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伟大结晶,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深刻领会其内涵和特征,探讨政治文明建设的途径,对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政治文明;建设;目标;途径
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的客观必然性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的社会全面转变过程,是一个摆脱落后社会状态,走向高度文明的社会历史进程。全面小康的目标,不仅要使物质文明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三者缺一不可,互相作用,构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全部内容。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的需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其实质是人民当家做主,行使民主权力,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党的历次重要会议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群众更好地当家作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民主的发展和实现程度,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乃至政治文明的发展和实现程度。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建国以后,我国基本上是照搬的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是相联系、相适应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有的政治体制中存在的职能交叉、机构重叠、效率低下等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已经愈来愈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革。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
第一,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所以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内容,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二,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即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第三,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党的领导机关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论证制度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
第四,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三、新时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
(一)政治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
民主与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结晶,追求民主与法治是一切进步人类的共同目标。然而,脱离法制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离开民主的法治也不是真正的法治,只有内涵民主的法治和受法制约束的民主才是人类的福音。之所以要以民主与法治为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这是因为,民主与法治能够促使人类获得自由和尊严的必要的条件。
(二)政治文明建设具体目标的内容
根据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政治发展的实践以及新世纪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可将新时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具体目标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
1.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包括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申诉、控告、劳动、休息、受教育、获得国家和社会的援助、居住、迁徙、人身自由和财产等广泛的民主权利。人民行使这些权利要有法律的保障,建立和健全公民权利救济机制。这些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完善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由选举产生,待条件成熟可逐步实行普选。人民代表大会设有各种专门委员会,并设有辩论制度、议案审查制度、听证制度,是其行使权力过程受到人民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要有完善的立法机制和对特定国家工作人员的任免机制,非经法律程序不得干涉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工作。
3.富有效率、充满活力、廉洁的人民政府。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按照分权制衡、适当集中、分工协作的原则建立各级政府机构。政府职能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有健全的、公开的行政法规和办事制度,有完善的行政监督体系。有完善的公务员制度,加强对各级公务员进行高质量的正规化的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4.现代化、法制化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一切政党都应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实行党政职能分开。建立健全党派活动的法律制度,执政党的主张要经过法定程序才能成为国家意志。党的领导主要是大政方针的领导,这种领导要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事。企事业党组织主要起保证和监督作用。加强执政党的党风建设,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应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要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5.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主和专政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在内的法律体系,形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一整套法律制度。完善法律解释,充分發挥判例的示范作用,将宪法和法律至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均纳入法律的轨道。政府、政党、团体、个人都必须服从法律,非经济定法律程序不等擅自改变法律,树立法律的真正权威。
6.公正、独立的司法机构体系。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构,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监察机关。上述机关独立行使宪法赋予的审判和检察权,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国家从制度上保证上述机关的人、财、物不受任何社会势力的影响,是国家司法真正做到公正、严肃、统一。建立违宪审查制度,保证宪法的权威。经过严格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建立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法官和检察官队伍,形成公正、完善的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等司法程序。
7.完善的监督机构和监督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宪法、法律、法规的实施进行监督。各级权力机关依法对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各级人民检察院在法定范围内对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法律监督。国家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对行政系统的国家机关进行行政监督和审计监督。中国共产党通过党的组织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党内监督。人民通过行使了解权、申诉权、控告权、言论权、出版权等权利进行社会监督。整个社会权力机构都处于公开的监督之下,形成完善的监督机制。
8.自主、自治的公民社會。不断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的建设,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城乡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村民自己和居民自治。提高人民群众的自主、自治意识,逐步建立起自主、自治的公民社会,夯实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社会基础。
政治文明建设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明确的目标,政治文明建设就会成为盲目的活动,我们必须认识到,不仅政治文明本身没有统一的,固定不变的模式,而且政治文明的目标也是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调整的。只有能够适应人类社会政治发展要求、与时俱进的政治文明,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途径
(一)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任何一种政治文明,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与存在的条件。应该说,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模式,在一些国家是成功的,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确实起了进步作用。但是,它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政治文明,需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与生产力水平、特定的经济制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体系来支撑。离开这些具体条件,政治的民主化进程是注定不会成功的。
(二)学习和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不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还是当代社会主义的思想家和实践家,他们在对资本主义批判、否定的同时,也都充分认识到了向资本主义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学习、借鉴的重要性。
(三)扩大公民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作为公民的一种参政议政的重要手段,它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当前的民主政治制度还不是很完善。
公民的政治参与主要通过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来实现。从直接渠道来看,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有政治选举、政治表达、政治接触等。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选举制度,包括改进候选人的提名方式、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增加差额代表的比例、扩大选举对象的范围等。
从间接渠道来看,首先,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人民代表的产生办法、立法程序等, 使宪法和法律更能够反映人民的利益要求。其次,对公民进行必要的政治知识、法律和制度等内容的教育,使公民熟悉政治生活,了解民主规则和程序。再次,使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真正与其自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切实感受到参与政治生活、实现政治权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1
[2]王惠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J].政治学研究.2002(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关键词】 政治文明;建设;目标;途径
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的客观必然性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的社会全面转变过程,是一个摆脱落后社会状态,走向高度文明的社会历史进程。全面小康的目标,不仅要使物质文明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三者缺一不可,互相作用,构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全部内容。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的需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政治文明的主要内容,其实质是人民当家做主,行使民主权力,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党的历次重要会议提出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群众更好地当家作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民主的发展和实现程度,标志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乃至政治文明的发展和实现程度。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需要。建国以后,我国基本上是照搬的前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是相联系、相适应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有的政治体制中存在的职能交叉、机构重叠、效率低下等弊端日益暴露出来,已经愈来愈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革。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
第一,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所以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内容,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二,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即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第三,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党的领导机关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论证制度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
第四,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三、新时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
(一)政治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
民主与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结晶,追求民主与法治是一切进步人类的共同目标。然而,脱离法制的民主不是真正的民主,离开民主的法治也不是真正的法治,只有内涵民主的法治和受法制约束的民主才是人类的福音。之所以要以民主与法治为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这是因为,民主与法治能够促使人类获得自由和尊严的必要的条件。
(二)政治文明建设具体目标的内容
根据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政治发展的实践以及新世纪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基本要求,我们可将新时期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具体目标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
1.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包括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申诉、控告、劳动、休息、受教育、获得国家和社会的援助、居住、迁徙、人身自由和财产等广泛的民主权利。人民行使这些权利要有法律的保障,建立和健全公民权利救济机制。这些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完善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由选举产生,待条件成熟可逐步实行普选。人民代表大会设有各种专门委员会,并设有辩论制度、议案审查制度、听证制度,是其行使权力过程受到人民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要有完善的立法机制和对特定国家工作人员的任免机制,非经法律程序不得干涉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工作。
3.富有效率、充满活力、廉洁的人民政府。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按照分权制衡、适当集中、分工协作的原则建立各级政府机构。政府职能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有健全的、公开的行政法规和办事制度,有完善的行政监督体系。有完善的公务员制度,加强对各级公务员进行高质量的正规化的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的国家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4.现代化、法制化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一切政党都应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实行党政职能分开。建立健全党派活动的法律制度,执政党的主张要经过法定程序才能成为国家意志。党的领导主要是大政方针的领导,这种领导要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事。企事业党组织主要起保证和监督作用。加强执政党的党风建设,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应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要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5.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主和专政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在内的法律体系,形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一整套法律制度。完善法律解释,充分發挥判例的示范作用,将宪法和法律至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均纳入法律的轨道。政府、政党、团体、个人都必须服从法律,非经济定法律程序不等擅自改变法律,树立法律的真正权威。
6.公正、独立的司法机构体系。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构,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监察机关。上述机关独立行使宪法赋予的审判和检察权,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国家从制度上保证上述机关的人、财、物不受任何社会势力的影响,是国家司法真正做到公正、严肃、统一。建立违宪审查制度,保证宪法的权威。经过严格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训练,建立一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法官和检察官队伍,形成公正、完善的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等司法程序。
7.完善的监督机构和监督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宪法、法律、法规的实施进行监督。各级权力机关依法对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各级人民检察院在法定范围内对法律的执行情况进行法律监督。国家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对行政系统的国家机关进行行政监督和审计监督。中国共产党通过党的组织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党内监督。人民通过行使了解权、申诉权、控告权、言论权、出版权等权利进行社会监督。整个社会权力机构都处于公开的监督之下,形成完善的监督机制。
8.自主、自治的公民社會。不断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的建设,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城乡基层民主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村民自己和居民自治。提高人民群众的自主、自治意识,逐步建立起自主、自治的公民社会,夯实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社会基础。
政治文明建设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明确的目标,政治文明建设就会成为盲目的活动,我们必须认识到,不仅政治文明本身没有统一的,固定不变的模式,而且政治文明的目标也是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调整的。只有能够适应人类社会政治发展要求、与时俱进的政治文明,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途径
(一)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任何一种政治文明,都有其适用的范围与存在的条件。应该说,西方发达国家的民主模式,在一些国家是成功的,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确实起了进步作用。但是,它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政治文明,需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与生产力水平、特定的经济制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体系来支撑。离开这些具体条件,政治的民主化进程是注定不会成功的。
(二)学习和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不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还是当代社会主义的思想家和实践家,他们在对资本主义批判、否定的同时,也都充分认识到了向资本主义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学习、借鉴的重要性。
(三)扩大公民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作为公民的一种参政议政的重要手段,它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当前的民主政治制度还不是很完善。
公民的政治参与主要通过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来实现。从直接渠道来看,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有政治选举、政治表达、政治接触等。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选举制度,包括改进候选人的提名方式、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增加差额代表的比例、扩大选举对象的范围等。
从间接渠道来看,首先,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人民代表的产生办法、立法程序等, 使宪法和法律更能够反映人民的利益要求。其次,对公民进行必要的政治知识、法律和制度等内容的教育,使公民熟悉政治生活,了解民主规则和程序。再次,使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真正与其自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切实感受到参与政治生活、实现政治权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1
[2]王惠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J].政治学研究.2002(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