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2006年10月,宾阳县高棠学校就启动了“书香润校园,好书伴成长”的第一届读书活动,读书活动成为我校的校本研究课题,“让读书成为习惯,使校园充满书香”成为我们不懈的追求。
一、诵读经典美文,点燃读书激情
我校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管束,普遍存在纪律散漫,学习不求上进,厌学情绪严重等情况。2006年10月,我们参加县教育局组织观摩的“读中华经典,做少年君子”读书展示会后,决定以少先队活动的形式,尝试开展全校性的诵读经典读书活动。我们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每周推荐一首经典诗文给师生,让师生在这一周中共同诵读。几周下来,我们发现这样的形式太单调,电视晚会上用歌曲形式传唱古诗《春晓》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古诗新唱”来丰富孩子们的读书形式。于是我们搜集了一些配乐的古诗,然后特意让孩子们注意收听那几天的校园广播。结果发现:当我们通过广播把一首首古诗歌曲播放出来的时候,孩子们特别感兴趣。孩子的兴趣被激发后,我们就适时地推荐给孩子“每周一诗”,学校里掀起读经典、唱古诗的小高潮。
于是这样的做法逐渐形成了习惯:每个星期一上午我们就会把“每周一诗”工整地抄写在小黑板上,并挂在办公室前的墙壁上,让每一位从此走过的孩子能很快地捕捉到,然后我们在星期一上午早读课时,让孩子静坐在本班教室聆听本周的“每周一歌”。每周能积累到至少一首的好诗词,一个学期至少就能积累到20首,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送给了孩子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自从有了“每周一诗”与“每周一歌”,我们发现孩子们变得更有活力了,他们在草坪上跳绳时,或者在球场上打球时嘴里哼的是我们推荐的“每周一歌”,念的是“每周一诗”。看到孩子们的变化,以前心存疑虑的老师也认可了读书活动。在校园里拥有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们的孩子变得比以前更热爱学校了。“每周一诗”与“每周一歌”丰润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诵读经典,吟诵古诗词”,增加了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形成了班班闻书声,生生沐书香的氛围。
二、编写校本教程,深化读书活动
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我们是在边实践边摸索中前行,我们想:开展读书活动是一个不错的校本课程,于是我们尝试着总结、整理、编写读书活动的校本教程。老师们都行动起来了:利用课余时间去搜集、筛选、编排诗文,初步编写出读书活动的校本教程——“年级必背古诗”和“经典诗文赏诵”。
读书活动的校本教程编写出来后,我们就安排每个星期二和星期四的晚读时间,引导学生阅读校本教程,赏诵经典诗文,同时我们开设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大课堂——“经典诗文赏诵”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把搜集到的许多名家朗诵,通过大课堂和学校广播一一推荐给孩子们。孩子们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课余时间,在各班教室里总会有许多孩子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拿着校本教程津津有味地朗诵着……我们把晨读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汲取诗文的精华。学生们与书为伴,与书对话,在读书中明了事理,提高了语文素养,为构建书香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读书日,张扬学生个性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展现自己积累到的越来越多的诗文,我们把每个星期三和星期五定为校园的“读书日”。在读书日里有班级诗文诵读比赛、学生个人吟唱诗文、师生赛诗、评诗等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读书活动之初,每一个读书日都是由老师主持,从第二届开始,我们尝试放手由学生自己主持。目前,在读书日的各项活动中已经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小主持人、小诗人、小评委……读书日满足了学生表现的欲望,提高了学生们的胆量,使他们获取了自信,张扬了个性。
四、开展“古诗配画”手抄报、黑板报、读书笔记等比赛
开展经典诗文诵读,在学生们的心里播下了美丽的种子,如何让读书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延伸,让这美丽的种子长出绿芽呢?我们尝试成立一个校园“小荷”读书活动宣传小组。宣传小组的指导老师从选材、配色、排版等方面都亲自示范,指导宣传小组成员出版手抄报。当第一期的手抄报展示出来时,引起全校师生的关注,他们也纷纷模仿、尝试制作自己的手抄报,然后我们教学生做读书笔记、出黑板报等,学校里掀起一股诗文配画的浪潮,学生们只要一有空余时间就用心地设计手抄报、做读书笔记,自娱自乐,陶醉其中。我们还举行了“古诗配画”手抄报、黑板报、读书笔记等比赛,这些比赛挖掘出了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在校园里有更多的机会挥洒激情,展现自己的才华。
随着读书活动的不断深入,我们高校学校的孩子们在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变得有礼貌了,自信了,他们都朝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方向努力着。
(责编 钟园娴)
一、诵读经典美文,点燃读书激情
我校很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管束,普遍存在纪律散漫,学习不求上进,厌学情绪严重等情况。2006年10月,我们参加县教育局组织观摩的“读中华经典,做少年君子”读书展示会后,决定以少先队活动的形式,尝试开展全校性的诵读经典读书活动。我们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每周推荐一首经典诗文给师生,让师生在这一周中共同诵读。几周下来,我们发现这样的形式太单调,电视晚会上用歌曲形式传唱古诗《春晓》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古诗新唱”来丰富孩子们的读书形式。于是我们搜集了一些配乐的古诗,然后特意让孩子们注意收听那几天的校园广播。结果发现:当我们通过广播把一首首古诗歌曲播放出来的时候,孩子们特别感兴趣。孩子的兴趣被激发后,我们就适时地推荐给孩子“每周一诗”,学校里掀起读经典、唱古诗的小高潮。
于是这样的做法逐渐形成了习惯:每个星期一上午我们就会把“每周一诗”工整地抄写在小黑板上,并挂在办公室前的墙壁上,让每一位从此走过的孩子能很快地捕捉到,然后我们在星期一上午早读课时,让孩子静坐在本班教室聆听本周的“每周一歌”。每周能积累到至少一首的好诗词,一个学期至少就能积累到20首,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送给了孩子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自从有了“每周一诗”与“每周一歌”,我们发现孩子们变得更有活力了,他们在草坪上跳绳时,或者在球场上打球时嘴里哼的是我们推荐的“每周一歌”,念的是“每周一诗”。看到孩子们的变化,以前心存疑虑的老师也认可了读书活动。在校园里拥有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们的孩子变得比以前更热爱学校了。“每周一诗”与“每周一歌”丰润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诵读经典,吟诵古诗词”,增加了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形成了班班闻书声,生生沐书香的氛围。
二、编写校本教程,深化读书活动
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我们是在边实践边摸索中前行,我们想:开展读书活动是一个不错的校本课程,于是我们尝试着总结、整理、编写读书活动的校本教程。老师们都行动起来了:利用课余时间去搜集、筛选、编排诗文,初步编写出读书活动的校本教程——“年级必背古诗”和“经典诗文赏诵”。
读书活动的校本教程编写出来后,我们就安排每个星期二和星期四的晚读时间,引导学生阅读校本教程,赏诵经典诗文,同时我们开设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大课堂——“经典诗文赏诵”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把搜集到的许多名家朗诵,通过大课堂和学校广播一一推荐给孩子们。孩子们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课余时间,在各班教室里总会有许多孩子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拿着校本教程津津有味地朗诵着……我们把晨读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汲取诗文的精华。学生们与书为伴,与书对话,在读书中明了事理,提高了语文素养,为构建书香校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读书日,张扬学生个性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展现自己积累到的越来越多的诗文,我们把每个星期三和星期五定为校园的“读书日”。在读书日里有班级诗文诵读比赛、学生个人吟唱诗文、师生赛诗、评诗等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读书活动之初,每一个读书日都是由老师主持,从第二届开始,我们尝试放手由学生自己主持。目前,在读书日的各项活动中已经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小主持人、小诗人、小评委……读书日满足了学生表现的欲望,提高了学生们的胆量,使他们获取了自信,张扬了个性。
四、开展“古诗配画”手抄报、黑板报、读书笔记等比赛
开展经典诗文诵读,在学生们的心里播下了美丽的种子,如何让读书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延伸,让这美丽的种子长出绿芽呢?我们尝试成立一个校园“小荷”读书活动宣传小组。宣传小组的指导老师从选材、配色、排版等方面都亲自示范,指导宣传小组成员出版手抄报。当第一期的手抄报展示出来时,引起全校师生的关注,他们也纷纷模仿、尝试制作自己的手抄报,然后我们教学生做读书笔记、出黑板报等,学校里掀起一股诗文配画的浪潮,学生们只要一有空余时间就用心地设计手抄报、做读书笔记,自娱自乐,陶醉其中。我们还举行了“古诗配画”手抄报、黑板报、读书笔记等比赛,这些比赛挖掘出了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在校园里有更多的机会挥洒激情,展现自己的才华。
随着读书活动的不断深入,我们高校学校的孩子们在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变得有礼貌了,自信了,他们都朝着“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方向努力着。
(责编 钟园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