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它提示,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务是育人。中国人历来重视“立德、立功、立言”,将“立德”摆在第一位,没有德,就没有魂,没有魂,就不成其为人。中外教育先辈们都是把“立德树人”当作教育的最重要的工作和最根本的任务的。
陶行知(1891-1946),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先后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现乌克兰共和国)的教育家。他在几十年的教育工作中,特别重视学生的品行,强调学生作为个人的整体和谐发展,关心儿童的幸福和自我表现。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等等。
两位教育家所处的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其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也是不同的,但不难看出两位教育家有四点是必备的:
第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培育品德高尚、能力全面的社会需要的人才。陶行知身处社会大变革和新旧教育思想大碰撞时期,普及社会知识、实施平民教育、进行乡村建设和乡村改造是时代课题,而当时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却没有摆脱封建教育的束缚。苏霍姆林斯基则处在苏联上升和繁荣时期,时代要求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教育家们都自觉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觉地从国家民族的长远未来、青少年学子的幸福人生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确立自己坚定而明确的价值追求,意境高,视野宽,眼光远。
第二,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的办学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思想之于教育家,是灵魂。符合时代要求的办学思想既是对教育家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家成其为家的重要标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五育”并举理论,都是真知灼见,都为“树人”提供了坚实保障。
第三,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陶行知先生提倡“爱的教育”和“生活教育”,他曾鼓励学生“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苏霍姆林斯基高度赞赏“社会主义教育如果不是劳动教育是不可想象的”的观点,他认为劳动的创造性与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两位教育家都是特别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的。
第四,专业道德精神。专业的标准,各有表述,但不管怎么不同,都将专业伦理纳入其中。简单说来,就是不媚俗,不阿世,以自己长期的专业训练、明确的知识体系、系统的伦理规范去对学生施行教育。陶行知先生曾在南京郊区办乡村学校,推行平民教育,立志培养淡泊名利而知天下的人,而不是有“一朝成名天下知”思想的人。培养学生做有尊严的人,做一个平民,而不是人下人,更不是人上人。教育的根本节奏,是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包括心理和心智的成长,这种过程性是无法超越的。
现在,十八大对所有教育人提出了“立德树人”要求。新的时代需要教育家办学,社会发展需要教育家办学。教育家办学不仅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回归教育本质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教育者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德”去帮助学生“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办学行为,去培养思考能力、生活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要以教育家“专业道德精神”要求自己,对党和人民交予的时代课题做出响亮的回答!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第四十四中学)
陶行知(1891-1946),人民教育家、思想家,先后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现乌克兰共和国)的教育家。他在几十年的教育工作中,特别重视学生的品行,强调学生作为个人的整体和谐发展,关心儿童的幸福和自我表现。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等等。
两位教育家所处的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其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也是不同的,但不难看出两位教育家有四点是必备的:
第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培育品德高尚、能力全面的社会需要的人才。陶行知身处社会大变革和新旧教育思想大碰撞时期,普及社会知识、实施平民教育、进行乡村建设和乡村改造是时代课题,而当时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却没有摆脱封建教育的束缚。苏霍姆林斯基则处在苏联上升和繁荣时期,时代要求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教育家们都自觉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觉地从国家民族的长远未来、青少年学子的幸福人生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确立自己坚定而明确的价值追求,意境高,视野宽,眼光远。
第二,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的办学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思想之于教育家,是灵魂。符合时代要求的办学思想既是对教育家的内在要求,也是教育家成其为家的重要标尺。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五育”并举理论,都是真知灼见,都为“树人”提供了坚实保障。
第三,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陶行知先生提倡“爱的教育”和“生活教育”,他曾鼓励学生“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苏霍姆林斯基高度赞赏“社会主义教育如果不是劳动教育是不可想象的”的观点,他认为劳动的创造性与学习现代科学知识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两位教育家都是特别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在劳动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的。
第四,专业道德精神。专业的标准,各有表述,但不管怎么不同,都将专业伦理纳入其中。简单说来,就是不媚俗,不阿世,以自己长期的专业训练、明确的知识体系、系统的伦理规范去对学生施行教育。陶行知先生曾在南京郊区办乡村学校,推行平民教育,立志培养淡泊名利而知天下的人,而不是有“一朝成名天下知”思想的人。培养学生做有尊严的人,做一个平民,而不是人下人,更不是人上人。教育的根本节奏,是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包括心理和心智的成长,这种过程性是无法超越的。
现在,十八大对所有教育人提出了“立德树人”要求。新的时代需要教育家办学,社会发展需要教育家办学。教育家办学不仅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回归教育本质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教育者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德”去帮助学生“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办学行为,去培养思考能力、生活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要以教育家“专业道德精神”要求自己,对党和人民交予的时代课题做出响亮的回答!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第四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