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李仁静(1991.07-),女,汉族,重庆人。现就读于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公共关系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公共关系学。
聂坚(1992.08-),男,汉族,云南保山人。现就读于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公共关系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公共关系学。
摘要:新媒体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失范的地方。因此如何通过法制建设和强化制度建设及如何对新媒体进行规范和管理是各国面临的一个共同话题。本文以“人肉搜索”这一问题切入点,对如何管理新媒体的失范开展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人肉搜索;失范;管理
近年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介入媒体的构成当中,创造出诸多被称之为新媒体的媒体形态。随着人们对新媒体的了解及日渐频繁的使用中,新媒体在满足用户获取信息需求的同时,逐渐成长为一个集信息、观点、民意与一身的舆论平台。互联网是新媒体的最主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公民参政议政、表达诉求、制造舆论,借助这一平台信息传播更加顺畅,也为民众表达意愿和利益诉求、甚至参与决策制定提供了快捷的渠道,为公民更好地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提供了条件,也为更好地推动社会民主政治进展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民意直通车。与此同此,互联网也逐渐成为大众情感的宣泄阀,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开放性,满足心理上的需求。“人肉搜索”就是新媒体发展的产物,对它的出现,人们褒贬不一。
一、何为“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一词其实在网民众多的西方发达国家早就存在,英文名称叫“grassroots search”(草根搜索),意指发动广大草根网民找出引起社会关注的某些人或者某些事情的真实情况。而在我国,“人肉搜索”起源于冒泡网络社交,2001年该社区建立一种“赏金猎人制度”,由信息征集者借助网络平台提出问题,由信息搜集者通过人工搜索给出答案,从而获得一定数量的虚拟货币。早期搜索的对象多是音乐、歌曲、图片,到了后期,由于信息搜集者增多,信息来源更广泛,搜索效率更高。网民逐渐利用“人肉搜索”开始个人的背景身份或探求公众事件的真相。“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反应了网络对人们社会生活、思想观念以及道德实践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
二、“人肉搜索”的发展
我国的“人肉搜索”其最早发端可追溯到2001年的“陈自瑶事件”。早在2001年,有网民在论坛贴出一张美女照片,并声称是自己的女朋友。结果,明眼人很快即查清此照片属于微软公司的女代言人——陈自瑶,且贴出了陈的大部分个人资料。陈自瑶事件也被公认为互联网“人肉搜索”的首次小试牛刀。假如说早期的“人肉搜索”内容以戏谑、娱乐为主的话,那么后来的“人肉搜索”题材则向更加广阔的空间迈进,内容以舆论监督、道德监督为主流,兼新人发现等。这一搜索模式在彰显网络搜索巨大能量的同时,也变得广为人知。
至今,这一搜索方式不仅让网络世界风生水起,而且也让现实社会风起云涌。随着搜索的越来越多元化,从最开始的对个人的搜索、对不道德行为的谴责到现在的对公众人物的广泛的舆论监督。但是“人肉搜索”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也给“被舆论者”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可以说“人肉搜索”就是一把双刃剑,在提供公民自由发表意见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法律问题、道德伦理问题。
三、“人肉搜索”引发的问题
陈凯歌导演执导了以社会热点问题——“人肉搜索”为题材的电影《搜索》,该片发人深省,也让人们对网络人肉事件进行反省:很多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事情只是表象,看到的文字只是断章取义,内里的故事很难深究,在这个时候网络媒体却成为了网络暴力的帮凶,舆论的接收者也充当着“正义”的帮凶。
片中叶蓝秋因得知身患绝症而情绪低糜,在公交上不肯给老人让座并言语略带戏谑,引发了整个网络和现实社会的批判,不仅本人被人肉搜索、攻击,媒体甚至把这个问题引申到了教育问题,年轻一代。叶蓝秋最后不是被绝症逼上绝路,而是被猛如虎的舆论压力逼得绝望的跳楼自杀,这一舆论媒体事件凸显了网络暴力的可怕。
影片是社会的投影,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被“人肉搜索”的威慑力逼上绝路的舆论事件主人公的例子。事件当事人一旦被“人肉搜索”,其隐私将会被公布,名誉受到损害,随着“人肉搜索”的滥用,越来越多无辜的人受尽了折磨,网上通缉已经超出了道德谴责的范畴,严重侵害了公民的基本权益,即隐私权、名誉权、个人安宁权等。当然,“人肉搜索”不仅牵扯到了法律问题,还涉及到社会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但在一定层面上也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还涉及到伦理道德问题,因为“人肉搜索”在一定范围内体现的是公民言论自由,但是这也与自由言论权相冲突,一旦言语过激或者信息失真就会对当事人的生活、工作造成莫大的影响。
因此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对“人肉搜索”等其他的互联网活动进行管制约束是相当重要的。
四、如何进行管制
“人肉搜索”具有二重性,在提高公民民主参与意识、体现网络互助合作精神、推动公众监督的同时,也消解了传统主流道德、引起社会信度缺失、侵犯个人隐私、引发网络暴力。我们不能因为它的缺失就对其正面作用进行否决而要积极引导,不能在网络上将言论自由无限放大。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管制和约束。
(一)法律方面
一是从法律角度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管理,特别是针对网络的特殊性制定法律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二是要充分发挥网络伦理教育的内在制约功能,增强网民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
(二)传播方面
1、认清人肉搜索产生的现实需要,畅通言论渠道,保护民众话语权。
2、控制人肉搜索提出的方式,网络媒介应当提倡其用户客观冷静,要求网络媒介发声者提供事实而不是情感宣泄。
3、促使健康的群体规范形成,目前主要表现为审查过激言论、反动言论,使相关群体形成良好的群体氛圍。
4、促使健康的网络群体意见形成。这需要网络媒介发现并培养一批网络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发表健康的群体意见并引导群体意见。
5、防止持续过热关注引发现实介入行为。一旦涉及到现实行为的计划或出现网络行为现实化倾向,应及时控制发帖并向相关部门反映。
五、结语
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影响大,受众广,因此一旦出现失范波及的范围就广、影响大,应及时控制并正确引导。新媒体的成长过程中,也必然会出现很多失范的现象,因此应尽快完善新媒体内容管理体系建设,促进其健康有序的发展。(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79.9%公民认为应规范人肉搜索”[N].中国青年报,2008,6(30).
[2]周元卿.“人肉搜索”现象的法律透视[D].中国政法大学 2009.
[3]张笑,张国荣.从“人肉搜索”谈网络传播的“把关意识”[J].中国集体经济.2008(19).
[4]陈朝晖.“人肉搜索”的发展演变[J].传媒观察.2008(7).
聂坚(1992.08-),男,汉族,云南保山人。现就读于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公共关系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公共关系学。
摘要:新媒体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失范的地方。因此如何通过法制建设和强化制度建设及如何对新媒体进行规范和管理是各国面临的一个共同话题。本文以“人肉搜索”这一问题切入点,对如何管理新媒体的失范开展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人肉搜索;失范;管理
近年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介入媒体的构成当中,创造出诸多被称之为新媒体的媒体形态。随着人们对新媒体的了解及日渐频繁的使用中,新媒体在满足用户获取信息需求的同时,逐渐成长为一个集信息、观点、民意与一身的舆论平台。互联网是新媒体的最主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公民参政议政、表达诉求、制造舆论,借助这一平台信息传播更加顺畅,也为民众表达意愿和利益诉求、甚至参与决策制定提供了快捷的渠道,为公民更好地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提供了条件,也为更好地推动社会民主政治进展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民意直通车。与此同此,互联网也逐渐成为大众情感的宣泄阀,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与开放性,满足心理上的需求。“人肉搜索”就是新媒体发展的产物,对它的出现,人们褒贬不一。
一、何为“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一词其实在网民众多的西方发达国家早就存在,英文名称叫“grassroots search”(草根搜索),意指发动广大草根网民找出引起社会关注的某些人或者某些事情的真实情况。而在我国,“人肉搜索”起源于冒泡网络社交,2001年该社区建立一种“赏金猎人制度”,由信息征集者借助网络平台提出问题,由信息搜集者通过人工搜索给出答案,从而获得一定数量的虚拟货币。早期搜索的对象多是音乐、歌曲、图片,到了后期,由于信息搜集者增多,信息来源更广泛,搜索效率更高。网民逐渐利用“人肉搜索”开始个人的背景身份或探求公众事件的真相。“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反应了网络对人们社会生活、思想观念以及道德实践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
二、“人肉搜索”的发展
我国的“人肉搜索”其最早发端可追溯到2001年的“陈自瑶事件”。早在2001年,有网民在论坛贴出一张美女照片,并声称是自己的女朋友。结果,明眼人很快即查清此照片属于微软公司的女代言人——陈自瑶,且贴出了陈的大部分个人资料。陈自瑶事件也被公认为互联网“人肉搜索”的首次小试牛刀。假如说早期的“人肉搜索”内容以戏谑、娱乐为主的话,那么后来的“人肉搜索”题材则向更加广阔的空间迈进,内容以舆论监督、道德监督为主流,兼新人发现等。这一搜索模式在彰显网络搜索巨大能量的同时,也变得广为人知。
至今,这一搜索方式不仅让网络世界风生水起,而且也让现实社会风起云涌。随着搜索的越来越多元化,从最开始的对个人的搜索、对不道德行为的谴责到现在的对公众人物的广泛的舆论监督。但是“人肉搜索”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也给“被舆论者”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可以说“人肉搜索”就是一把双刃剑,在提供公民自由发表意见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法律问题、道德伦理问题。
三、“人肉搜索”引发的问题
陈凯歌导演执导了以社会热点问题——“人肉搜索”为题材的电影《搜索》,该片发人深省,也让人们对网络人肉事件进行反省:很多我们在网络上看到的事情只是表象,看到的文字只是断章取义,内里的故事很难深究,在这个时候网络媒体却成为了网络暴力的帮凶,舆论的接收者也充当着“正义”的帮凶。
片中叶蓝秋因得知身患绝症而情绪低糜,在公交上不肯给老人让座并言语略带戏谑,引发了整个网络和现实社会的批判,不仅本人被人肉搜索、攻击,媒体甚至把这个问题引申到了教育问题,年轻一代。叶蓝秋最后不是被绝症逼上绝路,而是被猛如虎的舆论压力逼得绝望的跳楼自杀,这一舆论媒体事件凸显了网络暴力的可怕。
影片是社会的投影,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被“人肉搜索”的威慑力逼上绝路的舆论事件主人公的例子。事件当事人一旦被“人肉搜索”,其隐私将会被公布,名誉受到损害,随着“人肉搜索”的滥用,越来越多无辜的人受尽了折磨,网上通缉已经超出了道德谴责的范畴,严重侵害了公民的基本权益,即隐私权、名誉权、个人安宁权等。当然,“人肉搜索”不仅牵扯到了法律问题,还涉及到社会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但在一定层面上也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还涉及到伦理道德问题,因为“人肉搜索”在一定范围内体现的是公民言论自由,但是这也与自由言论权相冲突,一旦言语过激或者信息失真就会对当事人的生活、工作造成莫大的影响。
因此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对“人肉搜索”等其他的互联网活动进行管制约束是相当重要的。
四、如何进行管制
“人肉搜索”具有二重性,在提高公民民主参与意识、体现网络互助合作精神、推动公众监督的同时,也消解了传统主流道德、引起社会信度缺失、侵犯个人隐私、引发网络暴力。我们不能因为它的缺失就对其正面作用进行否决而要积极引导,不能在网络上将言论自由无限放大。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管制和约束。
(一)法律方面
一是从法律角度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管理,特别是针对网络的特殊性制定法律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二是要充分发挥网络伦理教育的内在制约功能,增强网民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
(二)传播方面
1、认清人肉搜索产生的现实需要,畅通言论渠道,保护民众话语权。
2、控制人肉搜索提出的方式,网络媒介应当提倡其用户客观冷静,要求网络媒介发声者提供事实而不是情感宣泄。
3、促使健康的群体规范形成,目前主要表现为审查过激言论、反动言论,使相关群体形成良好的群体氛圍。
4、促使健康的网络群体意见形成。这需要网络媒介发现并培养一批网络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发表健康的群体意见并引导群体意见。
5、防止持续过热关注引发现实介入行为。一旦涉及到现实行为的计划或出现网络行为现实化倾向,应及时控制发帖并向相关部门反映。
五、结语
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影响大,受众广,因此一旦出现失范波及的范围就广、影响大,应及时控制并正确引导。新媒体的成长过程中,也必然会出现很多失范的现象,因此应尽快完善新媒体内容管理体系建设,促进其健康有序的发展。(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79.9%公民认为应规范人肉搜索”[N].中国青年报,2008,6(30).
[2]周元卿.“人肉搜索”现象的法律透视[D].中国政法大学 2009.
[3]张笑,张国荣.从“人肉搜索”谈网络传播的“把关意识”[J].中国集体经济.2008(19).
[4]陈朝晖.“人肉搜索”的发展演变[J].传媒观察.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