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合作学习 重要意义 探究性 小学科学
在我们已有的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对接受性学习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证明。研究性学习同接受性学习相比,在教学目标、学习内容、信息来源、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式灵活多样。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3-6人。在组建小组时,教师可视情况进行协调,给予帮助,例如,帮助个别因为某种原因自己未能落实到组的学生加入到合适的课题小组。结合自身的实践,我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科学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一、科学分组是基础
在日常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或六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因此,我们觉得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即: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二是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二、制定规则是保证
给学生设置问题,让他们去解决;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去思考;给学生制造悬念,让他们去探究;这样可以加大合作学习的力度。然而在科学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或者教师提供实验器材未说明目标、要求就让学生分组实验,或许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或分组实验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场面混乱;有的小组只是个别学生主宰“合作”过程;有的小组汇报积极,但未能表达小组的意见;有的小组心不在焉,一言不发。充其量是各行其是罢了,小组合作学习似乎形同虚设。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记录员应选责任心强、书写能力强的人,他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
通过合理调配及教师对各项任务的负责人做了一定的指导和培训,小组合作活动做到责任到人,并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协助他人。此次让每个组员的价值作用都得到了发挥,使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更加有效。
(2)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的常规。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制定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规则,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愿意执行自己承诺过的规则。因为人们发现,由儿童自己制定的规则容易执行,而且执行这些规则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种负担,也不需要别人时常提醒,对于他们来讲,活动规则和活动本身就如同睡觉时要闭上眼睛一样自然。如果规则遭到破坏,他们也有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处理办法。
(3)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三、适当契机是关键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科学探究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等等,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同时,还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我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
四、能力培养是根本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往往是因为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须的有效技能。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在我们看来,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使之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等。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1、学会搜集资料2、学会如何倾听3、学会表达观点4、学会讨论问题。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亚敏.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下的探究式小学科学教学 [D].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4) .
[2]庄严.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活动设计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2)
[3]李柏峰.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4]张中西.试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自主学习[J].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0年05期
[5]刘志慧.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的关键[J]. 江西教育 2010年32期
[6]张庆佃.优化小组合作学习 焕发课堂生命活力[J]. 新课程(中学) 2010年10期
[7]李家良.也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及探究精神[J]. 新课程(教师) 2010年10期
在我们已有的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对接受性学习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证明。研究性学习同接受性学习相比,在教学目标、学习内容、信息来源、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方式灵活多样。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3-6人。在组建小组时,教师可视情况进行协调,给予帮助,例如,帮助个别因为某种原因自己未能落实到组的学生加入到合适的课题小组。结合自身的实践,我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科学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一、科学分组是基础
在日常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或六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因此,我们觉得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即: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二是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二、制定规则是保证
给学生设置问题,让他们去解决;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去思考;给学生制造悬念,让他们去探究;这样可以加大合作学习的力度。然而在科学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或者教师提供实验器材未说明目标、要求就让学生分组实验,或许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或分组实验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场面混乱;有的小组只是个别学生主宰“合作”过程;有的小组汇报积极,但未能表达小组的意见;有的小组心不在焉,一言不发。充其量是各行其是罢了,小组合作学习似乎形同虚设。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记录员应选责任心强、书写能力强的人,他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
通过合理调配及教师对各项任务的负责人做了一定的指导和培训,小组合作活动做到责任到人,并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协助他人。此次让每个组员的价值作用都得到了发挥,使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更加有效。
(2)建立有序的合作交流的常规。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制定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合作规则,可以使学生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愿意执行自己承诺过的规则。因为人们发现,由儿童自己制定的规则容易执行,而且执行这些规则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种负担,也不需要别人时常提醒,对于他们来讲,活动规则和活动本身就如同睡觉时要闭上眼睛一样自然。如果规则遭到破坏,他们也有大家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处理办法。
(3)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三、适当契机是关键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科学探究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等等,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同时,还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我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
四、能力培养是根本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往往是因为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须的有效技能。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在我们看来,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使之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如怎样组织,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等。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1、学会搜集资料2、学会如何倾听3、学会表达观点4、学会讨论问题。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上与他人互相合作,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亚敏.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下的探究式小学科学教学 [D].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4) .
[2]庄严.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活动设计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06,(12)
[3]李柏峰.小学科学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4]张中西.试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自主学习[J].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0年05期
[5]刘志慧.小组有效合作学习的关键[J]. 江西教育 2010年32期
[6]张庆佃.优化小组合作学习 焕发课堂生命活力[J]. 新课程(中学) 2010年10期
[7]李家良.也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及探究精神[J]. 新课程(教师) 2010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