、粗暴。教师从行动上保证学生课堂生活自由的归还,首先要保证将自由归还给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满怀期望,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说话,而不是偏爱一部分,嫌弃一部分。
  为了保证学生课堂生活中自由的归还,教师不仅要提供具有一定宏观性,涉及到全体学生的行动保障,还要深入到课堂生活的过程,提供具体的、技术性的行为保障。作为课堂生活主要内容的师生互动具有预设性的特点,这种预设是必须的,是保证课堂互动有序进行的前提。然而在现实的课堂生活中,常有这样的对话“你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是--”“很好,但我们一般认为是这样的”。在这种教育对话中,答案还是“预设”的,而不是生成的。这种课堂互动表面上给了学生说话和沟通的自由,但是学生所说、所讲没有被作为自己意思的真实表达,而是为教师理想、完美的答案所取代,学生的话语只是一个有待教师评价的结果而没了伸张自己情感的权利。这样的课堂互动,学生从语言风格、表达方式以及对问题的评价甚至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均跟从教师的思维走,一旦学生脱离教师预先设定的模式,教师马上予以纠正。学生只是有了说的自由,但是学生所说的内容却被教师所忽视,教师没有真正品味学生所说,没有及时给学生恰当的反馈,长此以往,学生也就没了说话的欲望,教师对待学生所讲内容的态度使学生自动放弃了与教师进行互动的权利和自由,教师在课堂生活中的过分预设使自己归还给学生的自由又被自己所剥夺。而这种剥夺就是技术性的失误,是无意而为之的。克服这种无意的具体失误,必须将预设与生成相结合,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课堂生活中,预设是必要的,这为教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所决定。同时,课堂生活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了课堂活动过程的可变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给自己和学生足够的空间,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使预设的结果在弹性中生成,既让学生有讲的自由又充分重视、尊重学生所说、所讲。
  课堂是师生相遇的生活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本真的自我,他们的生命得到充分的尊重,他们作为完整人在自由在课堂规范的指导下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师生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多种互动自由进行心灵的沟通,他们的生命在规范与自由有机统一的课堂生活中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其他文献
山西环境相对封闭,对外汉语专业发展相对缓慢,甚至出现一些尴尬局面。对外汉语专业要长足发展就必须探索出一条新路。本文主要围绕专业建设中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两个基本问题做一些探索。    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的现状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以及在国际上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中国成为令全世界瞩目的焦点。目前全世界在开展汉语教学、学习中文的人数已达3000多万人,学习汉语的国家分布也极其广泛,因此对外汉
期刊
大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和构成细胞,是管理、教育、监督学生党员的基本单位,是党密切联系广大党员和学生的纽带与桥梁,是高校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本文从当前大学生党支部存在的重要意义、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核心作用的发挥途径等方面阐述了在新时期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党支部引领广大学生刻苦学习、团结进步、健康成长的核心作用。    大学生党支部是当代大学生先进群体的一个缩影,直接反映着当代先进大学生的
期刊
■改革开放30年初步实现了“体制、理论、科技、文化、哲学”创新,并开创了中国模式的独特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突破在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模式的鲜明特点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这是世界现代化模式的一大创造  ■有了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成就的基础上,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中国发展前景更广阔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时空压缩式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二三百年的历史
期刊
本刊讯 前不久,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第二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上强调指出:在整个基础教育事业中,小学校长的岗位非常特殊、职责特别神圣、工作格外重要。校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专业素养、管理能力如何,工作开展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小学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落实,关系到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小学校长的作用影响重大,牵动全局。  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
期刊
一是脱离实际的问题。当前的基础教育的教材普遍偏深,教师教的吃亏,学生难以接受,特别是文化素质偏低的家庭如农村家庭无法辅导孩子,比如以前小学一二年级以识字和数数为主,现在语文却以阅读为主,还有日记周记看图写话等等,数学除加减乘除外,还有几何、识图、统计、钟表、钱币、逻辑等等,这是中学内容,多而杂,没有系统,学校只能完成一半的教学任务,还有一半靠家长来完成,如果家长辅导跟不上,学生的作业无法完成,就会
期刊
教育价值观作为人们关于教育实践和教育价值关系的根本看法,是指导、支配和评价教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面对新课程与教育新形势,校长首先要形成价值领导意识和价值领导力,在塑造和谐校园文化中引领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当前,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发展均衡教育成为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师生关系紧张、师德问题、教育的公共形象和信任感下降,学业负担过重、“片面教育”“过分统一的教育”“对后进生的失
期刊
常有人云: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而作为南通市主城区的崇川教育却格外令人眩目。近年来,该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发展全局,立足区情,走均衡化、优质化、特色化、现代化教育之路,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对于崇川教育的发展,该区区委书记吴旭用三个不为过作了精辟的概括:“无论怎样重视教育都不为过,无论怎样尊重教师都不为过,无论怎样增加教育投入都不为过。”作为该区教育体育事业的
期刊
最近,推进素质教育的“山东模式”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山东省2008年在全省范围内,统一步调,采取一系列办法,遏制应试教育势头,推动素质教育发展,提出“政府主导、建章立制、统一行动、高中突破、课程载体、强化执行”的整套改革思路,出台《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管理基本规范》,统一规范课程、课时,规范学生的作业量和作息时间,谁违反坚决处分谁;同时出台八条禁令,规范高中招生秩序,提出全面建设合格学校是政府的义务
期刊
编者按:  付老师带的是初三毕业班,有88名学生。她离班一星期,班里秩序不乱,同学们仍然努力学习、做事,自觉地自己管理自己,这是每一位教师所企盼的。一所普通县城的中学能实现的,文化背景好一点的学校应该更容易做到这一点。  激励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只讲道理是不够的,还要教给一定的方法。从此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学们运用了多种方法,如自我激励、自我谈话、自我反思、自我计划、担负责任、轮流值班、合作
期刊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素质”的定义有三:(1)指事物本来的性质。(2)素养。(3)心理学上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辞海》的定义“素质”是“人或生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  可见素质并不神秘,素质就是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素质就是荷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高洁;素质就是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襟怀;素质就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素质就是屈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