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能源需求与城市用地布局关系密切,但传统规划中用地布局规划缺少对能源因素的考虑,能源规划也缺少从优化能源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角度对城市用地布局提出调整建议。能源需求的波动程度是影响系统能效、系统经济性的关键因素;波动较大时将造成设备容量偏大,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用地混合是负荷平稳化的重要手段,合理的用地布局及配比,可使负荷趋于平稳,进而减少能源供应设备装机容量、提升系统整体能效。从需求侧出发,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源需求与城市用地布局关系密切,但传统规划中用地布局规划缺少对能源因素的考虑,能源规划也缺少从优化能源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角度对城市用地布局提出调整建议。能源需求的波动程度是影响系统能效、系统经济性的关键因素;波动较大时将造成设备容量偏大,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用地混合是负荷平稳化的重要手段,合理的用地布局及配比,可使负荷趋于平稳,进而减少能源供应设备装机容量、提升系统整体能效。从需求侧出发,以最小化负荷波动为目标,采用同里新能源小镇建设规划作为案例,研究了用地布局优化方法.并按照在尽量减少用地调
其他文献
彭震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党委书记)应注重小城镇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作用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党中央基于我国未来的全局发展,聚焦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把乡村发展放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十九大报告3万多字的全文中,有19次之多提到农村、乡村,但小城镇只出现了1次,这是否意味着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突出小城镇发展的城市发展政策将会有重大改变。通
从地理历史、人口构成、城市格局、建筑遗产、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分析了莎车历史文化名城的多元文化构成体系及其丰富内涵;针对性地提出了保护策略,包括保护多元文化的真实性、连续性,以历史保护带动民生改善,关注南疆历史城市的整体面貌等。以此为例,说明城市的地域文化具有特殊性,应将保护地域文化作为城市发展战略中重点研究的内容。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普遍存在着城市建设与城市文脉相脱节,千城一面的景象。在传承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国家政策要求下,以城市文脉为切入点,以系统思维为导向,以总体城市设计为工具,有利于塑造独具魅力的城市空间特色。日喀则是后藏文化的发源地,其目标是打造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世界旅游目的地。在此目标引领下,规划基于文脉视角,立足城市文脉要素的深入挖掘,以整体空间格局的延续性、多元文化风貌的关联
规划实施评估主要可分为实施效果评估和实施过程评估两类,以往对历史文化名村的实施评估主要停留于实施效果层面,未能深入探究导致实施效果不理想的真实原因,也无法基于评估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策略。围绕实施过程评估这一核心,将一套完整的实施评估方法,即"实施效果评估——实施过程评估——改善策略"运用于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评估中,从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两个阶段,从制度设计和实施过程两个层面,发现制度缺失或不当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上海——都江堰对口援建任务和四川地区的援建工作需求为契机,实施从"等需求"的被动应对向"优服务"的主动出击的战略机制转型,通过在地化的规划工作实践,构建长效服务地方发展的"在地服务"规划模式。以在川援建规划的重大项目为例,通过梳理映秀镇、壹街区、"灌区"城镇(乡村)等相关规划,从流程创新、视角创新、组织创新等角度理解"在地服务"规划的特征,认为"在地服务"规划模式的核心
2008—2018十年间,同济规划院团队扎根郑州同城,将同济城乡规划系学科优势与实践相结合,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持续开展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城市设计实践,作为技术支持者和实施参与者,通过不断的创新、实践、反馈再实践,为城市规划管理者提供与时俱进、适时而变和专业务实的深度服务。十年间,同济规划团队基于对郑州不同发展阶段社会经济特征和独特地域文化特点的深刻洞察,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城市新区建设
宋小冬(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数字规划技术研究中心顾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当前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实务的影响:近期趋势和局限性信息技术在各门学科、各类业务中得到广泛应用,还深入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发展速度极快,涉及学科领域很多,要估计长远的未来非常困难,本文就当前状态,做一些经验判断,鼓励规划实践者也来关心此事,对大致成熟的技术可加速推广;对有可能实用,但是不太成熟的方法,
在资源环境约束和能源转型背景下,高效、高质、绿色、韧性是未来我国城市发展的重点,直接涉及新一轮大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也对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发展和规划编制提出了转型要求。以《太原市政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研究》为例,结合太原市未来要实现的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能源革命排头兵的战略目标,针对太原市三大关键系统,即水系统、能源系统、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廊道系统的现状特征和问题,对标国内外先进案例,提出太原市水系
在我国推行"小街区"的背景下,首先梳理了街区与网络互动发展的历史脉络,然后分析了"小街区"的多重网络属性,并结合上海案例研究,对"小街区"的适度规模、"小街区"的空间品质等主要问题进行了重点探讨。研究结论是,"小街区"重要的不是其形式本身,而在于它创造了使积极的空间要素通过网络耦合来促进街道活动发生的机会,因此应从积极的空间使用活动出发,基于日常经常使用的活动节点来构建街道网络,并制定与之适应的机
针对目前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认知、程序协同和空间协调问题,以详规层面的设计导则为对象,从雨洪安全的视角出发,在目标、程序和空间三个维度对该类导则的编制提出优化建议,并以嘉兴市冶金片区城市设计为例,将其落实到总则、地区通则、街区通则和地块通则四个层面,有针对性地尝试增加了目标导控条款、雨洪控制系统规划、雨洪控制设施规划和地块导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