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少年时代,最大的快乐是在上下学的路上。从家到学校2公里多的路程,每个人都是跟自己的好友、闺蜜结伴步行。没有家长接送,没有老师在身边,那是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我们就像天空中的鸟儿。每天上下学往返四趟,很多趣闻趣事、小道消息等几乎都是在这条路上被刻进自己的记忆。而今,这条路还在,但结伴步行的学生却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家长开着私家车或骑着电动车,载着面无表情的孩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一、 “中国式接送”让儿童远离天然的集体主义
每逢上下学的时候,差不多每所幼儿园和小学的门前都被堵成了停车场。几乎每个学生家长都将孩子亲手送进或迎出校园,以实现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无缝对接”,这就是最新热议的“中国式接送孩子”现象。“中国式接送”不光是在上下学时造成学校附近交通的拥堵,也给人们所希望的低碳节能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家长每天接送孩子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等诸多成本,加重了家庭的负担。儿童运动量本就不足,每天上下学由家长接送,剥夺了孩子步行的机会,“小胖墩”越来越多、戴眼镜的越来越多,体质下降趋势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现今,十来岁的孩子普遍不快乐,因为他们生活在两个固定的笼子(家和学校)和一个流动的笼子(家长接送车)里,他们远离自然、远离童年嬉戏、远离儿童天然的集体主义。虽然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但精神的丰富却未能与物质丰富同步。相反,由于缺乏与同伴足够的嬉戏与交流,更容易变得精神脆弱。在学校这个围墙里,儿童从早到晚都在读书,课间休息时间大多也是被圈养。曾有媒体报道,很多小学生课间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厕所。除了解决生理之需外,厕所是他们惟一可以嬉戏打闹的地方。这种极端现象的发生,是儿童爱嬉戏打逗的天性无处施展而造成的悲情画面!放学后,要么马上被送进补习班,要么马上回家做作业,作业完成后,一个人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里。就连上下学路上也在家长的监护下,坐在私家车里,无聊地享受着一个孤独的流动世界。他们没有和同伴相互“拷贝”和传递所思所想、所见所闻的时间与机会,他们几乎成了孤独、冷漠、脆弱的个体,在心灵上与同伴相距如此遥远,在生活中与自然隔离得如此彻底。
罗大佑歌词里童年是池塘、榕树、知了、蝴蝶和悠闲。真正的童年应有足够的时间走进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如果孩子们上下学之路也被成人剥夺了,更加减少了他们与自然接触的机会,没有了令人放心的结伴或集体娱乐活动。为什么很多儿童沉迷于网络游戏、沉迷于虚拟世界,有的甚至不能自拔成为问题少年?这其实是对成人剥夺他们应有自由的对抗。当上下学之路这个本该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的时间与空间也被家长用爱的方式予以禁锢时,大自然缺失症就成了我国儿童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在枯燥的学习之外,只剩下论坛、博客、微博、登录名和密码,再难有培养其他兴趣的机会。“大地母亲”不是一个简单的比喻,大自然也不会拿走孩子的时间,只会将孩子的时间放大。大自然是个流动的美好世界,需要儿童身临其境,自由又悠闲地慢慢感受它的魅力。但成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替代成长、包办教育,把孩子“加工”成只能装书本知识的容器。
二、 步行上下学路上,是童年最珍贵的记忆
1.与外面的世界零距离接触
那时家庭作业很少,有时根本就没有,更没有什么补习班、兴趣班。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感到非常轻松惬意。虽然下午三四点钟就放学了,但大多数孩子都玩到天黑才回家。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放学后直接回家的孩子,也是奉家长之命,帮家长排队买计划供应物品。在排队等待的过程中,学校里的趣闻趣事、上下学途径街道的细微变化,甚至路边草木吐了绿芽等,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令人心动的故事、对缤纷世界独立的见解等信息,都在伙伴之间的交流中相互传播着。
2.对成人世界的好奇
在改革开放大潮来临之时,无忧无虑的我们上了中学,步入了青春期。有作业了,对考试分数敏感了,但上下学之路仍然是少年们最为肥沃的土壤。看到路上穿喇叭裤的时尚青年,心里很羡慕,着急着自己快快长大,也能穿一件时尚喇叭裤。街上年轻人手里提着录音机,播放邓丽君甜美的歌曲,内心总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在上下学路上和闺蜜聊心事,成为那时最为幸福的时光,到家了都不舍分开。班级里谁跟谁好了,自己对哪个男孩感兴趣了,这些绝不可能告诉老师和家长的秘密,只能在与闺蜜的交流中才能得到内心的释放和畅快。跟自己要好的同学结伴步行上下学,有说不完的悄悄话,话题覆盖面非常广,同学、老师、家长、政治、时事等无所不谈,尤其是电影明星,成为那时谈得最多的话题。
3.酣畅淋漓的玩耍和游戏
上下学之路,是那个时代孩子最珍贵的记忆,是精神发育的露天课堂,是人生历练的风雨操场。游戏、玩耍是少年儿童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课间休息时间是无法满足他们这个需求的,上下学之路成为满足这一需要最重要的空间。由于那时路上行人不多,车辆也不多,为孩子们步行上下学提供了外部环境上的保障。跳皮筋、丢沙包、捉迷藏,模仿电影里的情节玩抓特务、战斗等游戏,不玩到汗流浃背、不玩到天黑,都舍不得回家。各种玩耍、游戏、交流,既锻炼了身体,又让少年儿童从游戏中学到了规则与秩序,培养了独立、勇敢、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对成长来说,上下学之路是肥沃的土壤,很难想象若没有了“上下学之路”这段经历,童年美好记忆还能剩下什么?
4.处理人际关系
同学间的矛盾大多在上下学路上解决,或通过沟通,化解误会,言归于好;或吵架打架,一分高低,决个胜负。男孩子需要用武力才能摆平的事件,绝大多数都发生在上下学路上。女孩子之间鸡毛蒜皮的纠纷,或需要当面对质的问题,几乎都是在这条路上进行。在上下学的路上,委屈的泪水、被欺负的伤痛、当面对质后灰溜溜的尴尬、打人者的快感、被打者的无助、握手言和后的喜悦……人与人之间的诸多酸甜苦辣,在这条路上被感受得淋漓尽致。步入青春期后,对异性有了好感,有意无意地制造时间上的巧合,在这条路上能不远不近地看着他(她)一同前行,内心的满足无以言表。而那些胆子大一点的同学想把自己的好感向对方表白,也是在这条路上趁人不注意时,给他(她)塞一张小纸条。 儿童应有的感受,未成年时不可或缺的历练,都在上下学路上深深刻进我们的记忆。
三、 盘活教育资源,将上下学之路还给学生
教育不只是学习那么简单,学习的范围不是只有书本“知识”,而是包含很多非文字性、不可量化的内容。比如对身体的掌控,及由此获得的各种能力。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包含五个方面,个人成长问题、青春期问题、学习问题、与同伴沟通问题以及和父母的矛盾。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是不够的。盘活教育资源,将上下学之路还给学生,给学生创造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独立处理各种事情,学习如何做人与处世。
1.勿将学习简单定位于课堂教学
目前,我国的教育并未真正对学生开放,把学生禁锢在校园里,从早到晚读书,教育的功能日益窄化,表现在纯粹的知识灌输和应试上,教育的其他功能被排挤,这样的教育对人的发展是非常大的限制。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面对爆炸式增长的信息,班级授课制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效率较为低下的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个性化学习的一个瓶颈。为了多学习课本知识,把儿童本真放弃了,几乎成为每个少年儿童无法逃避的宿命。读书不是享受过程、享受人生,而是他们沉重的负担。将学习正确定位,还学习本真,要努力的不仅是教育系统,需要全社会更新理念,将学习的视野扩大到成长的各个方面,明确学习的目的,丰富学习内容。把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引导儿童掌握必备的生活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有意义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2.告别精细化培养,让教育顺应儿童天性
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和家长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人文素质。“高规格”的精细化培养是目前很多家长普遍选择的。家长的事必躬亲、包办代替,闲置了孩子的多元思维,浪费了孩子的智力资源。好的教育应是顺应儿童天性的教育,大人们要大胆放手,告别精细化培养,告别包办代替,让孩子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让他们试着走有荆棘的路,让他们尝试失败。如果一味呵护孩子,不让孩子冒险,将来肯定会有更大的风险。
3.让儿童走向户外,积极推动生态教养
大自然能让人的心灵得以净化,在大自然中能体验生命的力量与宁静,能发现自然与生命的魅力与奥秘,让人们对自然和生命产生应有的敬畏。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里,在普遍的单一化的发展模式里,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当下,过去一些良好的生活方式应得到传承。适当放慢生活的脚步,特别是对未成年的孩子,要为他们提供慢生活的空间,让他们慢慢地长大。让他们迈开双腿,有效增进身体的健康发育,强筋健骨。让他们走向户外,看看天空,抚摸大地,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发现大自然的神奇,探索大自然的奥妙。大人们大胆放手,不把成人意识强加给孩子,让孩子们有足够的时间,有自由的空间,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玩耍、交流、看世界、想问题。让他们的童年有精彩、有辉煌、有酣畅淋漓,少些遗憾。
4.把上下学之路还给孩子,将其变成一所流动的学校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他们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响声。真正的教育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是生命影响生命。让儿童学会结伴、学会交友,这是人生必备的能力之一。让儿童结伴步行上下学,边走边聊,谈谈身边趣闻趣事,可产生调节情绪、增进同学友谊等诸多积极效应。孩子与哪些人结伴同行,应由孩子自己决定,家长只需正确引导,勿要干涉太多。孩子的朋友不是根据分数划分的,也不是根据父母的标准选定的,他们有他们的择友方式。家长和教师应鼓励孩子试着与各种禀赋的人交往,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学会谦让,学会顾全大局,学会以诚相待,学会助人为乐,学会倾听,学会收集和处理陌生信息。
5.社会系统要为儿童结伴步行上下学提供保障
既然“中国式接送”是一个社会问题,就需要全社会想办法解决,为儿童结伴步行上下学提供保障。首先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增加学校及教学网点,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减少义务教育阶段的寄宿制学校,让绝大多数少年儿童都能就近入学。整治社会治安,维护好交通秩序,特别是在上下学这段时间内,公安部门应配备专项警力,为孩子上下学开辟绿色通道。家长与教师联合,成立专门的联合会,组织社会力量,监护好孩子上下学。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坚决取缔以赢利为目的的、面向少年儿童的补习班和培训班,有效杜绝孩子从学校放学后直接进入补习班。学校要减少孩子作业量,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步行上下学。只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就一定能解决“中国式接送”这个社会问题。
6.加强对教学之外学生行为的研究,把教育向生活拓展
为了让孩子有更多“学习”时间,家长及学校选择牺牲孩子户外活动时间的方式,从而造成孩子们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个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脱节。尽管孩子们从成人社会学到了各种道理,却无法在自然界中得到启示。将教育只聚焦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对大自然则慢慢疏远,其结果造成严重的教育结构缺失。结构缺失的教育培养出的受教育者在成年后很容易像浮萍一样飘荡在社会中。加强教学之外学生行为的研究,将教育向生活拓展,重视教育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分散的事物中获取人生营养。例如,鼓励孩子与各种性格禀赋的同学交往,无论他们在一起是互助友好、吵架打架、失和然后和好……这些童年记忆,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步行时遵守交通规则,遇到恶劣天气时顶着风雨前行,看到路边有需要帮助的行人,实施力所能及的帮助……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人生的境界。
陶行知说:“让真教育成为心心相印的活动,从心灵出发,打到心灵深处。”真教育来自多个方面,上下学之路,一所流动的学校,一个极其珍贵的教育资源,让儿童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那里有思想的盛宴,可以丰富他们的生命,那里有心灵的传递,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那里有各种思想的相互补充,有适合他们年龄的自由和自主。如果每个孩子都能融入这所流动的学校,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生活的技能,自由、平等、互助等诸多素质都将得以较大提升。把这条路还给学生,给他们的自主发展释放足够空间,让他们以更纯粹、更清澈、更本真的视角打量世界、思考人生。
一、 “中国式接送”让儿童远离天然的集体主义
每逢上下学的时候,差不多每所幼儿园和小学的门前都被堵成了停车场。几乎每个学生家长都将孩子亲手送进或迎出校园,以实现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无缝对接”,这就是最新热议的“中国式接送孩子”现象。“中国式接送”不光是在上下学时造成学校附近交通的拥堵,也给人们所希望的低碳节能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家长每天接送孩子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等诸多成本,加重了家庭的负担。儿童运动量本就不足,每天上下学由家长接送,剥夺了孩子步行的机会,“小胖墩”越来越多、戴眼镜的越来越多,体质下降趋势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现今,十来岁的孩子普遍不快乐,因为他们生活在两个固定的笼子(家和学校)和一个流动的笼子(家长接送车)里,他们远离自然、远离童年嬉戏、远离儿童天然的集体主义。虽然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但精神的丰富却未能与物质丰富同步。相反,由于缺乏与同伴足够的嬉戏与交流,更容易变得精神脆弱。在学校这个围墙里,儿童从早到晚都在读书,课间休息时间大多也是被圈养。曾有媒体报道,很多小学生课间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厕所。除了解决生理之需外,厕所是他们惟一可以嬉戏打闹的地方。这种极端现象的发生,是儿童爱嬉戏打逗的天性无处施展而造成的悲情画面!放学后,要么马上被送进补习班,要么马上回家做作业,作业完成后,一个人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里。就连上下学路上也在家长的监护下,坐在私家车里,无聊地享受着一个孤独的流动世界。他们没有和同伴相互“拷贝”和传递所思所想、所见所闻的时间与机会,他们几乎成了孤独、冷漠、脆弱的个体,在心灵上与同伴相距如此遥远,在生活中与自然隔离得如此彻底。
罗大佑歌词里童年是池塘、榕树、知了、蝴蝶和悠闲。真正的童年应有足够的时间走进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如果孩子们上下学之路也被成人剥夺了,更加减少了他们与自然接触的机会,没有了令人放心的结伴或集体娱乐活动。为什么很多儿童沉迷于网络游戏、沉迷于虚拟世界,有的甚至不能自拔成为问题少年?这其实是对成人剥夺他们应有自由的对抗。当上下学之路这个本该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的时间与空间也被家长用爱的方式予以禁锢时,大自然缺失症就成了我国儿童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在枯燥的学习之外,只剩下论坛、博客、微博、登录名和密码,再难有培养其他兴趣的机会。“大地母亲”不是一个简单的比喻,大自然也不会拿走孩子的时间,只会将孩子的时间放大。大自然是个流动的美好世界,需要儿童身临其境,自由又悠闲地慢慢感受它的魅力。但成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替代成长、包办教育,把孩子“加工”成只能装书本知识的容器。
二、 步行上下学路上,是童年最珍贵的记忆
1.与外面的世界零距离接触
那时家庭作业很少,有时根本就没有,更没有什么补习班、兴趣班。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感到非常轻松惬意。虽然下午三四点钟就放学了,但大多数孩子都玩到天黑才回家。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放学后直接回家的孩子,也是奉家长之命,帮家长排队买计划供应物品。在排队等待的过程中,学校里的趣闻趣事、上下学途径街道的细微变化,甚至路边草木吐了绿芽等,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令人心动的故事、对缤纷世界独立的见解等信息,都在伙伴之间的交流中相互传播着。
2.对成人世界的好奇
在改革开放大潮来临之时,无忧无虑的我们上了中学,步入了青春期。有作业了,对考试分数敏感了,但上下学之路仍然是少年们最为肥沃的土壤。看到路上穿喇叭裤的时尚青年,心里很羡慕,着急着自己快快长大,也能穿一件时尚喇叭裤。街上年轻人手里提着录音机,播放邓丽君甜美的歌曲,内心总会有一种异样的感觉。在上下学路上和闺蜜聊心事,成为那时最为幸福的时光,到家了都不舍分开。班级里谁跟谁好了,自己对哪个男孩感兴趣了,这些绝不可能告诉老师和家长的秘密,只能在与闺蜜的交流中才能得到内心的释放和畅快。跟自己要好的同学结伴步行上下学,有说不完的悄悄话,话题覆盖面非常广,同学、老师、家长、政治、时事等无所不谈,尤其是电影明星,成为那时谈得最多的话题。
3.酣畅淋漓的玩耍和游戏
上下学之路,是那个时代孩子最珍贵的记忆,是精神发育的露天课堂,是人生历练的风雨操场。游戏、玩耍是少年儿童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课间休息时间是无法满足他们这个需求的,上下学之路成为满足这一需要最重要的空间。由于那时路上行人不多,车辆也不多,为孩子们步行上下学提供了外部环境上的保障。跳皮筋、丢沙包、捉迷藏,模仿电影里的情节玩抓特务、战斗等游戏,不玩到汗流浃背、不玩到天黑,都舍不得回家。各种玩耍、游戏、交流,既锻炼了身体,又让少年儿童从游戏中学到了规则与秩序,培养了独立、勇敢、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对成长来说,上下学之路是肥沃的土壤,很难想象若没有了“上下学之路”这段经历,童年美好记忆还能剩下什么?
4.处理人际关系
同学间的矛盾大多在上下学路上解决,或通过沟通,化解误会,言归于好;或吵架打架,一分高低,决个胜负。男孩子需要用武力才能摆平的事件,绝大多数都发生在上下学路上。女孩子之间鸡毛蒜皮的纠纷,或需要当面对质的问题,几乎都是在这条路上进行。在上下学的路上,委屈的泪水、被欺负的伤痛、当面对质后灰溜溜的尴尬、打人者的快感、被打者的无助、握手言和后的喜悦……人与人之间的诸多酸甜苦辣,在这条路上被感受得淋漓尽致。步入青春期后,对异性有了好感,有意无意地制造时间上的巧合,在这条路上能不远不近地看着他(她)一同前行,内心的满足无以言表。而那些胆子大一点的同学想把自己的好感向对方表白,也是在这条路上趁人不注意时,给他(她)塞一张小纸条。 儿童应有的感受,未成年时不可或缺的历练,都在上下学路上深深刻进我们的记忆。
三、 盘活教育资源,将上下学之路还给学生
教育不只是学习那么简单,学习的范围不是只有书本“知识”,而是包含很多非文字性、不可量化的内容。比如对身体的掌控,及由此获得的各种能力。少年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包含五个方面,个人成长问题、青春期问题、学习问题、与同伴沟通问题以及和父母的矛盾。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是不够的。盘活教育资源,将上下学之路还给学生,给学生创造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独立处理各种事情,学习如何做人与处世。
1.勿将学习简单定位于课堂教学
目前,我国的教育并未真正对学生开放,把学生禁锢在校园里,从早到晚读书,教育的功能日益窄化,表现在纯粹的知识灌输和应试上,教育的其他功能被排挤,这样的教育对人的发展是非常大的限制。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面对爆炸式增长的信息,班级授课制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效率较为低下的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个性化学习的一个瓶颈。为了多学习课本知识,把儿童本真放弃了,几乎成为每个少年儿童无法逃避的宿命。读书不是享受过程、享受人生,而是他们沉重的负担。将学习正确定位,还学习本真,要努力的不仅是教育系统,需要全社会更新理念,将学习的视野扩大到成长的各个方面,明确学习的目的,丰富学习内容。把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引导儿童掌握必备的生活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形成有意义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2.告别精细化培养,让教育顺应儿童天性
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和家长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人文素质。“高规格”的精细化培养是目前很多家长普遍选择的。家长的事必躬亲、包办代替,闲置了孩子的多元思维,浪费了孩子的智力资源。好的教育应是顺应儿童天性的教育,大人们要大胆放手,告别精细化培养,告别包办代替,让孩子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让他们试着走有荆棘的路,让他们尝试失败。如果一味呵护孩子,不让孩子冒险,将来肯定会有更大的风险。
3.让儿童走向户外,积极推动生态教养
大自然能让人的心灵得以净化,在大自然中能体验生命的力量与宁静,能发现自然与生命的魅力与奥秘,让人们对自然和生命产生应有的敬畏。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里,在普遍的单一化的发展模式里,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当下,过去一些良好的生活方式应得到传承。适当放慢生活的脚步,特别是对未成年的孩子,要为他们提供慢生活的空间,让他们慢慢地长大。让他们迈开双腿,有效增进身体的健康发育,强筋健骨。让他们走向户外,看看天空,抚摸大地,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发现大自然的神奇,探索大自然的奥妙。大人们大胆放手,不把成人意识强加给孩子,让孩子们有足够的时间,有自由的空间,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玩耍、交流、看世界、想问题。让他们的童年有精彩、有辉煌、有酣畅淋漓,少些遗憾。
4.把上下学之路还给孩子,将其变成一所流动的学校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他们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响声。真正的教育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是生命影响生命。让儿童学会结伴、学会交友,这是人生必备的能力之一。让儿童结伴步行上下学,边走边聊,谈谈身边趣闻趣事,可产生调节情绪、增进同学友谊等诸多积极效应。孩子与哪些人结伴同行,应由孩子自己决定,家长只需正确引导,勿要干涉太多。孩子的朋友不是根据分数划分的,也不是根据父母的标准选定的,他们有他们的择友方式。家长和教师应鼓励孩子试着与各种禀赋的人交往,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学会谦让,学会顾全大局,学会以诚相待,学会助人为乐,学会倾听,学会收集和处理陌生信息。
5.社会系统要为儿童结伴步行上下学提供保障
既然“中国式接送”是一个社会问题,就需要全社会想办法解决,为儿童结伴步行上下学提供保障。首先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增加学校及教学网点,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减少义务教育阶段的寄宿制学校,让绝大多数少年儿童都能就近入学。整治社会治安,维护好交通秩序,特别是在上下学这段时间内,公安部门应配备专项警力,为孩子上下学开辟绿色通道。家长与教师联合,成立专门的联合会,组织社会力量,监护好孩子上下学。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坚决取缔以赢利为目的的、面向少年儿童的补习班和培训班,有效杜绝孩子从学校放学后直接进入补习班。学校要减少孩子作业量,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步行上下学。只要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就一定能解决“中国式接送”这个社会问题。
6.加强对教学之外学生行为的研究,把教育向生活拓展
为了让孩子有更多“学习”时间,家长及学校选择牺牲孩子户外活动时间的方式,从而造成孩子们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个人与世界、人与自然的脱节。尽管孩子们从成人社会学到了各种道理,却无法在自然界中得到启示。将教育只聚焦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对大自然则慢慢疏远,其结果造成严重的教育结构缺失。结构缺失的教育培养出的受教育者在成年后很容易像浮萍一样飘荡在社会中。加强教学之外学生行为的研究,将教育向生活拓展,重视教育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分散的事物中获取人生营养。例如,鼓励孩子与各种性格禀赋的同学交往,无论他们在一起是互助友好、吵架打架、失和然后和好……这些童年记忆,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步行时遵守交通规则,遇到恶劣天气时顶着风雨前行,看到路边有需要帮助的行人,实施力所能及的帮助……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了人生的境界。
陶行知说:“让真教育成为心心相印的活动,从心灵出发,打到心灵深处。”真教育来自多个方面,上下学之路,一所流动的学校,一个极其珍贵的教育资源,让儿童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那里有思想的盛宴,可以丰富他们的生命,那里有心灵的传递,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那里有各种思想的相互补充,有适合他们年龄的自由和自主。如果每个孩子都能融入这所流动的学校,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生活的技能,自由、平等、互助等诸多素质都将得以较大提升。把这条路还给学生,给他们的自主发展释放足够空间,让他们以更纯粹、更清澈、更本真的视角打量世界、思考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