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学却未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重外国文化输入轻中国文化输出的问题,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严重。“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模式,增加中国文化的教学内容,扭转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光明日报》在2000年10月19日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跨文化交流不能只局限于“文化理解”层次,也需要拓展到與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与“文化影响”方面。但由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重视输入性的文化理解而忽视共享性和影响性的文化输出,“中国文化失语症”已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大缺陷。
大学英语教材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国内常用的大学英语教材的选材主要来自于英美原版出版物或英美作家所著的作品,强调语言的原汁原味,内容涉及英语国家的衣食住行、娱乐休闲、历史地理、政治宗教和价值观念等。教材内容详实而全面地反映了英语国家的文化,在教学中强调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理解,目标是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够遵循英语国家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准确得体地用英语来进行交流。大学英语教材中鲜见有关中国的题材,特别是介绍中国文化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将语法、词汇、句子结构和修辞等语言本身的特征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而忽视了思想与文化交流这一语言最重要的功能,尤其是忽视了用英语来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的培养。语言文化因素是与语言教学关系最紧密的文化教学内容。近年来,尽管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重点更多地放在理解和适应外国文化上,忽视了全球化进程中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本土化的发展趋势,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严重,所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普遍缺乏使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的负面影响
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西方文化的输入轻中国文化的输出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首先,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但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学生对英语国家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知之甚多,而对本该熟知的中国文化却词不达意,许多学生非常热衷于西方节日,而对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却态度冷漠,知之甚少。西方文化输入与中国文化输出能力发展严重失衡,这让对中国灿烂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感到失望和不可理解,阻碍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交流;其次,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受到英美文化的潜移默化,价值观念易产生偏差,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西化,不利于引导学生树立多元文化观,不利于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弘扬中国文化,久而久之,我们的民族文化意识势必会被冲淡,甚至成为空谈。
三、大学英语教学增加中国文化教育的对策
在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理解主要是侧重促使学生“理解其他民族”,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深入发展,中国在国际中发出更多的声音,讲好中国的故事,因此“被其他民族理解”也成为了英语文化理解的一部分。而要“被其他民族理解”,就需要在英语教学中增加中国文化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国文化交融的时代要求,更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需要。
(一)教学理念和原则
在教学理念上,首先要改变过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重外国文化输入而轻中国文化输出”的教学思想,应该充分意识到中国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共享性和影响性,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拓展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在英语教学中,应该以语言教学为主,在学习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中国文化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要体现互相尊重、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适应的原则,使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掌握英语的同时也能加深了解有关中国文化的知识,并且能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在教学原则上,文化教学要有代表性和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中国文化多元,存在着地域差别、民族差别、时代差别。
(二)教学内容
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 要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外输出中华文化的能力,首先要多接触体现丰富中国文化内涵的教学内容。吕必松指出“所谓‘语言交际文化’, 就是这种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应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这种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之中。”并认为:“语言中的这类文化因素对语言和语言交际有规范作用,但是本族人往往不容易觉察,只用通过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和语言交际的对比研究才能揭示出来。”因此,实际教学中,可以对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进行再加工,删减重复的有关西方文化的内容,补充更多的相关话题的中国文化内容,同时可以围绕某一主题展开中西文化比较和讨论,强调学生学会在跨文化交际中用英语准确地描述和解释中国文化,从而让对方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学会在中国“入乡随俗”,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方面,依附中国的文化。
(三) 教学方法
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增加中国文化教育,需要在语言学习中揭示文化。文化教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 将文化内容融汇到课文中去,采用文化对比的教学方法。 课文本身可以介绍某一中国文化习俗,学习英语的同时也就学到了中国文化,这是比较理想的文化解释方法。初级阶段可以紧密结合口语会话材料,解释语用规则,如称呼、问候和道别、道谢和道歉、敬语和谦语、褒奖和谦让、宴请和送礼、隐私和禁忌等。上述语用文化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明显的例子,也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外国人最先碰到的难以理解的障碍。这类语用规则突出地体现了中国文化崇尚集体与和谐、尊重关心他人、谦虚律己、热心待人的传统美德。中级阶段增加中国国情知识的介绍,高级阶段可结合较深层次的中国文化内容。其二,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中国文化输出能力。
(四)考核内容
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相适应,大学英语的考核内容也应体现语言的、交际的、对外的三条原则。考核内容应涵盖与英语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紧密相关并且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特点的、为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传播中国文化所需的、针对英语学习者使用者实际需要的那部分知识。具体而言,在考核中,既要考查学生对英语词汇、语法、和语用的掌握,又要考查学生用英语表述中国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的能力。随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要突出考查对专门性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突出文化价值观念系统及其体现----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专业知识的内容。
四、结语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学应该秉承让英语教学服务于中国的理念,担负起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切实提高学生运用英语传播汉语言文化的能力,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作者单位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光明日报》在2000年10月19日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跨文化交流不能只局限于“文化理解”层次,也需要拓展到與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与“文化影响”方面。但由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重视输入性的文化理解而忽视共享性和影响性的文化输出,“中国文化失语症”已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大缺陷。
大学英语教材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国内常用的大学英语教材的选材主要来自于英美原版出版物或英美作家所著的作品,强调语言的原汁原味,内容涉及英语国家的衣食住行、娱乐休闲、历史地理、政治宗教和价值观念等。教材内容详实而全面地反映了英语国家的文化,在教学中强调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理解,目标是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够遵循英语国家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约,准确得体地用英语来进行交流。大学英语教材中鲜见有关中国的题材,特别是介绍中国文化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将语法、词汇、句子结构和修辞等语言本身的特征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而忽视了思想与文化交流这一语言最重要的功能,尤其是忽视了用英语来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的培养。语言文化因素是与语言教学关系最紧密的文化教学内容。近年来,尽管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重点更多地放在理解和适应外国文化上,忽视了全球化进程中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本土化的发展趋势,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严重,所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普遍缺乏使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的负面影响
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西方文化的输入轻中国文化的输出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首先,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但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学生对英语国家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知之甚多,而对本该熟知的中国文化却词不达意,许多学生非常热衷于西方节日,而对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却态度冷漠,知之甚少。西方文化输入与中国文化输出能力发展严重失衡,这让对中国灿烂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感到失望和不可理解,阻碍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交流;其次,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受到英美文化的潜移默化,价值观念易产生偏差,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西化,不利于引导学生树立多元文化观,不利于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弘扬中国文化,久而久之,我们的民族文化意识势必会被冲淡,甚至成为空谈。
三、大学英语教学增加中国文化教育的对策
在以往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理解主要是侧重促使学生“理解其他民族”,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深入发展,中国在国际中发出更多的声音,讲好中国的故事,因此“被其他民族理解”也成为了英语文化理解的一部分。而要“被其他民族理解”,就需要在英语教学中增加中国文化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各国文化交融的时代要求,更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需要。
(一)教学理念和原则
在教学理念上,首先要改变过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重外国文化输入而轻中国文化输出”的教学思想,应该充分意识到中国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共享性和影响性,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拓展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在英语教学中,应该以语言教学为主,在学习了解外国文化的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中国文化教学。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要体现互相尊重、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适应的原则,使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掌握英语的同时也能加深了解有关中国文化的知识,并且能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在教学原则上,文化教学要有代表性和要有发展变化的观点。中国文化多元,存在着地域差别、民族差别、时代差别。
(二)教学内容
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 要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外输出中华文化的能力,首先要多接触体现丰富中国文化内涵的教学内容。吕必松指出“所谓‘语言交际文化’, 就是这种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应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是非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等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这种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之中。”并认为:“语言中的这类文化因素对语言和语言交际有规范作用,但是本族人往往不容易觉察,只用通过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和语言交际的对比研究才能揭示出来。”因此,实际教学中,可以对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进行再加工,删减重复的有关西方文化的内容,补充更多的相关话题的中国文化内容,同时可以围绕某一主题展开中西文化比较和讨论,强调学生学会在跨文化交际中用英语准确地描述和解释中国文化,从而让对方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学会在中国“入乡随俗”,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方面,依附中国的文化。
(三) 教学方法
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增加中国文化教育,需要在语言学习中揭示文化。文化教学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 将文化内容融汇到课文中去,采用文化对比的教学方法。 课文本身可以介绍某一中国文化习俗,学习英语的同时也就学到了中国文化,这是比较理想的文化解释方法。初级阶段可以紧密结合口语会话材料,解释语用规则,如称呼、问候和道别、道谢和道歉、敬语和谦语、褒奖和谦让、宴请和送礼、隐私和禁忌等。上述语用文化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比较明显的例子,也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外国人最先碰到的难以理解的障碍。这类语用规则突出地体现了中国文化崇尚集体与和谐、尊重关心他人、谦虚律己、热心待人的传统美德。中级阶段增加中国国情知识的介绍,高级阶段可结合较深层次的中国文化内容。其二,通过语言实践培养中国文化输出能力。
(四)考核内容
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相适应,大学英语的考核内容也应体现语言的、交际的、对外的三条原则。考核内容应涵盖与英语语言的学习和使用紧密相关并且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特点的、为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传播中国文化所需的、针对英语学习者使用者实际需要的那部分知识。具体而言,在考核中,既要考查学生对英语词汇、语法、和语用的掌握,又要考查学生用英语表述中国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的能力。随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要突出考查对专门性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突出文化价值观念系统及其体现----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专业知识的内容。
四、结语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学应该秉承让英语教学服务于中国的理念,担负起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切实提高学生运用英语传播汉语言文化的能力,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作者单位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