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为了能够消除发展“瓶颈”,高校后勤社会的改革也处于不断深入的阶段。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校发展过程制度的变迁与创新。本文通过简要介绍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现状,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本质特征进行思考,同时,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原因与内容进行分析,提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校 后勤 社会化 改革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05-02
从1999年开始至今,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经过了13个年头的历程之后,不管是管理体制方面,还是运行的机制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成效,使后勤的服务水平与质量都得到了保障。虽然改革的深入为高校后勤事业带来了坚而有力的服务与保障,但是在不断的改革深入中,问题和矛盾的突出也逐渐显现了出来。为了能够更好、更为科学的稳定后勤秩序推动改革进程,对问题的正确处理与构建现代化后勤保障体系是目前改革获得成效的重要因素。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现状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后,各高校在降低办学成本同时,实现了用工合同制的方向。由于在高校后勤中,职务分为全民制与合同制两种。其中,两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为3比1。因此,为了减少高校后勤运行成本,在近10年期间,许多高校开始实行根据所需招收合同制员工。同时,高校后勤还坚持市场竞争与社会化方向的确定,使高校后勤实体服务水平和质量得到提升后,构建着新型的服务体系。由于开放的高校后勤服务,使后勤实体受到某些社会企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影响。因此,加强了后勤的竞争与服务意识,不仅改变了以往缺陷的服务水平与质量,还改变了以往职工们的工作态度与工作面貌。
二、高校后勤社会改革本质特征的思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国家来承办,为了能够获得高校后勤高效、优质的保障系统,高校后勤因而成为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社会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虽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教育事业获取历史成就的重要目标,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仍然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高校后勤与第三产业不同。后勤项目主要是以服务学生生活的公益性事业。由于在教育与经济并行的时候,对利润的追求不是目的,服从教育才是主要,因此,高校后勤根本无法实现最大化的利润。随着高校行政和后勤的剥离,后勤存在着产业属性与经济效益上的误区,降低了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效。
其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在于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由于社会企业属于盈利性企业,而高校教育则属于公益性的事业,受到国家物价调控和学生承受范围的制约,社会企业的参与无法获得预期的利润,因此,学校许多需要社会企业参与的项目受到了严重阻碍。政府只有制定一些能够让社会企业有利可图的政策,才能使高校后勤建设在稳定的环境中获得改革成效。
其三,高校后勤主要注重改革的机制。由于高校后勤包含着经济性,与师生们的生活消费有关,因此,要明确高校后勤服务属于公益性,并不是福利性。从学校方面来看,后勤改革机制应该要进行经费的“拨改支”,达到少花钱多办事的改革效果;从高校后勤实体方面来看,通过学校对经费“拨改支”改革机制,通过资源的整合进行运行管理机制的人士管理与劳动分配机制建立,以实行企业成本核算获得较高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实现高效后勤事业型转变企业型的可能。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因素与内容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因素
首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主要是根据国情来决定。由于目前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促使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因此,以当前高校后勤支出来说,以往的后勤社会化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其次,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的目标,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成部分,高校后勤必定要融入体制改革中。最后,在教育改革与高校不断的发展和扩大中,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作为高校其中的一部分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还是保证教育顺利改革的关键。通过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帮助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高校后勤社会改革的主要因素分析,我们能够发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象主要是针对那些不适应社会主义发展与陈旧教育高校后勤管理而实施的。主要改革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其一,改变以往传统的思想观念。在任何改革过程中,思想的解放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最主要的出路。以社会市场经济改革为前提,将往福利性的运行模式转变成为竞争性的运行模式,依靠服务和质量发展。只有在充分的认识到改革的需要后,才能主动投入和推进改革。
其二,完善管理体制和制度。在长期经济条件的计划下,以往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主要涉及着行政,也就是通过大小机关实体所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非常弱化,通过对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以后,运行机制逐渐实现了多实体制,由于后勤管理制度、产权制度等方面都做出了完善的改革,因此,高校后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实现运作。
其三,各高校后勤运作模式对象的确立。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前,每所高校都会创办属于自己的后勤集团来代表学校承担对后勤所有事务的管理与服务。直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后,后勤事务中的管理与服务被划分开来,学校通过自己的需求来选择符合自己的服务主体和项目,然后后勤会按照推出的服务内容和质量来获取一定的利润。
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的问题
其一,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认识不够统一,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缺少内在与外在的压力和动力,严重制约着后勤顺利进行社会化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以往高校领导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无法适应改革发展需要的转变,因此,严重制约着后勤的深化改革。同时,对于高校师生来说,后勤社会化服务的改革就是由无偿转化成为有偿,以往观念思想是以铁饭碗为主,在这样传统思想的约束下,无偿至有偿的服务转变大大增加了师生们的支出,因而产生改革抵触。不仅不能提高职工文化与业务水平,而且还使后勤社会化改革陷入了僵局。 其二,高校后勤的基础条件水平不高。从新建高校校区来看,由于每年高校新建除了筹集资金以外,资金重要来源就是贷款,而目前许多高校所具有的财力只能够在保持学校正常资金运转的条件来维持对贷款利息的支付,同时加上很多贫困学生欠费的问题,以及设施方面等问题,都将为高校后勤社会改革带来无法承担的包袱。长期以来,人们将学校后勤集团作为公益性的角色,这与市场经济化相矛盾,阻碍着后勤社会化改革。
其三,后勤内部管理与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影响着后勤社会化改革。例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到位的人事用工制度与利益分配制度,以及不到位的就业保障制度。由于后勤工作中许多事物都需要新员工进行,在经济效益变化和学校扩招的压力下,用工矛盾将日益被激化,并直接制约后勤社会化改革实现的目标。同时高校后勤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融合,违背了最初的改革意义。改革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主要是为了能够精简机构、转变职能,但是由于在实际的操作中极容易将两者融合,因此,造成教育事业与企业之间所有权与经营权混为一体。同时,改革是为了使高校后勤更好的发展,改革过程中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单纯依靠行政指导不仅无法得到体现的,而且还会日益激发矛盾,因此,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实践中受到了严峻挑战。
其四,高校后勤企业与一般的企业相比运行的过程中环境更为艰难。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高校追求利益的同时,最主要的是要以教育为主。这就使后勤实体陷入了顾及社会效益忽视经济利益、忽视社会效益顾及经济利益的两难境地。
2.解决措施
其一,改变以往的思想观念,构建现代企业制度。高校各层次员工的思想观念都要得到改变,将以往后勤服务的福利、公益、事业型层次传统观念更新,树立起现代商品和产业化的观念。同时,将传统的单一行政管理观念,转变成为市场、竞争、效益,以及服务等观念,树立新型的后勤社会化,并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构建适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代企业制度。
其二,加大对高校后勤的资金投入。为了使高校后勤的陈旧、老化设施得到改善,我国政府要加大对学校资金的投入与专项拨款,同时学校也要加大自身后勤设施方面的扶持与投入,使高校后勤基础设施的条件得到很好的改善。
其三,还要加强对高校后勤人员的内部管理,并落实各保障制度和加大对后勤人员的培养。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学校必须将教育和后勤两方面改革相融合。为了确保后勤服务市场的确立,管理将根据统一和开放的需求来构建合法、规范后勤服务市场体系。同时以科学的管理方式培养后勤服务人员,并改革用人机制实行合同聘用,以推动后勤服务实体运行机制改革。
其四,加强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扶持与监管管理力度,在利益的冲突下,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协调好各群体间的利益,确保高校后勤运行机制的公平与稳定。首先我国要提供优惠的条件来促进后勤现代化企业转变,同时各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后勤的监督和管理,使其达到经营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科学化,以及现代化。
总而言之,从实际出发,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主要是以抓住社会化方向为主,因此,高校后勤中的物业和医疗、饮食等方面体制和机制的改革逐渐被后勤社会化体系认同。随着高校后勤服务逐渐专业和市场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体系也逐渐实现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参考文献:
[1]陈鑫;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的指导意义[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陈群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3]胡方云;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再思考——论高校后勤改革困境[J];经济师,2008年08期
[4]王强,柯立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及对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关键词】高校 后勤 社会化 改革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05-02
从1999年开始至今,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经过了13个年头的历程之后,不管是管理体制方面,还是运行的机制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成效,使后勤的服务水平与质量都得到了保障。虽然改革的深入为高校后勤事业带来了坚而有力的服务与保障,但是在不断的改革深入中,问题和矛盾的突出也逐渐显现了出来。为了能够更好、更为科学的稳定后勤秩序推动改革进程,对问题的正确处理与构建现代化后勤保障体系是目前改革获得成效的重要因素。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现状
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后,各高校在降低办学成本同时,实现了用工合同制的方向。由于在高校后勤中,职务分为全民制与合同制两种。其中,两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为3比1。因此,为了减少高校后勤运行成本,在近10年期间,许多高校开始实行根据所需招收合同制员工。同时,高校后勤还坚持市场竞争与社会化方向的确定,使高校后勤实体服务水平和质量得到提升后,构建着新型的服务体系。由于开放的高校后勤服务,使后勤实体受到某些社会企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影响。因此,加强了后勤的竞争与服务意识,不仅改变了以往缺陷的服务水平与质量,还改变了以往职工们的工作态度与工作面貌。
二、高校后勤社会改革本质特征的思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国家来承办,为了能够获得高校后勤高效、优质的保障系统,高校后勤因而成为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社会化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虽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教育事业获取历史成就的重要目标,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仍然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高校后勤与第三产业不同。后勤项目主要是以服务学生生活的公益性事业。由于在教育与经济并行的时候,对利润的追求不是目的,服从教育才是主要,因此,高校后勤根本无法实现最大化的利润。随着高校行政和后勤的剥离,后勤存在着产业属性与经济效益上的误区,降低了后勤社会化改革成效。
其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在于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由于社会企业属于盈利性企业,而高校教育则属于公益性的事业,受到国家物价调控和学生承受范围的制约,社会企业的参与无法获得预期的利润,因此,学校许多需要社会企业参与的项目受到了严重阻碍。政府只有制定一些能够让社会企业有利可图的政策,才能使高校后勤建设在稳定的环境中获得改革成效。
其三,高校后勤主要注重改革的机制。由于高校后勤包含着经济性,与师生们的生活消费有关,因此,要明确高校后勤服务属于公益性,并不是福利性。从学校方面来看,后勤改革机制应该要进行经费的“拨改支”,达到少花钱多办事的改革效果;从高校后勤实体方面来看,通过学校对经费“拨改支”改革机制,通过资源的整合进行运行管理机制的人士管理与劳动分配机制建立,以实行企业成本核算获得较高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实现高效后勤事业型转变企业型的可能。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因素与内容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因素
首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主要是根据国情来决定。由于目前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促使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因此,以当前高校后勤支出来说,以往的后勤社会化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其次,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的目标,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成部分,高校后勤必定要融入体制改革中。最后,在教育改革与高校不断的发展和扩大中,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作为高校其中的一部分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还是保证教育顺利改革的关键。通过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帮助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2.高校后勤社会化改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高校后勤社会改革的主要因素分析,我们能够发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象主要是针对那些不适应社会主义发展与陈旧教育高校后勤管理而实施的。主要改革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其一,改变以往传统的思想观念。在任何改革过程中,思想的解放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最主要的出路。以社会市场经济改革为前提,将往福利性的运行模式转变成为竞争性的运行模式,依靠服务和质量发展。只有在充分的认识到改革的需要后,才能主动投入和推进改革。
其二,完善管理体制和制度。在长期经济条件的计划下,以往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主要涉及着行政,也就是通过大小机关实体所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非常弱化,通过对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以后,运行机制逐渐实现了多实体制,由于后勤管理制度、产权制度等方面都做出了完善的改革,因此,高校后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实现运作。
其三,各高校后勤运作模式对象的确立。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前,每所高校都会创办属于自己的后勤集团来代表学校承担对后勤所有事务的管理与服务。直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后,后勤事务中的管理与服务被划分开来,学校通过自己的需求来选择符合自己的服务主体和项目,然后后勤会按照推出的服务内容和质量来获取一定的利润。
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的问题
其一,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认识不够统一,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缺少内在与外在的压力和动力,严重制约着后勤顺利进行社会化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以往高校领导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无法适应改革发展需要的转变,因此,严重制约着后勤的深化改革。同时,对于高校师生来说,后勤社会化服务的改革就是由无偿转化成为有偿,以往观念思想是以铁饭碗为主,在这样传统思想的约束下,无偿至有偿的服务转变大大增加了师生们的支出,因而产生改革抵触。不仅不能提高职工文化与业务水平,而且还使后勤社会化改革陷入了僵局。 其二,高校后勤的基础条件水平不高。从新建高校校区来看,由于每年高校新建除了筹集资金以外,资金重要来源就是贷款,而目前许多高校所具有的财力只能够在保持学校正常资金运转的条件来维持对贷款利息的支付,同时加上很多贫困学生欠费的问题,以及设施方面等问题,都将为高校后勤社会改革带来无法承担的包袱。长期以来,人们将学校后勤集团作为公益性的角色,这与市场经济化相矛盾,阻碍着后勤社会化改革。
其三,后勤内部管理与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影响着后勤社会化改革。例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到位的人事用工制度与利益分配制度,以及不到位的就业保障制度。由于后勤工作中许多事物都需要新员工进行,在经济效益变化和学校扩招的压力下,用工矛盾将日益被激化,并直接制约后勤社会化改革实现的目标。同时高校后勤所有权与经营权的融合,违背了最初的改革意义。改革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主要是为了能够精简机构、转变职能,但是由于在实际的操作中极容易将两者融合,因此,造成教育事业与企业之间所有权与经营权混为一体。同时,改革是为了使高校后勤更好的发展,改革过程中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单纯依靠行政指导不仅无法得到体现的,而且还会日益激发矛盾,因此,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实践中受到了严峻挑战。
其四,高校后勤企业与一般的企业相比运行的过程中环境更为艰难。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高校追求利益的同时,最主要的是要以教育为主。这就使后勤实体陷入了顾及社会效益忽视经济利益、忽视社会效益顾及经济利益的两难境地。
2.解决措施
其一,改变以往的思想观念,构建现代企业制度。高校各层次员工的思想观念都要得到改变,将以往后勤服务的福利、公益、事业型层次传统观念更新,树立起现代商品和产业化的观念。同时,将传统的单一行政管理观念,转变成为市场、竞争、效益,以及服务等观念,树立新型的后勤社会化,并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构建适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代企业制度。
其二,加大对高校后勤的资金投入。为了使高校后勤的陈旧、老化设施得到改善,我国政府要加大对学校资金的投入与专项拨款,同时学校也要加大自身后勤设施方面的扶持与投入,使高校后勤基础设施的条件得到很好的改善。
其三,还要加强对高校后勤人员的内部管理,并落实各保障制度和加大对后勤人员的培养。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学校必须将教育和后勤两方面改革相融合。为了确保后勤服务市场的确立,管理将根据统一和开放的需求来构建合法、规范后勤服务市场体系。同时以科学的管理方式培养后勤服务人员,并改革用人机制实行合同聘用,以推动后勤服务实体运行机制改革。
其四,加强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政策扶持与监管管理力度,在利益的冲突下,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协调好各群体间的利益,确保高校后勤运行机制的公平与稳定。首先我国要提供优惠的条件来促进后勤现代化企业转变,同时各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后勤的监督和管理,使其达到经营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科学化,以及现代化。
总而言之,从实际出发,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主要是以抓住社会化方向为主,因此,高校后勤中的物业和医疗、饮食等方面体制和机制的改革逐渐被后勤社会化体系认同。随着高校后勤服务逐渐专业和市场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体系也逐渐实现统一、开放、竞争、有序。
参考文献:
[1]陈鑫;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的指导意义[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陈群辉;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3]胡方云;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再思考——论高校后勤改革困境[J];经济师,2008年08期
[4]王强,柯立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及对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