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风格与意境分析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ei205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提琴协奏曲》是阿尔班·贝尔格的最后一部完整作品,不仅仅是为了纪念他朋友的孩子——少女玛侬病逝的悼亡之作,也是为自己所作的安魂曲。本文旨在通过对《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所诠释的人文寓意、所展现的形式与内容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归纳性地对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风格与意境进行分析。
  关 键 词: 小提琴协奏曲;演奏风格;意境;人文寓意
  在传统认知中,序列作曲技术通常被简单地看作是一种数学式运算或数字式的游戏,而贝尔格以其《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成功向世人证明,系列作曲技术能够与调性音乐相结合。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与重大题材在表达上相结合,高度风格化的民间音乐也能够与系列作曲技术进行一个好的融合。小提琴协奏曲包含着独特的创作体会与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演奏风格上与其他的同时期的曲子有很大区别。而《小提琴协奏曲》浓郁的抒情风格与深厚的情感表达使其很受听众欢迎。
  一、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的人文寓意
  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纯音乐作品,但是其中蕴含着很强的叙事性,作品本身所描绘的故事画面感极强,通过作品能够很清晰地看出作品中所要刻画的少女玛侬的形象以及她从无忧无虑到病逝整个过程。同时也不乏戏剧性,人文寓意强烈,给听众以共鸣和冲击。
  (一)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是由玛侬病故激发灵感的协奏曲。寓意生与死,蕴含着贝尔格对生与死的解读,表达了对玛侬的追忆之情,将人文寓意与情感内涵直接关联。
  (二)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贝尔格将许多隐晦的私人情感蕴藏在音乐中。是他一生情与爱的综合表现。关于贝尔格的情爱,这些信息是通过许多学者进行考证得知的,很大程度上无法通过聆听来获取。
  (三)第三乐章
  在第三乐章中能够看出贝尔格饱含悲观情绪。悲观情绪使得音乐作品表现出来的感情很沉重。在这一乐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贝尔格心中是无尽悲哀的,他所经历到的生、死、情、爱,不断地冲击着他的内心。他的身体状况以及社会环境大背景都在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贝尔格在长期饱受煎熬和谴责之后,心理防线逐渐趋于崩溃,悲观情绪逐渐上涨。
  (四)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情感的升华,使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调得以拔高。这一乐章,寓意着慰藉,其中描绘了贝尔格面对宿命拼命搏斗,不低头不放弃。同时又对死后的灵魂世界怀着憧憬,希望少女玛侬死后灵魂归于天堂。在这乐章中体现了他的宗教情怀,包含着对自身灵魂的慰藉,肉体虽死,灵魂不灭。
  二、小提琴协奏曲的结构设计得异常精致
  大体分为双重二部构造。四个乐章在速度和节拍上都对称明显。
  (一)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包含十小节的“前奏”,没有厚重的织体与成型的曲调,同时在高音部分没有连续的陈述完整的高音序列。[1]前奏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寡淡呆滞。以中间段G为例,中间段在第一乐章中篇幅最大,这一段主要是刻画了一个青春活力的少女形象。少女形象的成功刻画离不开这一中间段在结构上的巧妙。独奏声部充分发展、与其他乐队交相呼应。其中还包括含有重复关系的四个阶段。
  (二)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主要是表现玛侬朝气蓬勃的青春生活,更进一步刻画玛侬的个人形象。在这一乐章主要通过三个独立的主题互相作用,相互对比突出,来达到效果。将三个主题依次来看,[2]贝尔格在总谱上明确标记的第一主题为“诙谐曲”,主要建立在全音阶动机之上。主要是由两只单簧管与独奏小提琴交替演奏,单靠两只单簧管与独奏小提琴还不够,所以贝尔格安排了低音弦乐器拨奏音型来起到衬托作用。在B部分之后,便是第二主题,在第二主题内,高音弦乐器与独奏小提琴先后奏出,五度循环关系是主要运用的音高。“维也纳风格”是贝尔格表明的风格。第二主题过后紧接着便是第三风格,这是它第一次出现,它是“乡村风格”,由倒影序列Ⅰ第1—9号音构成。单挑出“民歌主题”部分来说,在最开始的四小节内,圆号在低音区独奏,与此同时相隔八个度以上的高音区还有小提琴在遥相呼应,除了这一对遥相呼应,萨克斯管也与小提琴互相衬托,一个音色朦胧缓缓入耳,一个极具穿透力。
  (三)第三乐章
  第三章的演奏风格是强烈的、狂暴的、让人神经紧绷的,但同时也是充满戏剧性的,他与前面的音乐风格存在很大反差,几乎完全颠覆了之前的含蓄婉约风格。在第三乐章体现了贝尔格饱含悲观情绪。这种悲观情绪以一种非常强烈的形态喷薄而出。第三乐章可以分为两部分,以第一部分来分析,第一部分的风格可以概括为“自由而华彩”。[3]具体来说,在第1小节,序列原型的5-12号音分成四个大、小度的层次,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进入,紧接着第二小节接入独奏小提琴。整个小节由低到高的顺序节奏将基调定在了强烈痛苦。以这种形式展现了玛侬生病时候的痛苦,同时在另一方面体现了贝尔格内心的痛苦挣扎。
  (四)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的整体风格是庄严端庄肃穆的。巴赫原作的歌词“我心已足!主啊,如果你愿意,就让我去安息!”被贝尔格附在了总谱的相应位置,同时还在独奏小提琴声部上加了B大调的调号以此来强调没有任何规则可以来局限音乐表达,也就是说音乐内容的表现可以不必拘泥于任何规则。单独拿出第199-213小节来说,这几小节相当于第四乐章的小结尾,在这里少女玛侬的形象得到了升华,速度更慢、风格更沉静的演奏让基调慢慢变缓。第214-230小节是真正的尾声,在这里力度变得更加弱,“圣咏主题”被反复引入,最后的小提琴独奏结束全曲。
  三、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的意境分析细述
  (一)标题性情节创造浪漫主义氛围
  在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音乐中,对于主观感情的崇尚度很高。作曲家在进行音乐创作的时候,都会注意在曲子中加入自己主观空想的因素,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某一种思想感情。所以,从贝尔格的《小提琴协奏曲》中可以看到,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标题性情节显得很是突出。为了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表达自己对18岁少女玛侬的思念与痛惜,作者所安排的情节表现出来的是偏向19世纪浪漫主义气息的故事安排。从第一乐章来看,通过在节奏上的一慢一快,分别表达了少女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少女遭受疾病折磨的痛苦,在深层次上表达作者对于逝者的深情思念与痛惜。这都创造出了不折不扣的浪漫主义氛围。   (二)音乐素材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贝尔格在12音序列的作曲手法上开拓创新,既得到了勋伯格的真传又开辟出了新的领域。在小提琴协奏曲中直接运用了两个具有明确调性的传统音乐素材,在发展空间上将十二音音乐进行延伸。这两个传统音乐素材给小提琴协奏曲注入了不一样的音乐精华,将宗教神话中特有的浪漫灌入到音乐中去,可以说传统音乐素材与曲子本身互相碰撞,带來了不一样的听觉感受,使观众更能感受到其中深厚的感情与极具浪漫的气息。这两个传统音乐素材分别是《李树上的小鸟》与《这就够了》,前者的运用是为了表现少女前期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少女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盼望。后者是为了表现作者对于少女美好的期望,祈求少女灵魂进入天堂。通过传统素材的引入,小提琴协奏曲的主题动机、调性倾向更加稳定,旋律更加连贯、流畅、优美,不再是支离破碎的片段式旋律,更易于让听众接受。
  (三)美学立场营造浪漫主义气质
  在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中,主观情感是小提琴协奏曲的主要内容和表达。而作者所使用的每一个创造性说法都应该围绕想要体现和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感进行。可以说对情感进行表达就是浪漫主义音乐艺术的本质所在,而这样的观点和浪漫主义时期对于音乐艺术的美学理念在其本质上基本上都是相同的。贝尔格在小提琴协奏曲中,所展现的是不折不扣的浪漫主义情怀。他渴望通过表达自身情感来得到观众的理解和认可。他既表达了对少女的怀念,同时还抒发了自己处于病痛面前的一种无奈和痛苦;既表达了对年轻少女的无限哀悼之情,也表达了对自己不久便要死去的悲伤。[4]因为他渴望这些情感能够得到广大听众的共鸣,他的小提琴协奏曲,能够将19世纪的创造性作曲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法和浪漫主义风格的艺术表现手法有机地融入其中,促使他的艺术表现手法更加具有了双重性。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得《小提琴协奏曲》在整部音乐曲子里面都营造了一种浪漫主义的意境。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贝尔格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风格与意境都是有着很明显的特色。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传统音乐素材的应用、节奏把握、整体构造上都与浪漫主义时期的特色相近。在情感表达上也有着很深刻的内涵,第一章至第四章有着不同的意义,其情感也在不断地升华,所表达的主题也不断变化,但最主要的主题依旧是为了表达对少女玛侬的怀念与对自身的安眠曲。第一章至第四章分别寓意生与死、情与爱、悲哀、慰藉,深厚的人文寓意与独特的演奏方法意味着贝尔格的《小提琴协奏曲》全曲都在一种很浪漫的意境中。
  参考文献:
  [1]高航.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过程描述与细部指要[J].北方音乐,2020(20):55-57.
  [2]袁源.浅谈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J].大众文艺,2017(13):152-153.
  [3]胡禹.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动机设计的历史性源起[J].戏剧之家,2017(11):63-65.
  [4]伍翩翩.“双重”的镜像结构与“交织”的细节处理[D].武汉音乐学院,2015.
其他文献
高职院校质量型扩招是职业教育提质扩容工程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六稳六保”落实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连续三年“百万扩招”,教育资源成为制约质量型扩招的关键矛盾点。高职院校质量型扩招面临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制度资源整体性供给不足的现实矛盾。基于高职院校教育资源来源多样化、功能多用化、配置流转化的属性特征,提出构建政府统筹、高职院校主力、企业和行业积极参与的资源补充格局,树立“大资源观”,形成资源治理共同体,全面补充教育资源,推进高职院校质量型扩招高水平实施。
专业群组群逻辑包括外部逻辑和内部逻辑,外部逻辑建立起专业群和产业的对应关系,主要是职业联系;内部逻辑建立起各专业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知识联系,人们平常所说的组群逻辑一般是指外部逻辑。外部逻辑主要有产业链组群逻辑、学科基础组群逻辑和技术基础组群逻辑,外部逻辑各具特点,适用于不同的专业群组建。专业群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既不是外部逻辑也不是内部逻辑,而是连接专业群和产业的桥梁。作为专业群的内部逻辑,主要包括核心专业的作用、职业岗位群的分配、课程体系和平台课程、共享资源、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
2020年国庆节的时候,我搬家了,从住了20年的一栋6层楼房的3楼,搬到现在的一座34层楼房的30楼,奋斗了大半辈子,总算从小房子搬到大一点的房子里面,居住条件改善了,乔迁之喜总是有的。谁能想到,还有另外的收获,就是我大致弄明白了大楼是如何盖起来的。我现在住的小区边上有一个新的建筑工地,是政府主导的大板房拆迁安置小区。因为是安置小区,工期紧,所以工人们通常从早晨6点开工,晚上6点下班,更多的时候,工人们下班之后还要加少则2小时,多则4-5小时的晚班。我住在30层,每天能够从窗子里看到建筑工地上工人们忙忙碌
摘 要: 本文从“诗情画意”“野马风气”“浓得化不开”“浓却化得开”几个角度分析了徐志摩的散文语言艺术。徐志摩的散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辉煌而灿烂的一笔。他感情的真挚灼热超越世俗;他对自然的描摹令人心生向往;我们被他“浓得化不开”的情愫所感染,又为他“浓却化得开”的语言风格所折服。根据徐志摩及散文作品概述,结合近年来学者们对徐志摩散文作品的研究,对徐志摩散文的语言艺术进行深入探讨。  关
摘 要: 歌剧《艺术家的生涯》是普契尼创作的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历史上最传奇性的歌剧之一。该剧描绘的是一群波希米亚艺术家生活故事的歌剧,《漫步街上》是歌剧《艺术家生涯》里的第二幕穆塞塔的咏叹调,讲述了穆塞塔偶遇自己的前男友马切洛,内心感到无比的高兴。然后马切洛却像没有看见她一样的忽视她的存在,内心受到刺激的穆塞塔决心要再次赢得马切洛的心。但实际上她是想引起马切洛的注意,穆塞塔的美妙歌声与
职业教育评价是评价主体基于各方对职业教育发展愿景的期盼,通过对发展现状的研究及其与愿景间的差异,做出的对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判断的过程。它是职业教育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职业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职业教育治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未来职业教育评价的完善应处理好六个关系,即职业教育评价的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评价的评价目标与评价方式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评价的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评价的评价周期与评价绩效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评价扎根中国与接轨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受社会系统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既关涉对职业教育本质、职业教育主体的认识,也关涉对职业教育价值、职业教育功能的认识,其实质就是在职业教育的内部规律与外部规律之间、主体与对象之间、社会与个体之间、顺应与引领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当前需要与未来需要之间寻求平衡点.忽视内部规律的“外部性适应”、主体替代的“非对象性适应”、被动顺从的“单向性适应”、顾此失彼的“单一性适应”以及普职分离的“孤立性适应”,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该避免的五大误区.
摘 要: 管乐教育是现在我国中小学生音乐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对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中小学近年来管乐教育发展迅速,但因地域的经济发展不同,管乐教育差异也过大,南方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对外交流的增多,音乐等艺术形式迅速发展。但是东北地区随着人口流失,经济发展过慢,音乐等艺术形式也发展过慢,对外交流所接受的信息也过少。导致
基于职教专家欧阳河研究员提出的迈向3.0的高职课程范式变革教学理念,回顾“帮学课程”范式缘起与发展过程,包括萌芽阶段、提出阶段、推广阶段和实践阶段。在从“跟我学”到“帮你学”的课堂革命实践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从“擅长教”到“擅长帮”的课程革命。在帮学方法上,探讨了矛盾分析法、系统思维法、精准思维法和创新思维法;“帮学课程”“擅长帮”的实践重点,聚焦在帮学资源库建设、帮学学习平台管理、帮学课程设计、学生积极性调动和帮学教学反思;通过课程案例设计,论述“擅长帮”的帮学课程实践,
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时期,防治农村脱贫残疾人返贫成为继续教育新的时代使命。基于优势视角,剖析《破解因残致贫的中国方案——残疾人扶贫典型案例》一书和“中国残疾人”网站“人物”栏中20位农村脱贫残疾人的脱贫增收轨迹发现,继续教育防治农村脱贫残疾人返贫的实然功能主要体现于实用技能培训助力农村脱贫残疾人赋权、社会协作学习促进农村脱贫残疾人对话和合作、自我反思教育提高农村脱贫残疾人抗逆力,从而有效发掘其优势潜能、防治返贫。为进一步防治农村脱贫残疾人返贫,未来继续教育应秉持助人自助理