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等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存在较多突出的问题,尤其是在艺术教育学科体系方面,其学科课程体系的设置、人才培养标准的设定、工作的对应性等方面与社会对于艺术教育专业的大学生的要求存在差异,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本文通过对美国高校办学理念在艺术教育方面的探究,并进一步对中美两国大学办学理念等诸多方面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特别是教师教育专业应转变办学理念,以培养社会需求的艺术人才为导向,科学地设置大学课程,通过加强文化课与基础课,通过采取剔除与社会脱离的课程等手段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中美两国大学;教育理念;课程设置;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2-101-3
在中央美术学院,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顿教授、萨利文教授、达尔文教授、哈博德教授就美国的艺术教育与教育部体卫艺术司联合举办的全国高等美术教育研修班学员进行了交流,笔者就针对美国的艺术教育理念与中国的艺术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大学的艺术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艺术课程标准的制定。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子进入大学校园,为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而接受教育。但我国许多大学的艺术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严重脱节,教学理念以及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其直接后果是导致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因此,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必须汲取国外大学的先进办学理念等提升自身教学质量。
在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对艺术教育有深刻的影响。表现主义流派认为: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孩子可以成为艺术家;重构主义流派(构成主义、重建主义)认为:艺术记录了社会变革的信息,妇女得到选举权,殖民地得到独立等都与艺术相关,艺术可以在各个领域得到运用,美国在上世纪30年代以来,艺术较活跃,电影、音乐以及社区的目标、环境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后现代主义流派则认为:如何构建社会知识体系,为什么没有出现伟大的女性艺术家,种族、性别都会影响艺术体系的发展,批评性的理论,社会文化构建的方式,如果想了解事物的架构是什么,就可以对事物进行修改、重构,解构与重构、异化论,这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然而美国在20世纪的艺术教育中,布什政府教育部长却说学校像企业一样生产产品,效益学说像企业一样运作,很多知识分子不认同、不苟同一些政客的说法,这是不是工业革命带来的产物,“效益”是不是比“人”更重要呢,与人沟通,社区的学习,父母的引导是一个相互联系整合的过程。
20世纪发生在艺术中的大事件,也就是伦敦的鸟瞰图,人们看到了普通视觉无法呈现的图片,使视觉的领域得到了扩大,可以从太空等多种形式去观察事物,给予了新的理念。艺术家给予我们不同的视觉信息,艺术家在不同的场景下表现自己中产阶级的生活形态。20世纪中期,提出了艺术的行政指导的过程,艺术教育体系的改革与艺术教育者、艺术家合作,研讨改革与实施艺术课程。20世纪,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给美国震动很大,政府对教育体系进行了改革,以至于课程设置上更有针对性。20世纪课程设置中的变化,音乐、舞蹈、视觉艺术、戏剧如何整合在艺术教育之中,研究这些艺术形式,如何推动视觉艺术的发展,使各个领域相互协调、沟通,建立一个共同的对话平台,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艺术教育有回归现象,教育制度服务于经济发展,让学生适应技术,学者就提出了问题的所在,鼓励对话,哲学家的理论,艺术应该使人运用知识。当然,DBAE的艺术教育:通过历史、美学、文化整合,使之能学到跨学科的知识,这是美国70年代的艺术教育经验。
随着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到来,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的问题。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的改革兴起相比西方来说起步较晚。新式的艺术教育最早出现在1906年的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该校首次开设了图画手工科,请外籍教师讲授素描、水彩、油画、透视等课程,新的艺术教育模式的出现,源于民国早期知识分子对传统的否定、反叛和思考。梁启超也认为“美术的关键是观察自然”。而蔡元培先生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更是从人文精神,人本主义的角度赋予美术以发展个性、健全人格、完美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1949年建国以后,学自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延安革命传统、徐悲鸿学派的写实主义,合成一种新的艺术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是由国家支持并代表官方立场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是无变化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虽有一些调整,但大的体制和模式并无多大变化,也就是说,现代中国艺术教育的现状是以一匹老马来拉动一辆百年后的新车。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2003年教育部启动《关于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2005年指导方案的出台,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改革严重滞后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多数高校还是传统的学院派教学体系,以至于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社会需求。
美国高校的办学理念较为先进、课程设计较为科学等,尤其在艺术教育方面。本文将着重分析美国大学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的特点,以此对比中美大学在课程设计上的差异,找到我国在艺术教育方面的不足。
(一)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是什么?
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艺术教育,让他们接触艺术。
政府把框架进行了标准化,给教育设定了期望值,提高教育质量,艺术教育成为框架的部分,学校要实施标准,结合课程体系,有标准、有结果,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标准的,特别是素质教育,只要看到孩子们很认真地学习,就认为达到了这个标准。
(二)美国大学里教师的角色是什么样的?
教师要与学生不断交流,特别是与博士、硕士生的交流沟通,运用教师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如衣橱的关系)查找资料的方法,教师相当于教练,是目击者、旁观者,观察他们,提供机会辅导,学生与教师相互尊重,毕业后让他们在工作领域里有展示能力的机会。 (三)美国师范与美术学院学生有如何区别?
美术学院4年的大学生活,有技术和教学实践,要求有标准,把艺术放在课程里。如果是普通学校的老师,艺术只占小部分,主要是实践,也有学艺术的,到小学去教学,普通学校的艺术与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
(四)美国研究生课程如何设置?
这些课程非常复杂,是针对中小学教师或者研究生的,中小学教师要传授,特别是在职教师的知识更新,他们希望能学得更多,加了一个教师证书,还有一个更高级的班,针对有研究能力的教师、博物馆和大学教师;还有博士项目,针对教授在大学传授艺术教育的、博物馆等人员,在高校方面注重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五)冷战的艺术教育与当代的艺术教育有什么区别?
在冷战期间以宣传为主的课程,起宣传作用,冷战过后,民主化进程,艺术是文化性,尊重多元文化,文化呈现多元性。从以“学生为中心”到以“文本为中心”。当代教育重视孩子的能力尊重个体,政府投入多,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要处理好。
(六)DBAE对美国的美术教育产生了什么影响?
目前也有人批评它,说它过于专业。DBAE要求将课程分散,强调观众的作用,把一些方法进行改革,更加适应多元文化的影响,提出了批评,DBAE针对的小学艺术教育的教师,项目最终没有成功。
举行集体的评价,来进行课堂的管理,美国的学生不像中国的学生好管理,遏制他们课堂的纪律,教室的布置,让学生感兴趣,全身心地投入,提高教学效果,每天学生要做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也是一个好的记录,他们的日记就像旅行的记录,是作为老师之前很好的手段,另外,他们还有一个《创意日记本》,其中包括艺术家、参加博物馆等的启发,以及材料的处理技巧,包括对参观展览的评价,自己创意的记录。这些作品要展示给未来的单位(顾主),他们并不关心作品的好坏,但他们关注学生制作的过程,作品集在找工作中有很大的作用。学生还会写一篇论文,是学习过程的回顾,整个学期来设计课程和案例分析,如课堂作品评估,校方艺术教育方面的调研报告;师范生每期都要对学生习作进行讨论,在有经验的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根据践习的教师的来源不同,所针对的教学手段就不一样,有的学生来自画室、工作室,在绘画中有经验,就让他们在其他领域来学习,如雕塑等,教师要了解教学法,热爱学生,让他们明确教学目的。设计一个全方位的课程,跨学科的教学活动,艺术要超越学科与科学。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还要对地方艺术院校的课程设计不断地监督,使之执行联邦政府的标准。
大学教师要定期到博物馆、美术馆,加入同行的协会、研讨会,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社区会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有当地的艺术活动,艺术家在社区展示作品,有画室、工作室。在纽约当教师,学生必须有36个学分,其中24个学分在画室。哥伦比亚大学一年级学理论,还有一年可以到课堂实际去调查,有一个学期实习。视觉艺术要有三年的专业学习、选修艺术教育课程,文本性的材料。评价领域,评价、评估、对照、估计、打分、判断、等级化、排选、价值;理解层面,解读信息、思维、分析、合成、评价。
目前,我国的大学艺术教育的办学理念中还没有特别清晰的思路,现阶段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专业依然存在着较多突出的问题,其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有四点:一是教学质量较低;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三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匮乏;四是课程设置与国际化脱轨。
其实艺术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培养人才的模式一开始就是保守的,甚至对西方当代艺术持反对态度,对后现代艺术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可想而知培养出的学生其个人能力同社会需求也就越来越有差距。一旦忽视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就无从谈起,只有拥有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谈教学质量。课程国际化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在帮助国家走向国际化、人才培养国家化以及教学兼具民族化特质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与不同的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时,我们应该学习他们民族的优良文化,剔除那些糟粕文化,重点关注其他国家先进的办学理念。对于高校艺术专业教育而言,我们应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在保持民族教学特质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理念。
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经过漫长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效,但也出现了较为突出的问题,如重视艺术实践而忽视艺术理论教育,学科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严重脱节,特别是艺术专业,由于长期的学院派教育,过分重视造型基础,把艺术作为一种技术来对待,而严重忽视艺术创作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一批所谓的权威专家其保守僵化的思维,把持着高校艺术教育的话语权,这些问题的出现致使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轨。由此我国的高等艺术专业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作者简介:
黄小平,重庆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现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关键词:中美两国大学;教育理念;课程设置;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2-101-3
在中央美术学院,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顿教授、萨利文教授、达尔文教授、哈博德教授就美国的艺术教育与教育部体卫艺术司联合举办的全国高等美术教育研修班学员进行了交流,笔者就针对美国的艺术教育理念与中国的艺术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大学的艺术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艺术课程标准的制定。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子进入大学校园,为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而接受教育。但我国许多大学的艺术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严重脱节,教学理念以及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其直接后果是导致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因此,我国高校艺术教育必须汲取国外大学的先进办学理念等提升自身教学质量。
在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对艺术教育有深刻的影响。表现主义流派认为:让学生在艺术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孩子可以成为艺术家;重构主义流派(构成主义、重建主义)认为:艺术记录了社会变革的信息,妇女得到选举权,殖民地得到独立等都与艺术相关,艺术可以在各个领域得到运用,美国在上世纪30年代以来,艺术较活跃,电影、音乐以及社区的目标、环境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后现代主义流派则认为:如何构建社会知识体系,为什么没有出现伟大的女性艺术家,种族、性别都会影响艺术体系的发展,批评性的理论,社会文化构建的方式,如果想了解事物的架构是什么,就可以对事物进行修改、重构,解构与重构、异化论,这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然而美国在20世纪的艺术教育中,布什政府教育部长却说学校像企业一样生产产品,效益学说像企业一样运作,很多知识分子不认同、不苟同一些政客的说法,这是不是工业革命带来的产物,“效益”是不是比“人”更重要呢,与人沟通,社区的学习,父母的引导是一个相互联系整合的过程。
20世纪发生在艺术中的大事件,也就是伦敦的鸟瞰图,人们看到了普通视觉无法呈现的图片,使视觉的领域得到了扩大,可以从太空等多种形式去观察事物,给予了新的理念。艺术家给予我们不同的视觉信息,艺术家在不同的场景下表现自己中产阶级的生活形态。20世纪中期,提出了艺术的行政指导的过程,艺术教育体系的改革与艺术教育者、艺术家合作,研讨改革与实施艺术课程。20世纪,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给美国震动很大,政府对教育体系进行了改革,以至于课程设置上更有针对性。20世纪课程设置中的变化,音乐、舞蹈、视觉艺术、戏剧如何整合在艺术教育之中,研究这些艺术形式,如何推动视觉艺术的发展,使各个领域相互协调、沟通,建立一个共同的对话平台,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艺术教育有回归现象,教育制度服务于经济发展,让学生适应技术,学者就提出了问题的所在,鼓励对话,哲学家的理论,艺术应该使人运用知识。当然,DBAE的艺术教育:通过历史、美学、文化整合,使之能学到跨学科的知识,这是美国70年代的艺术教育经验。
随着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到来,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的问题。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的改革兴起相比西方来说起步较晚。新式的艺术教育最早出现在1906年的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该校首次开设了图画手工科,请外籍教师讲授素描、水彩、油画、透视等课程,新的艺术教育模式的出现,源于民国早期知识分子对传统的否定、反叛和思考。梁启超也认为“美术的关键是观察自然”。而蔡元培先生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更是从人文精神,人本主义的角度赋予美术以发展个性、健全人格、完美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1949年建国以后,学自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延安革命传统、徐悲鸿学派的写实主义,合成一种新的艺术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是由国家支持并代表官方立场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是无变化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虽有一些调整,但大的体制和模式并无多大变化,也就是说,现代中国艺术教育的现状是以一匹老马来拉动一辆百年后的新车。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2003年教育部启动《关于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2005年指导方案的出台,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改革严重滞后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多数高校还是传统的学院派教学体系,以至于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社会需求。
美国高校的办学理念较为先进、课程设计较为科学等,尤其在艺术教育方面。本文将着重分析美国大学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的特点,以此对比中美大学在课程设计上的差异,找到我国在艺术教育方面的不足。
(一)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是什么?
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艺术教育,让他们接触艺术。
政府把框架进行了标准化,给教育设定了期望值,提高教育质量,艺术教育成为框架的部分,学校要实施标准,结合课程体系,有标准、有结果,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标准的,特别是素质教育,只要看到孩子们很认真地学习,就认为达到了这个标准。
(二)美国大学里教师的角色是什么样的?
教师要与学生不断交流,特别是与博士、硕士生的交流沟通,运用教师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如衣橱的关系)查找资料的方法,教师相当于教练,是目击者、旁观者,观察他们,提供机会辅导,学生与教师相互尊重,毕业后让他们在工作领域里有展示能力的机会。 (三)美国师范与美术学院学生有如何区别?
美术学院4年的大学生活,有技术和教学实践,要求有标准,把艺术放在课程里。如果是普通学校的老师,艺术只占小部分,主要是实践,也有学艺术的,到小学去教学,普通学校的艺术与其他学科结合在一起。
(四)美国研究生课程如何设置?
这些课程非常复杂,是针对中小学教师或者研究生的,中小学教师要传授,特别是在职教师的知识更新,他们希望能学得更多,加了一个教师证书,还有一个更高级的班,针对有研究能力的教师、博物馆和大学教师;还有博士项目,针对教授在大学传授艺术教育的、博物馆等人员,在高校方面注重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五)冷战的艺术教育与当代的艺术教育有什么区别?
在冷战期间以宣传为主的课程,起宣传作用,冷战过后,民主化进程,艺术是文化性,尊重多元文化,文化呈现多元性。从以“学生为中心”到以“文本为中心”。当代教育重视孩子的能力尊重个体,政府投入多,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要处理好。
(六)DBAE对美国的美术教育产生了什么影响?
目前也有人批评它,说它过于专业。DBAE要求将课程分散,强调观众的作用,把一些方法进行改革,更加适应多元文化的影响,提出了批评,DBAE针对的小学艺术教育的教师,项目最终没有成功。
举行集体的评价,来进行课堂的管理,美国的学生不像中国的学生好管理,遏制他们课堂的纪律,教室的布置,让学生感兴趣,全身心地投入,提高教学效果,每天学生要做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也是一个好的记录,他们的日记就像旅行的记录,是作为老师之前很好的手段,另外,他们还有一个《创意日记本》,其中包括艺术家、参加博物馆等的启发,以及材料的处理技巧,包括对参观展览的评价,自己创意的记录。这些作品要展示给未来的单位(顾主),他们并不关心作品的好坏,但他们关注学生制作的过程,作品集在找工作中有很大的作用。学生还会写一篇论文,是学习过程的回顾,整个学期来设计课程和案例分析,如课堂作品评估,校方艺术教育方面的调研报告;师范生每期都要对学生习作进行讨论,在有经验的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根据践习的教师的来源不同,所针对的教学手段就不一样,有的学生来自画室、工作室,在绘画中有经验,就让他们在其他领域来学习,如雕塑等,教师要了解教学法,热爱学生,让他们明确教学目的。设计一个全方位的课程,跨学科的教学活动,艺术要超越学科与科学。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还要对地方艺术院校的课程设计不断地监督,使之执行联邦政府的标准。
大学教师要定期到博物馆、美术馆,加入同行的协会、研讨会,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社区会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有当地的艺术活动,艺术家在社区展示作品,有画室、工作室。在纽约当教师,学生必须有36个学分,其中24个学分在画室。哥伦比亚大学一年级学理论,还有一年可以到课堂实际去调查,有一个学期实习。视觉艺术要有三年的专业学习、选修艺术教育课程,文本性的材料。评价领域,评价、评估、对照、估计、打分、判断、等级化、排选、价值;理解层面,解读信息、思维、分析、合成、评价。
目前,我国的大学艺术教育的办学理念中还没有特别清晰的思路,现阶段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专业依然存在着较多突出的问题,其中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有四点:一是教学质量较低;二是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三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匮乏;四是课程设置与国际化脱轨。
其实艺术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培养人才的模式一开始就是保守的,甚至对西方当代艺术持反对态度,对后现代艺术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可想而知培养出的学生其个人能力同社会需求也就越来越有差距。一旦忽视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就无从谈起,只有拥有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谈教学质量。课程国际化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在帮助国家走向国际化、人才培养国家化以及教学兼具民族化特质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与不同的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时,我们应该学习他们民族的优良文化,剔除那些糟粕文化,重点关注其他国家先进的办学理念。对于高校艺术专业教育而言,我们应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在保持民族教学特质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理念。
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经过漫长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效,但也出现了较为突出的问题,如重视艺术实践而忽视艺术理论教育,学科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严重脱节,特别是艺术专业,由于长期的学院派教育,过分重视造型基础,把艺术作为一种技术来对待,而严重忽视艺术创作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一批所谓的权威专家其保守僵化的思维,把持着高校艺术教育的话语权,这些问题的出现致使我国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轨。由此我国的高等艺术专业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作者简介:
黄小平,重庆人,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现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美术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