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自然:奇石首先必须是一种发现的艺术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SHENGHU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约撰稿,因年终事务繁多,又因小儿偶抱微恙忙于照料,只得慌忙应对。将闲暇所感,辑录成篇,瞽言萏议,零星琐碎,贻笑大方。又想,如能令人耳目一新,或为读者免去长篇累牍之苦,未尝不是一件功德(笑)。
   A
  奇石与人类艺术品的区别,就在于奇石是自然产物,天工妙造。而赏石玩石的初衷,无非是亲近自然,在人文环境的纷扰中获得一份质朴的天趣。甚至,藉此思接万古,视通寰宇,究天地之变;抑或,借以师法自然,参悟变化,探艺术之真。
  石头还是一块石头,只不过各取所需、见仁见智。所谓见仁见智,正是一种发现。
  比如“无畏印”一石(图一),石农说“这是手”,政界的朋友看到后戏称这是“一把手”,时尚的年轻女性则说这是“手模”。最终定名“无畏印”则是对这块石头禅意的发现与感悟。
   B
  无论“国画石”、“摩尔石”,无论“画理”、“雕法”、“文气”还是“瓷感”,人类所有艺术门类及其理论与风格,都无法将奇石偶然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囊括殆尽。对此,我们能做的只有发现、感悟与尊重,而不是应用有限的认知和熟络的套路,将奇石作为一种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艺术主张的工具。
  一件真正意义上的奇石不是素材,不是道具。如果说它是艺术品,那它也应该是一件完整的作品。其创作过程、传达和表现的客观内涵与审美意趣,我们只能通过玩味、欣赏去感知、学习与模仿。这就是认识自然。这种认识,便是发现。
  那些通过粘贴、拼接,甚至过度包装借以表达作者情感、理想和价值观的作品,绝对不是奇石。而这样的作品大多因创作的简易与缺少必要劳动及专业技法,同样不能与人们熟知和认可的艺术品策名就列,只能尴尬徘徊在进退两难的境地。
   C
  “奇石是发现的艺术”。这种发现,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实践,具有主观能动的意义。配座、置景、展演,不是一种创作,而是对这种发现的表达与彰显。没有发现,就无所谓表达;发现是内容,表达是形式。把后期的表现形式误解为内容实质,浓墨重彩,无限拔高,无异于买椟还珠、舍本逐末。
  “锁云”(图二)的价值(抛开名人效应和历史因素),不是因为配座置景,而是因为主题的挖掘与发现。在伧夫俗人手中,这块也许会被命名为“猴子”或“孔洞”的石头,无论如何包装与表达,其价值可想而知。好比一件内容空洞、格调不高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著成文字还是搬上影视,都改变不了它的社会功用与审美价值。
  所以说,奇石首先必须是一种发现的艺术。
   D
  “人定胜天”、“改造自然”已经贻误甚至戕害我们太久,在艺术文化领域,我们也要留意这种思想的流毒,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对于真正意义的赏石,这不仅表现在对奇石个体与客观物象的尊重上,也表现在对奇石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上。
  人类文明的历史对于大自然来说还是“小儿时节”,更多神秘的未知有待我们慢慢去发现,在这个“发现”面前,我们所有的“发明”都是从属的、稚嫩的。在赏石活动中,发明一种玩法,不能忽略了对主题的“发现”。玩法是为主题立意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更不能背离了奇石的天然属性。
  同样,不在赏石领域里标榜“作者”与“大师”(应称藏者或赏石家),也是对“师法自然,尊重自然”的一种体现。
   E
  奇石之所以能雅俗共赏、妇孺乐见,正是因为它的获得渠道和价值评判具有多元性和公众化的特征。如果石头过于强调表达与展演的技巧,对环境、展具提出过高要求,抬高门槛,“束之高阁”,只会脱离群众,使这一普及较广的民间收藏活动又被贵族化、狭隘化。
  在中国,难得有这样一个具有很大群众基础的收藏项目。如果给石头披上一件又一件的华美外衣,让这一自然产物附加更多的“礼乐缛节”,不仅不能让奇石“走进生活走进家庭”,反而会使之成为王谢堂前之燕,远离大众,失去应有的生命力。
   F
  “奇石是发现的艺术”不是一个简单的定义,至少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发现艺术,发现美,这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第二层意思是这种发现需要艺术的视觉、艺术的理解,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发现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奇石赏玩与艺术品创作的区别,把握发现与创造、感受与表达的尺度,尊重自然,摒弃功利,明心见性,直指本真,才能在赏石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与人生感悟。
  林林总总,邋邋遢遢,形神俱散,是为“散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如有不当,敬请海涵。
其他文献
踏遍秦巴水  徐严钊的藏品几乎囊括了汉水干支流的各代表石种,而这些都是他费尽千辛万苦、一个一个拣回来的。1999年,他上山下乡,循河沿江,发现了很多奇特的山石和水石。兴趣日浓,徐严钊采集的地域已从家门口的汉江,延伸至黑河、白河、张家河、堰河、漾家河。数年间,他跑遍了勉县的各个河流。藏品,逐渐多了起来,品种各样,千姿百态。劳动的成果,观之赏之,让他充满着成就感。  2002年是徐严钊结伴采石的转折点
期刊
观察总体沉寂的2013年石市,无论左旗、柳州等大产地,还是北京、广东、江浙等终端消费地区,石市表现均差强人意,市场低迷的哀叹声时有所闻。但在大市的一片沉寂中,山西买家却异常活跃。这个包括大藏家和实力派石商的晋商群体,一年来下产地、奔大展,成为国内收获最丰、也最受各地卖家欢迎的一个购买群体。“晋旅”,成为一时无两的石市劲旅。  各地扫货  新疆哈密,一年间迎来了几个“晋旅”团队的四五次光顾。大几百万
期刊
石头越来越值钱了,靠石头吃饭的人也越来越多,但好石头却越来越少。于是,造点“好”石头成了某些人的致富“捷径”;而遭遇假石,也就成了玩家、藏家不可回避的现实。  不可回避,就不应回避——讳疾忌医只能造成自身的短命。让我们一起来讨伐假,应对假。对假的奋起回击,才是振奋石市的正能量。  本期,先让我们看几个与假遭遇的故事——  难防展会假石  讲述人:赶展石友敖登  2010年,一个自称四川小杨的人在网
期刊
当代汉水奇石的赏玩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历经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审美经验和文化阅历,初步确立了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品格。  以汉水奇石为品牌,汉水石文化圈依托陕甘川鄂豫五省毗邻地区广大石友和相关奇石协会,依托已经建立并良好运行的千里汉江石友俱乐部,逐步实现了跨省区文化协作和产业协作,汉水奇石风生水起,蓄势待发。  “汉水奇石”的概念及其基本依据  “汉水奇石”指的是汉江水系奇石及
期刊
近年来,黄河水纹石渐渐成为兰州黄河石市场的新宠。有业内人士指出,近两年黄河石中成交过10万元者多为水纹石。2013年年底,一块名为“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水纹石以25万元成交,再一次证明了水纹石在黄河石市场的翘楚地位。从石种的特色来看,水纹石色彩、纹路等与长江石中的墨画石有异曲同工之妙,看来,在千里之外的塞北,黄河水纹石正与火热的长江墨画石遥相呼应。  有特色  水纹石,因其画面类似水流纹韵的主调纹路
期刊
那一年,石痴黄白黑走到高原的东边,去见一位叫洛登多吉的人。  黄白黑在一个叫排龙的村子下了车,一位瘦高的门巴族小伙子边巴,牵了两匹马在路边等他。边巴措姆自称是洛登多吉的天线,因为任何一天,他都能知道“转弯人”洛登多吉走在哪一座雪山。洛登多吉像雅鲁藏布江一样,长年围着南迦巴瓦雪山转圈,人称“转弯人”。  洛登为什么转弯?黄白黑问。  采药、拣石头,有时,还陪人看大拐弯,边巴说。他陪什么样的人看大拐弯
期刊
退了假,给了我入行的信心  我是个新手,跟朋友去广西,熟人托了熟人,我很放心,花十多万买了一块石头。  回到家,款汇了,石头也到了,可石头表面却莫名其妙起了些裂纹,我觉得不对劲。联系卖家,他说,不会假的,要是假,我会退你钱的,你放心。为了求证,我联系了在北京开店的广西朋友,拿去给他看。看完石头,他认定是假的。石头被发回广西,我惴惴不安地等了三个月,期间朋友做了很多工作,最后钱一分不差被退了回来。 
期刊
家喻户晓的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给了一味以兼爱行事的人警醒。这组作品原封不动,却能将东郭先生的“兼爱”与狼的“负义”做出鲜明对比。  从“兼爱”的情境看,东郭先生牵着自己的跛驴,在山树下遇到奄奄一息的狼,东郭先生冒着忤逆权贵的风险,救了狼一命。  从“负义”的情境看,他们就“东郭先生该不该被狼吃”的问题请教三老,首先遇到的老杏树认为东郭先生于狼的恩德不厚,可以被吃。狼伏地运势,意欲吃掉东郭先生。  
期刊
石头原来是艺术啊  北京老焦说了,“奇石是表达的艺术”。这话让很多石友感动得哭了,觉得这话不但一点毛病没有,而且说得太感人了,就跟“丫环是可以陪嫁的”,“豆包就是干粮”一样,说得有钱人和没钱人都频频点头。  一句大实话为什么要费焦兄那么多事,翻来覆去地说那么多呢?老囚我知道,他用心太苦了,他一门心思就想说一个意思——咱们不要再拿石头那个啥了,石头是艺术啊!  试想,哪一门艺术不是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
期刊
长江石的强劲风头,是过去一年石市的主要看点之一。媒体的持续关注,藏家的大胆出手,在大市普遍不景气的反衬下,显得尤其耀眼。产地的石头价格也确实水涨船高,一年间有了不小的升幅。然而,在其他产地市场的艳羡声和外界的关注目光下,长江石产地市场的活跃度似乎尚难令人满意。除了年中年尾市场流传的两次高价刺激,日常的市场流通更多在靠网络销售维持,产地石农甚至反映,2013年年底出水季,外地进货石商有所减少。  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