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8月,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上海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经验交流会”,向全国进一步推广上海中小学数学教改经验。专家们针对“是否要让孩子学奥数?”“教辅的作用”“教法的特点”等教育界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做出了结论。
可学奥数但拒绝低龄化
上海奥数班普及程度在国内数一数二。2016年,百花培训奥数班报名,家长连夜排队;随后不久,学而思教育奥数开班,家长秒杀名额——为了给孩子报上数学思维训练班,不少家长都急红了眼。这就是上海经验的秘密吗?而上海的数学教育如此成功,二者之间是不是有着必然联系?对此,教育专家们发出倡议,对于学奥数,拒绝低龄化、全员化。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史宁中说:上海数学教育好,不是个别好,是整体的好。上海的因材施教,有一系列的理念、做法,把这些做法落实到课堂,这些经验是值得推广,贯穿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尽管上海学校的数学教育获得国内外的高度认可,但对于上海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要打败的不是英国学生,而是同班同学!在上海,中小学生甚至低龄幼儿学奥数的现象十分普遍。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数学教研员黄华提出:坚决反对低龄化的所谓思维训练。低龄化的大面积进行训练,实际上是得不偿失。比如初中的知识下放到小学来教,小学生只能凭记忆来记住等差数列的公式、求和公式,他记住这个题,你换一种,这不会激发他的发散性思维、多样化的思考。
其实,奥数面向的是有数学特长的小部分学生,在学生中的比例大概是1%到5%左右。上海教育学会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顾泠沅说,对于不适合奥数的学生而言,除了数学,还有很多更适合的发展空间。
国际奥数中国代表队领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熊斌在《上海观察》撰文,提醒家长们“只有5%的人适合学习奥数”。这个5%定律,大家是认可的。问题在于,谁才是那5%?家长们首先不服:凭什么我家孩子就不是这个5%?这个追问促使家长们无论如何也要把孩子送去学奥数。这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心态,促使上海中小学生保持着很高的奥数学习比例。
在2017年小升初招生开始之前,上海奥数培训机构举办的各类奥赛正在如火如荼的报名中。有家长总结,参加小型比赛有望拿名次,但是没有意义。要参加,就参加9大杯赛。这表明,上海受到各中学认可的奥赛达到9个之多!这些比赛结束后,主办者会把获奖名单直接放到网上公开,并注明学校名字。这样一来,初中校在招生时就不需要向报名者索要获奖证书了,从而完全遵守了教委的规定……
有教辅但不僵化
雄霸上海教辅书市场20多年的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已被英国教育部以官方名义引进。一直诟病为“题海战术”的教辅书,从此扬眉吐气。
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辅分社社长倪明介绍:《一课一练》的英国版,定名为《上海数学一课一练》,共有11册,分别对应英国从小学到初中的11个年级。倪明说:“把‘上海数学’放进书名里,就是因为英国方面非常重视上海在基础教育,尤其是数学方面的教育经验。”
《一课一练》最早推出是在1993年,当时上海正在进行第一期课程改革试点。上海获得了地方高考单独命题的权力,市场上极需要针对上海教材和上海考卷的教辅,而学生的选择却很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看准这个市场,拉起一个班子专门做《一课一练》,很快就在市场上声名鹊起。2000年前后,《一课一练》的年销量最高曾达到280多万册,至今仍是上海教辅图书销售排名中的佼佼者。
《一课一练》系列共有70多个品种,拥有由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组成的百余人编者团队,对内容及时更新修订。“常修常新是教辅保持活力的关键,即使教材没有变动,《一课一练》也一两年做一次小修改,三年大修订一次。”倪明说,这些教辅书的作者也是使用者,平时会把教学上积累、收集或创作的好题目积累下来,修订教辅时就把同类型更好的题目换上去,把更新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上海的数学教学并非一直这么好。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数学课堂也是满堂灌。近30年来,上海数学教育界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改革教材内容和课堂教法,全力解答了这道时代命题:真正培养孩子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1988年,国家教委委托上海市编制一套经济发达地区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上海的“一期课改”因此发端,并确定了“两个改变”目标:改变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改变以“必修”为主题的课程教学模式。1997年上海启动“二期课改”,率先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2004年,《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出台,首次系统阐述上海的数学课程性质、定位、理念和目标。
在上海教育学会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顾泠沅看来,上海的数学教育改革正确处理了两大关系:师生关系——学生是发展的根本,教师有重要的帮助指导作用,两者不可偏废;基础与发展的关系——保证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强调数学活动经验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发展。上海静安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茶馆式教学法,是推陈出新的教学研究成果。课堂上,学生们“议议”,七嘴八舌,暴露出他们不懂的问题;然后,老师不按课本框架讲,而是学生什么不会就讲什么。这一减负增效的教学研究成果得到了认同和推广。
可学奥数但拒绝低龄化
上海奥数班普及程度在国内数一数二。2016年,百花培训奥数班报名,家长连夜排队;随后不久,学而思教育奥数开班,家长秒杀名额——为了给孩子报上数学思维训练班,不少家长都急红了眼。这就是上海经验的秘密吗?而上海的数学教育如此成功,二者之间是不是有着必然联系?对此,教育专家们发出倡议,对于学奥数,拒绝低龄化、全员化。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史宁中说:上海数学教育好,不是个别好,是整体的好。上海的因材施教,有一系列的理念、做法,把这些做法落实到课堂,这些经验是值得推广,贯穿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尽管上海学校的数学教育获得国内外的高度认可,但对于上海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要打败的不是英国学生,而是同班同学!在上海,中小学生甚至低龄幼儿学奥数的现象十分普遍。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数学教研员黄华提出:坚决反对低龄化的所谓思维训练。低龄化的大面积进行训练,实际上是得不偿失。比如初中的知识下放到小学来教,小学生只能凭记忆来记住等差数列的公式、求和公式,他记住这个题,你换一种,这不会激发他的发散性思维、多样化的思考。
其实,奥数面向的是有数学特长的小部分学生,在学生中的比例大概是1%到5%左右。上海教育学会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顾泠沅说,对于不适合奥数的学生而言,除了数学,还有很多更适合的发展空间。
国际奥数中国代表队领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熊斌在《上海观察》撰文,提醒家长们“只有5%的人适合学习奥数”。这个5%定律,大家是认可的。问题在于,谁才是那5%?家长们首先不服:凭什么我家孩子就不是这个5%?这个追问促使家长们无论如何也要把孩子送去学奥数。这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心态,促使上海中小学生保持着很高的奥数学习比例。
在2017年小升初招生开始之前,上海奥数培训机构举办的各类奥赛正在如火如荼的报名中。有家长总结,参加小型比赛有望拿名次,但是没有意义。要参加,就参加9大杯赛。这表明,上海受到各中学认可的奥赛达到9个之多!这些比赛结束后,主办者会把获奖名单直接放到网上公开,并注明学校名字。这样一来,初中校在招生时就不需要向报名者索要获奖证书了,从而完全遵守了教委的规定……
有教辅但不僵化
雄霸上海教辅书市场20多年的华东师大版《一课一练》已被英国教育部以官方名义引进。一直诟病为“题海战术”的教辅书,从此扬眉吐气。
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辅分社社长倪明介绍:《一课一练》的英国版,定名为《上海数学一课一练》,共有11册,分别对应英国从小学到初中的11个年级。倪明说:“把‘上海数学’放进书名里,就是因为英国方面非常重视上海在基础教育,尤其是数学方面的教育经验。”
《一课一练》最早推出是在1993年,当时上海正在进行第一期课程改革试点。上海获得了地方高考单独命题的权力,市场上极需要针对上海教材和上海考卷的教辅,而学生的选择却很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看准这个市场,拉起一个班子专门做《一课一练》,很快就在市场上声名鹊起。2000年前后,《一课一练》的年销量最高曾达到280多万册,至今仍是上海教辅图书销售排名中的佼佼者。
《一课一练》系列共有70多个品种,拥有由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组成的百余人编者团队,对内容及时更新修订。“常修常新是教辅保持活力的关键,即使教材没有变动,《一课一练》也一两年做一次小修改,三年大修订一次。”倪明说,这些教辅书的作者也是使用者,平时会把教学上积累、收集或创作的好题目积累下来,修订教辅时就把同类型更好的题目换上去,把更新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
上海的数学教学并非一直这么好。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数学课堂也是满堂灌。近30年来,上海数学教育界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改革教材内容和课堂教法,全力解答了这道时代命题:真正培养孩子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1988年,国家教委委托上海市编制一套经济发达地区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上海的“一期课改”因此发端,并确定了“两个改变”目标:改变以升学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改变以“必修”为主题的课程教学模式。1997年上海启动“二期课改”,率先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2004年,《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出台,首次系统阐述上海的数学课程性质、定位、理念和目标。
在上海教育学会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顾泠沅看来,上海的数学教育改革正确处理了两大关系:师生关系——学生是发展的根本,教师有重要的帮助指导作用,两者不可偏废;基础与发展的关系——保证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强调数学活动经验与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发展。上海静安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茶馆式教学法,是推陈出新的教学研究成果。课堂上,学生们“议议”,七嘴八舌,暴露出他们不懂的问题;然后,老师不按课本框架讲,而是学生什么不会就讲什么。这一减负增效的教学研究成果得到了认同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